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学大成
《中国医学大成》为中医丛书名。曹炳章辑。刊于1936年。原计划收辑365种医著,后实际出版128种。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通治、外感、内科、妇科、儿科、针灸、医案、杂著共13类。每种均经校阅圈点,列有内容提要,便于学习,其中不少医著有历代医家评注。本书对保存祖国医学遗产和维护祖国医学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
幼幼指掌集成
《幼幼指掌集成》即《幼科直言》。清·孟河撰。刊于1726年。6为儿科杂病及其方治。书名“直言”寓直言无隐之义,全书文字简明。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重订囊秘喉书
《重订囊秘喉书》全2卷,清代杨龙九原著,王士翘编订,张汝伟评点增录。平装,32开,中国医学大成丛书。爰述大概而为之序。另有《喉科直诀》、《咽喉急症秘书》、《喉科七种》(内有《喉科秘方》、《喉科秘本》、《喉科要领》、《喉科抱珍集》、《曾氏世传喉科》、《喉科秘方二集》、《喉科全部》等,现存有抄本。
-
温疫论
概述:《温疫论》为中医温病著作。明·吴有性撰于1642年。吴氏推究病源,指出是温疫,系感染“异气”(又名杂气或戾气)所致,病由口鼻而入。书中详论温疫病因、初起、传变诸症及治法等内容。此外又有《医门普度温疫论》,系清·孔毓礼、龚绍林等据吴氏原著加评,其原文和编排次序与《温疫论补注》略异;
-
瘟疫霍乱答问
《瘟疫霍乱答问》瘟疫著作。清·陈虬撰。1902年东瓯霍乱流行,陈氏以白头翁汤加减等方治疗,颇有效验,遂编此书。作者辨析瘟疫霍乱,对其病因、治法等多所答辨。既有理论探讨,又有临床实践,对读者颇多补裨益。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原瘄要论
原瘄要论麻疹专著。一卷。清嘉庆年间袁氏(佚名)撰。刊于1828年。本书简要论述麻疹(即瘄)的诊断、治疗及合并症的防治等。并附虞氏麻疹治法一文。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幼科直言
《幼科直言》为儿科著作。又名《幼幼拍掌集成》。清·孟河撰。刊于1726年。6为儿科杂病及其方治。书名“直言”寓直言无隐之义,全书文字简明。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现存三种清刻本。
-
研经言
《研经言》医论著作。清·莫枚士撰于1856年。本书收作者平生研究《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的心得体会。着重于对某些问题的考证和析义,解释脉症含义,辨析古今病名。疑似病症的异同,提出相应治疗方法。并纠正前人注释中的一些错误,有独到的见解。现存清刻本,本书又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知医必辨
《知医必辨》医论著作。本书收评论诸家医书之得失,论述四诊,辨析病证及治法、方剂等医论13篇。皆属李氏学习心得或临床经验之总结。如分析《景岳全书》,即肯定其独到的见解,又指出专用温补之法并非景岳之过及是后人学习偏执的结果。作者对吴又可《温疫论》则持贬抑态度。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鼠疫抉微
《鼠疫抉微》鼠疫专著。清末余德壎撰。刊于1910年。作者以郑肖岩《鼠疫约编》为基础,参考诸家学说,对鼠疫源流、病情、辨证、治法及方药等加以阐论和发挥,其中融会了作者一些新的学术见解。末附罗芷园、郑肖岩等鼠疫医案35则。现有初刊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
-
伤暑全书
《伤暑全书》为温病著作。本书根据《黄帝内经素问》暑病的理论,较全面地叙述各种暑病以及和伤暑有关的一些病证和主治方剂。本书后经清·叶霖增订,易名《增订伤暑全书》,内容有较多的补充,但书中有一些提法值得商讨,还有个别与暑邪、暑病无关的病证或论述。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伤寒补例
清·周学海撰。据此作者将《伤寒论》中“伤寒例”所申明的“即病为伤寒,伏气变为温热”的理论,通过对伤寒、温病、疟、痢等病证的分析,结合读书临证体会予以阐析补充,故名《伤寒补例》。现存清刻本、《周氏医学丛书》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三家医案合刻
《三家医案合刻》为书名,为医案著作。三卷。清代吴金寿刊刻于1831年。本书汇萃苏州名医叶桂、薛雪、缪遵义三家医案,所选大多证治熨贴,议论中肯。本书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金匮要略编注
《金匮要略编注》金匮著作。二十四卷。清·沈明宗编注。刊于1692年。沈氏以世传的《金匮要略》刊本“编次失序”,已非原貌,并认为“从来著书立言,必先纲领,次及条目”,因将《金匮要略》重予编排,以序例冠于首,将以下的方论部分略串整理,使之趋于条理。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曹炳章将其改名为《沈注金匮要略》。
-
喉痧正的
《喉痧正的》喉痧专著。清·曹心怡撰。刊于1890年。本书论述喉痧(即猩红热)一病的源流、病因、病症、脉象、治法、禁忌等甚详,对喉痧病的认识已相当深刻。并附若干治疗方剂。有独到之处,现有《中国医学大成》(附增眉注)本。
-
对山医话
《对山医话》为书名。4卷。补篇1卷。清·毛祥麟撰于1903年。书中对医药典故、医林逸事、民间疗法、医理、药物的心得体会等均有所记述,并批评诊治中因循执方等弊病。书中杂有炼丹等内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生生子医案
《生生子医案》即《孙文垣医案》。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明·孙一奎撰,其子泰来、朋来同编。以经治地区分为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孙氏精于辨证,治疗能融会前人学术经验,提出新的见解。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
-
产孕集
清·张曜孙撰。撰年未详。书中扼要介绍妊娠及临产前后一些病证的证治。共分辨孕、养孕、孕宜、孕忌、孕疾、辨产、产戒、用药、应变、调摄、怀婴、拯危、去痰十三类。本书后经包兴言增入补遗1卷,名为《重订产孕集》。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多种清刻本、石印本。
-
女科切要
《女科切要》为妇科专著,8卷。清·吴本立(道源)纂辑。作者上采前贤、旁取时论,分门别类,纂辑成书。卷一至卷二论调经及妇科杂病;卷三至卷四论广嗣及妊娠诸疾;卷五论生产及难产救治;所论病疾之脉因证治、理法方药皆约而达、简而精。曹炳章谓其“方全法备、简明切要”,可信。现存初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伤寒明理论
概述:《伤寒明理论》为中医伤寒著作。金代成无己撰。3扼要地辨析了伤寒50种证候的病象和病理,“使习医之流,读其论而知其理,识其证而别其病,胸次了然而无惑”(本书严器之序)。卷4专论方药,选《伤寒论》常用方20首,强调配伍制使的关系,并以经典医著结合个人体会加以分析。本书为学习《伤寒论》的补充读物。
-
伤寒九十论
概述:《伤寒九十论》为伤寒著作。宋·许叔微撰。主要内容:本书记载许氏经治医案90例,并以《内经》、《难经》、《伤寒论》等医籍结合作者个人的见解加以剖析,论述精要。作者于此书中提出“十剂”的方剂理论,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现存版本:现存几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盘珠集胎产证治
《盘珠集胎产证治》产科著作。清·严洁、施雯、洪炜合撰。约成书于18世纪中期。卷中列产后共61证;卷下列胎产治疗方剂,包括补剂、散剂、攻剂、热剂、和剂及胎前、产后备用良方共253首。所收方剂亦切于实用,现有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脉学辑要评
《脉学辑要评》脉学著作。清·廖平评。刊于1853年。本书对《脉学辑要》有“不背古而最实用”的好评,又有“不以脉定病与两手分六脏腑之诊”的批评。评述部分能结合临床,颇有个人识见。本书还将27脉的次序重新排列。现有《六译馆医学丛书》本、《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脉说
《脉说》脉学著作。清·叶霖撰。上卷选取《内经》、《难经》、《脉经》等有关论脉部分加以阐释,结合临床实际,每发新义。并分别论述脉机、妇人脉法、幼儿诊法、奇经八脉、脉色兼察等。所附察色节要,多采石芾南之说。下卷列举分析30种脉象,末附清脉、浊脉。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和《三三医书》本。
-
麻疹备要方论
《麻疹备要方论》麻疹专著。一卷。清·吴砚丞撰。刊于1853年。书中简要地介绍了麻疹的病原、脉证、各种兼证、禁忌以及备用诸法等。本书论述较为系统但过于简略,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冷庐医话
《冷庐医话》医话著作。刊于1897年。卷一论述医范、医鉴、慎疾、保生、慎药和诊法、用药;1949年后出版排印本,并将作者所著《冷庐杂识》中有关医学部分择要编入。现存四种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静香楼医案
《静香楼医案》为医案著作。原系抄本,后收入《柳选四家医案》。柳宝诒予以分门汇辑,并加按语。柳氏将尤怡所撰医案归纳为内伤杂病、伏气、外感、外疡、妇人等32门。有助于读者领悟尤氏医案的精华,学习其辨证要领。尤氏善用经方,灵活化裁,对复杂病机善于分清标本缓急,立法甚严谨。现存石印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伏气解
《伏气解》为温病著作。清·叶霖撰于1897年。叶氏依据《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等有关伏气致病的理论,阐析各种伏气病的病因、病理、证候和治法,可供临床参考。但作者过于强调和推算运气与发病的关系,对于某些病症,相信“干支生克”的理论,使书中掺杂了附会或不切合实际的解释。现有《中国医学大成》等刊本。
-
程杏轩医案
《程杏轩医案》医案著作。全书不分门类辑录作者历年所治疑难病证验案,于病证、病理记述颇详,审症亦较细致。对于真假寒热、实证类虚、阴极似阳等复杂病证的辨析,颇能掌握要领。在治法上亦能汲取诸家之长而有所发挥,立方遣药能随证灵活化裁。本书现有多种清刻本后收入《珍本医书集成》和《中国医学大成》中。
-
羊毛瘟证论
《羊毛瘟证论》为书名。又名《瘟证羊毛论》。清·随霖撰于1795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以详论本病证治。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医学读书记
概述:《医学读书记》为医论著作。三卷,续记一卷。清·尤怡撰于1729年。主要内容:本书为读书证治心得杂记,每条标明分题,征引古代文献中有关内容,作扼要的辨析,或予以评述和考证。作为读书心得,所论博杂,并无分类,但不乏个人创见,细心玩味,每获启发。现存版本: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温证指归
《温证指归》温病著作。清·周杓元约撰于1799年。书中以《广温疫论》为宗。对温病若干问题的论述,多种病证和治法的辨析,治疗方剂的选辑等均能理论联系临床实际,并发挥个人的心得体会。末附温病危重证和羊毛瘟症等治案。现有《三三医书》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西方子明堂灸经
《西方子明堂灸》为灸法专书。初刊于元至正末年(1368年)。各卷分绘正面、侧背面、侧(伏)面的腧穴图和各腧穴的部位、主治病症及灸法等,收集资料颇多。主要论述全身腧穴的灸法主治,并绘有图。清代将此书收入《四库全书》。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附:冯氏校勘记1卷)。
-
医原
《医原》医论著作。清·古寿棠撰。刊于1861年。共有医论二十篇,从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等方面进行论述,探求疾病之本原及治本之法。内容包括脏腑气血营卫功能,证治大要,伤寒、内、妇、儿各种证治。现有初刻本、光绪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医暇卮言
《医暇卮言》医论著作。清·程林撰。刊于1677年。此书杂录各有关医药典故,并予述说,演成此帙。在杂谈自然、物理现象及释医中,虽然搜集了较多放失旧闻,但也掺杂了一些糟粕性内容。现有清抄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医灯续焰
《医灯续焰》脉学著作。二十一卷。明·王绍隆传,清·潘楫增注。初刊于1652年。潘氏取崔嘉彦《四言举要》(明·李言闻删补改订本)予以注释。注文多据《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脉经》,以及张洁古、刘完素、朱丹溪、李东垣等诸家学说。内容比较详备。现存清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叶选医衡
《叶选医衡》为医论著作。二卷。原题清·叶桂选定。本书选集历代医家论病、论脉、论治著作70余篇,大多简明。能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医家的医学学术特点。现存三种清刻本及石印本。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羊毛瘟症论
《羊毛瘟症论》温病著作。清·随霖撰于1795年。随氏认为羊毛瘟属于伏气温病,虽不多见,较易误诊误治,遂撰此书。于中对羊毛瘟一病的病因、发病特点、临床证状及治疗方药予以详细论述。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等。
-
肘后偶钞
《肘后偶钞》医案著作。清·董凯钧撰。系《友渔斋医话》的一部分。内容多为内科杂病,时病重症治验。对病因、病证、服药后病情变化阐述较清楚,立方遣药灵活,辨析疑似之证较详明。对临床医生颇多有益的启发。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诊家直诀
《诊家直诀》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清·周学海撰。本书撷取《脉义简摩》、《脉简补义》之精要,综论脉象、指法及主病。并用两两对比的方式阐述二十四脉之脉象,又以位、数、形、势、微、甚、兼、独八字真言作为分析正脉、变脉之提纲,内容较为简要。现存光绪刻本及《中国医学大成》本。
-
张畹香医案
《张畹香医案》医案著作。清·张畹香撰。本书大多为内科杂病、时症治验,兼有少量妇科医案。记述简要,少有繁芜。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滋补托邪的调治法较有心得。本书原系抄本,后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张氏温暑医旨
《张氏温暑医旨》温暑病证专书。清·张畹香撰。撰年不详。包括舌苔辨、伤寒治论、湿邪、瘄疹、风温、热入心室、痢、疟、暑湿、伏暑等内容。结合个人治案较深入地论析病症、用药强调因地制宜,构成本书特点。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张卿子伤寒论
《张卿子伤寒论》伤寒著作。明末张卿子参订。张氏推崇成无己,认为成氏《注解伤寒论》“引经析义,尤称详洽,虽牴牾附会,间或时有,然诸家莫能胜之”(见凡例)。遂据此本旁采朱肱、许叔衡、庞安时、王履、王肯堂等诸家学说之精华。此书最早有明刊本,几种清刻本。近代有《中国医学大成》本,并于1949年后重印出版。
-
胎产心法
《胎产心法》产科著作。清·阎纯玺撰。刊于1730年。分述胎前、临产、产后的多种病证。书中对产科各病的诊断和治疗。阐述了作者的心得。内容系统而简要。文字较通俗,对后世有一定的影响。现有几十种清刻本。1935年又有沈棪增订本,多《增订胎产心法》,五卷,收入《中国医学大成》中。
-
孙文垣医案
《孙文垣医案》为医案著作。又名《生生子医案》、《赤水玄珠医案》。明·孙一奎撰,其子泰来、朋来同编。以经治地区分为三吴医案、新都医案、宜兴医案,所治病证列有子目。孙氏精于辨证,治疗能融会前人学术经验,提出新的见解。现存《中国医学大成》本。
-
市隐庐医学杂著
《市隐庐医学杂著》为医论著作。清·王德森撰。刊于1853年。此书先设证治杂论14篇,列举前人误治之案以警人,并对时医以平稳方药搪塞病家等时弊痛加针砭。其后列述湿温、麻疹、惊风、血证、喉症、暑病之方药证治。现存清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曹炳章另加评注)等。
-
邵兰荪医案
《邵兰荪医案》医家著作。清·邵兰荪撰。近人曹炳章整理。曹氏将经邵氏治愈的病家所留存方案200余则,予以分门别类整理大致分为风暑温热病、虚劳病、内科杂病、妇产科病治案。作者擅治温暑湿热及妇科病证,案语简明。现有稿本、抄本、《珍本医书集成》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
伤寒论翼
《伤寒论翼》为伤寒著作。作者对前人编集、校注、整理《伤寒论》持有异议,认为“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因此,柯氏于上卷列论伤寒大法、六经、合病以及风寒、温暑、痉湿等证,并附平脉法;下卷纲领性地叙述六经分证。现存康熙以来十多种清刻本,又见《伤寒来苏集》、《中国医学大成》本。
-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
《伤寒六经辨证治法》为伤寒著作。沈氏于《伤寒论》注家中,比较推崇方有执、喻嘉言,认为《伤寒论》中所谈六气外感,主要是“风伤卫、寒伤营”,“而括燥湿于寒伤营,春夏温热该于风伤卫”(见自序)。编次仿喻嘉言《尚论篇》,将六经篇目合病、并病、过经不解、差后劳复等均另立篇名,“惟以正治汗、吐、下次之于前;
-
疟疾论
《疟疾论》疟疾专著。三卷(或作一卷)。清·韩善徵撰。韩氏论疟,上本《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下参清代温热病诸学派,中采历代医家治疟论述。对疟疾脉、因、症、治等多方面内容予以充分论述。末附古今疟疾医案和治疗方剂。现存清刻本、和《中国医学大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