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君子汤
但该方剂仅有白术、甘草具有部分抗病原微生物作用,甘草对幽门螺旋杆菌有抑制作用,临床抗幽门螺旋杆菌力度不算强,因此如果临床发现为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疾病,还应结合现代医学抗幽门螺旋杆菌十抗酸剂十质子泵抑制剂十胃黏膜保护剂等措施为宜。甘草酸有抑制HBV作用;甘草多糖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单核细胞吞噬功能;
-
四君子丸
概述:四君子丸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两首。纤维束周围薄壁细胞含草酸钙方晶,形成晶纤维(炙甘草)。另取白术对照药材0.2g,加正己烷2ml,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检查:应符合丸剂项下有关的各项规定(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ⅠA)。功能主治:《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方方之四君子汤功能甘温益气,健脾养胃。
-
郁病·心脾两虚证
定义:郁病·心脾两虚证(depression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heartandspleen)是指心血不足,脾气虚弱,以多思善疑,头晕神疲,易汗,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淡,苔薄白,脉细等为常见症的郁病证候。取神门、心俞、脾俞、三阴交、足三里、中脘、章门穴。痰气郁结者,亦称“梅核气”;
-
气虚痿
气虚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见《证治汇补·痿躄章》。多由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或久病脾胃气虚,不能充养肌体所致。治以补脾益气为主。有虚热者,用补气和中汤。《医宗必读·痿》:“气虚,四君子汤合二妙散。”《张氏医通·痿痹门》:“肥白人脉沉缓或滑,恶心,胸膈不利,属气虚有痰,六君子加苍术、黄柏、竹沥、姜汁。”
-
十全散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组成:全蝎10个(约7分,漂净,去尾,炙),五倍子1两6钱(焙,研),腰黄3钱(水飞),当门子1钱,川山甲7片(约2钱,炙),蜈蚣7条(约1钱2分,去钳脚净,炙),蝉衣20个(约7分,去头足,焙脆),蟾酥1钱,冰片1钱,炒僵蚕2钱。气血俱虚。按:本方改为九剂,名 十全大补丸(见《麻疹全书》);
-
流泪·气血两虚证
定义:流泪·气血两虚证(lacrimationwithqi-blooddeficiencypattern)是指气血不足,以无时泪下,泪液清冷稀薄,不耐久视;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健忘,舌淡,苔薄,脉细弱为常见症的流泪证候。四君子汤中党参、白术、茯苓、甘草补气健脾;如迎风泪多者,加防风、白芷以祛风止泪,则能扶正祛邪,收标本同治之功。
-
双解贵金丸
《外科大成》卷一方之双解贵金丸:别名:双解金桂丸组成:大黄一斤,白芷十两。功在宣通攻利。用法用量:每服三至五钱,黎明时用连须葱三根、黄酒一碗煮葱烂,取酒送药,大便行后,以四君子汤调补;功能主治:《医宗金鉴》卷六十二方之双解贵金丸主治背疽诸毒初起,木闷坚硬,大便秘结,脉沉实者。服毕,盖卧出汗。
-
四白丹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四白丹:处方:白术(五钱)白茯苓(五钱)人参(五钱)缩砂(五钱)香附(五钱)甘草(五钱)防风(五钱)川芎(五钱)白芷(一两)白檀香(三钱半)知母(二钱)羌活(二钱半)薄荷(二钱半)独活(二钱半)细辛(二钱)麝香(一钱.功能主治:清肺气养魄、中风多昏冒,肺气不清也。
-
消癌片
《肿瘤的诊断与防治》:方名:消癌片组成:红升丹300g,琥珀300g,山药300g,白及300g,三七620g,牛黄180g,黄连150g,黄芩150g,黄柏150g,陈皮60g,贝母60g,郁金蕲蛇60g,犀角90g,桑椹90g,金银花90g,黄耆90g,甘草90g。血虚,加用四物汤;用药禁忌:服药期间,忌食蒜、葱、浓茶、鲤鱼等。
-
收口法
概述:收口法为外治法之一。出《卫济宝书》卷下。即生肌法。是指促进体表溃疡愈合的方法。适应证:痈疽溃后毒虽尽而肌肉不生,或形成溃疡。多由气血不足或治疗失当所致。辨证论治:治宜健脾益气养血为主。溃疡面大者,除可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四物汤随证化裁内服外,并外用生肌散;
-
虚胀
胀病之一。治宜健脾理气,用四君子汤去白术加木香、泽泻、当归、芍药。”病起于中年之后,及素多劳伤,其证或兼大便溏滑,或脉息弦虚,或声色憔悴,或因病后,或因攻击太过而反致胀满,皆属虚胀。脾虚兼寒者,用理中汤、温胃饮、五君子煎。肾虚兼寒者,用理阴煎或八味地黄丸,甚者加减金匮肾气汤。
-
益气
益气为治法。用具有补气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虚证的治法。气虚主要表现为倦怠乏力、声低懒言、呼吸少气、面色 白、自汗怕风、大便滑泄,脉弱或虚大。一般补中气、助健运用四君子汤;补卫气、固表敛汗用玉屏风散。以关元、气海、足三里、百会、脾俞等穴,补中气,升举下陷;以气海、合谷、大椎等穴,补卫气,固表敛汗。
-
咽疮
咽疮病名。系咽部生疮、色红黄、状如粟米,渐布满咽喉及口,久则变为紫黑色,饮食吞咽困难。风热者宜银翘散治之;肝肾阴虚者宜六味地黄汤治之;脾虚者宜四君子汤治之。临证宜灵活辨治。
-
生肌法
生肌法为外治法之一。用以促进机体溃疡疮面愈合之方法。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二。又名收口法。痈疽溃后毒虽尽而肌肉不生,或形成溃疡。多由气血不足或治疗失当所致。治宜健脾益气养血为主。溃疡面大者,除可选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当归补血汤、四物汤随证化裁内服外,并外用生肌散;
-
善恐
出《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多由脏气伤损所致,尤以肾伤、心神浮越为常见。《杂病源流犀烛·惊悸悲恐喜怒忧思源流》:“恐病由心者,宜镇其神,宜定志丸加金银箔、琥珀、犀角、龙齿等。张璐在《张氏医通》中对肾伤而善恐者,以补精髓为大法用六味地黄加枸杞子、远志;肾阳虚者,用金匮肾气丸。参见恐伤条。
-
气虚耳鸣
多由气虚或中气下陷导致本病。《医钞类编·耳病门》:“耳聋、耳鸣:有痰,有火,有气虚,有阴虚,有肝火。”《灵枢·口问》:“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医学入门·耳》治气虚耳鸣,四君子汤。若气虚有火,四君子加山栀、柴胡。
-
黄耆四君汤
别名:黄耆四君子汤处方:四君汤加黄耆、白扁豆。功能主治:五痔下血。用法用量:黄耆四君子汤(《普济方》卷二九六)。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
-
补脾益气
补脾益气为治法。又称补中益气。指用具有补气健脾作用的方药,治疗脾气虚证的治法。补脾益气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针灸常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章门等穴。针用补法。
-
解酲丸
处方:葛花4两,砂仁2两,泽泻1两,白术(米炒)2两,人参2两,茯苓2两,黄连5钱,陈皮5钱,鹿衔草1两,枳椇6两。功能主治:酒积受伤,及因酒伤呕吐泄泻者。白术、人参、茯苓,此即四君子汤,而白术、茯苓皆以燥湿,人参、甘草皆以补中,且人参最能解酒;陈皮以疏滞气,以行湿痰;摘录:《医林纂要》卷六
-
生附四君子汤
《幼科释谜》卷五方之生附四君子汤:组成:生附子、人参、茯苓、白术、炙甘草各等分。用法用量:每服二钱,加生姜五片,水煎服。《直指小儿方》卷二方之生附四君子汤:别名:加味四君子汤组成:四君子汤三份生附子末一份(厥逆者对加)四君子汤加生附子末4分之一。功效主治:《保婴撮要》卷三方之生附四君子汤功在正胃气。
-
十珍丸
《杨氏家藏方》卷二:组成:草乌头8两(半生,去皮脐尖,半炮),天南星5两3钱(河水浸3日,炮),缩砂仁1两,肉桂(去粗皮)2两7钱,川芎2两7钱,防风(去芦头)2两7钱,香白芷2两7钱,桔梗(去芦头)2两7钱,细松烟墨2两(烧留性),麻黄(去根节)7两。附注:本方方名,《十药神书》(陈修园注本)作 补髓丹。
-
南星汤
《百一》卷五引杨梅卿方:方名:南星汤组成:南星半两,半夏半两,枳壳半两,桔梗半两,防风(去芦)半两,甘草(生用)半两,赤芍药1两。主治:小儿急慢惊风,吊眼撮口,搐搦不定,壮热困重。一方每用南星末1钱上下,以水半盏,浆水半盏,或齑汁亦得,入生姜3片,冬瓜子数粒,煎至半盏以下,分2服,尤治慢惊,服之无时。
-
宣风快斑散
《痘疹全书》卷下:方名:宣风快斑散组成:木香、枳壳、槟榔、大黄。主治:痘疮,毒火太甚,煎熬阴血,其血干枯而变黑色。通后疮回,以四君子汤调之。《片玉痘疹》卷八:方名:宣风快斑散组成:木通、枳壳、甘草、槟榔、大黄。痘疹黑陷而身无大热,大小便调者。用法用量:水煎半生半熟,同黑牵牛头末和匀服之,以通为度。
-
益气清肺缓肝丸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益气清肺缓肝丸组成:西洋参3钱,朱茯神6钱,生于术3钱,生甘草1钱5分,次生地6钱,生杭芍3钱,牡丹皮4钱,建泽泻3钱,真熊胆3钱,乌犀角3钱,带心麦冬6钱,白蔻仁2钱,浙贝母4钱,苦桔梗3钱,金石斛3钱,川郁金6钱。血热套《小品方》芍药地黄汤和《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清热凉血散瘀尤好;
-
抗衰老中药
抗衰老中药:我国历代本草收载有大量延年益寿的补益方药,经近代科学研究证明:党参、补骨脂、肉苁蓉、女贞子、黄精、当归、丹参、川芎、淫羊藿等,具有延长细胞生长期的作用;人参、刺五加、中成药龟龄集等,有推迟大脑细胞老化的功效;人参、三七、附子、巴戟天、何首乌、蜂乳等均具有兴奋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
二四六煎
组成:党参15g,白术10g,茯苓12g,柴胡6g,枳壳6g,白芍12g,生熟地各10g,丹皮10g,山萸肉10g,泽泻10g,山药12g,甘草5g。主治:脾虚胃滞,肝肾不足诸症。方解:本方是将四君子汤、四逆散、六味地黄丸三方合并而成,故名为“二四六煎”。方中四君益气健脾,四逆调肝和胃,现已广泛用于急慢肝炎、胆囊炎、胆石症等。
-
温养
温养治疗学术语。系补法之一。用温性药物补养正气的治法。多用于脏腑虚弱而偏于阳虚的病证。如四君子汤补气益脾。
-
胃气不足
胃气不足证名。即胃气虚。胃气虚弱出现的证候。《诸病源候论·胃病候》:“胃气不足,则饥而不受水谷,飧泄,呕逆,是为胃气虚也。”治宜益气建中,选用四君子汤、小建中汤,补中益气汤等方。参见胃病条。
-
虚痢
虚痢病名。有气虚、血虚、房劳伤、痢久虚滑之不同。白虚者便色淡红,用通玄二八丹,日久者用四物汤加升麻、香附、侧柏叶。虚劳挟痢者,用香连猪肚丸。凡痢经下后,痛坠不减,虚坐努责,及病久不愈者,为阴血虚,用胃风汤去桂加熟地(见《医学入门》卷五)。参见痢疾、阴虚痢疾、虚滑痢、滑痢、劳痢条。
-
肾经咳嗽
肾经咳嗽病名。肾虚引起的咳嗽。又称肾咳。见《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证见咳则腰痛,五心烦热,涌泉热,时见干咳,痰味带咸。劳伤肺气,金不生水者,用生脉散合四君子汤;虚火上炎,用知柏天地煎;肾阳不足,用八味丸。亦有肾经受而致者,咳则腰脊相引而痛,甚则咳涎,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见《不居集·咳嗽》。
-
舌下珠
舌下珠为病名。系指舌下生泡如珠、疼痛。治宜补脾益肾。可选用四君子汤、六味地黄汤等加减。《喉科秘旨》卷下:“舌上珠此心脾积热,舌生白泡大小不一,六脉洪大。”治宜凉血解毒。可选用犀角地黄汤、导赤散、凉膈散等加减。
-
气耗
气耗为病机。指过劳而导致正气的耗损,为《内经》九种气机失常病机之一。治疗应本“劳者温之”的原则,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温阳益气。《黄帝内经素问·举痛论》:“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九气不同,何病之生?”
-
脾虚自汗
脾虚自汗证名。自汗而兼见脾虚证者。《证治汇补·汗病章》:“脾虚自汗,倦怠少食。”李中梓主张以补中益气汤、四君子汤主治(见《医宗必读·汗》)。参见自汗条。
-
脾损
脾损病证名。五脏虚损之一。《难经·十四难》:“三损损于肌肉,肌肉消瘦,饮食不为肌肤。”又曰:“损其脾者,调其饮食,适寒温。”虞庶注谓:“脾化水谷以生气血。治宜健脾益气,宜四君子汤(或加谷麦芽、神曲、鸡内金等药),沈金鳌主张用十全大补汤。(见《杂病源流犀烛》卷八)参见虚损条。
-
脾经咳嗽
又名脾咳。《症因脉治·内伤咳嗽》:“脾经咳嗽之证,咳而右胁下隐隐作痛,痛引心脾,神衰嗜卧,面色痿黄,腹胀黄肿,身重不可以动,动则咳剧…”宜辨证施治。肺热,家秘泻白散;脾胃热积,栀连二陈汤;肺气不足,生脉散;土不生金,四君子汤(有痰者,用六君子汤),虚热者,宜加山栀、丹皮,热甚者再加黄芩、黄连。
-
脾痹
是指饮食失节,损伤脾胃,以四肢倦怠,脘腹痞满,隐隐作痛,大便溏泻,纳差,面黄,下肢浮肿,肌肉麻痹不仁,脉或弦滑或虚细等为常见症的痹病。脾痹的症状:《黄帝内经素问·痹论》:“脾痹者,四支解堕,发咳呕汁,上为大塞。”脾痹的治疗:可用黄芪丸、白术汤、大半夏汤、枳术丸、保和丸、四君子汤等方。
-
面(黑干)(黑曾)
又名皯(黑曾)、面(黑干)疱、面黑皯、面皯、(黑干)(黑曾)、面皯黯、黧黑斑、面尘、黧黑皯(黑曾)等。该病的病因、病机较复杂,多与七情内伤、肝郁气滞、饮食劳倦、妇人经血不调等有关,总以肝、脾、肾功能失调,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劳伤脾土者宜温阳健脾,方选苓桂术甘汤或四君子汤化裁;
-
酒积便血
是指以食积便血为主症的酒病。酒积便血的病因病机:多因嗜酒过度,湿热结蓄大肠所致。酒积便血的治疗:初起宜清湿热,解酒毒。选用黄连丸、酒蒸黄连丸、约营煎、聚金丸、槐角丸之类。日久下痢脓血,腹痛不瘥,宜用乌梅丸、樗白皮散。酒湿从寒化者,宜用二术煎、四君子汤或葛花解酲汤。
-
缓方
方剂学·缓方:缓方为方剂学七方之一,指方剂之和缓者。有气味薄之缓方,盖药气味薄则长于补上治上,比至其下,药力已衰,故补上治上,制之以缓…”如补法中的四君子汤。主要表现为用具有补益强壮性质的穴位,增强自身免疫能力,扶正祛邪,或用穴较多,互相制约,单独直达的力量较小,或用穴适中。
-
缓补
缓补治疗学名词。系补法之一。即用甘缓平和的药物缓缓调补,促进正气逐渐恢复的治疗方法。例如四君子汤补气,四物汤补血,均属缓补范围。
-
肺损
五脏虚损之一。证见皮聚毛落,毛槁皮焦等。《慎斋遗书·虚损》:“虚损一证,或从上而损下,如金衰卫弱而多外感之来,则气伤而肺损。”《难经·十四难》:“一损损于皮毛,皮聚而毛落。”《杂病源流犀烛·虚损劳瘵源流》:“损肺伤气,毛槁皮焦,急宜养气,宜四君子汤。”《类证治裁·虚损》用保元汤。
-
疮疡发寒热
疮疡发寒热病证名。疮疡患者兼见发热恶寒者。见《外科理例》卷一。多因荣卫不行,经络阻塞,疮毒焮发所致。治宜清热解毒兼解表,方用葛根汤,或升麻汤;若脓已成而见寒热者,则多为气血虚衰所致。治宜托里调补气血为要,方用四君子汤,加桂枝倍黄芪,或托里消毒散倍用生黄芪。
-
疮疡补法
疮疡补法(sore-ulcer-tonifyingtherapy)为治法。见《集验背疽方》。指用具有益气、补血、滋阴、温阳、生肌作用的方药以恢复正气,助养新生,促使疮口愈合,治疗毒势已去,元气虚损之疮疡后期的治法。如气虚者用四君子汤,血虚者用当归补血汤,气血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中气不足者用补中益气汤。
-
八仙妙应丹
《丹溪心法附余》卷十八处方雷丸1两,锡灰1两半,白芜荑1两,木香1两(不见火),锦纹大黄1两,槟榔12两(鸡心者),使君子1两(取净),黑丑头末3两(不见火)。功能主治驱虫,化积,消气。主男子、妇人、小儿外感内伤,以致水谷停留肠胃,生虫成积,恶心呕吐,吞酸嘈杂,疟痢黄疸,水肿臌胀,膈噎翻胃;或木香汤送下。
-
人中黄丸
《医学入门》卷四方之人中黄丸:组成:大黄三两,黄芩、黄连、人参各一两,人中黄、苍术、桔梗、滑石各二两,防风五钱,香附一两五钱。治温疫热毒。血虚者,用四物汤送下;若痰多,用二陈汤送下;上药研为细末,神曲糊丸,如梧桐子大。各家论述:《张氏医通》:此方专以伊尹三黄,大解湿热疫疠之邪;
-
柴葛二陈汤
处方:柴胡、干葛、陈皮、半夏、茯芩、甘草、白术、苍术(制)、川芎、黄芩各等分。功能主治:一切疟。阳分汗多,加人参、黄耆,去干葛;阴分虚,加酒炒芍药、当归、生地;久疟微邪潮热,加四君子汤,去祛邪之药;截疟,加常山、槟榔、青皮、贝母各1钱。摘录:《景岳全书》卷五十四引《辨疑》
-
四五汤
《得效》卷七:组成:生料四君子汤、生料五积散。主治:小儿白浊。用法用量:每服2钱,灯心1握,水1盏,煎服。制备方法:上和匀。
-
扫虫汤
《辨证录》卷七:组成:人参5钱,白术1两,大黄3钱,白薇3钱,百部3钱,甘草1钱,乌梅1个。主治:面黄体瘦,善食易饥,不食则痛,日以为常,一旦大泻,连虫而下,如团如结,血裹脓包。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大泻虫尽出矣,不必2剂。取此药后,用四君子汤调理而安。
-
四君合四神加减方
《慈禧光绪医方选义》:组成:党参1钱,于术1钱(土炒),补骨脂1钱半(炒),茯苓1钱,肉蔻8分(煨,去油),吴萸4分(炒),醋柴胡2分,五味子6分(炙)。四君子汤补气健脾,自后天入手,纠正消化功能失调、食少乏力、便溏者则可。但对久泄病及于肾者,似嫌力所不及,加四神自肾兼治,可以同时温补脾肾,涩肠止泻。
-
补中益气
补中益气为治法。又称补脾益气。指用具有补气健脾和胃作用的方药,治疗脾胃气虚证的治法。补中益气是补气的基本方法。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营卫之源,健脾即能加强其化源,达到补气目的。常用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等。针灸常选脾俞、胃俞、中脘、气海、足三里、章门等穴。针用补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