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儿病原方论
《小儿病原方论》儿科著作。卷一养子真诀及小儿变蒸,重点叙述小儿护理;如将辨小儿指纹的“风、气、命”三关改为“气、风、命”三关。即以食指初节为气关,中节为风关,末节为命门。且云:“初得气关病易治,传入风命便难陈”。1958年商务印书馆将本书与《小儿痘诊方论》合刊出版,书名为《陈氏小儿病源、痘疹方论》。
-
伤寒真方歌括
《伤寒真方歌括》为伤寒著作。清·陈念祖撰。陈氏将《伤寒论》方分经辨证,以诗歌的形式予以阐释;并对《伤寒论》原文作了一些归纳整理,末附魏念庭《伤寒论》跋语。本书与陈氏《伤寒医诀串解》合刊,1958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
-
龙入虎口
龙入虎口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陈氏《小儿按摩经·诸穴治法》:“板门穴,往外推之,退热除百病;往内推之,治四肢掣跳。用医之手大拇指,名曰:龙入虎口。”
-
凤凰鼓翅
凤凰鼓翅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又名凤凰转翅。陈氏《小儿按摩经·手法》:“掐精宁、威灵二穴,前后摇摆之,治黄肿也”。《推拿抉微·推拿各法》认为此法能降喉内痰响,治暴死。
-
瘟疫霍乱答问
《瘟疫霍乱答问》瘟疫著作。清·陈虬撰。1902年东瓯霍乱流行,陈氏以白头翁汤加减等方治疗,颇有效验,遂编此书。作者辨析瘟疫霍乱,对其病因、治法等多所答辨。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临床实践,对读者颇多补裨益。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丹凤摇尾
丹凤摇尾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用一手掐劳宫,一手掐心经,摇之。治惊风。
-
斗肘走气
斗肘走气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一手托住小儿斗肘穴运转,另一手握住小儿手掌摇动。用治痞症。
-
景岳新方砭
《景岳新方砭》医论著作。清·陈念祖撰。刊于1804年。作者对张介宾《新方八阵》所载方剂及有关理论以书评的形式予以阐析辨驳,发表了个人的学术见解。陈氏认为该书所立新方,其配伍、方义多“杂沓模糊”,尤其是补阴、补阳之说,与张仲景立方之旨不合。现有《陈修园医书十六种》等刊本。
-
南雅堂医案
《南雅堂医案》医案著作。清·陈念祖撰。本书选录陈氏生平治案,原系抄本。传抄至百余年后,于1920年经后人重为编辑,删订予以刊行。共八卷,按病证分为五十余门,包括内、儿、妇科多种病证治案。治法师古而能灵活化裁。现有石印本。
-
心筋
心筋为推拿穴位名。即赤淡黄筋。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处。掐之,即转热,使元气流通,除壅塞之患。
-
大横纹
大横纹为推拿部位名,又名横纹。即腕部掌侧的横纹。出自陈氏《小儿按摩经》。《幼科推拿秘书·推拿手法》:“横纹者,大横纹也,手掌下一道大横纹,(月反)门直推到横纹,止吐神效;横纹转推到(月反)门,止泻神效。”
-
钱养庶
钱养庶明末医案。号小休居士、处士。武林(今浙江杭州)人。擅长产科,尝将蕲阳(今湖北蕲春)陈氏所著保产之书,加以增订,更名为《绣阁保生书》(1631年)。该书详载难产、受胎保护、临产斟酌、产后当知等内容。可供产科临床之用。
-
心演
心演为推拿穴位名。出陈氏《小儿按摩经》。位于两乳之间的心窝部,用治惊风。《针灸大成》卷十:“慢惊……两太阳、心演用潮粉热油拭之。”
-
长沙方歌括
《长沙方歌括》为方书著作。清·陈念祖撰于1803年。“长沙方”即指张仲景《伤寒论》方。陈氏将《伤寒论》方的主治、药物、用量及煮服法等,以诗歌的形式予以编撰,并由其长子陈蔚另写方注,使读者易于习诵。但陈氏过于推崇经方的观点,有其片面性。解放后有排印本。
-
老汉扳缯
老汉扳缯为小儿推拿方法名。又名老翁绞。出陈氏《小儿按摩经》。《针灸大成·卷十·手诀》:“以一手掐大指根骨,一手掐脾经摇之,治痞块也。”
-
回生集
《回生集》为医方著作。清·陈杰辑。刊于1807年。作者在自序中曾有“请乩”之语,但选方以民间验方为主。卷上为内科诸病验方;卷下为外症、女科、小儿等病,共400余方。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此外,陈氏另有《续回生集》之作。
-
陈莲舫医案秘抄
《陈莲舫医案秘抄》医案著作。董韵笙辑。陈氏系清代御医,诊疗对象主要是上层统治阶级。经治以虚证或脏腑功能失调的病证为多。用药平稳,以轻灵取胜。治法偏于调理、滋补。常一案拟具多方,书中列有各季调理方。语言简炼而少有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