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感热病
泛指外感热病。《黄帝内经灵枢·论疾诊尺》:“尺肤热甚,脉盛躁者,病温也。”分别选用(或合用)解表、疏卫、清气、凉营、凉血、和解、育阴生津、通下、开窍、息风、回阳固脱、通下等法。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
-
六经
六经为三阴经和三阳经的合称。最早见《黄帝内经素问·热论》。《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六经不通,四肢节痛,腰脊乃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汉·张仲景在《内经》六经的基础上,结合外感热病的传变情况,总结出来的六个辨证纲领,亦即外感热病过程中六个深浅阶段的综合证候。
-
紫癍
紫癍为病证名,即外感热病见癍色发紫者。紫癍多由热盛毒熏所致。《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按方书谓癍色红者属胃热,紫者热极。”《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
-
癍
《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关于阳癍、阴癍、虚癍、内伤发癍::阳癍:阳癍为癍的类型之一。治疗:治宜清热凉血、轻透癍毒,用化癍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蒂子、人中黄等。少气嗌干者,肺虚;
-
恶热
为外感热病、阴虚内热及胃火亢盛的主证之一。如:伤寒阳明病的外证为“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见《伤寒论·阳明病篇》)。《温病条辨·上焦篇》:“太阴温病,脉浮洪,舌黄,渴甚,大汗,面赤,恶热者,辛凉重剂白虎汤主之。”《杂病广要》引《医学统旨》:“恶热固为阴气之虚,而胃中有实火者,亦有恶热之证。
-
惊风
如《寓意草》、吴鞠通《解儿难》、《幼幼集成》都认为惊风即是痉病。外感热病者多伴壮热面赤,口渴烦躁;针灸治疗:体针:急惊风取水沟、印堂、十宣、合谷、太冲等穴为主。慢惊风可 取脾俞、胃俞、肝俞、肾俞、神阙、关元、足三里、三阴交、筋缩等穴。酌用灸法。耳针:取下脚端、神门、脑、缘中、心等穴。中强刺激。
-
阳证发癍
概述:阳证发癍为病证名。又名阳癍。病因病机:多由邪热熏灼营血所致。《阴证略例》:“阳证发斑有四,有伤寒发斑,有时气发斑,有热病发斑,有温毒发斑,斑斑如锦纹,或发之面部,或发之胸背,或发之四末,色红赤者,胃热也,紫黑为胃烂也。”一则下早,一则下之晚,乃外感热病而发斑也,当服元参、升麻、白虎等药。”
-
和解少阳剂
和解少阳剂(reconcilingshaoyangformula)是指以疏通调和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的方剂。
-
温热
温热①病因。同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者。如《温热经纬》以此作为外感热病的总称。③温病分类名称。病因由于热而不挟湿的,称为温热,如风温、温燥等;湿热合邪的,称为湿热,如暑温、湿温等。
-
蓄血
蓄血病证名。《素问·缪刺论》:“人有所堕坠,恶血留内,腹中满胀,不得前后…”《证治准绳·杂病》:“蓄血,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若有外证不解者,先用桂枝汤解外,后用桃仁承气汤,下尽瘀血为愈。《伤寒指掌》卷三则谓:“太阳病六七日,表证仍在,脉微而沉者,病邪向里也。
-
辨证施治
共分上、下二篇;上篇为基础理论,论述生理与病理、疾病与病因、诊断方法、治法与方药。下篇为临床应用,首论辨证施治总纲,然后分别阐述外感热病、杂病、各科常见证候的辨证施治以及辨证施治的原则性与灵活性等问题。书中强调辨证施治必须首先抓住阴阳失调和邪正斗争这两种矛盾,并应随时掌握疾病的发展而随机应变。
-
舌强
舌强为舌象。《杂病源流犀烛·口齿唇舌源流》:“痰迷而舌强者,宜防己、僵蚕、木通、菖蒲、竹沥、山栀、南星、半夏、荆芥、陈皮。辨证可分中络、中经、中腑与中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邪在于络,肌肤不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曰中风。”
-
红毛鸡
《全国中草药汇编》:红毛鸡:拼音名:H nɡM oJī别名:褐翅鸦鹃、毛鸡、落谷来源:鹃形目杜鹃科褐翅鸦鹃CentropussinensisSinensis(Stephens),以除去毛和内脏的干燥体入药。生境分布:广西。性温归经:肝经功能主治:滋阴补血;祛风除湿。注意:阳盛及外感热病禁服。各家论述:《广西中药志》:妇科用以调经、补血。
-
伤风
风邪袭人,不论何处感受,必归于肺,其症或头疼、身热,轻则否,鼻必塞,兼流清涕,必恶风、恶寒,或声重,或声哑,甚者痰壅气喘,合口不开,咳嗽、咽干、自汗、脉浮而缓,此外感也。”《医宗必读·伤风》用消风散、神术散、川芎茶调散等方治四时感冒伤风见头痛,鼻塞声重,发热恶寒,如兼咳嗽涕唾稠黏,用参苏饮。
-
熊胆降热胶囊
熊胆降热胶囊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熊胆降热胶囊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通便。用于外感热病所致发热烦躁,头痛目赤,牙龈肿痛,大便秘结。2粒,一日3次。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交正
交正为穴名。属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阳经络脉由此别离正经走向手少阴经,故名。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前臂骨间膜。如寒热、头痛、目眩、项强、颔肿、神经衰弱、癫狂、肩臂肘挛痛、手不能握、尺神经麻痹等。配神门治神志病;—般直刺0.3~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正常人支正穴可显著提高背部皮肤痛阈。
-
肘曲泉
肘曲泉为经穴别名。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属手太阳小肠经。合穴,五行属土。如寒热、风眩头痛、耳聋、目黄、项痛颊肿、齿龈疼痛、瘰疬、上肢不举、尺神经痛、肘关节炎、舞蹈病、癫痫、瘈疭、精神分裂症等。配合谷、大陵、神门、行间、心俞治精神病。一般直刺0.3~现代研究表明,针刺正常人小海穴,可使阑尾蠕动增强。
-
前骨
前骨即前谷。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在手指,第五掌指关节尺侧远端赤白肉际凹陷中。有清热解表、调气通络作用。如热病汗不出、疟疾、头痛、项强、痄腮、耳聋、耳鸣、目痛、目翳、鼻衄、扁桃体炎及咳嗽胸满、指痛不能握、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等。配照海治急性喉炎;配合谷、曲池、外关治手痛、前臂痛。一般直刺0.2~
-
风邪外袭
风邪外袭为证候名。阳明伤风,症见发热,腹满,烦渴,自汗,嗜卧,身重,小便难,脉浮弦长而数等。少阳伤风,症见身热,恶风,自汗,颈项强,胁满,口苦而渴,脉浮弦等。少阴伤风,症见口燥,舌干,咽痛,心烦,自汗,腰痛连胻骨酸痛,脉沉弦等。
-
两感
两感是指外感热病初期,表里两经均感受病邪,同时发病的病理变化。
-
舌生瘀斑
舌生瘀斑为舌象。舌生瘀斑又称舌有瘀斑。指舌上出现青色、紫色或紫黑色斑点的舌象。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癍。在内伤杂病,多为气滞血瘀之证。
-
烂喉丹痧
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烂喉丹痧·毒燔气营证(scarletfeverwithsyndromeoftoxinpervadingbothqiandnutrientphases)是指疫毒燔灼气营,以咽喉红肿糜烂,甚则气道阻塞,声哑气急,丹痧密布,红晕如斑,赤紫成片,壮热,汗多,口渴,烦躁,舌绛干燥,遍起芒刺,状如杨梅,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烂喉丹痧证候。外吹玉钥匙散;
-
妊娠紫癜
病因病机:多由外感热病,热郁阳明,迫及营血,从肌肉外发所致。《温病条辨·中焦篇》:“斑疹阳明证悉具,外出不快,内壅特甚者,调胃承气汤微和之,得通则已,不可令大泄,大泄则内陷。”《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
-
风温肺热病
风温肺热病(wind-warmdiseasewithlungheat)是指感受风热病毒,冬春两季多发,以发热,咳嗽,咯痰,口干渴,舌红,苔白或黄,脉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外感热病。
-
痧证
痧证(shadisease)是指感受时疫秽浊之气,以发热,胸腹或闷,或胀,或痛,或上吐下泻,或神昏闷乱,或皮下青紫痧癍痧筋等为常见症的危急外感热病的统称。
-
温毒
概述:温毒:1.春温发癍的病证;治疗: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本病可见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癍疹伤寒等疾患。吴坤安谓:“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或天时亢旱久燥,温疫流行,发为赤癍、丹疹,其毒弥满三焦,目赤舌绛,汗出津津。
-
外感遗尿
外感遗尿为病证名。因温邪逆传心包,神识昏迷,故令小便自遗,尿色黄赤,脉数。里实腹满便秘者,用三化汤;肾主水,其气下通于阴,肾虚下焦冷,不能温制水液,故小便不禁也。”肾与膀胱虚冷者,宜菟丝子散、固脬丸、家韭子丸等方;膀胱火邪妄动者,则宜清利,用鸡肠散、白薇散、神芎导水丸及四苓散合三黄汤等方;
-
虚烦不得卧
因外感热病发汗太过,或误下伤里,或妄用吐法损伤正气而致。《症因脉治》卷三:“身表已纯,口虽作渴,不能消水,二便清利,神气懒怯,时时欲睡,时时惊醒,此虚烦不得卧之症也。”脉见空大者,宜补中益气汤加黄柏、知母;脉细数者,生脉散合凉天地煎;真阳不足,心神失守者,枣仁远志汤,甚则八味肾气丸。参见不寐条。
-
阳斑
阳斑证名。外感热病所见实热性发斑。见《明医指掌·斑疹》。又名阳证发斑。由邪热熏灼营血所致。证见斑出红赤如锦纹,发热烦渴,舌红苔黄。治宜清热凉血、轻透斑毒,用化斑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蒡子、人中黄等。
-
战汗
战汗为症状名。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在外感热病过程中,突然发生战栗,继而全身出汗。《温疫论补注·战汗》:“但战而不汗者危,以中气亏微,但能降陷,不能升发也。”《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盖战汗而解,邪退正虚,…若脉急疾,躁扰不卧,肤冷汗出,便为气脱之证矣。
-
战栗
见于外感热病、疟疾、暴受寒冷、饮酒、恐惧等情况。“或平人冒极寒而战栗者,由寒主闭藏,而阳气不能散越,则怫热内作故也。”“或平人极恐而战栗者,由恐为肾志,其志过度,则劳伤本藏,故恐则伤肾,肾水衰则心火自甚,而为战栗也。《张氏医通·寒热门》:“亦有暴感寒邪,恶寒脉伏而战栗者。”参见寒栗、振寒、寒战条。
-
伤寒耳聋
《伤寒类证》:“伤寒耳聋有二证:其一未持脉时,令其咳而不咳者,此必耳聋无闻也,此为重发汗虚故也,治以黄芪建中汤;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伤寒喘
本证多属寒胜阳微,治以温阳降气为主,方如九味理中汤加附子等。治宜宣肺散寒,用加味三拗汤、五味子汤等方。《类证治裁·喘证论治》:“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若出纳升降失常,斯喘作焉。”本症因致病原因和表现证候各有不同,故在实喘与虚喘的基础上又可分为多种证型。
-
卫生培元丸
40g当归40g杜仲(盐制)60g枸杞子60g茯苓60g白芍(酒制)40g山药80g人参80g党参(蜜炙?性状:本品为黑褐色的大蜜丸;2.凡血分有热,胃火炽盛,腹胀便溏、咳嗽痰多,外感热病者慎服。3.服用本品同时不宜服用藜芦、五灵脂、皂荚或其制剂;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大头瘟
大头瘟的辨证分型:大头瘟·邪犯肺卫证:大头瘟·邪犯肺卫证(swollen-headepidemicwithsyndromeofpathogeninvadinglung-defensephase)是指风热时毒之邪,侵犯肺卫,以恶寒发热,发热不甚,无汗或少汗头痛,头面红肿,全身酸楚,目赤,咽痛,口渴,苔薄黄,脉浮数等为常见症的大头瘟证候。鸬鹚瘟又名大头瘟、虾蟆瘟。
-
滋肾健脑颗粒
其余楮实子等四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与上述滤液合并,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4~鉴别:(1)取本品1g,加乙醇10ml,振摇5分钟,滤过,取滤液少量置蒸发皿中蒸干,滴加三氯化锑饱和的氯仿溶液,再蒸干,应呈紫色。2.凡阴虚阳亢,血分有热,胃火炽盛,肺有痰热,外感热病者慎服。
-
内伤发癍
《医学入门》卷五:“内伤发斑,轻如蚊迹疹子者,多在手足,初起无头疼身热。”用调中益气汤、黄芪建中汤、大建中汤等方。《温热经纬·叶香岩外感温热篇》:“点大而在皮肤之上者为斑。”癍点初见于胸膺部,迅速发展至背、腹及四肢等处,伴见发热,口渴引饮,烦躁不安,甚则神昏谵语,舌绛而干等症。
-
手颤
手颤为症状名。若见于外感热病后期,多属阴虚风动,治宜滋阴熄风,方用三甲复脉汤;由阴虚、血虚内生的风证。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由津液亏损,液少血枯,血不养筋,肝阴不足,阴不潜阳而肝风内窜所致;也有因于肾阴不足,肝肾亏损,肾水不能涵养肝木,而致肝风上扰。治宜潜阳息风、养阴生津。
-
心中懊恼
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或因湿热内蕴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心中懊𢙐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
舌有瘀斑
舌生瘀斑为舌象。舌生瘀斑又称舌有瘀斑。指舌上出现青色、紫色或紫黑色斑点的舌象。在外感热病,为热入营血,气血壅滞,或将要发癍。在内伤杂病,多为气滞血瘀之证。
-
蓄血证
概述:蓄血证为病证名。伤寒蓄血证:蓄血证(stagnatedbloodsyndrome)是指风寒表邪不解,入里化热,与瘀血结于少腹,以少腹急结或硬满,小便自利,烦躁如狂或发狂,善忘,大便色黑,脉沉涩或沉结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病因病机:《证治准绳·杂病》:“蓄血,夫人饮食起居,一失其宜,皆能使血瘀滞不行。
-
时行伤寒
概述:时行伤寒(epidemicexogenouscolddisease)为病证名。是指春夏季节因感受风寒之邪而引起的一种流行性外感热病。见《外台秘要》卷三。须知瘟疫乃天地之厉气,寒疫乃反常之变气也。”症状:症见头痛身疼,寒热无汗,或见呕逆,苔白不渴,脉浮紧,与伤寒太阳证相似。治疗:治宜辛温解表。可用苏羌饮加神曲、豆卷等。
-
温毒病
概述:温毒:1.春温发癍的病证;治疗:治以清热解毒为主,方如加减普济消毒饮、升麻葛根汤、三黄石膏汤、黄连解毒汤等。本病可见于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头面丹毒、猩红热、癍疹伤寒等疾患。吴坤安谓:“秋应凉而反热,冬应寒而反温,或天时亢旱久燥,温疫流行,发为赤癍、丹疹,其毒弥满三焦,目赤舌绛,汗出津津。
-
阳癍
概述:阳癍为证名。见《明医指掌·癍疹》。又名阳证发癍。指外感热病发癍,属于实热性者。病因病机:多由邪热熏灼营血所致。症状:证见癍出红赤如锦纹,发热烦渴,舌红苔黄等。治疗:治宜清热凉血、轻透癍毒,用化癍汤或用水牛角、玄参、丹皮、银花、薄荷、连翘、牛蒂子、人中黄等。
-
温病
3.春季发生的热性病。后世泛称“温热病”。分类:因发病季节、四时之气、流行特点的不同,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暑温、秋温、春温、温疟、秋燥、伏气温病、晚发等区别。治疗:温病的治疗,一般按卫、气、营、血或三焦辨证理论,选用解表、清气、和解、化湿、通下、清营凉血、开窍、息风、滋阴、回阳固脱等法。
-
妄言
指语言错妄。又名妄语。病因病机:多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症状:可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治疗:治宜清心泻火以安神。
-
妄语
概述:妄语为症名。见《难经·十七难》。指语言错妄。病因病机:多由阳热亢盛,心神昏乱所致。症状:可见于外感热病热盛期,亦为癫狂病常见症状之一。《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篇》:“阳盛则使人妄言骂詈,不避亲疏。”《黄帝内经素问·厥论》:“阳明之厥,则癫疾欲走呼,腹满不得卧,面赤而热,妄见而妄言。”
-
巡经传
巡经传即循经传。循经传为病机。指外感热病按六经顺序传变所出现各经证候的传变方式。《此事难知·太阳六传》:“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循)经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医学心悟·伤寒纲领》:“传经者,由太阳传阳明,由阳明传少阳,由少阳传太阴,由太阴传少阴,由少阴传厥阴。
-
心中懊憹
又名心中懊恼。多由外感热病误治,邪热留于胸膈,扰及胃腑;《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 ,栀子豉汤主之。”若太阳表证未解,下后成结胸者,用大陷胸汤。又《金匮要略·黄疸病脉证并治》:“酒黄疸,心中懊 ,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