-
温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温灸器灸
概述:温灸器灸(moxibustioner)是用特制的器具施行的艾灸法。为灸法的一种。有调和气血、温散寒邪、通经活络的作用。《针灸一本通》记载了一种可以固定在腧穴上持续灸疗的温筒器:灸筒由内筒,外筒两个相套而成,均用2~温灸架:温灸架温灸架可用于艾条温和灸,因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故作用稳定持久,安全简便。
-
温灸器
有调和气血、温散寒邪、通经活络的作用。《针灸一本通》记载了一种可以固定在腧穴上持续灸疗的温筒器:灸筒由内筒,外筒两个相套而成,均用2~内筒安置一定位架,使内筒与外筒间距固定:外筒上安置一手柄以便挟持或取下。温灸架:温灸架温灸架可用于艾条温和灸,因无需手持移动,有灸架支持,故作用稳定持久,安全简便。
-
温盒灸
温盒灸为灸法之一。温灸盒的制作:取规格不同的木板(厚约0.5厘米)制成长方形木盒,下面不安底,上面制作一个可随时取下的盖(与盒之外径大小相同),并在其盒内中上部安置铁窗纱一块,距底边3~施灸时,把温灸盒置于所选部位的中央,点燃艾卷后,对准穴位放在铁纱上,盖好即可(盒盖用于调节温度)。
-
小儿鸡胸穴
小儿鸡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主治小儿鸡胸。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小儿食痫
小儿食痫为经外奇穴名。出《圣惠》。《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腹正中线,脐上7.5寸处。主治癫痫。一般艾炷灸3壮;或温灸5~10分钟。
-
太阴阳
太阴阳为奇穴掖门之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参见“掖门”:掖门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腋中线上,当腋窝下1寸处,举臂取之。主治诸风惊妄、呃逆、狐臭、瘰疬等。一般艾炷灸3~
-
水通
《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盘石金直刺秘传》:“伤寒小便不通:支沟、水通、阴谷。”水道为经穴名(ShǔidàoST28)。出甲乙》。属足阳明胃经。有清湿热、利膀胱的作用。主治少腹、前阴等疾患,如小腹胀满、二便不通、疝气偏坠、腰背强急、胞中瘕、子门寒、痛经等。或温灸10~
-
手踝骨
手踝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位于手腕背侧,桡骨结节之高点处。主治手指挛急,上下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风痱穴
风痱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一穴位于中脘穴下0.5寸,另外中脘穴旁开1.5寸左右各有1穴,共3穴。主治风痱失语、手足不遂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龙玄
概述:龙玄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大成》。位置:位于前臂桡侧,列缺穴上方之静脉处。位于前臂桡侧腕横纹上2寸,列缺穴上方0.5寸处。功能主治:主治中风口 ,下牙痛,手痛等。刺灸法:艾炷灸3~
-
目飞
目飞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头额部。正视,瞳孔直上,入前发际0.2寸处。主治鼻出血、额神经痛、心悸、急性鼻炎、泪腺炎等。一般沿皮刺0.3~0.5寸;灸3壮,或温灸3~5分钟。
-
立命
立命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面部,鼻翼之稍外方,与人中沟中、上1/3交点相平。主治心中不安、狂言乱语、鼻塞、嗅觉减退、唇颊部炎症等。灸3壮,或温灸5~
-
地苍
地苍即地仓。见《太平圣惠方》。出《针灸甲乙经》。为阳蹻脉、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之交会穴。在面部,口角旁开0.4寸(指寸)。如口眼斜、口流涎液、中风失语、牙关紧闭、眼睑 动、齿痛颊肿。现代又多用以治疗面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等。一般斜刺或沿皮刺0.5~1.0寸,或透刺颊车;
-
团冈
团冈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小肠俞下2寸处。主治大小便难,腰痛连胸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苇管器灸
概述:苇管器灸为温灸法之一。出《千金翼方》。施灸方法:《千金翼方》:“卒中风口,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刺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勿令泄气,一头纳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瘥。患右灸左,患左灸右,千金不传。”现用管口直径0.4~鸭嘴端置艾施灸。适应证:苇管器灸多用于中风、面瘫、耳聋、耳闭等症。
-
灸血病
灸血病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中国针灸学》列作奇穴。位于第三骶椎棘突之高点处。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及其他血症。一般艾炷灸5~7壮;或温灸10~15分钟。
-
环冈
环冈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集成》。与《备急千金要方》“团冈”同位。在骶部,平第一骶背侧孔下2寸,旁开后正中线1.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大小便难、腰骶痛、少腹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疝气灸
主治疝气偏坠、睾丸肿痛、奔豚气、少腹痛及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等。或温灸10~三角灸穴的别名:疝气灸(《世医得效方》)疝气穴(《医宗金鉴》)脐旁穴(《针灸集成》)疝气灸穴的定位:以患者两口角之间的长度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将顶角置于患者脐心,底边呈水平线,两底角处是三角灸穴。灸法:艾炷灸5~
-
咳嗽穴
咳嗽穴为经外奇穴名。参见脊骨解中:脊骨解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穴治疗学》名咳嗽穴。位于后正中线,与乳头之平高处。主治咳嗽。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脐中四边
脐中四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方》。《针灸学》(南京)列作奇穴。位于脐中及上下左右各开1寸处,共5穴。主治急慢性胃肠炎、胃痉挛、消化不良、水肿等。一般脐周四穴直刺0.5~0.8寸,可灸,脐中用隔盐灸或温灸。
-
脊骨解中
脊骨解中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经穴治疗学》名咳嗽穴。位于后正中线,与乳头之平高处。主治咳嗽。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脊梁中央
脊梁中央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与督脊穴同位。参见督脊:督脊为经外奇穴名。见《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与尾骨端连线的中点处。主治癫痫、角弓反张等疾。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骑竹马
骑竹马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灸法》。位于背部,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度,自尾骨尖端向上直量,其尽端两旁各一中指同身寸处是穴。主治无名肿毒、发背脑疽、肠痈、牙痛、瘰疬、肿瘤、四肢下部痈疽疔疮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
-
温灸学讲义
《温灸学讲义》为书名。张俊义编。1930~1935年宁波东方医学书局出版。书以日本东京东洋温灸医学院院长坂本贡氏《温灸学讲义录》等为蓝本,旁参各家著述编成。内容包括解剖生理、诊察、病理大意、孔穴学、治疗学等。
-
温灸学讲义补编
《温灸学讲义补编》为书名。张俊义编。1935年宁波东方医学书局出版。本书为《温灸学讲义》补入温灸器及药品说明而成。书以日本东京东洋温灸医学院院长坂本贡氏《温灸学讲义录》等为蓝本,旁参各家著述编成。内容包括解剖生理、诊察、病理大意、孔穴学、治疗学等。
-
囊底
囊底为经外奇穴名。见《太平圣惠方》。《奇效良方》列作奇穴。位于男性阴囊后十字纹中。主治小肠癌气、偏坠、胸痛、口噤、阴囊湿疹、睾丸炎等。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
-
温和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尾穷骨
概述:尾穷骨:1.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腰卒痛,灸穷骨上一寸七壮,左右一寸各七壮。”《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于尾骨尖上1寸及两旁各开1寸处,共3穴。主治腰痛、尾骶骨痛、便秘、癃闭、痔疾等。一般艾炷灸3~尾骨为骨骼名。位于椎骨末端,上接骶骨,由4~5块尾椎愈合而成。
-
小儿睡惊
小儿睡惊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经外奇穴图谱》列作奇穴。位于肘横纹桡侧端直上0.3寸,微屈肘取之。主治小儿睡惊,肘臂疼痛等。一般艾炷灸1~3壮;或温灸3~5分钟。
-
小儿龟胸穴
小儿龟胸穴为经外奇穴名。即小儿鸡胸穴。灸两乳前各一寸半上二行,三骨罅间六处,各三壮。”近代《腧穴学概论》列为经外穴,名小儿龟胸。出《太平圣惠方》。《针灸学》(上海)列作奇穴。位于第二、三、四肋间隙,距胸正中线2.5寸处,左右共6穴。一般艾炷灸3壮;
-
小儿疳痢
概述:小儿疳痢为经外奇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太平圣惠方》:“黄帝疗小儿疳痢,脱肛体瘦,渴饮,形容瘦瘁,诸般医治不差者,灸尾翠骨上三寸骨陷间三壮,炷如小麦大。”近代《经穴治疗学》列作奇穴,名小儿疳瘦;主治小儿疳积羸瘦,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脱肛等。刺灸:一般艾炷灸3~沿皮刺0.5~或艾条灸5~
-
下腰
下腰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二骶椎棘突与第三骶椎棘突之间处,即位于骶骨正中点处。主治慢性肠炎、泄泻、久痢不愈、难产等。《备急千金要方》:“泄痢久下,失气劳冷,灸下腰百壮,三报。穴在八魁正中央脊骨上。”
-
膝下
膝下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膝部;主治转筋、胫骨痛等。一般艾炷灸1~《千金翼方》:“治转筋经骨痛,不可忍。灸屈膝下廉横筋上三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图谱》列作经外穴,定位在髌骨尖下缘髌韧带处。
-
阴囊下横纹
概述:阴囊下横纹为经外奇穴名。出《肘后备急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阴囊下横纹。《肘后备急方》:“治卒中急风,闷乱欲死方…,若眼反,口噤,腹中切痛者,灸阴囊下第一横理十四壮。”定位:位于男性阴囊下第一横纹中点处。主治病症:主治口噤、目上视、腹中切痛等。刺灸法:一般艾炷灸3~
-
阴茎穴
阴茎穴为经外奇穴名。别名势头。出《肘后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于男性尿道口上方宛宛中。主治癫痫、阴缩等。一般温灸5~10分钟。《肘后方》:“治卒癫疾方,灸阴茎上宛宛中三壮,得小便通,则愈。”
-
阴独
概述:阴独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标准定位:位于足背侧,第四、五趾之夹缝间,侠溪穴微前处。位于足背,第四、五跖趾关节之前方,当趾蹼之赤白肉际处。主治病症:主治月经不调、足背肿痛。刺灸法:刺法:斜刺0.3~一般直刺0.3~灸法:艾炷灸3壮;
-
腰目
腰目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第五腰椎棘突左右各旁开1.5寸处。主治消渴、小便数。一般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转谷
转谷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列作奇穴,定位于“腋旁两肋间”;《经外奇穴图谱》则定位于侧胸部,腋前皱襞直下,当第三肋间隙处。主治胸胁支满、食欲不振、呕吐、肋间神经痛等。一般斜刺0.3~5壮,或温灸5~
-
直骨
直骨为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小儿温疟,灸两乳下一指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名直骨。妇人按其乳直向下,看乳头所到之处正穴也”。在乳头直下一横指处。主治小儿温疟,咳嗽,气逆等。或艾条灸5-10分钟。
-
(火矣)(āi,音哀)
(火矣)(āi,音哀)火烧。指火熨、灸焫等治法。《素问·脏气法时论》:“病在肾……禁犯焠(火矣)热食温灸衣。”
-
乳下
乳下为经外奇穴名。《针灸集成》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下1寸处。主治腹痛腹满、乳肿、少乳、小儿痢疾、久咳、反胃、干呕、吐逆、胃脘痛、闭经等。一般艾炷灸3~《肘后备急方》:“治卒吐逆方,灸乳下一寸,七壮即愈。”又《备急千金要方》:“小儿癖,灸两乳下一寸各三壮。”《针灸集成》列作经外穴。
-
乳上
乳上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类经图翼》列作奇穴。位即乳头直上1寸处。主治乳疾、胸痛等。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妬乳,以蒲横度口,以度从乳上行,灸度头二七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如乳上。
-
曲尺
曲尺为经外奇穴名。位于足背内侧,内踝前下方,当胫骨前肌腱与踇长伸肌腱之间凹陷处。主治少腹疼痛、遗精疝气等,一般艾炷灸3~《医心方》引“《小品方》曰:在一脚跌上,胫之下,接腕曲屈处,对大指岐,当踝前,两筋中央陷者中,是也。”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琵琶
琵琶为经外奇穴名,出《厘正按摩要术》。主治肩部疼痛、上肢不举等。后《经外奇穴汇编》定在“肩井下、巨骨旁”。约当锁骨外侧段前缘,喙突上缘之凹陷中。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温灸5-10分钟。又《厘正按摩要术》:“以大指按之,能益精神。”
-
闾上
闾上为经外奇穴名。穴出《针灸大成》九卷。后《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列作奇穴,名闾上。位于骶部,以绳自患者中指根横纹量至指尖端,切断,将此长度从尾骨尖直向上量,绳尽处是穴;主治痔疮、肠风下血等。《针灸大成》灸肠风下血法:“取男左女右手中指为准,于尾闾骨尖头,从中倒比,上至腰脊骨一指尽处,是第一穴也。
-
淋泉
淋泉为经外奇穴名。位即尾骨尖端上1口寸处,及其左右各旁开0.5寸处。主治淋病。一般艾炷灸3~5壮,或温灸5~《针灸集成》:“石淋…又方,以禾秆量患人口吻如一字样,一端按尾穷骨端向上,秆尽脊上点记;将其按中折,墨记,横着于脊点,左右秆两端尽处,三七壮。”近代《针灸经外奇穴治疗诀》等列作经外穴,名淋泉。
-
截疟
概述:截疟:1.经外奇穴名;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疟无问远近,正仰卧,以线量两乳间,中屈,从乳向下,灸度头,随年壮。”治疗方法之一·截疟:截疟为治疗方法之一。在疟疾发作前的适当时间,使用针刺(大椎、后溪、间使等穴)或内服药(如常山、槟榔、草果、姜半夏煎剂)等方法,以制止疟疾的发作。
-
肩柱骨
肩柱骨为经外奇穴名。出《外台秘要》。《奇效良方》列作奇穴。位于肩胛骨肩峰突起之高点处。主治瘰疬、肩臂痛、手不能举、齿痛等。一般艾炷灸3~7壮;或温灸5~15分钟。
-
肓募
肓募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胸部,以乳头斜至脐中之长度折半,一端当乳头,一端下垂,尽处是穴。主治腹中积块疼痛、黄疸、病后虚弱、慢性疾病等。一般艾炷灸3~《备急千金要方》:“结气囊裹针药所不及,灸肓募随年壮。肓募二穴,从乳头斜度至脐,中屈去半,从乳头下行,度头是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