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衷中参西录
概述:《医学衷中参西录》为综合性医书。张锡纯著。张氏学贯中西,在中西汇通方面贡献尤大。并制定了若干有效方剂,临床医家多所遵循。修定本的内容分为医方、药物、医论、医话和医案五部分,删去了某些重复和有明显错误的内容。书名“衷中参西”,以国医为体,西医为用,意在初步尝试沟通中、西医学。
-
子宫外妊娠
子宫外妊娠为现代医学病名。又名异位妊娠。症属正虚邪实,治以回阳救逆,佐以扶正,活血化瘀之法,用参附汤加丹参、赤芍、乳香、没药,并配合输血补液治疗。若兼寒证表现有形寒肢冷者加桂、附之类以温经回阳;症属瘀血内结,治宜活血化瘀,方用活络效灵丹加三棱、莪术、穿山甲等。
-
肉螺
肉螺为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指眼生翳膜积厚如螺者。见《神农本草经》卷二眼生片状薄膜,通常伴有血丝,从白睛发出,侵向黑睛,甚至遮盖瞳神,影响视力。一般以血丝疏密和红赤的浓淡不同,又有赤膜和白膜之分。
-
寒饮
寒饮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临床多见咳嗽,怔忡,饮食减少,两腿畏寒,甚则卧床不起,治宜祛寒蠲饮为大法,用理饮汤加附子,参见痰饮条。
-
安魂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之安魂汤:处方:龙眼肉18g,炒酸枣仁、代赭石各12g,生龙骨、生牡蛎各15g,清半夏、茯苓各9g。治心中气血虚损,兼心下痰饮而致的惊悸不眠。各家论述:方中用龙眼肉以补心血,酸枣仁以敛心气,龙骨、牡蛎以安魂魄,半夏、茯苓以清痰饮,赭石以导引心阳下潜,使之归藏于阴,以成瞌睡之功也。
-
保元寒降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处方生山药30克野台参15克生赭石25克(轧细)知母18克大生地18克生杭芍12克牛蒡子12克(炒捣)三七6克(细轧,药汁送服)功能主治主吐血过多,气分虚甚,喘促咳逆,血脱而气亦将脱,其脉上盛下虚,上焦兼烦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保元清降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处方野台参15克生赭石25克(轧细)生芡实18克生山药18克生杭芍18克牛蒡子6克(炒,捣)甘草4.5克功能主治主吐衄证,下元虚损,中气衰惫,冲气、胃气因虚上逆,其脉弦而硬急,转似有力者。用法用量上除三七外,水煎,用头煎、二煎送服三七末。摘录《衷中参西》下册
-
补络补管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补络补管汤:处方:生龙骨30克(捣细)生牡蛎30克(捣细)萸肉30克(去净核)三七6克(研细,药汁冲服)功能主治:主咳血、吐血,久不愈者。服后血犹不止者,加赭石细末15~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服之血犹不止者,可加赭石细末5-6钱。
-
从龙汤
概述:从龙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处方:生龙骨、生牡蛎各30g,白芍药15g,清半夏、炒苏子各12g,炒牛蒡子9g。龙骨1两(不用煅,捣),牡蛎1两(不用煅,捣),生杭芍5钱,清半夏4钱,苏子4钱(炒,捣),牛蒡子3钱(炒,捣)。功能主治:主治外感痰喘,服小青龙汤未痊愈,或愈而复发者。
-
二鲜饮
功能清热养阴,凉血止血。方中茅根善清虚热而不伤脾胃,藕善化瘀血而兼滋新血,合为滋养真阴之妙品。处方:鲜茅根120克(切碎)鲜藕120克(切片)功能主治:《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方之二鲜饮主治虚劳证,痰中带血。用法用量:二药煮汁,常常饮之,旬日中自愈。治外感热病,肺胃津伤,不能达热外出,发热不退,烦渴者。
-
寒通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寒通汤:处方:滑石30克生杭芍30克知母24克黄柏24克功能主治:清利湿热。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寒通汤组成:滑石1两,生杭芍1两,知母8钱,黄柏8钱。主治:下焦蕴蓄实热,膀胱肿胀,溺管闭塞,小便滴沥不通。揉挤数次,疼痛不堪揉挤。
-
化血丹
概述:化血丹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处方:煅花蕊石9g,三七6g,血余炭3g。功能主治:功能止血化瘀。治咯血,吐血,衄血,及二便下血。用法用量:分二次冲服。此愚从屡次经验中得来,故敢确实言之。常常服之,并治妇女经闭成癥瘕。至血余,其化瘀血之力不如花蕊石、三七,而其补血之功则过之。
-
化滞汤
主治气滞痢,后重窘迫,脉数沉涩者。槟榔破滞气以攻积,厚朴宽中州以化滞,黄连清火燥湿,黄芩清热宽肠,木香调中气,青皮破滞气,白芍收痢亡之阴,当归养已耗之血,甘草缓中和药,滑石通利湿热也。《诚书》卷六方之化滞汤:组成:枳壳、瓜蒌仁、香附(制)、陈皮、甘草(炙)、莱菔子、山楂肉、紫苏、厚朴(炒)各等分。
-
鸡胵茅根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鸡胵茅根汤:处方:生鸡内金(去净瓦石糟粕,轧细)15克生于术(分量用时斟酌)鲜茅根60克(锉细)功能主治:治水臌,气臌。先用300毫升,加生姜5片,煎鸡内金末,至75毫升时,再添茅根汤150毫升,七八沸后,澄取清汤服之。又数日,胀见消,大便仍勤,可减鸡内金1钱,加于术1钱。
-
急救回生丹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急救回生丹:处方:朱砂4.5克冰片0.9克薄荷冰0.6克粉甘草(细末)3克制法:上药共研细。治霍乱吐泻转筋,诸般痧证暴病,头目眩晕,咽喉肿痛,赤痢腹疼,急性淋证。用药禁忌:体弱者及孕妇忌服。粉甘草最善解毒,又能调和中宫,以止吐泻,且又能调和冰片、薄荷冰之气味,使人服之不致过于苛辣也。
-
加味黄耆五物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加味黄耆五物汤:处方:生箭耆30克子术15克当归15克桂枝尖9克秦艽9克广陈皮9克生杭芍15克生姜5片功能主治:治历节风证,周身关节皆疼,或但四肢作疼,足不能行步,手不能持物。备注:本方是取《金匮要略》治风痹之黄耆五物汤,加白术以健脾补气,而即以逐痹;当归以生其血,血活自能散风;
-
加味麦门冬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加味麦门冬汤:处方:麦冬15克,人参12克,生山药12克,清半夏9克,白芍9克,丹参9克,甘草6克,生桃仁6克,大枣3枚。功能主治:养血清热,调经降逆。主阴虚肺燥。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主治:妇女倒经。
-
建瓴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册:建瓴汤:处方:生怀山药30克怀牛膝30克生赭石24克(轧细)生龙骨18克(捣细)生牡蛎18克(捣细)生怀地黄18克生杭芍12克柏子仁12克功能主治:治肝阳上亢,头目眩晕,耳鸣目胀,心悸健忘,烦躁不宁,舌强言语不利,口眼歪斜,半身麻木不遂,脉弦长而硬。
-
理痰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理痰汤:处方:生芡实30克清半夏12克黑脂麻(炒,捣)9克柏子仁(炒,捣)6克生杭芍6克陈皮6克茯苓片6克功能主治:治痰涎郁塞胸膈,满闷短气;或溃于肺中,喘促咳逆;重用芡实,以收敛冲气,更以收敛肾气,而厚其闭藏之力;陈皮佐半夏以降逆气,并以行芡实、脂麻、柏子仁之滞腻。
-
理血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理血汤:处方:生山药30克生龙骨(捣细)18克生牡蛎(捣细)18克海螵蛸(捣细)12克茜草6克生杭芍9克白头翁9克真阿胶(不用炒)9克功能主治:清热止血。溺血者,加龙胆草9克,大便下血者,去阿胶,加龙眼肉15克。备注:血淋之症,多由纵欲太过,肾脏因虚生热,以致血热妄行。
-
秘红丹
处方:川大黄(细末)3克油肉桂(细末)3克生赭石(细末)18克功能主治:降胃平肝。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秘红丹组成:川大黄细末1钱,油肉桂细末1钱,生赭石细末6钱主治:肝郁多怒,胃郁气逆,致吐血、衄血,及吐衄之证屡服他药不效者;用法用量:将大黄、肉桂末和匀,用赭石末煎汤送下。
-
磨翳散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磨翳散组成:生炉甘石3钱,硼砂2钱,黄连1钱,人指甲5分(锅焙脆,无翳者不用)。制备方法:上药先将黄连捣碎,泡碗内,冷时两三日,热时1日,将泡黄连水过罗,约得清水半茶钟,再将余三味捣细,和黄连水入药钵中研之,如研前药之法,以极细为度。
-
治梦遗方
处方:煅龙骨一两煅牡蛎一两净萸肉二两炮制:共为细末,再加西药臭剥十四瓦,炼蜜为百丸。功能主治:治梦遗。用法用量:临睡时服七丸.摘录:盐山 张锡纯着《医学衷中参西录》
-
培脾舒肝汤
处方:于术9克生黄耆9克陈皮6克川厚朴6克桂枝尖4.5克柴胡4.5克生麦芽6克生杭芍12克生姜6克功能主治:培脾舒肝,升清降浊。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培脾舒肝汤组成:于术3钱,生黄耆3钱,陈皮2钱,川厚朴2钱,桂枝尖1钱半,柴胡1钱半,生麦冬2钱,生杭芍4钱,生姜2钱。
-
期颐饼
处方:生芡实180克生鸡内金90克白面250克白砂糖不拘多少制法:先将芡实用水淘去浮皮,晒干轧细,过罗;再将鸡内金轧细,置盆内浸以滚水半日许;再者,老人痰涎壅盛,多是下焦虚惫,气化不摄,痰涎随冲气上泛,芡实大能敛冲固气,统摄下焦气化,且与麦面同用,一补心、一补肾,使心肾相济,水火调和,而痰气自平矣。
-
清解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清解汤:处方:薄荷叶12克蝉蜕(去足、土)9克生石膏(捣细)18克甘草4.5克功能主治:治温病初得,头痛,周身骨节凌痛,肌肤壮热,背微恶寒,无汗,脉浮滑者。加减:色赤稠密,不食,加地丁、金银花、地骨皮、灯心;渴,加葛根;出汗,去升麻、川芎、柴胡、荆芥、防风、连翘、羌活,切不可加黄耆。
-
曲直汤
萸肉1两(去净核),知母6钱,生明乳香3钱,生明没药3钱,当归3钱,丹参3钱。服药数剂后,左脉仍不起者,可加续断3钱,或更加生黄耆3钱,以助气分亦可;询其心中,不觉凉热。遂治以曲直汤,加生黄耆八钱,佐萸肉以壮旺肝气,赤芍药三钱,佐当归、丹参诸药以流通经络,服二剂,左脉即见起,又服十剂全愈。
-
三宝粥
处方:生山药(轧细)30克三七(轧细)6克鸭蛋子(去皮)50粒功能主治:治痢久,脓血腥臭,肠中欲腐,兼下焦虚惫,气虚滑脱者。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三宝粥组成:生山药(轧细)1两,三七(轧细)2钱,鸦蛋子(去皮)50粒。略为清理,下又腹疼泄泻也。为拟此方,一日连服两次,其病遂愈。
-
砂淋丸
处方:生鸡内金(去净砂石)30克生黄耆24克知母24克生杭芍18克硼砂18克朴消15克消石15克制法:共轧细,炼蜜为丸,梧桐子大。主治:砂淋,亦名石淋。硼砂可为金银铜焊药,其性原能柔五金,治骨鲠,故亦善消硬物;犹恐黄耆性热,与淋证不宜,故又加知母、芍药以解热滋阴,而芍药之性,又善引诸药之力以至膀胱也。
-
升降汤
概述:升降汤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野台参2钱,生黄耆2钱,白术2钱,广陈皮2钱,川厚朴2钱,生鸡内金(捣细)2钱,知母3钱,生杭芍3钱,桂枝尖1钱,川芎1钱,生姜2钱。用法用量:水煎服。资禀素弱,又兼家务劳心,遂致心中怔仲,肝气郁结,胸腹胀满,不能饮食,舌有黑苔,大便燥结,十数日一行。
-
升陷汤
功能主治:《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之升陷汤主治胸中大气下陷,气短不足以息,或努力呼吸有似乎喘,或气息将停,危在顷刻,兼见寒热往来,或咽作渴,或满闷怔忡,或神昏健忘,脉沉迟微弱,关前尤甚,剧者六脉不全,或三、五不调。投以升陷汤,加人参、天冬各三钱,连服数剂而愈。
-
搜风汤
高丽参不宜用)清半夏9克生石膏24克僵蚕6克柿霜饼15克(冲服)麝香0.3克(药汁送服)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清热涤痰。备注:方中重用防风引麝香深入脏腑以搜风,用人参大补元气,扶正以祛邪;《眼科全书》卷四:方名:搜风汤组成:防风、白芷、细辛、羌活、赤芍、茺蔚子、薄荷、五味子、菊花、荆芥、玄参、大黄、朴消。
-
卫生防疫宝丹
概述:卫生防疫宝丹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先将前五味和匀,用水为丸,如梧桐子大,晾干(不宜日晒),再用朱砂为衣,勿令余剩。如此日久,可不走气味。预防疫疠传染,头痛、牙疼,平素含化1~治霍乱吐泻转筋,下痢腹痛,一切痧症;心下、胁下及周身关节经络作疼,气郁、痰郁、食郁,呕逆呕哕等症。
-
消乳汤
《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消乳汤:处方:知母24克连翘12克金银花9克穿山甲(炒,捣)6克瓜蒌(切丝)15克丹参12克生明乳香12克生明没药12克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止疼。治结乳肿疼,或成乳痈新起者;用法用量:水煎服。一切红肿疮疡。主治:无子食乳,欲其消者。
-
一味薯蓣饮
概述:一味薯蓣饮为盐山·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以水煮汁二大碗,代茶徐徐温饮。一味薯蓣饮的主治病证:一味薯蓣饮主治劳瘵发热,或喘或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或因小便不利致大便滑泻,及一切阴分亏损之证。一味薯蓣饮临床应用:一味薯蓣饮治产后喘嗽:一妇人产后十余日,大喘大汗,身热劳嗽。三日后诸病皆愈。
-
益瞳丸
处方:萸肉(去净核)60克野台参18克柏子仁(炒)30克玄参30克菟丝子30克(炒)羊肝1具(切片,焙干)制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和丸,梧桐子大。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上册:方名:益瞳丸组成:萸肉2两(去净核),野台参6钱,柏子仁(炒)1两,玄参1两,菟丝子1两(炒),羊肝1具(切片,焙干)。
-
赭遂攻结汤
摘录:《医学衷中参西录》上册《衷中参西录》上册:方名:赭遂攻结汤组成:生赭石2两(轧细),朴消5钱,干姜2钱,甘遂1钱半(轧细,药汁送服)。主治:因饮食过度,或因恣食生冷,或因寒火凝结,或呕吐日久,胃气冲气皆上逆而不下降,宿食结于肠间,不能下行,大便多日不通。用法用量:水煎,送服甘遂末。
-
滋阴固下汤
处方:生山药45克怀熟地45克野台参24克滑石15克生杭芍15克甘草6克酸石榴1个(连皮捣烂)功能主治:治温病服药后,外感之火已消,而渴与泻仍来痊愈,或因服开破之药伤其气分,致滑泻不止,或兼喘逆,或兼咳嗽,或自汗,或心中怔忡者。汗多者,加山萸肉(去净核)18克;若心下或胸胁疼痛,加乳香、没药、楝子、丹参;
-
内托生肌散
概述:内托生肌散为方剂名,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方。疡医以为腰疼半年,始现此疮,其根蒂必深而难治。知其证兼外感实热,先后投以白虎加人参汤退热,消乳汤加减清火消肿解毒,外用五倍子、三七、枯矾、金线重楼、白及为末以束其根;至黄耆必用生者,因生用则补中有宣通之力,若炙之则一于温补,固于疮家不宜也。
-
内伤结胸
《医学衷中参西录·论结胸治法》:“结胸之证,有内伤外感之殊。内伤结胸,大抵系寒饮凝于贲门之间,遏抑胃气不能上达,阻隔饮食不能下降。当用干姜八钱,赭石两半,川朴、甘草各三钱开之。其在幼童,脾胃阳虚,寒饮填胸,呕吐饮食成慢惊,此亦皆寒饮结胸证。治用庄在田《福幼编》逐寒荡惊汤。”
-
玉烛汤
生黄耆5钱,生地黄6钱,玄参4钱,知母4钱,当归3钱,香附3钱(醋炒),柴胡1钱5分,甘草1钱5分。功能主治:《医学衷中参西录》方之玉烛汤主治妇女寒热往来,或先寒后热,汗出热解,或月事不调,经水短少。热多,加白芍药;肾经阴虚,日晡发热者,将黄耆减半,地黄改用1两。各家论述:黄耆为气分之主药,能补气,更能升气;
-
阿司匹林石膏汤
阿司匹林石膏汤是张锡纯自拟方方名。阿司匹林味酸性凉,最善达表,使内郁之热由表解散,与石膏相助为理,实有相得益彰之妙”。张氏用本方治疗外感邪热八阳明胃府,证见头痛苔白者;斑疹之毒,郁而未发,其人表里俱热,大便不滑泻者等。阿司匹林石膏汤反映了中西汇通派并用中西药物的思路和实践。
-
林祖庚
学医时间:1952年从医时间:1957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李时珍、张锡纯、王清任、徐灵胎。“中药麻醉镇痛新药祖师麻甲素临床应用”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历代中医名家治疗经验电子计算机检索”课题获1990年江苏省科技进步奖,《疮疡证治》一书于1991年参加国际图书汇展获“优秀图书奖”。
-
唐蜀华
唐蜀华,1941年3月出生,江苏省常州市人。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李时珍、叶天士、王清任、程钟龄、张锡纯、朱良春、周仲瑛、徐景藩。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杂病论》、《医学心悟》、《医学衷中参西录》、《柳选四家医案》、《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
洪哲明
学医时间:1963年从医时间:1970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孙思邈、李东垣、王清任、张锡纯、陈可冀、吴咸中、沈自尹、邝安堃、贝淑英。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千金方》、《脾胃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西医结合,无怨无悔;主要学术成就及获奖情况:发表医学论文30多篇,翻译医学文章(摘)10多篇。
-
邵亨元
邵亨元,1943年7月出生,江苏省常熟市人。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张景岳、李时珍、傅青主、张锡纯、刘奉五、朱南荪。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景岳全书》、《本草纲目》、《傅青主女科》、《医学衷中参西录》、《刘奉五妇科经验》、《朱南荪妇科临床秘验》。
-
朱辟疆
1942年5月出生,江苏省镇江市人。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脾胃论》、《格致余论》、《医学衷中参西录》。单位:镇江市中西医结合肾脏病研究所(邮码:212028)最擅长治疗的疾病:各类原发性和继发性肾脏疾病,代谢性及风湿类疾病,内科疑难杂症,对慢性肾衰竭尤有研究。
-
顾国龙
顾国龙,1934年6月出生,江苏省南京市人。学医时间:1958年从医时间:1964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孙思邈、朱丹溪、喻嘉言、王清任、张锡纯、傅宗翰。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内经》、《伤寒杂病论》、《温热论》、《医林改错》、《医学衷中参西录》。
-
潘立群
潘立群,1949年3月出生,浙江省温州市人。学医时间:1971年从医时间:1973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陈自明、齐德之、陈实功、张锡纯。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外科精要》、《外科精义》、《外科正宗》、《医学衷中参西录》。
-
尤建良
学医时间:1980年从医时间:1985年最喜欢的中医药学家:张仲景、叶天士、曹颖甫、张锡纯、祝味菊、施今墨、朱良春、岳美中、徐景藩、钱伯文。最喜欢读的中医药著作:《伤寒论》、《金匮要略》、《医学衷中参西录》、《临证指南医案》、《祝味菊医案经验集》。治癌中西医结合,注重实践,提高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