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齿龈
齿龈指脊椎动物覆盖在牙颈和牙槽突表面的口腔粘膜。为组织器官名。又称“牙龈”、牙断(音、义均同龈)。指牙床上的肉,分上龈、下龈。《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牙齩痈
是指发生于真牙上下牙龈咬合处,以真牙龈肉红肿、疼痛、积脓,甚则腮项俱肿,张口受限,牙关紧急为主要表现的痈肿。病因病机:本病多因阳明湿火熏蒸,火毒上冲齿龈所致。症状:症见牙尽齩中,盘牙尽处,齿龈肿起,或齿龈与腮颊之间肿痛异常,牙关开合不利,汤水难进,或身发寒热等的症状。本病类似今之智齿冠周炎。
-
齿龂肿痛
齿龂肿痛病证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本病多由阳明毒火炽盛,上冲齿龈所致。证见齿龈部肿胀,疼痛,或见齿、龈间时时脓汁溢出,其味甚臭,甚者因之而致齿牙摇摇欲坠。治宜解毒泻火,方用清胃散加减。热重者,可选黄连解毒汤加减。参见牙宣条。
-
幼年性透明蛋白纤维瘤病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幼年性透明蛋白纤维瘤病为起病于幼童的头皮、面部及四肢的柔软结节性肿瘤,可伴发或不伴屈曲挛缩、齿龈增生、骨溶解性骨损害及身材矮小。诊断检查:婴儿早期发生多发结节,伴有齿龈肥大,则考虑此病,进一步确诊,需要作病理检查。需与先天性全身性纤维瘤病、神经纤维瘤、齿龈纤维瘤鉴别。
-
风热牙疳
风热牙疳为病证名。多因阳明蕴热与风热之邪相搏,邪热上冲,客于牙龈所致。可选用黄连解毒汤、清胃散、玉女煎等加疏风之品。龋者,牙断腐烂也。”青腿牙疳因其下肢兼见青色肿块,故名;走马牙疳多发生在小儿,因发病急骤,故名走马,是一种较危重的急性口腔病,临床可见于急性溃疡性口炎,坏死性龈、口炎。
-
龙花蕊散
《圣惠》卷三十四:龙花蕊散:处方:龙花蕊2两(出安南者),川升麻1两,郁李根1两(切),生干地黄1两,地骨皮1两,白蒺藜1两,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1两,细辛半两,龙脑半钱(细研),麝香半钱(细研)。主治:齿黄黑。
-
青腿牙疳
青腿牙疳病证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六:“…症见初起齿龈肿痛,渐致牙龈溃腐出脓血,甚者穿腮破唇,两腿青肿,形如云片,色似茄黑,筋肉顽硬,步履艰难,兼见肢体疼痛,四肢浮肿。多因寒湿之邪凝滞经脉,气血不畅,瘀郁下肢,而胃肠郁热上攻齿龈所致。类于坏血病。治宜温经活络,兼以解毒。用活络流气饮加减。
-
枸杞根散
《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枸杞根散:处方:枸杞根槐白皮各60克胡桐泪细辛各30克川椒7.5克(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制法:上药捣筛为散。功能主治:治牙疳,齿龈宣露,脓血口臭。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圣济总录》卷一八二:枸杞根散:处方:枸杞根1两。功能主治:小儿湿癣。制备方法:上为散。
-
上腭穴
上腭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上腭齿龈上缘中点,上腭腭缝际前端,当齿龈上缘中点处。主治马黄黄疸等病。一般斜刺0.1~0.2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
中矩
中矩为经外奇穴名。出《医心方》。位于口腔下颌骨内侧,口底与齿龈黏膜移行部之中线处取穴。主治中风舌强不能语、舌干燥等。一般直刺0.1~在颐下骨里曲骨中,此一穴,出华佗传也。
-
加味三白丹
处方:三白丹加滴乳石1两,天灵盖2两。制法:上药以瓷碗合定封固,文火煅,出火毒。功能主治:元气虚寒人之梅疮结毒。用法用量:每服3分,入飞面3钱,壮者分3服,中者分5服,羸者分7服。次日如前法再服,2-3日后,喉腭肿痛,齿龈出水,7日毒尽自愈。肿甚者,用黄连、犀角、骨碎补各1钱,黑豆1合,煎汤漱之。
-
聚宝黄龙散
处方:龙实(龙骨中有之深黄或淡黄色紧掬人舌者是)1钱,白矾灰1钱,蜗牛壳1钱,南粉1钱,牛黄1钱。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齿龈疳蚀,有窍子不合者。用法用量:每用少许,贴窍子内,时时用之。摘录:《医部全录》卷四一五引《要诀》
-
牢牙石燕子散
处方:石燕子10对(火烧醋淬7遍后,再烧1次,去醋气,细研),青盐(研)1钱,麝香(研)1钱。制法:上药各为细末。功能主治:牙齿龈肉不固,及肾弱齿疏,或血出侵蚀。用法用量:每用药半钱,以指蘸药刷擦牙龈上,合口少时后,用温酒漱咽,如不欲咽,吐出不用无妨,早晨只用1遍。摘录:《御药院方》卷七
-
柳豆散
处方:赤小豆2合(炒熟),黑豆2合(炒熟),柳枝1握(锉),地骨皮1两,柳蠹末半分(合)。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去齿根下热毒。主齿龈风肿。用法用量:每用4钱,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热含冷吐。
-
柳枝散
主牙齿诸疾。功能主治:鼻衄不止。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方名:柳枝散组成:柳枝1握,桑枝1握,槐枝1握(烧灰),丹砂(研入)1分,皂荚(不蛀者,炙令赤)1分,麝香(研)1钱,小蓟根半两,凝水石(研)2两,生干地黄(焙)半两。主治:齿龈血出。用法用量:揩齿。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壶卢子
《*辞典》:壶卢子:出处:《纲目》拼音名:H L Zǐ来源:为葫芦科植物瓢瓜的种子。秋后采取成熟果实,剖取种子,晒干。功能主治:《御药院方》:治齿龈或肿或露,齿摇疼痛:壶卢子八两,牛膝四两。每服五钱,煎水含漱,日三、四次。
-
水银葶苈丸
方出《千金》卷二十一,名见《普济方》卷一九一:组成:水银3两(3日3夜煮),葶苈子1升,椒目1升,衣鱼20枚,水萍1两,瓜蒂1两,滑石1两,芒消3两。功效:利小便。始服药,当咽喉上有历子肿起,颊车肿满,齿龈皆肿,唾碎血出,勿怪,不经3-5日即消,所苦皆愈,亦止服药;若下多,停药以止利,药至五下止;
-
生肌桃红散
《御药院方》卷九:别名:生鸡桃花散、生肌梅花散组成:寒水石粉3两,朱砂(飞)2钱,甘草1字(炒),脑子1字。主治:齿龈内出血,并有窍眼,时时吐血。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干捻有窍处。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生鸡桃花散(《普济方》卷六十九)、生肌梅花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二)。
-
三白丹
《张氏医通》卷十五:方名:三白丹组成:水银1两,白矾2两,焰消2两。2、3日后,喉腭肿痛,齿龈出水,7日毒尽自愈,肿甚者,用黄连1钱,犀角1钱,骨碎补1钱、黑豆1合,煎汤漱之。制备方法:上3味,纳铁铫中,以厚瓷碗合定,盐泥固济,压定碗足,文火煅3炷香,升在碗内,取出放地1夕,以出火毒,瓷罐收贮,经年方可用之。
-
明目固齿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明目固齿方组成:海盐2斤(拣净)。功效:明目固齿,清火凉血解毒。主治:齿龈出血,喉痛,牙痛,目翳。用法用量:每早用1钱擦牙,以水漱口,用左右手指互取口内盐津,洗两眼大小眦内,闭目良久,再用水洗面。制备方法:以百沸汤泡,将盐化开,滤取清汁,入银锅内熬干,研面,装瓷盒内。
-
郁李根散
《圣惠》卷三十四:方名:郁李根散组成:郁李根1两,川椒1分,柳枝2两(锉),槐枝2两(锉),莨菪子半两,蔷薇根2两(锉)。主治:齿龈肿痛宣露。用法用量:上为散。每用4钱,以水1大盏,煎至7分,去滓,热含冷吐。
-
青牛散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方名:青牛散组成:蜗牛1枚(大者,烧存性),青黛半钱,麝香1字(别研)。主治:小儿走马牙疳,齿龈溃烂。用法用量:先以盐水洗患处,揾干,用药少许敷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普济方》引《傅氏家藏方》有黄柏一钱。
-
梧桐泪散
《明医指掌》卷八:方名:梧桐泪散组成:梧桐泪5钱,石胆矾5钱,黄矾5钱,芦荟5钱,升麻5钱,血余(煅)3钱,麝香3钱,朱砂2钱5分,细辛2钱5分,当归2钱5分,川芎2钱5分,牛膝2钱5分。主治:阳明风热攻注齿龈,肿痛烦闷。用法用量:先以甘草汤漱口,后用药敷之,尝用擦牙效。制备方法:上为末。
-
蜗牛灰散
《圣惠》卷八十六:方名:蜗牛灰散组成:蜗牛灰1分,白狗粪灰1分,蜣螂灰1分,白矾灰1分,人粪灰1分,芦荟1分,虾蟆灰1分,兰香秆灰1分,蚺蛇胆1分,蜘蛛灰1分,地龙灰1分。主治:小儿急疳疮,累医未效。用法用量:每用少许,将苇管斜批,吹药于鼻中;如齿龈上有疮,则以蜜和药涂于纸上贴之,下部有疮则纳之。
-
麝香煎
《百一》卷三:方名:麝香煎组成:真好麝香肉3钱。主治:卒暴中风。《圣惠》卷八十七:方名:麝香煎组成:麝香1分,定粉半两,黄柏末半两。主治:小儿疳蚀齿龈,兼颊腮内疮烂。用法用量:以好蜜1两。放瓷器内,先煎5-7沸,即入药末相和,更煎2-3沸,放冷,于患处贴之,每日4-5次。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漱口沉香散
《御药院方》卷九:方名:漱口沉香散别名:沉香散组成:香附子8两,沉香1两,升麻1两,华细辛半两。主治:牙槽热毒之气冲发,齿龈肿痛或生疮。用法用量:每用2钱,水1大盏,同煎至2-3沸,去滓,温漱冷吐,快咽不妨,1日3-4次,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沉香散(《奇效良方》卷六十二)。
-
颊里穴
颊里穴为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位于口腔内颊黏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温疫、口疳、齿龈溃烂等。一般斜刺0.1~0.3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颊里
-
侠承浆
侠承浆为经外奇穴名,别名下地仓、颏髎。出《备急千金要方》。主治黄疸、温疫、面瘫、齿痛、口唇疔疮以及齿龈溃疡、三叉神经痛等。一般直刺0.3~侠承浆在下颌部,承浆穴外开1寸,当颏孔处。布有面神经,颏神经和面、颏动、静脉分支。
-
牙齿风疳
牙齿风疳为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四。多由脏腑壅滞,久积风热,脾肺不利,心胸痰饮,邪毒之气,冲注上焦,熏蒸牙齿所致。症见齿龈肿痛、溃破腐烂,甚而牙齿松动、脱落,或脓血俱出,虫蚀齿根,口内常臭。面色青黄,唇颊肿痛等。治宜疏风清热,解毒祛痰。可选用仙方活命饮、清胃散等加减。
-
牙齿动摇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齿牙浮动。导致牙齿松动的原因有:1.龋齿虫蚀蛀空,致牙齿动摇者;2.胃中伏火,火毒上攻而牙齿动摇者;3.因肾气虚衰,不能固齿,致齿龈宣露而牙齿动摇者等等。治宜分虚实,分别选用清胃散、玉女煎、黄连解毒汤及六味地黄汤加减。并宜保持口腔卫生,常以银花、甘草、薄荷、连翘等汤漱口。
-
钻牙疳
又名攒牙疳、攒齿疳。《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钻牙疳在牙根生,突出硬骨锐而锋,痛如针刺殊难忍,证由肝胃积热成。”即指牙根处疼痛,渐有一锐骨从齿龈处突出,疼痛剧烈的疾病。多为肝胃二经热毒炽盛、复感风邪而发。治宜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方选龙胆泻肝汤、芦荟消疳饮等加减。
-
钻齿疳
钻齿疳病名。即钻牙疳,出《外科正宗》:“小儿钻齿疳,牙根穿出齿龈,内外芒刺,嘴唇作痛。”详参钻牙疳条。
-
重齶
重齶(è(口咢))病名。①指齿龈肿痛,即重龈。②指上腭红肿并疼痛,饮食吞咽不利,即重腭。
-
螳螂子
小儿生后一月左右,口腔内两侧近牙龈处,出现肿硬隆起的脂肪垫,剖视之颇似螳螂子,故名。小儿患此,吮乳困难,甚至啼哭不能出声,日久则面呈黄色,以鼻准部为显。宜暂停吮乳6-8小时,将乳汁挤出,用滴管或小汤匙喂儿,即可自愈。如硬块不易消退,可用冰硼散涂齿龈,每日二三次,切忌割治。②即桑螵蛸的别名。
-
颊里
颊里经外穴名。出《千金要方》。在口腔内颊粘膜上,当口角平开1寸处。主治黄疸,瘟疫,口疳,齿龈溃烂等。斜刺0.1-0.2寸,或点刺出血。
-
齿间出血
齿间出血证名。又名齿龈、牙宣。风热乘虚袭于阳明,血因热妄行,证见齿间出血。《诸病源候论·牙齿病诸候》:“手阳明之支脉,入于齿。头面有风,而阳明脉虚,风挟热乘虚入齿龂,搏于血,故血出也。”详见齿衄条。
-
牛丘疹性口腔炎
疾病分类:皮肤性病科疾病概述:牛丘疹性口腔炎是口腔黏膜的炎症,包括舌黏膜、上颚黏膜及齿龈黏膜的炎症。症状体征:潜伏期5~8d(最长可达24d),感染后可在接种部位出现红色结节,且有特征性白色边缘,约持续3周左右而自行消退。诊断检查:在病损中分离出牛丘疹性口腔炎病毒,即可确诊。治疗方案:主要对症治疗。
-
蚕灰散
《鸡峰》卷十五:蚕灰散:处方:蚕纸灰2两,茶笼内箬叶(烧灰)2两。功能主治:妇人崩中漏下。用法用量:每服2钱,食前温酒下。摘录:《鸡峰》卷十五《鸡峰》卷二十四:方名:蚕灰散组成:蚕子灰2钱,人中白1钱,麝香少许。主治:温疳齿。用法用量:贴齿龈上,日3遍为妙,涎出吐了。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白杨皮散
方出《肘后方》卷六,名见《千金》卷六:白杨皮散:处方:白瓜子仁5分,白杨皮2分,桃花4分。摘录:方出《肘后方》卷六,名见《千金》卷六《圣惠》卷三十四:白杨皮散:处方:白杨皮1握,地骨皮、苍耳子,川椒1分(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盐半合,生地黄2两,杏仁1分(汤浸,去皮尖双仁),细辛1两。
-
辰砂金箔散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辰砂金箔散:处方:辰砂(研飞)七十两,人参(去芦)、茯苓(去皮)、牙硝(枯),各三十两;主治:小儿心膈邪热,神志不宁,惊惕烦渴,恍惚忪悸,睡卧不安,谵语狂忘,齿龈生疮,咽喉肿痛,口舌生疮,及痰实咳嗽,咽膈不利。
-
吹鼻丸
处方:熊胆1分,朱砂1钱,麝香半钱。制法:上为细末,五月五日取蟾酥和丸,如黍米大。功能主治:小儿一切疳,脑热发干。用法用量:取1粒研为末,吹两鼻中;甚者,兼以奶汁调涂口中及齿龈上;更甚者,暖水送下5丸。
-
儿茶散
概述:儿茶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四首。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三方之儿茶散主治牙根肿痛,齿龈微赤,有白泡,舌尖粉碎者。《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卷五十九方之儿茶散:处方:硼砂二钱,儿茶五钱制法:为细末用法用量:每服一匙,凉水调下。功能主治:《痘科类编》卷三方之儿茶散主治麻疹声哑无音者。
-
敷齿立效散
处方:鸭嘴胆矾1钱(煅红,研),麝香少许。制法:上研匀。功能主治:小儿走马牙疳,牙齿溃烂,出血,齿落。用法用量:每以少许敷齿龈上。摘录:《活幼口议》卷十八
-
胡桐律散
《圣惠》卷八十七:胡桐律散:处方:胡桐津1分,麒麟竭1分,白矾灰1分,黄丹1分。制法:上为细末。摘录:《圣惠》卷八十七《御药院方》卷九:胡桐律散:别名:胡桐泪散处方:胡桐律半两,川芎半两,细辛半两,白芷半两,生地黄1两,青盐2钱半(研),寒水石(烧通赤,出火毒)2两。功能主治:齿龈肿闷,宣露血出。
-
槐花汤
《洞天奥旨》卷十五:槐花汤:处方:槐枝花。功能主治:鹅掌风。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酒毒便血,经年不效者。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治痘全书》卷十三:方名:槐花汤组成:槐花、麝香、赤小豆。主治:痘疮,余热温壮,齿龈宣肿,牙疼不能嚼物,面赤而黄,或烦。
-
棘刺散
《圣济总录》卷一二一:棘刺散:处方:棘刺(烧灰)半两,当归(切,焙)半两,细辛(去苗叶)半两,菖蒲半两,莎草根(炒)半两,鸡舌香半两,青木香1分,青黛(研)1分,胡桐泪(研)1分,干姜(炮)1分(1方有青葙子,无细辛)。功能主治:牙齿摇动,血出宣露,口臭,不能饮食。制备方法:上为细散。
-
消肿漱口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消肿漱口方组成:生蒲黄2钱(包),红花1钱5分,归尾1钱5分,没药2钱,大青盐4钱。功效:消肿止痛,活血通经。主治:口腔齿龈肿痛。用法用量:水煎,漱之。
-
麝香猪胆丸
《杨氏家藏方》卷十八:方名:麝香猪胆丸组成:胡黄连1两,黄连(去须炒)1两,川芎3分,没石子半两(面裹煨黄,去面),麝香2钱(别研),使君子仁半两(醋煮十余沸,薄切,焙、令干),川楝子肉1两(锉,麸炒黄),芜荑仁1两(炒、研)。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次入研者药和匀,用豮猪胆汁和蒸饼为丸,如黍米大。
-
牙断
牙断为组织器官名。又名牙断(音、义均同龈)、齿龈、龈(gum)。指牙床上之肉。《证治准绳·杂病》:“齿分上下断(音、义均同龈),上断属足阳明胃经,下断属手阳明大肠经。”《赤水玄珠》卷三:“齿者骨之余,肾之标寄于龈,养于气血。”
-
牙(+齿宣)
牙为病名。见《窦氏疮疡经验全书》。指齿龈出血,久则萎缩,以致齿根宣露。即牙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