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痧胀玉衡
《痧胀玉衡》痧胀专著。作者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痧胀的医学文献和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编成此书,系统全面地论述痧胀。上卷列痧胀发蒙论、痧胀要语及痧胀脉法;中卷、下卷结合实际治例、叙述多种痧证,末附备用要方。在解释病因、证候等方面,或有附会的观点。
-
郭志邃
郭志邃字右陶。郭氏鉴于痧胀病症发病多、传变快,治不对症,命在须臾,遂搜求前人有关学术经验,总其大纲,撮其要领,于公元1675年撰成《痧胀玉衡。书成后3年,郭氏从临床实践中意识到“痧之变幻,更有隐伏于别病中者”,又作后卷1卷,补充了不少有关痧症的诊治内容,是一部比较系统的痧症专著。
-
瘟痧
瘟痧痧证之一。其发也必恶寒发热,或腹痛,或不腹痛,似疟非疟,或气急发喘,头面肿胀,胸腹饱闷,或变下痢脓血,轻者常连岁月,重者危急一时。俟痧毒已泄,然后和解清理,除其寒热,健脾养血,补其中虚。”治法方药宜先放血泄痧毒,继以沉香阿魏丸,或和脾宣化饮加生大黄以消食积(上方均见《痧胀玉衡》)。
-
心烦嗜睡痧
心烦嗜睡痧为病证名。痧证之一。见《痧胀燃犀照》。《痧胀玉衡·痧烦痧睡》:“痧气冲于心胸,故心烦或嗜睡。此等之痧,俱属慢痧之类。轻而且浅,人多误以心烦嗜睡治之,日甚一日,倘日服热酒、热汤、热物,虽非骤然紧急,势必日渐凶险,故并录之以示戒。”治用刮痧、放痧法。
-
小腹痛痧
小腹痛痧为病证名,痧证之一。《痧胀玉衡·小腹痛痧》:“痧毒入大小肠,则小腹大痛不止,形如板锥,绞绞不已,治之须分左右二股,屈伸为验。”若左卧,左足不能伸者,为大肠、小肠经痧;若右卧,右足不能屈伸者,为阳明大肠经痧。治宜刺腿弯痧筋,药用红花汤、枳实大黄汤等。
-
腰痛痧
痧证之一。《痧胀玉衡·腰痛痧》:“痧毒入肾,则腰痛不能俯仰。若误饮热汤、热酒,必然烦躁昏迷,手足搦搐,舌短耳聋,垂毙而已。”其脉如见左尺虚微、右尺洪实或兼歇止者,刺委中出瘀血;或刺中魁穴,以香油钱刮命门穴。方药治疗,可选用桃花散等方。
-
说疫全书
《说疫全书》医学丛书。十五卷。刊于清·道光年间。包括:清·刘松峰《瘟疫论类编》、《松峰说疫》,清·郭志邃《痧胀玉衡》。各详本条。
-
痧症全书
《痧症全书》痧症专著。清·王凯编撰。原序称“深山野人”林森曾向王氏面授《痧书》,复经王氏综合古今有关文献结合个人见闻编成此书。全书详细论述痧原、辨证、治法、用药大法、多种痧症证治及治疗方剂等。内容与《痧胀玉衡》颇多重复,究竟由王氏所自采,抑或由深山野人所传授,则已不可辨。现存二十余种清刊本。
-
头眩偏痛痧
《痧胀玉衡·头眩偏痛痧》:“痧气慢者,上升于二阳头面。常觉头眩内热,或半边头痛、心烦不安。多见夏秋二季。遍身肿胀,疼痛难忍,四肢不举,舌强不言,从寒气冰伏过时,郁为火毒而发痧者多。”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头痛痧
《痧胀玉衡·头痛痧》:“痧毒中于脏腑之气,闭塞不通,上攻三阳巅顶,故痛入脑髓,发晕沉重,不省人事,名真头痛,朝发夕死、夕发旦死。中于血分,先冷服红花膏子半盏,再用四十三号鼎象方。外治用刮法、刺法、推拿法,内服平安散、武侯行军散、散痧汤等。痧证有热痧、寒痧、暑痧、瘟痧、阳痧、阴痧、绞肠痧等。
-
痧胀
痧胀病名。又名痧气、痧秽。见《痧胀玉衡》。其症先吐泻,后心腹绞痛;或先心腹绞痛而后吐泻,胸膈作胀,头目不清,遍身肿胀,四肢不举,舌强不语。治痧者,必先开其气,降其火,而后胀可消也。若食阻痧气于上者,则吐之;食结痧气于下者,则导之。故治胀必治气,治气必治血。
-
痧筋
《痧症度针》卷上:“凡两臂弯、两腿弯上下有细筋如丝,深青色,或紫或深红、或淡红者,痧筋也。”《痧胀玉衡》:“痧筋有现有微现,有乍隐乍现,有伏而不现。痧筋之现者,毒入于血分者多;微现者,毒阻于气分者多;治以放痧法为主,亦可以刺血法以泄痧毒,并须按兼症的不同予以辨证论治。参见痧证诸条。
-
盘肠痧
①痧毒盘转肠胃,虽无疼痛,而苦楚万状者。《痧胀玉衡·盘肠痧》:“痧毒肆行,盘转肠胃,虽不痛不疼,苦楚万状,命在须臾,此紧痧之症也。”②痧证以心腹绞痛为主证。《痧证汇要·绞肠痧(盘肠痧)》:“心腹绞痛,大痛,或如板硬,或如绳转,或如筋吊,或如锥触,或如刀割,痛极难忍。”
-
腹中绞痛
腹中绞痛证名。指腹中剧痛如绞,可伴有腹肌痉挛。①多见于腹内脏及肠道之炎症、结石、穿孔等病证。②伤寒劳复证候之一。见《类证活人书》卷五。指伤寒新愈,阴阳之气未和而过早房劳所致。参见劳复、阴阳易、腹痛条。③绞肠痧主证之一。见《痧胀玉衡》。
-
薄荷汤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薄荷汤:处方:荆芥穗、盐(炒),各三斤;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七引《御医撮要》《此事难知》:方名:薄荷汤组成:薄荷1两,葛根半两,炙甘草半两,防风半两,人参7钱半。《痧胀玉衡》卷下:方名:薄荷汤别名:二号姤象方组成:薄荷1钱,香薷1钱,连翘1钱,紫朴7分,金银花7分,木通7分。
-
沉香阿魏丸
《痧胀玉衡》卷下:沉香阿魏丸:别名:石一、九号坎象方处方:五灵脂1两,广皮1两,青皮7钱,天仙子7钱,姜黄7钱,蓬术7钱,三棱7钱,枳壳6钱,白豆仁5钱,乌药5钱,木香2钱,沉香2钱,阿魏1钱。血气,以温酒醋汤送下。主治:胃心痛,腹胁虚胀,胸膈不利,痰逆不思食,呕吐酸水。主治:肾脏风虚劳气,奔冲闷乱。
-
沉香郁金散
别名:十三号革象方、石五处方:沉香1钱,木香1钱,郁金1钱,乌药3钱,降香2钱,细辛5钱。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痧气寒凝;用法用量:十三号革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石五(《痧书》卷下)。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陈皮厚朴汤
别名:丝八、二十四号渐象方处方:陈皮、紫朴、山楂、乌药、青皮各等分。用法用量:丝八(《痧症全书》卷下)、二十四号渐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一)。痰多,加白芥子、贝母;痧筋不现,加细辛、荆芥;血瘀,加玄胡索、香附、桃仁;头汗,加枳实、大黄;口渴,加薄荷、花粉。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当归枳壳汤
概述:当归枳壳汤为方剂名,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匏三、三十五号家人方处方:当归尾、枳壳、赤芍药各一钱,山楂、莱菔子各二钱,厚朴八分。功能主治:主治痧食积,气血不和。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附注:匏三(《痧症全书》卷下)、三十五号家人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丁香阿魏丸
概述:丁香阿魏丸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又名十七号艮象方。为末,水泛为丸,绿豆大,每服十丸,紫荆皮煎汤放温送下,功能消积导滞。丁香阿魏丸的处方:莱菔子、五灵脂、山楂肉、神曲、青皮、枳实各一两,莪术、厚朴各八钱,三棱、槟榔各七钱,白豆蔻、乌药、姜黄各五钱,木香、沉香各三钱,阿魏二钱,丁香一钱。
-
防风胜金汤
别名:匏五、三十七号无妄方处方:防风7分,乌药7分,玄胡索7分,桔梗7分,枳壳7分,卜子2钱,槟榔1钱,金银花1钱,山楂1钱,连翘1钱,赤芍1钱。功能主治:痧因于食积血滞者。延余四子端英视之,腿弯有痧筋现,放一针,出紫黑毒血,乃与防风胜金汤倍加麦芽,稍冷饮之而安。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革二
别名:五十号复象方处方:金银花、茜草、连翘、黑山栀、枳壳、丹皮、赤芍、牛膝、石斛、草决明、童便。功能主治:眼目痧。临床应用:眼目痧:江道诚患心中烦热头眩,忽两目红肿大痛,饮热茶热酒,眼珠挂出,左目尤甚,至晚即昏沉发晕,左脉微细无根。摘录: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
-
降香桃花散
别名:十二号既济方、石四处方:降香5钱,牛膝2两,桃花7钱,红花7钱,大红凤仙花7钱,白蒺藜1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痧毒中肾。用法用量:十二号既济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石四(《痧症全书》卷下)。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荆芥薄荷汤
别名:革一、四十九号坤象方处方:白蒺藜(捣去刺,为末)、荆芥(炒黑)、赤芍、薄荷、青皮、陈皮各等分。功能主治:痧症气血阻塞。用法用量:革一(《痧症全书》卷下),四十九号坤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救苦丹
摘录:《寿世保元》卷六《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之救苦丹:处方:藿香叶1两,甘草3钱,滑石2两,苏叶1两,半夏5钱,重楼1两,枳壳1两,台麝5分,茅苍术5钱,青蒿子1两半,陈皮5钱,青皮1两,明雄黄2钱,川贝母5钱,紫厚朴8钱,神曲8钱。主治:久患目盲,白翳遮睛。秋、冬,加桂皮5钱(研极细末,温水浸取汁)。
-
参苓归术散
别名:木六、六十二号谦象方处方:人参、白茯苓、当归、白术、白芍药、陈皮、黄耆、川芎、熟地黄、甘草。功能主治:痧退之后,气血虚弱者。用法用量:木六(《痧症全书》卷下)、六十二号谦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摘录:《痧胀玉衡》卷下
-
三香散
摘录:《痧胀玉衡》卷下《医学入门》卷七方之三香散:处方:沉香紫苏白豆蔻各等分制法:上药共为细末。2.1克,柿蒂煎汤调下。附注:如无川椒,以荜茇代之亦可。《朱氏集验方》卷一方之三香散:方名:三香散组成:檀香1钱,麝香2钱,穿山甲3钱(酒炙),没药3钱,白胶香5钱,红曲5钱,川乌2钱,全蝎1钱(草乌炒,去乌)。
-
三香丸
摘录:《痧胀玉衡》卷下《圣济总录》卷一四一方之三香丸:方名:三香丸组成:乳香半两(研),安息香1分,密陀僧(研)1分,巴豆7粒(去皮油),丹砂(研)半钱,麝香(研)半钱,砒霜(研)半钱,猬皮1枚(炙,捣为细末)。主治:五痔。《魏氏家藏方》卷十方之三香丸:方名:三香丸组成:五灵脂半两,乳香2两,没药2两。
-
枳实大黄汤
处方:枳实大黄槟榔厚朴各6克木香1.5克(另研)甘草1克制法:上锉一剂。功能主治:治食积痛,并积热痛,大便不通者。摘录:《万病回春》卷五《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枳实大黄汤组成:赤芍1钱,青皮1钱,枳实1钱,桃仁(去皮尖)1钱,金银花1钱,槐花1钱,黄芩(酒炒)1钱,大麻仁1钱,连翘1钱,大黄3钱。
-
二十四号渐象方
二十四号渐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即《痧胀玉衡》卷下所载陈皮厚朴汤方。组成为陈皮、厚朴、山楂、乌药、青皮各等分。治疗痧症因于气阻者。痰多,加贝母、白芥子;痧筋不现,加细辛、荆芥;血瘀加延胡索、桃仁、香附;头汗,加枳实、大黄;口渴,加薄荷、天花粉。
-
木一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五十七号兑象方组成:荆芥、连翘、防风、红花、青皮、桔梗、枳壳、山楂、卜子。临床应用:痘前痧胀:夏子亮幼子,五月发热,痰喘气急,四肢战动,两目无神,不省人事,口热如炉,面有隐隐红紫细点。《痧症全书》有牛蒡子。
-
竹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别名:三十号井象方组成:苏木、红花、泽兰、桃仁、乌药、桔梗、川芎、牛膝。主治:紫疱痧,痧毒之气存肌表。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临床应用:紫疮痧:余邻许秀芝女,手足、下半身俱肿,大腹亦胀,发出两腿足紫血疱,如圆眼大,密难数记,皆云此烂疯之症,服药益甚。
-
忍冬解毒汤
《救偏琐言 备用良方》:别名:木三、五十九号萃象方组成:金银花、土贝母、甘菊、荆芥穗、牛蒡、红花、甘草、木通、连翘、地丁、胡桃。主治:痘痂初退,大局无虞,疤少荣润,热欠清和者;痧后余毒留滞肌肉、骨腠间,发为痈疡红肿者。《痧胀玉衡》本方用法:水煎,温服。
-
苏木散
《痧胀玉衡》卷下:别名:竹五、二十九号升象方组成:苏木2两,白蒺藜(捣去刺)1两,红花1两,玄胡索1两,桃仁(去皮尖)1两,独活3钱,五灵脂7钱,降香6钱,姜黄6钱,赤芍药6钱,大黄5钱,乌药4钱,山棱4钱,蓬术4钱,陈皮4钱,青皮4钱,皂角刺4钱,香附(酒炒)4钱。主治:痧毒血瘀成块,坚硬突起不移者。
-
细辛大黄丸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细辛大黄丸别名:石七、十五号明夷方组成:细辛、大黄、枳实、紫朴、麻仁、青皮、桃仁(去皮尖)各等分。主治:痧,大便干结,气血不通,烦闷壅盛,昏沉者。制备方法:上为末,水泛为丸。附注:石七(《痧症全书》卷下)、十五号明夷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土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土七别名:四十七号讼象方组成:桃仁、赤芍、泽兰、玄胡索、红花、陈皮、乌药、独活。临床应用:内伤兼痧:曹洪宇子之外戚,争夺家产,讼公庭,有老妇造其家,互相争殴,发热沉重,咳嗽吐痰,胸中胀闷,诸亲戚唯恐毙于曹姓室中,邀余往视,余为诊之。
-
土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中,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土六别名:四十六号涣象方组成:丹参、旋覆、山楂、橘红、泽兰、角刺、山甲、姜黄、延胡、赤芍。功效:散毒,消瘀,解痛麻。主治:痧症,半身不遂。用法用量:水煎服。附注:四十六号涣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圆红散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圆红散别名:二十号损象方、丝四组成:没药(置箸内,放瓦上,炭火炙去油,为末)3钱,细辛4钱,桃仁(去皮尖)1两,玄胡索1两,降香3钱,白蒺藜(捣去刺)1两。用法用量:每服1钱,紫荆皮汤温服。制备方法:上为末。附注:二十号损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丝四(《痧症全书》卷下)。
-
射干兜铃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射干兜铃汤别名:匏八、四十号蛊象方组成:射干、桑皮、兜铃、桔梗、薄荷、玄参、花粉、贝母、枳壳、甘菊、金银花各等分。主治:痧似伤风咳嗽。用法用量:水2钟,煎7分,稍冷服;嗽甚,加童便饮。附注:匏八(《痧症全书》卷下)、四十号蛊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桃仁红花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桃仁红花汤别名:匏四组成:桃仁(去皮尖)1钱,红花1钱,苏木1钱,青皮8分,乌药4分,独活6分,白蒺藜(去刺,捣末)1钱2分。附注:匏四(《痧症全书》卷下)、三十六号益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主治:疹后月事适来适断,寒热往来如疟,日间了了,暮则谵语。主治:产后恶露不行。
-
匏七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砂症全书》卷下:方名:匏七别名:三十九号颐象方组成:柴胡、连翘、山楂、萝卜子、红花、荆芥、花粉、枳实,酒制大黄2钱。主治:痧症类伤寒。头痛,恶寒发热,心胸烦闷,口渴咽干,头汗如雨,痰喘面黑,十指头俱有黑色,气口脉虚,时或歇指,左手三部,洪数无伦。用法用量:水煎,微冷服。
-
匏六
方出《痧胀玉衡》卷上,名见《痧症全书》卷下:方名:匏六别名:三十八号噬嗑方组成:泽兰、香附、桃仁、苏木、独活、白蒺末、山楂、乌药。奈前因暗痧莫识,数饮热汤,毒血凝聚于内,放之不出,将何以救之。渐能转运,犹身热不凉,大便不速,用卜子,麦芽、枳实、大黄、紫朴、桃仁煎汤温服,便通热减,后调补3月而痊。
-
清气化痰饮
《重订通俗伤寒论》(何秀山方):方名:清气化痰饮组成:光杏仁2钱,川贝2钱,广橘红1钱,生枳壳1钱,小青皮1钱,莱菔子2钱,天竺黄3钱,白蔻末5分(冲)。《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清气化痰饮别名:土二、四十二号旅象方组成:贝母2钱,姜黄1钱,细辛8分,橘红8分,青皮7分,紫朴7分,荆芥6分,乌药5分。
-
清凉至宝饮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清凉至宝饮别名:金六、六号剥象方、清凉至宝散组成:薄荷、地骨皮、丹皮、黑山栀、玄参、花粉各等分,细辛倍加。用法用量:上以水2钟,煎至7分,稍冷服。附注:金六(《痧症全书》卷下)。六号剥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清凉至宝散(《痧证汇要》卷四)
-
紫朴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朴汤别名:石八、十六号师象方组成:紫朴、山楂、卜子、三棱、蓬术、枳实、连翘、青皮、陈皮、细辛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冷服。主药紫朴,即厚朴用紫苏叶、生姜煮汁浸泡炮炙而成,功能燥湿散满以运脾,行气导滞而除胀,温燥行气,芳香化湿。
-
紫苏厚朴汤
《痧胀玉衡》卷下:方名:紫苏厚朴汤别名:金三、三号遯象方组成:紫苏、香薷、紫朴、枳壳、红花、青皮、陈皮、卜子、山楂各等分。主治:痧有暑,胀不已者。用法用量:水2钟,煎7分。附注:金三(《痧症全书》卷下)、三号遯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乌药顺气汤
概述:乌药顺气汤为方剂名,出自《痧胀玉衡》卷下方。组成:三棱、莪术、莱菔子、白芥子、延胡索各一钱,枳壳、青皮、乌药各八分,红花七分,香附四分。功能主治:主治痧气内攻,心腹切痛,胀闷非常。用法用量:水煎,稍冷服。附注:石三(《痧症全书》卷下)、十一号屯象方(《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一)。
-
一号乾象方
一号乾象方即防风散痧汤,出《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防风散痧汤为《痧胀玉衡》卷下方。水煎,稍冷服。腹胀加大腹皮、厚朴;手足肿加威灵仙、牛膝,倍金银花;内热加连翘、知母;寒热加柴胡、独活;小腹胀痛加青皮;血滞加茜草、丹参;食积腹痛加山楂、莱菔子;心痛加延胡索、莪术;血瘀面黑加苏木、红花;
-
二号垢象方
二号垢象方为《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方。即薄荷汤(《痧胀玉衡》卷下方)。组成为薄荷、香薷、连翘各一钱,厚朴、金银花、木通各七分。水煎冷服。治痧因于暑者。
-
二十号损象方
二十号损象方出自《杂病源流犀烛·内伤外感门》卷二十一,即《痧胀玉衡》卷下方之圆红散。组成为炙没药、降香各三钱,细辛四钱,桃仁、延胡索、白蒺藜各一两。为末,每服一钱,紫荆皮煎汤送下。治痧症血郁不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