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加人
属南方蒙古人种和澳大利亚人种的混合类型。为波利尼西亚人的一支。过去汤加人制造石、木、骨、贝工具的技术很高,生产发达。汤加人多从事热带农业,擅长航海,能造大型双身木船,与邻岛常有贸易往来。社会和文化生活上受到外来影响。广大农村依然保存浓厚的民族特色,特别喜爱传统的歌舞和文娱活动。
-
白苔尖灰根黄舌
白苔尖灰根黄舌指白苔为主,舌尖灰苔而舌根黄苔的舌象。为湿热之候,如舌根黄而苔腻,目黄,小便黄,宜用茵陈蒿汤加减治疗(见《伤寒舌鉴》)。
-
妊娠消渴
妊娠消渴(consumptivethirstduringpregnancy)为病证名。是指以原有糖尿病而合并妊娠,或孕前原有隐性糖尿病于妊娠后发展为糖尿病为主要表现的疾病。见《竹林女科证治》。《妇科胎产百病》:“胎前消渴是三焦火盛,四物汤加生地、黄柏立效。”
-
饭醉病
概述:饭醉(post-mealsomnolence)为病证名。是指以饭后困倦欲睡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又称食后昏困。症状及治疗:《杂病源流犀烛·不寐多寐源流》:“食方已,即困倦欲卧,脾气弱,不胜食气也,俗名饭醉。宜六君子汤加山楂、神曲、麦芽。”
-
红中微黄根舌
红中微黄根舌为舌象。舌中尖红,舌根有淡黄苔。为热入阳明,每有出现黄疸者。如见头汗、身凉、小便黄涩,可用茵陈蒿汤加味,清热利湿退黄(见《伤寒舌鉴》)。
-
虚火牙痛
虚火牙痛病证名。指虚火上炎引起牙齿疼痛的一类病证。素体阴虚,虚火上炎,致齿牙浮动、牙齿隐痛,治宜滋阴降火,可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参见牙痛条。
-
虚痘
虚痘病证名。见《痘疹泄秘》。症见痘出不红润,色灰白,痘顶陷凹。多由气血两虚所致。治宜益气养血,用保元汤加肉桂之类。
-
疫喉后牙疳
疫喉后牙疳病名。指疫喉初愈,余毒未尽,致牙龈肿痛、色黑腐溃,齿摇脱落。治宜清火解毒,方选清胃散或竹叶石膏汤加减。参牙疳。
-
卒喉痹
卒喉痹病证名。系指中风失语的病证。《千金要方》卷六:“凡卒喉痹,不得语……”治宜用小续命汤加减。
-
紫陷
紫陷五陷之一。《痘疹精详》:“痘出稠密,晕红紫而顶陷下者,紫陷也。”症见气粗,身热,口渴,烦躁不安。治宜凉血解毒,用犀角地黄汤加减。
-
少食易饱
少食易饱为病证名。脾胃受纳不佳的病证。出《幼科发挥》:“儿有少食而易饱者,此胃之不受,脾之不能消也。宜益胃之阳,养脾之阴。”用异功散合小建中汤加减。
-
脾毒痢
脾毒痢病证名。出《婴童百问》。感受暑热之毒而致腹痛,里急后重,痢下频作。治宜清暑解毒,用白头翁汤加马齿苋,或香连丸、黄连香薷饮。
-
烂沙喉
烂沙喉病名。指喉关内肿烂。多发于伤寒之后。表邪未尽、邪结咽喉所致、治宜清咽散邪、方选清咽利膈汤加减。
-
经闭喉肿
经闭喉肿病名。系指妇女经水不调兼见咽喉肿痛的病证。《医学心悟》卷四:“经闭喉肿,女人经水不调,壅寒经脉,亦令喉肿。”治宜通经活血化瘀。方用四物汤加减。
-
灰陷
灰陷为病证名。五陷之一。指痘出稠密,其色如灰,根脚无红晕而顶陷者,为气血大虚所致。宜大补气血,用人参养荣汤或当归补血汤加味。
-
红尖紫刺舌
红尖紫刺舌为舌象。舌尖红而起紫色芒刺。为里热重证恶候,急宜清热攻下(见《伤寒舌鉴》)。宜用枳实栀子豉汤加大黄清热攻下。
-
寒饮
寒饮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临床多见咳嗽,怔忡,饮食减少,两腿畏寒,甚则卧床不起,治宜祛寒蠲饮为大法,用理饮汤加附子,参见痰饮条。
-
蛾风白喉
蛾风白喉病名。系指乳蛾余毒未尽,复感时疫之邪而变生白喉的病证。见《喉症指南》。治宜疏解疫毒,养阴清热,可选用养阴清肺汤加减。参见白喉条。
-
顶巅痛
头顶部疼痛。《丹溪心法·头痛》:“顶巅痛,宜藁本、防风、柴胡。”《医宗必读·头痛》:“太阳、厥阴巅顶痛,宜来复丹。”《证治汇补·头痛》:“巅顶痛属肾。”治用三才汤加牡蛎、龟板等。
-
安胎四物饮
概述:安胎四物饮为方剂名,出自《妇科玉尺》卷二方。处方:熟地黄、当归、白芍药、川芎、肉桂、厚朴、枳壳、槟榔。四物汤加肉桂、厚朴、枳壳、槟榔。功能主治:主治妊娠诸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白虎加犀角升麻汤
处方:白虎汤加犀角1钱,升麻5分,鲜生地6钱,黑元参3钱。功能主治:瘟疫,胃受邪则肌肤发赤,咽喉痛,口吐鲜血者。摘录:《温热经解》
-
补骨四物汤
处方:四物汤加川乌、茜草、菖蒲。功能主治:产后腿痛。摘录:《妇科玉尺》卷四
-
柴胡五味子汤
处方:小柴胡汤加五味子。功能主治:小儿癍疹喘嗽。摘录:《保婴撮要》卷十八
-
当归和血饮
处方:四物汤加连翘、牡丹皮、荆芥、防风。功能主治:疮疥。摘录:《慈幼心传》
-
调胃承气加木香槟榔汤
处方:调胃承气汤加木香、槟榔。功能主治:热性腹痛。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二陈羌芩汤
处方:二陈汤加羌活、黄芩。功能主治:内有痰饮热结,外冒风热,以致项背强直,不能回顾,右脉数大者。摘录:《伤寒大白》卷一
-
固血汤
处方:四物汤加黄柏、桑皮、楮白皮。功能主治:产后喘急。摘录:《妇科玉尺》卷四
-
桂枝加黄耆知母石膏汤
处方:桂枝汤加黄耆4钱半,知母4钱半,石膏4钱半。功能主治:疟疾。摘录:《丹溪心法》卷二
-
黑归脾汤
处方:归脾汤加大熟地。功能主治:阴虚血少。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服。摘录:《银海指南》卷三
-
黄连安蛔汤
处方:理中汤加黄连(姜炒)1钱,乌梅5分,川椒5分(黑炒),鹧鸪菜5分。功能主治:蛔虫有热证。用法用量:水煎,温服;为丸亦可。摘录:《痘科辨要》卷八
-
黄耆四君汤
别名:黄耆四君子汤处方:四君汤加黄耆、白扁豆。功能主治:五痔下血。用法用量:黄耆四君子汤(《普济方》卷二九六)。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六
-
加减人参黄耆汤
处方:人参黄耆汤加芍药(醋炒)、牡蛎粉、禹余粮。功能主治:妇女赤白带下。带下虚滑之证。摘录:方出《医统》卷八十三,名见《医部全录》卷三九八
-
加味当归六黄汤
处方:当归7分,六黄汤加枣仁7分,牡蛎7分,门冬7分,五味子9粒,枣2枚。功能主治:盗汗。用法用量:水煎,温服。摘录:《医林绳墨大全》卷四
-
加味升阳散火汤
处方:升阳散火汤加羚羊角、犀角。功能主治:热痹。肌热如火者。摘录:《金鉴》卷三十九
-
家秘加减理中汤
处方:理中汤加熟附子共5钱。功能主治:寒吐,阴盛格阳,不纳药者。用法用量:上用水2盏,煎至1盏,去滓,入童便、豮猪胆汁半杯,煎1-2沸服之。摘录:《保命歌括》卷二十
-
劳嗽丹
处方:四物汤加竹沥、姜汁。功能主治:劳嗽。摘录:《脉因证治》卷上
-
苓夏补中汤
处方: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功能主治:中虚挟饮,胸膨嗳气。摘录:《医级》卷八
-
四物三补丸
《女科指掌》卷一:组成:四物汤加黄芩、黄连、黄柏、山栀、香附、荆芥穗、龟板(炙)。功效:调经。主治:经事先期。用法用量:口服。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服。
-
四物加曲汤
《医林纂要》卷九:组成:四物汤加神曲(炒)8分,砂仁8分。主治:麻疹愈后,脾胃虚热不能食者。各家论述:四物以养阴,而平其虚热;神曲、砂仁以化气,而复其元阳。
-
四物加熟地当归汤
《赤水玄珠》卷二十:别名:四物汤加熟地黄当归汤组成:四物汤4两,熟地1两,当归1两。主治:经水少而色和。附注:四物汤加熟地黄当归汤(《准绳 女科》卷一)。
-
四物玄明饮
《医统》卷四十二:组成:四物汤加车前子、木通。主治:血尿不止。用法用量:水煎,调玄明粉2-3钱,饥服。1剂即止,后以八珍汤调理。
-
四物葵花汤
《保命集》卷下,名见《何氏济生论》卷七:组成:四物汤加熟地黄1两,当归1两。主治:经水少而血色和者。
-
生姜理中汤
《保命歌括》卷十九:组成:理中汤加生姜。主治:霍乱不渴者。加减:吐多者,去术,加半夏;利多者,仍用术;心悸者,加茯苓;腹满者,去术,加附子,厚朴。
-
星附六君子汤
《法律》卷五:方名:星附六君子汤组成:六君子汤加南星、附子。主治:痰饮。慢惊风。
-
砂枳二陈汤
《医方集解》:方名:砂枳二陈汤组成:二陈汤加砂仁、枳壳。功效:行痰利气。主治:嘈杂。痰痞,中脘痰气不利。
-
午后昏蒙
午后昏蒙为病证名。“因阴虚不足,滞而不行,血至午后则敛,而气不充其血”,故于午后视物昏朦。宜滋阴、益气、补血,用回阳汤加减。
-
茵陈解酲汤
《金鉴》卷四十二:方名:茵陈解酲汤组成:葛花解酲汤加茵陈。主治:酒疸虚者。
-
逐邪四物汤
《妇科玉尺》卷四:方名:逐邪四物汤组成:四物汤加白附子、羌活、独活、薄荷、白芷。主治:产后四肢麻痹。
-
通润四物汤
《妇科玉尺》卷四:方名:通润四物汤组成:四物汤加火麻仁。主治:产后液枯,大便秘结。
-
小柴胡加生姜橘皮竹茹汤
《袖珍》卷一引《直指》:方名:小柴胡加生姜橘皮竹茹汤组成:小柴胡汤加生姜、橘皮、竹茹。主治:阳证咳逆潮热。用法用量:每服1两,水2盏,煎至1盏,去滓,通口服,不拘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