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针灸推拿学
《针灸推拿学》为书名。石学敏主编。1996年8月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该书主要分三部分。第一部分,针灸推拿的基础,介绍经络、腧穴及推拿的常用穴。第二部分,针灸手法与推拿手法,扼要介绍临床常用内容。第三部分,治疗,在叙述病因、病机、辨证之后,分别介绍针灸和推拿两种治疗方法。
-
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
邱模炎编。1993年8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特点在于突出临床、便于运用,上部介绍了常用疗法的临床技法,又详有略,对常用的疗法如针刺法,或以往研究较为粗浅的疗法如皮内针疗法等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下部根据该疗法的特点和适应范围,分为三大部分介绍了中国医学非药物疗法的临床应用。
-
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
《实验针灸表面解剖学》为书名。黄龙祥、黄幼民编撰。2007年5月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与针灸腧穴相关的表面解剖内容,重点介绍的腧穴有124个,一般介绍的腧穴有122个,这些穴位均是修订版国家标准《腧穴名称与定位》和腧穴经典《黄帝明堂经》采用解剖标志定位的腧穴。
-
中医经络现代研究
《中医经络现代研究》为书名。胡翔龙、包景珍、马廷芳主编。199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分十六章,概括介绍了30多年来我国学者在经络现象、经络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以及经穴脏腑相关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对有关经络实质的一些设想、假说和研究思路也作了介绍和讨论。是一本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
拔罐疗法治百病
《拔罐疗法治百病》为书名。程爵荣编著。2008年4月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属中国民间传统疗法丛书。分上下两篇。上篇介绍拔罐疗法的基本知识,包括拔罐疗法的作用机制、治疗范围、经络与穴位、罐具与操作方法、常见反应与处理等;下篇介绍了内科、儿科、妇科、创伤外科、皮肤科、五官科等170余种常见病的拔罐治疗经验。
-
古今针灸治验精华
《古今针灸治验精华》为书名。陈克正主编。1993年4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为三个部分:导论,首列针灸流派概述;第一章至第四章,依次介绍古代针灸典籍和七十位针灸家的学术;第五章,介绍近代著名已故针灸家的学术,以及现代新发展的各种针灸学派精华。
-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
《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药学著作。本书是在天目山地区药物普查的基础上,结合当地民间的医疗经验、中药生产和利用等进行系统整理而成。书中除介绍天目山地区自然植物分布外,按植物学科对1184年草药分别作了介绍,所绘生物图亦较逼真。1965年由浙江省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上集。
-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
《中医方剂临床手册》方剂著作。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组编。本书首先介绍方剂基本知识,其次按解表剂、清热剂、泻下剂等23类。逐章介绍常用方剂380首(包括附方85首,成药60种)的组成、配伍、功用、适应症和方解等内容。书末附有方剂简表、歌诀及索引。内容简要,切于实用。1973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排印本。
-
文王功中医学
《文王功中医学》为书名。杨启润编著。1996年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该书分两篇。基础学篇,扼要介绍文王功效应的生理基础,阴阳、五行在医学上的应用,经络、脏象、病机、治则;针灸学篇重点介绍经络、输穴、针灸治疗。
-
各家针灸医籍选
《各家针灸医籍选》为书名。张吉主编。1994年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共搜集介绍了《内经》以后各历史年代著名针灸学家的医籍49本。每本医籍均按以下几项介绍:作者简介、主要内容、主要特色、选辑、主要歌赋。
-
实用经络穴位诊疗法
《实用经络穴位诊疗法》为书名。王春清主编。该书介绍了一种获得国家知识产权专利证书的取穴用尺(专利号为ZL98210154.6)的制作及使用方法。对经络穴位疗法进行了有创性与无创性的分类,并对各种疗法以及人体局部(头、耳、手、足)经络穴位诊疗加以简明、实用性的介绍,并在各种疗法中列举了许多疾病的治疗方例。
-
当代针灸治疗学
《当代针灸治疗学》为书名。石学敏主编。第一章,针灸治疗学概论,系统介绍针灸治疗作用、针灸治疗原则、针灸辨证论治纲要、针灸配穴处方等内容;第二至第七章,治疗各论,分别介绍:急症、内科病症、妇科病症、儿科病症、皮外科病症、五官科病症等内容;所选病种,基本概括目前常见针灸适应症。
-
中国医学人名志
《中国医学人名志》为医史著作。陈邦贤、严菱舟合编。本书以姓氏笔划为序,收录并简介民国以前历代医家约2600余人。其中有些资料注明了出处,便于读者检索。为1949年以来较有影响的医学人物工具书。但作者介绍医人医事缺乏分析批判,介绍医家或引述资料也存在一些错误。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实用火针疗法
《实用火针疗法》为书名。郭长青、曹榕娟、刘乃刚编著。2009年05月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该书详细介绍了火针疗法的一般操作方法、适应证、禁忌证,按照临床分科介绍了火针疗法在临床的应用,并附精确的真人穴位图片。
-
乡村医生针灸指南
《乡村医生针灸指南》为书名。刘强编。2009年3月金盾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十三章,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基础知识,还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
《中国针灸推拿集成》为书名。周日清等主编。1998年1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分五章。介绍了作者在临床上常用的14种推拿手法及适应证,并附图示教。治疗各论部分,介绍了对伤科及内、妇、儿等科50余种病症治疗。
-
新编针灸学
概述:《新编针灸学》为书名:1.鲁之俊撰;1950年出版。书中简要介绍针灸效能、技术操作、主要穴位,疾病治法等。书中简要介绍了针灸的理论和方法,全身主要针灸刺激点(穴位)的部位、主治及一些常见病的刺激点等,本书内容简要、论述明白,但不够全面。包括经络和穴位、刺灸方法、常见病症针灸治疗、针刺麻醉等。
-
竹阁经验备急药方
12世纪中期南宋·闻人耆年撰于1226年。1245年孙炬卿重刊,并附佚名氏《骑竹马灸法》及《竹阁经验备急药方》二种,三书合为一书,仍称《备急灸法》。书中介绍了22种急性疾病的灸法,并附简明图说。《骑竹马灸法》介绍了痈疽发背的一种灸法。《竹阁经验方》记录了30多个验方。建国后有影印本。
-
胜玉歌
《胜玉歌》为针灸歌赋名。见《针灸大成》。介绍杨继洲家传针灸治疗各病症的经验取穴。首称:“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七言韵语,专门介绍杨继洲家传针灸治疗各症的经验取穴。名为“胜玉”,含有胜过《玉龙歌》之意。
-
中医芒针治疗学
《中医芒针治疗学》为书名。杨兆刚主编。2002年2月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出版。分上、中、下三编。上编主要介绍了芒针的适用范围、治疗原则、基本手法、临床应用要点、注意事项等内容;中编主要介绍了芒针用穴、穴位定位、临床选穴等内容,其中详尽介绍了一直鲜为人知的芒针创用穴、重用穴的解剖特点、功能主治、作用机制等;
-
医技便巧针灸指南
《医技便巧针灸指南》为书名。撰人不详。刊于1925年。四卷。前三卷非医学内容,第四卷分66部,介绍了各种病症的针灸治疗。
-
困学穴法
《困学穴法》为书名。日本·万塚汶上编著。印行于1835年(日天保乙未年)。书中以《十四经发挥》、《类经图翼》为依据,对经穴、奇穴的位置作分类介绍,并附图。还附少数日本灸穴,称“困学奇俞”。
-
针灸处方集
《针灸处方集》为书名。阎洪臣、程绍恩编著。1983年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针灸方法和经穴的位置、功能、探讨针灸处方的基本规律和配穴方法,重点论述80种疾病的辨证处方。
-
针灸实验录
《针灸实验录》为书名。申倬彬撰。1983年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针灸疗法的临床应用、作者验案、失败教训。
-
针灸诠述
《针灸诠述》为书名。黄灿撰。刊于1915年。主要介绍作者的针灸临床经验。
-
针灸配穴
《针灸配穴》为书名。刘天成撰。1982年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书中介绍经络穴位的主治功能、配穴方法及经验等。
-
针灸配要
《针灸配要》为书名。天津中医院编。1973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主要介绍针灸临床腧穴配伍。
-
实用六解穴位辞典
《实用六解穴位辞典》为书名。齐强主编。2004年6月学苑出版社出版。该书从针刺、灸法、按摩点穴、穴位注射、药物外敷、气功疗法等六个方面对人的全身800余穴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并对每个穴位的释名别名,位置、解剖、取穴、功能、主治、配伍举例等内容进行了简要的介绍。
-
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
《实用针灸经验处方手册》为书名。杨元德编。2003年3月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介绍了与针灸处方有关的一部分针灸的基本理论(经络)、基本知识(腧穴)、基本技能(手法)。重点写明针灸处方的原则与常见病、疑难病的针灸处方,每病举出毫针的3~包括家传与笔者的经验处方。
-
掐指推算:子午流注简便开穴法
《掐指推算:子午流注简便开穴法》为书名。刘世琼、焉卫平、尉建编著。2007年9月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该书具体介绍了“流注”的含义、掐指推算子午流注“纳甲法”简便开穴、掐指推算子午流注“纳甲法”开穴规律等方面的内容。
-
眼科针灸疗法
《眼科针灸疗法》为书名。夏贤闽编著。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主要介绍眼科针灸配穴规律及常见眼科疾病的针灸疗法。
-
新编实用针灸学
《新编实用针灸学》为书名。李文宪编著。本书是以《针灸精粹》为基础增入新的内容而成。书中主要介绍了针灸的历史、治病原理以及各种疾病的针灸疗法。
-
六节脏象论篇
《六节脏象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古人以甲子纪天度,六十日甲子一周而为一节,六节为一年,故称六节。脏,指内在脏器;象,为可见之形象。脏居于内,形见于外,故曰脏象。本篇首论天度,继论脏象,以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故名。篇末介绍了人迎与寸口脉象异常所发生的病变。
-
幼科心法保赤存真
《幼科心法保赤存真》即《保赤存真》。又名《医林枕秘保赤存真》、《幼科心法保赤存真》。清·余含棻撰于1834年。本书就儿科疾病的证治理论与方药作了较全面的介绍。特别对于儿科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如小儿体质的属性及治法、惊风病的名称以及麻痘病的治法等,均提出了个人的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
《幼科杂病心法要诀》为书名。6卷(即《医宗金鉴》卷50~55)。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种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
温症癍疹辨证
《温症癍疹辨证》温病著作。清·许汝辑撰。刊于1888年。作者认识到在温病过程中癍、疹的发病机理与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指出:“癍毒发于阳、承于阴;并介绍了一些自拟的经验效方。末附治霍乱吐泻方。
-
幼科心法要诀
《幼科心法要诀》儿科著作。六卷(即《医宗金鉴》卷五十-五十五)。本书以七言歌诀加注的形式介绍诊察儿科病证的要领及小儿初生后各种杂病的证治。论述比较简要,选方切于实用;并附面部望诊图、虎口三关脉纹图等。
-
饮食须知
《饮食须知》食疗著作。①元·贾铭撰。撰年未详。重点介绍360余种食物相反相忌。全书分水火、谷、菜、果、味、鱼、禽、兽八类。虽主体内容可取,但不免于芜杂。②清·朱本中撰。刊于1676年。属食疗本草著作。
-
《中医眼科学》
《中医眼科学》眼科著作。广东中医学院主编。本书是将1964年中医学院试用教材的重印本改名者。书中除总论眼病诊疗外,对胞睑、两眦、白睛、黑睛、瞳神、眼科外伤及其他各种眼病分别作了系统介绍,内容简明扼要,既有传统的中医眼科理论,又切合临床实用,还有现代科研资料。1972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
中医外科诊疗学
《中医外科诊疗学》为外科著作。张赞臣编。本书试图用中西医对照的方式对中医外科病的诊断和治疗、加以归纳整理,内容多采取论述配合表解方式加以阐析。所论外科病证,能结合古今常用方剂予以介绍,并附作者常用经验方。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出版。
-
铜人内景图论
《铜人内景图论》解剖生理著作。郑守谦撰。本书以中西医合参的方式介绍人体解剖、生理学(包括脏腑、经络、经穴)及胎儿发育等方面的内容。书中也收入一些涉及八卦及基督教的内容。1923年长沙明道中医学校出版石印本。
-
寿芝医案
《寿芝医案》医案著作。清·王廷俊(字寿芝)撰,刊于1867年。本书辑录王氏个人治案十余则,均详述病程经过,辨析因、症、脉、治,处方附有方解,并介绍历代医家对此病证的一些分析和治验等。对临床医生颇多启发,唯记述过于繁琐。
-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
《伤寒类书活人总括》为伤寒著作。宋·杨士瀛撰。本书以总括《伤寒论》、《伤寒类证活人书》二书的内容为主,参附杨氏学术见解编成。6分述发热、恶风、四逆、头痛等多种证候的证治;卷7介绍小柴胡汤加减法、伤寒诸笃证以及伤寒别名、戒忌、产妇伤寒、小儿伤寒等。现存元、明刻本。又见《仁斋直指医学四种》。
-
痧麻明辨
《痧麻明辨》麻疹专著。一卷。清·华壎撰。刊于1879年。本书专论麻疹(痧麻),首为总论,次为正候、兼候、回候、变候及附候五类。每类又分若干节,介绍证治等内容。末附治痧三方。现存石印本。
-
金匮要略译释
《金匮要略译释》金匮著作。南京中医学院金匮教研组编选。本书综合历代注本之精要,对《金匮要略》原文阐论与分析均较为详备。每篇前有概说,后有结语。对篇内条文,一般有校勘、提要、词解、语译、浅释、选注、按语等部分。方药部分多能结合古今医家的实际经验予以介绍。1959年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
济世养生集
《济世养生集》医方著作。又名《济世养生集医方》。清·毛世洪辑。刊于1791年。本书集录作者长期临床实践中试用有效方剂50首,予以简要介绍,可资临证参考,有的方剂后附以作者治验。现有《汇刊经验方》本。
-
常用中草药手册
《常用中草药手册》药学著作。广州部队后勤部卫生部编。本书选录我国南方地区常见的中草药400种,分为17类。对每种草药的性味、功效和临床应用等均作简要介绍和插图,末附常见疾病的防治及索引。1969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经络十讲
《经络十讲》为书名。《经络十讲》编写组编写。197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本书分十个专题比较系统地介绍经络学说的内容及其临床应用。
-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
《白喉治法忌表抉微》为书名。又名《白喉忌表抉微》、《白喉治法抉微》。清·耐修子撰。刊于1891年。作者参考郑梅涧、张绍修二家治法,结合个人经验撰成此书。书中反对用发表之剂治疗白喉,推崇养阴清肺之法。颇切临床实际。本书还介绍了若干验方。现有多种近代刊本,流传颇广。
-
太乙离火感应神针
《太乙离火感应神针》为书名。清·虚白子、七宝生校。刊于道光十六年(1886年)。书中主要介绍太乙神针的用法,并附有治病图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