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胃脘
深层有肋间神经和腹壁上动脉分布;中脘穴的配伍:中脘配天枢,有和胃降逆,化湿去秽的作用,主治霍乱吐泻。此穴在脐上5寸,居中、下脘之上,正当胃上口处,内应贲门,相对于下脘及中脘而言,故名上脘。上脘穴穴位解剖:上脘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腹白线、腹横筋膜、腹膜外脂肪、壁腹膜。其边缘不在本穴处者,禁斜刺。
-
化瘀止血汤
处方:丹参、赤芍、茜草、三七、降香。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止血降逆。主胃脘血瘀吐血,血色紫,挟有瘀块,多伴胃脘刺痛,疼处固定,拒按,面色暗晦,脉涩。摘录:《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
痰积脘痛
痰积脘痛病证名。脘痛由痰积留于中脘而发。除脘痛外,症见恶心、呕吐等证。《张氏医通》卷五:“痰积作痛,脉滑而实,恶心烦满,时吐酸水。此因气滞碍其道路,不得运行而作痛。清中汤加香附、苍术、南星、滑石、木香、海石之类。对于痰癖胃脘有块,常痛不休者,《症因脉治》载述用滚痰丸治疗。参见痰饮胃脘痛条。
-
食痹
因痰饮瘀血留滞胃脘,所致食已即心下痛,吐出乃止之证。《素问·至真要大论》:“食痹而吐。”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杂病源流犀烛·胃病源流》:“惟肝气相乘为尤甚…宜肝气犯胃方。”《证治汇补》卷五:“食痹者,食已则心下痛,吐出乃止,此因胃脘痰饮恶血留滞于中所致,薤白半夏汤治之。”参见胃脘痛条。
-
瘀阻胃络证
瘀阻胃络证为证候名。指瘀血阻滞胃络,以胃脘刺痛、拒按,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舌有斑点,脉弦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胃癌·痰湿瘀结证
胃癌·痰湿瘀结证(stomachcancerwithsyndromeofstagnationandcongelationofphlegm-damp)是指痰湿凝滞胃脘,以胸膈满闷,心下结块,胃脘饱胀或疼痛隐隐,呕吐痰涎,面黄虚胖,腹胀便溏,舌淡,苔滑腻,脉细濡或滑等为常见症的胃癌证候。
-
吐血·瘀阻胃络证
定义:吐血·瘀阻胃络证(hematemesiswithsyndromeofstaticbloodblockingstomachcollateral)是指瘀血阻滞胃络,血行脉外,以吐血紫暗,胃脘疼痛拒按,固定不移,痛如针刺或刀割,或胃脘触及包块,或呕血色暗成块,口干不欲饮,舌紫或有瘀斑,苔薄,脉涩等为常见症的吐血证候。《丹溪心法·吐血》:“呕吐血出于胃也”。
-
加味和胃止痉汤
处方:生瓦楞30g,刀豆子30g,赤芍30g,白芍30g,当归12g,木瓜12g,藕节12g,旋覆花10g(包煎),代赭石10g(包煎),杏仁10g,橘红10g,红花10g,香附10g,玫瑰花10g,砂仁4.5g,生姜4.5g。功能主治:平肝和胃,活血化痰。主气滞血瘀,痰血凝结,肝胃不和所引起的脘痛呛噎,嗳气泛酸,恶心呕吐(贲门痉挛)。
-
胃气痛
胃脘气机失调所致胃脘部疼痛。《经验奇方》卷下:“胃气痛,此症甚者,每晨吐清水,或连头痛。制香附二钱,良姜一钱五分,砂仁末八分。如病重常吐清水,加吴茱萸二钱。右药,水煎热服。治宜平肝和胃,方用白芍、甘草、当归、柴胡、茯苓、白芥子(《石室秘录》卷一)。参胃脘痛条。
-
延乌二陈汤
《杂病证治新义》:组成:延胡索、台乌药、香附、砂仁、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功效:温中理气,健胃镇痛。用法用量:水煎服。用延胡、香附、乌药以理气滞,砂仁合二陈汤以温中和胃,故可用于气滞胃脘作痛之症。若用于神经性胃痛,有健胃镇痛之作用。
-
神祐丸
《儒门事亲》卷十二:方名:神祐丸组成:甘遂(以面包,不令透水,煮百余沸,取出,用冷水浸过,去面,焙干)半两,大戟(醋浸煮,焙干用)半两,芫花(醋浸煮)半两,黑牵牛1两,大黄1两。主治:瘴疠疟疾,昏瞀懊憹;胃脘当心而痛;如是八年,肌瘦如柴,诊之六脉微数,气口稍大有力。后以参苓白术散调理复元。
-
胃阴虚证
胃阴虚证为证候名。指阴液亏虚,胃失濡润,以口燥咽干,饥不欲食,胃脘隐隐灼痛,或胃脘嘈杂、痞胀,或干呕呃逆,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寒邪犯胃证
寒邪犯胃证为证候名。指寒邪侵袭胃脘,胃失和降,以胃脘冷痛,痛势急剧,喜温,呕吐清水,恶寒肢冷,苔白,脉弦紧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嘈杂嗳气
嘈杂嗳气证名。由心血虚、内有痰火扰动所致。《松崖医径·嘈杂嗳气》:“嘈杂者,…其证或兼嗳气,或兼痞满,或兼恶心,渐至胃脘作痛,痰火之为患也。治法消其痰,降其火;健脾行湿是治其本也。秘传加味四物汤。”
-
安中
概述:安中为治疗学术语。指调理安和脾胃气机的治法。分类:分和胃、调和肝胃等法。胃气不和表现为胃脘胀闷、嗳气吐酸、厌食、舌淡苔白等证候,用陈皮、姜半夏、木香、砂仁等药。治疗肝气犯胃、肝胃不和的方法。常用柴胡、白芍、枳壳、甘草、吴茱萸、黄连、半夏、香附、煅瓦楞子等药。因肝邪犯胃者,重点在于泄肝;
-
和胃
和胃又称和中。是治疗胃气不和的方法。胃气不和表现为胃脘胀闷、嗳气吐酸、厌食、舌淡苔白等证候。针灸常选用中脘、足三里、内关(或间使)、上脘、公孙等穴。胃气不和则升降功能失常,症见胃脘胀闷,嗳气吞酸,呃逆恶心,厌食,舌淡苔白等。常用药物有陈皮、半夏、木香、砂仁、枳壳、香橼、佛手等。
-
六味能消胶囊
六味能消胶囊的主要成份:藏木香、诃子、大黄、碱花等。六味能消胶囊的功能主治:宽中理气,润肠通便,调节血脂。适用于胃脘胀痛,厌食,纳差及大便秘结,高脂血症及肥胖症。2.不适用于脾胃阳虚,主要表现为畏寒肢冷、身倦乏力,大便溏。3.不适用于小儿、年老体弱者,主要表现为身倦乏力,气短嗜卧,消瘦便溏。
-
槟黄丸
《顾松园医镜》:槟黄丸:处方:槟榔(用鸡心者良)雄黄制绿矾各等分制法:上药为末,饭糊为丸,如米大。功能主治:主胃脘心腹因虫作痛,痛无休止,面生白斑或吐清水。摘录:《顾松园医镜》《顾松园医镜》卷十四:方名:槟黄丸组成:鸡心槟榔、雄黄、制绿矾各等分。制备方法:上为末,饭为丸,如米大。
-
连附六一汤
《医学正传》卷四:连附六一汤:处方:黄连18克附子(炮,去皮、脐)3克制法:上药细切,作一服。功能主治:泻肝火,止胃痛。治肝火犯胃,胃脘剧痛,呕吐酸水,现用于慢性胃炎,胃酸过多者。用法用量:加生姜3片,大枣1枚,用水225毫升,煎至150毫升,去滓,稍热服。附注:本方改为丸剂,名 连附六一丸(见《古今名方》)。
-
心下支结
心下支结为症状名。心下即胃脘部。患者自觉膈上有物梗阻而烦闷不舒。可见于外感和杂病的多种疾病。《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心下支结,即胸胁苦满,心下痞鞕之轻者。”
-
和中蠲痛汤
处方:草豆蔻(须用建宁者,无则用白豆蔻)、山楂、香附、川芎、半夏、苍术、厚朴、缩砂、枳实、炮姜。功能主治:一切胃脘暴痛。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摘录:《医学六要》卷五
-
化虫定痛丹
处方:生地2两,白薇2钱。功能主治:虫伤胃脘,久患心疼,时重时轻,大约饥则痛重,饱则痛轻。用法用量:用生地水煎汁2碗,入白薇,水煎汁1碗,淘饭食之。各家论述:生地杀虫于有形,而白薇杀虫于无形,合而用之,化虫最神,虫死而心痛自除,非生地、白薇能定痛也。摘录:《辨证录》卷二
-
蓼酒
处方:蓼(八月三日取)。制法:晒燥把之,如5升大,60把,水6石,煮取1石,去滓,以酿酒。功能主治:胃脘冷,不能饮食,耳目不聪明,四肢有气,冬卧脚冷。用法用量:如常法。随多少饮之。摘录:《千金》卷七
-
芙蓉菊根
《*辞典》:芙蓉菊根:出处:《福建中草药》拼音名:F R nɡJ Gēn来源:为菊科植物芙蓉菊的根。化学成份:根和茎中含蒲公英赛醇乙酸酯、蒲公英赛酮和蒲公英赛醇。性味:《福建中草药》:辛苦,微温。功能主治:《福建中草药》:祛风湿。治风谩关节痛,胃脘冷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鲜者1~
-
芎术姜栀二陈汤
《回春》卷五:组成:川芎1钱,干姜(炮)1钱,苍术(米泔制)1钱,栀子(炒)1钱,陈皮(去白)2钱2分,半夏(姜汁炒)1钱,茯苓(去皮)1钱,甘草5分。主治:素有痰火,胃脘急痛不可忍者,食不能消。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正痛时温服。制备方法:上锉1剂。
-
息乳丸
《顾氏医径》卷五:方名:息乳丸组成:香附、陈皮、砂仁、神曲、麦芽、姜汁。功效:温化缓下。主治:小儿饮乳无度,凝滞胃脘而吐,才乳即吐,或少停即吐。
-
消积理中汤
《中医医案八十例》:方名:消积理中汤组成:党参9g,白术9g,三棱9g,莪术9g,鸡内金9g,白芍9g,地骨皮9g,茯苓6g,玄明粉(冲)各6g,干姜3g,酒大黄(后下)3g。功效:温中健脾,消食开胃,软坚泄热。加减:若大便溏泻,可去大黄、玄明粉,或减量;五心烦热,加鳖甲、地骨皮;小便短赤,倍用茯苓,再加车前子。
-
舒气通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方名:舒气通组成:大黄3斤,槟榔半斤,青皮4两,木香半斤,炒莱菔子4两,炒黑丑6斤,灵脂米3斤,茅术4两,川朴半斤,陈皮半斤,炒香附3斤,炒神曲1斤,川芎4两,炒麦芽半斤,山楂2斤,三棱半斤,莪术半斤,枳实半斤,枳壳半斤。主治:膨闷胀饱,气逆不顺,呕吐酸水,两胁攻疼,胃脘结聚。
-
心下
心下指心的下方,通常专指胃脘部。《黄帝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心下否痛。”
-
水荭花
概述:水荭花为中药名,出自《摘元方》,为《本草纲目》记载的荭草花之别名。来源:蓼科植物红蓼PolygonumorientaleL.的花。功能主治:散血,消积,止痛。1.治胃脘血气痛,痢疾初起。2.熬膏贴治痞块;捣敷治横痃。
-
脾虚湿困
脾虚湿困为病机。指脾虚运化无力而致湿浊内停,虚实夹杂的病理变化。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症见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溏泻,甚或恶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治宜健脾利湿。
-
温胃建中
温胃建中是一种治疗胃气虚寒的方法。症见胃脘隐痛、得食痛减、呕吐清水、大便溏稀、舌淡白、脉细。针灸临床常选用针刺足三里、中脘(加灸)、灸神阙(或关元)。温胃建中指一种温法。症见胃脘隐痛、喜温喜按、得食痛减、虚烦不宁、吐清水、面色无华、大便稀烂,舌淡白,脉细等,常用方如黄芪建中汤。
-
胃寒
胃寒为病证名。阴寒凝滞胃腑所表现的证候。指胃受寒邪侵袭,或饮食生冷,导致胃中阳气虚损,阴寒偏盛的病理变化。其主要表现为胃脘冷痛,轻则绵绵不已,重则拘急剧痛,遇寒加剧,得温则减,口淡不渴、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呕、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弦或迟。治以暖胃为主。针灸常取:中脘、足三里、胃俞等。
-
悬心
悬心证名。因胃热所致。胃脘部悬空感。与嘈杂相近似。《灵枢·师传》:“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参见嘈杂条。
-
痰膈
痰膈病名。多因情志郁结、痰涎凝滞所致。一名痰噎膈。《重订通俗伤寒论》:“饮食入胃,便吐粘涎,膈塞不通,便结而粪如羊矢者,此气郁挟痰阻塞胃脘也。治宜辛润利膈涤痰,五汁饮加狗宝,或《医学心悟》启膈散加减。多见于食管或胃贲门部癌证。参见膈、噎膈条。
-
胎前吞酸
胎前吞酸病证名。见明·赵献可《邯郸遗稿》。多因孕妇脾虚或肝郁,复伤于饮食所致。脾虚者,由于脾虚不运,伤食太过,症见胃脘填塞,不得传化而致吞酸。治宜温养脾胃,方用六君子汤加吴萸;肝郁者,由于肝气郁滞,化热犯胃,症见嗳腐吞酸、脘闷胁胀等。宜泻肝清热,用左金丸。
-
暖胃
暖胃即温胃散寒。针灸临床常选用中脘、上脘、胃俞、足三里等穴,针补宜灸,甚则加灸关元(或神阙)。暖胃系温法之一。治疗胃寒证的方法。症见胃脘胀满,疼痛绵绵,得热则减,遇寒加剧,口泛清水,或食后作吐,肠鸣漉漉,舌淡苔白滑、脉沉迟等,方用良附丸、厚朴温中汤。
-
悸心痛
心痛(此处实指胃脘部)兼悸者。见《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三。因病久气血虚损,心脾失养所致。《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岐骨陷处痛,名心痛。”“悸而痛,名悸心痛。”治用辰砂妙香散、加味四七汤、归脾汤等方。参见九种心痛、心痛条。
-
蚘厥
《金匮要略·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蚘厥者,当吐蚘,令病者静而复时烦,此为脏寒,蚘上入膈,故烦,须臾复止,得食而呕又烦者,蚘闻食臭出,其人当自吐蚘。”《伤寒绪论》卷下:“凡人胃脘忽痛忽止,身上乍热乍凉,面上作赤作白,脉倏乱倏静,口中吐沫不食者,便是蚘厥之候。”参见厥证、蛔厥条。
-
白螺壳丸
处方:螺蛳壳2两(墙上年久者,烧),滑石2两(炒),苍术2两,山栀2两,香附2两,南星2两,枳壳半两,青皮半两,木香半两,半夏半两,砂仁半两。制法:上为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痰积胃脘作痛。用法用量:《医学正传》有莪术一两;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医学正传》卷四
-
安
《素问·至真要大论》:“胸胁胃脘不安。”《素问·疟论》:“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灵枢·根结》:“枢折即骨丝而不安于地。”《素问·脉要精微论》:“诸痈肿筋挛骨痛,此皆安生?”《素问·上古天真论》:“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白螺丸
处方:螺蛳壳(墙上年久者,烧)滑石(炒)苍术山栀香附南星各60克枳壳青皮木香半夏砂仁各15克制法:上为细末,生姜汁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痰饮积聚,胃脘疼痛。春加川芎,夏加黄连,冬加吴茱萸。摘录:《丹溪心法》卷四
-
白前酒
处方:白前100g白酒500ml炮制:将白前捣成粗末,装入纱布袋中,放入干净的器皿中;倒入白酒浸泡,封口;7日后开启,去掉药袋,澄清备用。功能主治:泻肺降气,下痰止嗽。主治肺实喘满,咳嗽,多痰,胃脘疼痛。15ml,每日3次,将酒温热空腹服用。摘录:《时后备急方》
-
槟连丸
处方:白术1两,黄连1两,砂仁1两,陈皮1两,半夏曲1两,神曲1两,蓬术1两,藿香5钱,槟榔5钱,青皮5钱,丁香5钱,麦糵5钱,三棱5钱,姜黄5钱,良姜5钱,白豆蔻5钱,茯苓5钱,桂花5钱,连翘5钱,山楂5钱,川附半只,吴茱萸2钱。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姜汤或白汤送下,1日3次。摘录:《丹溪治法心要》卷三
-
沉香消积丸
处方:沉香2两,二丑1斤,灵脂8两,牙皂8两,大黄8两,香附8两。功能主治:消食化痰,行水除胀。主食积气滞,腹胀水肿,单腹膨胀,大便秘结,胃脘作痛,噎膈吐酸,四肢水肿。摘录:《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
-
独步散
《本草纲目》卷十四引《方外奇方》:独步散:处方:香附米(醋浸略炒,为末)、高良姜(酒洗7次,略炒,为末)。功能主治:心脾气痛,胃脘有滞,胸膛软处一点痛,因气及寒起,或致终身。用法用量:用时和匀,以热米汤加生姜汁1匙,盐1捻,调下。因寒者,加生姜2钱,附子1钱;用法用量:热黄酒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
-
土豆粥
处方:新鲜土豆250克(不去皮)蜂蜜适量制法:将土豆切碎,用水煮至土豆成粥状即可。功能主治:缓急止痛。适用于胃脘隐痛不适者。用法用量:服用时加蜂蜜,每日清晨空腹食用,连服半月。摘录:《民间方》
-
桂子
《*辞典》:桂子: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Gu Zǐ别名:天竺桂实(《中国医学大辞典》)。来源:为樟科植物天竺桂的果实。性味:辛甘,温。①《药性考》:甘辛。②《纲目拾遗》:性温,味辛。功能主治:①《药性考》:温中,暖胃,平肝,益肾,散寒,止哕。②《纲目拾遗》:胃脘寒痛。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
-
新木橿子
出处:《浙江天目山药植志》拼音名:XīnM JiānɡZǐ别名:三苍来源:为樟科植物金毛新木榧子的根或树皮。花单性,雌雄异株,3~5朵排成伞形花序,有总苞;雄花有雄蕊6,药4室,全内向瓣裂,第三 雄蕊基部有2腺体;生境分布:生于阳坡杂林内或林缘。功能主治:治胃脘胀痛,树皮研粉,早饭前黄酒吞服三至四钱。
-
柚花
《*辞典》:柚花:出处:《纲目》拼音名:Y uHuā别名:橘花(《广西中药志》)。春季开花时采收,晒干。原形态:植物形态详柚及化橘红条。性状:干燥花朵呈棕黄色。雄蕊脱落不见,子房球形,棕黑色,花柱存在或折断,花瓣多脱落,呈淡灰黄色,破碎或卷曲。功能主治:①《民间常用草药汇编》:顺气,止痛。治胃脘胸膈间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