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燥
温燥的治疗:治宜辛凉解表,兼以润肺生津,用桑杏汤。燥热甚而劫津伤阴者,宜甘凉濡润,选用沙参麦冬汤、玉竹麦门冬汤、清燥救肺汤。亦称燥凉。《中医药学名词》(2010):凉燥是指感受秋燥偏寒之邪,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
-
外燥
若燥久伤及肝肾之阴,上盛下虚,昼凉夜热,或干咳,或不咳,舌光绛,脉弦细,甚则痉厥,则治宜育阴潜阳,方如三甲复脉汤、专翕大生膏之类(见《温病条辨·秋燥》)。此病初起,多见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舌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证,治宜辛开温润,用杏苏散、葱豉汤之类。
-
轻宣润燥
轻宣润燥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润燥法。是治疗外感凉燥或温燥表证的方法。润燥即滋润肺燥。凉燥犯肺表现为头痛恶寒,咳嗽鼻塞,咽干口燥,用杏苏散;温燥犯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口渴咽干,用桑杏汤。
-
燥
外感六淫之一·燥:外燥为病因,外感六淫之一。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燥邪致病,易伤津液,使人体皮肤干燥皲裂,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等。临证时,应当分辨肺胃津伤和肝肾阴亏的不同。主要脉证:咽干口燥,腰膝酸软,五心烦热,毛发干枯不荣,肌肉消瘦,遗精盗汗,舌红少苔,脉细带数。
-
燥者濡之
出《素问·至真要大论》。指燥证要用滋润的方药治疗。内燥是属于内脏津液亏损的病证,治宜滋阴润燥;外燥为秋天燥气所伤,又分温燥、凉燥两种,温燥宜清宣凉润或清燥润肺,凉燥宜轻宣温润。
-
复亨丹
处方:倭硫黄(即石硫黄)10分,鹿茸8分(酒炙),枸杞子6分,人参4分,云茯苓8分,淡苁蓉8分,安南桂4分,萆薢6分,全当归6分(酒浸),小茴香6分(酒浸,与当归同炒黑),川椒炭3分,炙龟版4分。其方以温养温燥兼用,盖温燥之方,可暂不可久,况久病虽曰阳虚,阴亦不能独足,至老年八脉空虚,更当豫护其阴。
-
燥气伤肺
燥气伤肺为病机。治以润燥清肺养阴等法。凉燥伤肺多是深秋感受风寒燥邪,肺气不宣所致,常见咳嗽头痛、咽干嗌塞,苔白,脉弦。方如杏苏散。温燥伤肺多是初秋天气燥热或久晴无雨,气候干燥,感受温热燥邪,燥伤肺津所致,常见头痛身热、干咳少痰或无痰、咽喉干燥、心烦口渴,舌干少苔,脉数等,方如清燥救肺汤。
-
麸炒苍术
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
-
焦苍术
苍术生品温燥而辛烈,燥湿,祛风,散寒力强。麸炒苍术辛性减弱,燥性缓和,气变芳香,增强了健脾和胃的作用,用于脾胃不和,痰饮停滞,脘腹痞满,青盲,雀目。苍术各炮制品(麸炒、米泔水制)能明显增强脾虚小鼠体重,延长游泳时间,改善小鼠脾虚症状,抑制脾虚小鼠的小肠推进运动,减轻泄泻程度,而生品作用不明显。
-
胶珠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炒阿胶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蒲黄炒阿胶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蛤粉炒阿胶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阿胶珠
阿胶味甘,性平,归肺、肝、肾经,具有补血滋阴,润燥,止血的功效,用于血虚萎黄,眩晕心悸,肌痿无力,心烦不眠,虚风内动,肺燥咳嗽,劳嗽咯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妊娠胎漏。明、清增加了草灰炒(《普济方》)、面炒(《本草纲目》)、蒲黄炒、牡蛎粉炒(《本草述钩元》)、酒蒸(《得配本草》)等方法。
-
化瘀通经散
处方:炒白术、天冬、生鸡内金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消症瘕,通经闭。主症瘕坚结,及月事不通。用法用量:每服3钱,开水送下,1日2次;山楂片3钱煎汤,冲化红蔗糖3钱,以之送药更佳。伍以白术者,恐脾胃虚弱,不任鸡内金之开通也;更辅以天冬者,恐阴虚有热,不受白术之温燥也。摘录:《衷中参西》下册
-
回生汤
处方:南沙参2两,麦冬(去心)3钱,云茯苓2钱,生地黄5钱,当归1钱,犀角尖2钱,黄连1钱,黄芩2钱,山栀子1钱,丹皮2钱,知母2钱,滑石(水飞)3钱,甘草8分,蝉蜕壳1枚,白僵蚕2钱,钗石斛4钱,玄明粉2钱,黄蜜3钱。功能主治:扶元气,救元阴,除邪定风,解释毒火。用法用量:水煎,去滓,下玄明粉、黄蜜,和匀,温服。
-
葵花子
葵花子的营养价值1.葵花子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钾、磷、钙、镁、硒元素及维生素E、维生素B1等营养元素;4.葵花子中所含植物固醇和磷脂,能够抑制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防止血浆胆固醇过多,可防止动脉硬化;适宜高脂血症,动脉硬化和高血压之人食用;2.炒后性温燥,多食易引起口干、口疮、牙痛等“上火”症状。
-
金鼎汤
处方:甘草2钱,茯苓3钱,半夏3钱,桂枝3钱,芍药3钱,龙骨2钱,牡蛎3钱。用法用量:此阴邪已盛,缓用附子,当燥土去湿,调其脾胃,后以温燥之药熬膏贴之。若病重年深奔豚,凝结少腹,气块坚硬澌寒。各家论述:惊悸之证,土湿胃逆,相火不藏,应用茯苓去湿,半夏降胃,桂枝达肝,芍药敛胆,龙骨、牡蛎藏精聚神,以蛰阳根。
-
葵花子仁
葵花子仁的营养价值1.葵花子含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优质蛋白、钾、磷、钙、镁、硒元素及维生素E、维生素B1等营养元素;4.葵花子中所含植物固醇和磷脂,能够抑制人体内胆固醇的合成,防止血浆胆固醇过多,可防止动脉硬化;2.炒后性温燥,多食易引起口干、口疮、牙痛等“上火”症状。有补虚损.降血脂,抗癌之功效。
-
清化治中汤
芍药、甘草酸甘化阴。加减法:泛酸呕苦痛甚合以左金丸、金铃子散、失笑散,恶心呕吐加半夏10g、陈皮10g或代赭石(先下)30g~60g、姜竹茹10g,发热便秘、苔黄脉实合大柴胡汤、承气汤类,久病气虚加人参(一般用党参10g~15g)、黄芪10g~15g、白术10g,减去茵陈、郁金,营血不足加当归10g、杞子10g,去苏梗、厚朴。
-
白滑苔尖灰刺舌
白滑苔尖灰刺舌指白滑苔,舌尖微黄而有灰刺的舌象,表里寒热证俱可见此候。外感寒湿,内有湿浊,舌白滑而尖灰、宜辛温燥湿。湿热困脾或热邪入里,热迫心脾,苔白干厚,尖黄而布灰刺,宜清热祛湿,或通里攻下(见《伤寒舌鉴》)。
-
产前宜凉
产前宜凉是指妇女妊娠期由于胎儿生长发育的需要,机体的阴血相对不足,而阳气则偏盛,因此凡辛热温燥之物不宜食用。
-
严用和
严用和(1206-1268年)南宋医家。少而聪颖,攻读医学始于十二岁,受学于名医刘开(复真),言传身教,尽得其传。严氏病当时医家多以温燥治病,认为古今之方土气候与今不尽统一,治病亦不能泥于古,因以其治验之方,参以古人之说,著成《济生方》十卷,后又撰成《济生续方》八卷,于后世有一定影响。
-
凉燥
《中医药学名词》(2010):凉燥是指感受秋燥偏寒之邪,以初起头痛身热,恶寒无汗,鼻塞流涕,状类风寒,惟唇燥咽干,干咳连声,苔薄白而干,脉浮弦紧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病因病机:《重订通俗伤寒论·秋燥伤寒》:“秋深初凉,西风肃杀,感之者多病风燥,此属燥凉,较严冬风寒为轻。”用桑杏汤或清燥救肺汤。
-
糖尿乐胶囊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TangniaoleJiaonang标准编号:WS3-B-2644-97处方:天花粉208.6g山药208.6g黄芪52g红参31.3g地黄52g枸杞31.3g知母31.3g天冬15.6g茯苓21g山茱萸21g五味子15.6g葛根21g鸡内金(炒)21g制法:以上十三味,取山药104.3g、天花粉104.3g、鸡内金,粉碎成粗粉;糖尿乐胶囊的用法用量:口服,一次3~
-
燥邪
燥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具有易损伤肺脏,易耗伤津液等特点的邪气。燥为秋令主气,与湿相对,过极则构成病因。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
燥性干涩
燥性干涩(drynessbeingdryandpuckery)是指燥邪具有易伤人津液,导致人体阴津亏虚的特点,致病易表现出口鼻干燥、咽干口渴、皮肤干涩等症。燥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具有易损伤肺脏,易耗伤津液等特点的邪气。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
燥易伤肺
燥易伤肺是指燥邪一般多从口鼻、肌表侵袭人体,肺外合皮毛,开窍于鼻,主敷布津液,故燥邪最易伤肺。燥邪为六淫之一,是指具有易损伤肺脏,易耗伤津液等特点的邪气。临床表现多为目赤、口鼻唇舌干燥、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
温燥证
温燥证为证候名。指温燥之邪侵袭,耗伤津液,以发热头痛,微恶风寒,干咳少痰色黄,心烦口渴,唇口干燥,鼻腔、咽喉干燥灼热,小便短黄,舌苔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证候。
-
和胃燥湿剂
和胃燥湿剂(formulaforharmonizingthestomachanddryingdampness)是指以温燥除湿药为主组成,治疗湿阻中焦,胃气不和等证的祛湿剂。
-
土喜温燥
土喜温燥是指借用五行学说以说明脾的生理特点。脾主运化,温燥则运化健旺,吸收正常。若水湿过盛或过食生冷,就会损伤脾阳,影响脾运;脾虚不运又会形成湿浊内停,导致小便不利、水肿和痰饮等病症。
-
润燥化痰
润燥化痰为治法,又称润肺化痰。指用具有增液润燥化痰作用的方药,治疗燥痰证的治法。由于外感温燥,或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症见咽喉干燥哽痛,呛咳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而干。用贝母、瓜蒌、沙参、麦冬、梨皮之类。
-
复方野菊感冒颗粒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FufangYejuGanmaoKeli处方:野菊花65g桑叶130g一枝黄花156g楷杷仁130g南沙参104g芦根104g甘草42g薄荷油0.7ml制法:以上八味,除薄荷油外,其余野菊花等七味加水煎煮二次,第一次2小时,第二次1.5小时。3.风寒感冒者不适用,其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
-
宽中汤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宽中汤:处方:枳壳、当归、赤茯苓、生地黄、甘草、赤芍。功能主治:痘疮,误服温燥,阳盛阴虚,津竭便结。功能主治:腹中挛急,大便燥结。摘录:《续名家方选》《万氏家抄方》卷二:方名:宽中汤组成:青皮1钱,厚朴1钱,陈皮1钱,香附1钱5分,白豆蔻7分,丁香7分,砂仁7分,木香5分。
-
香发散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方名:香发散组成:零陵草1两,辛夷5钱,玫瑰花5钱,檀香6钱,川锦纹4钱,甘草4钱,粉丹皮4钱,山奈3钱,公丁香3钱,细辛3钱,苏合油3钱,白芷3两。其中零陵草即《山海经》中之薰草、《开宝本草》中之香草,《名医别录》云可 去臭恶气。之所以加川锦纹与粉丹皮,或用为避免过于温燥。
-
仙露汤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四圣心源》卷四:组成:麦冬3钱,五味1钱,贝母2钱,半夏3钱,柏叶3钱,甘草2钱,芍药3钱,杏仁3钱。主治:火泄金刑之衄血。用法用量:煎大半杯,温服。【方论】气伤血沸,宜清金敛肺,以回逆流,而必并降胃气,降胃必用半夏,近世误以血证为阴虚,半夏性燥,不宜血家,非通人之论也。
-
咳
出《素问·咳论》。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皆可致咳。《济生方·咳嗽》:“经云: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由是观之,皮毛始受邪气,邪气先从其合,然后传为五脏六腑之咳。《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有声无痰曰咳。肺恶温燥,橘红、贝母、桔梗、桑皮、知母、麦冬、紫菀为要药。”详见嗽、咳嗽条。
-
大顺饮
《伤寒大白》卷三:大顺饮:处方:缩砂、草豆蔻、厚朴、青皮。主因热伤冷,误服寒凉,中焦凝滞,六脉沉迟,或沉大,呃逆腹痛,肠鸣下利。或衄血、咯血,及大腑下血,小便黄少,口干汗多。摘录:《活幼心书》卷下《症因脉治》卷一:方名:大顺饮组成:草豆蔻、炮姜、熟附子、广皮、白茯苓、炙甘草、熟半夏。
-
金匮悬解
《金匮悬解》金匮著作。清·黄元御编撰。刊于1754年。作者学验俱半,能发《内经》《难经》之理,兼采诸家学说逐篇诠释《金匮要略》原文,并详述四诊九候之法。黄氏认为《金匮要略》治内伤杂病,大旨以扶阳气、运化脏腑气血功能为主,而后世又有滋阴之说,遂推阐“阳自阴升,阴由阳降”之理,颇有见地;
-
温热
温热①病因。同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者。如《温热经纬》以此作为外感热病的总称。③温病分类名称。病因由于热而不挟湿的,称为温热,如风温、温燥等;湿热合邪的,称为湿热,如暑温、湿温等。
-
紫朴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朴汤别名:石八、十六号师象方组成:紫朴、山楂、卜子、三棱、蓬术、枳实、连翘、青皮、陈皮、细辛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冷服。主药紫朴,即厚朴用紫苏叶、生姜煮汁浸泡炮炙而成,功能燥湿散满以运脾,行气导滞而除胀,温燥行气,芳香化湿。
-
润肺化痰
润肺化痰为治法,化痰法之一。与润燥化痰同义。指用具有养阴润燥化痰作用的方药治疗燥痰证的治法。由于外感温燥,或肺阴不足,虚火灼金,炼液为痰。症见咽喉燥痛、痰稠难咯、舌红苔黄而干等。用贝母、瓜蒌、沙参、麦冬、梨皮之类。针灸常选肺俞、尺泽、鱼际、丰隆等穴。
-
轻宣肺气
轻宣肺气治疗学术语。指用轻剂宣通肺气,疏散表热的治法。如感受秋季温燥之气,身微发热,口干而渴,干咳无痰,用桑杏汤轻宣凉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