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脏
水脏为人体器官名。指肾。肾主水液。在人体水液代谢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作用。《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
猪肾
《*辞典》:猪肾:出处:《别录》拼音名:ZhūSh n别名:猪腰子(《医学入门》)。②孟诜:主人肾虚。(《本草权度》)②治男子水脏虚惫,遗精盗汗:獖猪肾一枚,以刀切开,去筋膜,入附子末一钱匕,以湿纸裹煨热,空心稍热服之,便饮酒一盏。(《千金方》猪肾汤)④治久泄不止:猪肾一个,批开,掺骨碎补末,煨熟食之。
-
肾附丸
《圣惠》卷九十八:方名:肾附丸组成:羊肾5对,附子5两(炮裂,去皮脐),钟乳粉2两,桂心2两,诃黎勒皮2两,赤箭2两,山茱萸2两,薯蓣2两,肉苁蓉2两(酒浸1宿,刮去皱皮,炙干),菟丝子2两(酒浸3日,晒干,别捣为末)。主治:水脏风冷滞气。候得所即捣3-5百杵,入少水浸蒸饼为丸,如梧桐子大。制备方法:上为末。
-
摩腰丹
《御药院方》卷八:方名:摩腰丹别名:神仙磨腰丹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为末)1两,白矾(烧灰)1两,橘皮(去瓤,为末)1两,丁香1两,木香1两,雄黄(研)1两,硫黄(研)1两,吴茱萸(为末)1两,杏仁(去皮尖)1两,干姜(炮)1两,麝香(别研)1钱,腻粉(别研)1钱,朱砂(研)1两。主治:寒湿腰痛。
-
补养丸
处方:菟丝子(洗净,捣为末)4两,破故纸(炒香)1两,益智仁1两,杜仲1两(去皮,用生姜自然汁拌匀,炒断丝),山药1两(锉碎,炒黄),茴香1两半(炒香),苍术2两(米泔浸,切片,麸炒)。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养元气,滋益气血,暖水脏及下元。主用法用量:每服50丸,温酒、盐汤送下。
-
补益干地黄汤
处方:熟干地黄(焙)半两,黄耆(锉)半两,地骨皮1分,枳壳(去瓤,麸炒)半两,蒺藜子(炒去角)3分,磁石(煅,醋淬7遍)3分,五味子1分,桂(去粗皮)1分。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虚劳,水脏虚损,脚膝无力,口干舌燥。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一
-
沉香如意丸
制法: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补虚壮阳,暖水脏,益精髓。主脐腹痛,小便滑,房室不举。摘录:《普济方》卷二二二
-
大补益摩膏
处方:木香1两,丁香1两,零陵香1两,附子(炮裂)1两,沉香1两,吴茱萸1两,干姜(炮)1两,舶上硫黄(研)1两,桂(去粗皮)1两,白矾(烧灰,研)1两,麝香(研)1分,腻粉(研)1分。功能主治:五劳七伤,腰膝疼痛,鬓发早白,面色萎黄,水脏久冷,疝气下坠,耳聋眼暗,痔漏肠风;仍加绵裹肚,系之,有顷腰上如火。
-
丹砂椒
处方:丹砂(细研1-2日,用水飞过)2两,白茯苓(去黑皮,取末)1两,人参末1两,蜀椒(去目并闭口者)半斤。制法:上药用好酒3升,于新瓷器内,向太阳三伏热时,一处用竹杖搅,令酒尽干为度。功能主治:明耳目,暖水脏,驻颜色。主用法用量:每日早晨服2-7粒,冷水或温酒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
茯苓正气散
处方:茯苓(白者)3两,苍术5两(米泔水浸3日,去皮),枸杞子2两(盐炒),川椒2两(去子),干熟地黄2两。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功能主治:明目,暖水脏,退云翳。用法用量:每服1丸,盐汤送下,不拘时候。摘录:《医方类聚》卷七十引《经验秘方》
-
枸杞丸
《鸡峰普济方》卷二十一:枸杞丸:处方:苁蓉枸杞川椒(取红)甘菊各等分巴戟减半制法: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经验秘方》《圣济总录》卷一八七:枸杞丸:处方:枸杞子10两,甘菊花4两,桂(去粗皮)1两半,白茯苓(去黑皮)1两,茯神(去木)1两,熟干地黄1两。主治:肾虚精滑。
-
硫黄药酒
处方:老硫黄2两,花椒2两,诃子72个。制法:上各以生绢夹袋子盛,麻线系口,用酒1斗,浸泡10日,硫黄永不更换,椒一季一换,诃子72日一换,饮酒1升,即再入酒1升,饮半升,再入酒半升。功能主治:暖水脏,乌发鬓,明目润肤,益寿延年。摘录:《普济方》卷二六五引《本草》
-
阴中之太阴
《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阴中之太阴,肾也。”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
-
一水
一水人体器官名。①独一的水脏,指肾。《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②指目睛。《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肓。”
-
阳虚水泛
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滥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病因病机:《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治疗:治宜通阳利水或温肾行水。
-
保长寿命椒丹
《鸡峰》卷二十九处方辰砂1两(细研如尘),椒(拣大粒色红者,去枝梗并合口者,不用目)1两半。制法上以生绢袋盛,用无灰醇浓酒浸椒袋,令酒在袋上2-3分,1宿取出,空少时,入朱砂钵内滚之为丸,余者清浸椒酒少许滚之,令朱砂尽为度,晒干。功能主治暖水脏,降气明目,补骨髓。注意不得用火焙,不可犯生水。
-
肾合膀胱
肾合膀胱为脏腑相合之一。肾为水脏,主津液,开窍于二阴,属阴。肾与膀胱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肾主水,水液代谢后的剩余水液,贮存于膀胱,并在肾阳蒸化作用的促进下,膀胱开合有度,排出尿液。肾阳虚则气化无权,即影响膀胱气化,出现小便不利、癃闭、尿频尿多、小便失禁等症状,体现两者相合的关系。
-
百合知母汤
概述:百合知母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后合和,煎取1升5合,分温再服。佐以知母,救肺之阴,使膀胱水脏知有母气,救肺即所以救膀胱,是阳病救阴之法也。知母人肺金,益其水源,下通膀胱,使天水之气合,而所伤之阴转,则其邪从小便出矣。若误汗伤阴者,汗为阴液,阴液伤故以此汤维其阳,即所以救阴也。
-
木竹子
《*辞典》:木竹子:出处:《纲目》拼音名:M Zh Zi别名:岭南倒捻子(《中国树木分类学》),岭南山竹子(《广州植物志》),木竹果、冬竹子、龙檬果、罗楝子、黄牙果、染牙果(《广西野生资源植物》),竹橘(《陆川本草》)。功能主治:①姚可成《食物本草》:主清热,利百脉,通调水脏,止渴生津,解暑,消酒。
-
泽泻叶
《*辞典》:泽泻叶:出处:《别录》拼音名:Z Xi Y 来源:为泽泻科植物泽泻的叶片。功能主治:治慢性气管炎,乳汁不通。①《别录》:主大风,乳汁不出,产难,强阴气。②《日华子本草》:壮水脏,下乳,通血脉。(《圣济总录》泽泻羹)临床应用:治疗慢性气管炎:取泽泻全草干品1两,每日3次煎服,10天一疗程。
-
石膏羌活散
《宣明论》卷十四:组成:羌活、密蒙花、木贼、香白芷、细辛、干萝卜、菜子、麻子、川芎、苍术、甘菊花、荆芥穗、黄芩、石膏、藁本、甘草各等分。主治:久患双目不睹光明,远年近日内外气障,风昏暗,拳毛倒睫,一切眼疾。服至10日渐明,服至20日大验。
-
神效硇砂丸
《圣惠》卷九十八:方名:神效硇砂丸组成:硇砂半两,消石1分,青盐半两,白矾1两,黄丹1两。主治:水脏惫伤,久积风冷。《圣惠》卷七十一:方名:神效硇砂丸组成:硇砂1两,水银1两,琥珀1两,朱砂1两,麝香1分,硫黄1分。制备方法:上以硫黄水银结成砂子,都研令极细末,用酒煎狗胆1枚为膏,为丸如梧桐子大。
-
通灵玉粉
《圣惠》卷九十八:方名:通灵玉粉别名:扁鹊玉壶丹、通灵玉粉散、玉壶丹组成:硫黄半斤。命火衰微,阳气暴绝,及虚寒水肿,寒中等候。附注:扁鹊玉壶丹(《中藏经》卷下)、通灵玉粉散(《普济方》卷一五四)、玉壶丹(《医级》卷八)。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扁鹊玉壶丸,并云本方亦可作散,每服两字盐汤调下。
-
乌术丸
《圣济总录》卷九十六:方名:乌术丸组成:苍术(东流水浸10日,去黑皮,切片,焙)半斤,乌头(米泔浸5日,逐日换泔,炮裂,去皮脐)3两,蜀椒(口开者,烧砖令红,以醋泼砖,安椒,盖出汗,取红用)3两,青橘皮(汤浸,去白,焙)3两,青盐1两(研)。主治:腹中雷鸣,脐下(疒丂)撮疼痛,虚劳。
-
五圣还童散
功效:明目,去头风,补水脏,固济牢牙,乌髭鬓。制备方法:上药除皂角不锉外,其余药均锉碎,以醋1斗同浸,7日取出,不用诸药,只用皂角并醋。将皂角蘸醋,用桑柴灰火炙,候干再蘸炙,以醋尽为度,焙干,为细末;又入没食子7对,同为细末,每药1两,加麝香半钱。附注:五圣不老散(《普济方》卷四十九引《卫生家宝》)。
-
心肾阳虚
心肾阳虚为证候名。脾肾阳虚,尤以肾阳(命门火)虚,温运失职,水液运行障碍,而泛滥于脏腑与躯体之间成为水肿、痰饮等证。《医宗必读》:“水虽制于脾,实则统于肾,肾本水脏,而元阳寓焉,命门火衰,既不能自制阴寒,又不能温养脾土,则阴不从阳而精化为水,故水肿之证多属火衰也。”治宜通阳利水或温肾行水。
-
温肾
温肾为属补阳法之一。即补肾助阳。温肾又名温水脏、暖水脏。属补阳法之一。即用温性药物补肾助阳。适用于肾阴虚损,命门火衰。症见腰膝酸软、阳痿早泄、自汗怕冷、虚喘耳鸣等。
-
水火之脏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齿更发长,亦与肾气盛衰有关。肾寄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所藏,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上开窍于耳,“肾气通于耳,肾和则能闻五音矣”(《黄帝内经灵枢·脉度》);
-
肾恶燥
“恶”为讨厌畏惧之意。肾恶燥指肾不喜燥。肾为水脏,主藏精,主津液,燥胜则伤津,津液枯涸,则易使肾之阴精亏耗,而导致肾之病变。《素问·宣明五气》:“……肾恶燥,是谓五恶。”王冰注:“燥则精竭涸。”
-
经验神芎丸
处方:大黄2两,附子(炮)5钱,青皮5钱,陈皮5钱,牵牛头末4两。制法:上为细末,消糊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消酒食,明目,暖水脏。用法用量:每服40-50丸,食后温水送下。服20日,目明为度。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一二引《经验秘方》
-
骨枯髓减
骨枯髓减证名。因精髓衰少,骨骼枯萎所致。《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脾胃论》卷中:“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
-
椒丹
处方:辰砂1两(细研如尘),椒(拣大粒红色者,去枝梗并合口者不用)1两半。制法:上以生绢袋盛,用无灰淳浓酒浸椒袋,令酒在上2-3分以来,一宿取出,控少时,入朱砂钵内搅匀,余者滴浸椒酒少许,令朱砂尽为度,晒干。功能主治:暖水脏,降气明目,补骨髓,保长寿命。摘录:《普济方》卷二六五引《十便良方》
-
洋鸭
《*辞典》:洋鸭: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Y nɡYā别名:麝香鸭、旱鸭(《生物学通报》(1):23,1956)来源:为鸭科动物麝鸭的肉。原形态:体较家鸭健壮肥大,雄者更大。食量甚大,好食蔬菜、青草及鱼、虾、田螺、蚯蚓等。生境分布:原产于中美和南美。功能主治:《纲目拾遗》:助阳道,健腰膝,补命门,暖水脏。
-
四制苍术丸
《瑞竹堂方》卷二:组成:苍术(分作4份制:1份用破故纸、小茴香同炒;1份用川楝子同炒;功效:燥脾土,固真养胃。主治:痰饮。春5,夏3,秋5、冬7日),川椒4两(去目,炒),小茴香4两,破故纸4两(酒浸,炒),川楝肉4两(炒),何首乌4两,白茯苓4两。功效:上明眼目,中暖水脏,下补丹田,疏风顺气,乌髭发。
-
油炒乌头丸
《魏氏家藏方》卷一:方名:油炒乌头丸组成:草乌头2两(水浸软,去黑皮,每个锉作2-3块,晒干,拣去黑心者不用),苍术4两(锉作骰子块)。功效:去风气,健脾,暖水脏。制备方法:用银铫,入麻油1两,盐半两,先入乌头,慢火炒微转色,次下苍术同炒,候乌头褐色,乘热入碾,以细绢罗,用白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
紫粉灵宝丹
《圣惠》卷九十五:方名:紫粉灵宝丹组成:黑铅4两,水银2两(不别修制,每2两水银即入硫黄半两,结成砂子,细研如粉)。功效:添精益髓,神气清爽,好颜色红悦,久服轻健,补暖水脏。主治:筋骨风气。用法用量:每日1丸,空心以津送下。
-
獐骨丸
主治:男子水脏虚冷,诸有不足。制备方法:上药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捣为丸,如梧桐子大。
-
阴阳之宅
其主要生理功能是藏精、主生长发育和生殖、主水和主纳气,并与骨、髓、耳密切相关。功能:《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难经·四难》:“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又寄藏命门之火,为元阴、元阳之脏,故有“水火之脏”、“阴阳之宅”之称。其背俞为肾俞,募穴为京门。
-
肾主水
肾主水指肾有控制和调节水液的作用。其调节功能主要是依靠肾阴、肾阳的相互依存、制约,来维持肾的开合机能。肾的阴阳平衡,开合有度,才能留清液于体内,排浊液于膀胱。指肾具有藏精和调节水液的功能。《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肾者水脏,主津液。”
-
椒沉丸
处方: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4两,沉香1两。制法:上为末,以无灰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暖水脏。主目黑暗。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盐汤送下。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二
-
骨痿
亦称肾痿。由于肾热内盛,或邪热伤肾,阴精耗损,骨枯髓虚所致。《素问·痿论》:“肾气热,则腰脊不举,骨枯而髓减,发为骨痿。”“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治宜滋阴清热,补肾填精,用虎潜丸、地黄饮子、滋阴补髓汤、金刚丸、牛膝丸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