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妇人大全良方
概述:《妇人大全良方》为中医妇产科著作,南宋陈自明撰。主要内容:本书整理编辑了宋以前有关妇产科的著作,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及产后等8门(薛己本多候胎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共200余论,分述各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内容比较实用。明·熊宗立予以增删注疏,撰成《妇人良方补遗大全》。
-
妇人良方
概述:《妇人大全良方》为中医妇产科著作,南宋陈自明撰。主要内容:本书整理编辑了宋以前有关妇产科的著作,分为调经、众疾、求嗣、胎教、妊娠、坐月、产难及产后等8门(薛己本多候胎门)。每门又分若干病证,共200余论,分述各病的病因、证候及治法,内容比较实用。明·熊宗立予以增删注疏,撰成《妇人良方补遗大全》。
-
陈自明
此书自成体系,一名《妇人良方集要》或《妇人良方大全》,简称《良方大全》。此书于后世妇人科影响甚深,明·熊宗立、薛己等人均曾予以增删注疏,分别撰成《妇人良方补遗大全》及《校注妇人良方》。陈自明另撰有《外科精要》三卷,于我国外科发展史上亦有一定地位。《妇人大全良方》全文在线阅读《外科精要》全文在线阅读
-
稳婆
稳婆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指接生婆。
-
血滞经闭
为经闭证型之一。血滞经闭的病因:多因情志不畅,气郁血滞,或经期涉水感寒,寒搏于血,血行涩滞,冲任阻闭,经血不能下达胞宫所致。血滞经闭的症状:症见经闭不行,面色紫黯,下腹疼痛拒按,或痛引胸胁。方用通瘀煎加桃仁、丹参、泽兰、牛膝。因寒者,多兼形寒肢冷,小腹凉痛喜得温热,治宜温经活血行瘀。方用琥珀散。
-
薛氏医案
所注疏有王纶《明医杂著》,陈自明《外科精要》及《妇人大全良方》,陈文中《小儿痘疹方论》,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保婴金镜录》;所校者有滑寿《难经本义》,倪维德《元机启微》,陶华《痈疽神秘验方》,朱震亨《平治荟萃》,马宗素《伤寒钤法》,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薛铠所集者有《保婴撮要》;
-
虚弱血崩
虚弱血崩病证名。血崩证型之一。指因女子气血虚弱,冲任失固,导致血崩,如崩中不止,下血块色紫者,用《妇人大全良方》小蓟汤;崩血无度,虚损羸瘦者,治宜《千金要方》鹿茸散。
-
孕痈
孕痈又名妊娠肠痈。病因病机:多因寒温不适、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劳力过度,情志不畅致脾虚气滞,运化失职,糟粕留滞,血气蕴结,化热为毒,蓄积成痈。辨证论治:宜用千金牡丹皮散,或神效瓜萎散。脓未成时症见腹痛初起,绕脐疼痛,随而转至右下腹痛为甚,按之痛剧,痛引前后二阴,身热恶寒、口渴引饮、大便秘结。
-
月信
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等。是指胞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
-
月候愆期
月候愆期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月水不调方第五”加减吴茱萸汤条。即月经愆期。参见该条。
-
子悬
又称胎气上逆、妊娠胸胁胀满、妊娠胸胁支满、胎上逼心。子悬·心肾不交证:子悬·心肾不交证(gestationalsuspensionwithsyndromeofincoordinationbetweenheartandkidney)是指肾阴不足,心火亢盛,心肾不交,胎气上逼,以妊娠胸腹胀满,甚则喘急,胸膈胀满,烦躁不安等为常见症的子悬证候。治疗:治宜理气安胎。
-
子病
《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二:“妊娠恶阻病,《产宝》谓之子病。”出自《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一。亦名子病、阻病、病儿、病阻、病隔、选饭、恶子、恶字、恶食、妊娠呕吐等。是指妊娠早期出现的恶心、呕吐、择食或食入即吐,甚则呕吐苦水,或血性物者称为恶阻。有胃弱恶阻、胃热恶阻、胃寒恶阻、痰滞恶阻、肝热恶阻等。
-
XX(nì匿)
XX(nì匿)病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三。即阴疮。详见阴蚀条。
-
胎衣
胎衣(placenta、embryonicenvelope)是指孕妇胞宫内,包裹胎儿,实现胎儿与母体物质交换的器官,包括胎盘与胎膜两个部分,具有维持胎儿发育时期的营养、呼吸和排泄的功能,并有保护胎儿的作用。又名胞衣、混元母、混元衣、混沌衣、紫河车、水衣、子衣、儿衣。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见《本草纲目》五十二卷。
-
胎不长
胎不长病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三。又名胎不长养、荫胎、卧胎。多因孕后各种原因导致先兆流产,阴道流血而伤胎,虽经治流血停止,但胎儿发育受阻;或有宿疾,脾胃不和,气血不足,胎失滋养,以致孕妇腹部增大明显小于妊娠月份。治宜补益气血,用八珍汤、十全大补汤。若脾胃虚弱者,可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
-
室女月水不通
室女月水不通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即室女经闭。详该条。
-
室女经闭成劳
室女经闭成劳病证名。未婚女子,由于忧思积虑,损伤心脾气血,以致经闭不通,常可出现诸虚劳损症状。如心伤则血逆竭,故神色败,经水先闭;脾虚则食少,肺阴虚而咳嗽,继之肾肝失养,发为多怒而毛发枯焦,筋骨痿弱等。治当益阴血,制虚火,切忌用凉血行血之药。宜先用柏子仁丸、泽兰叶汤等,并随兼证而作相应加减。
-
室女经闭
室女经闭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亦名室女月水不通。指未婚女子患经闭。多因女子情志抑郁,气滞血凝所致。体弱者,用泽兰叶汤,兼服柏子仁丸;体壮者,可用大黄(庶^虫)虫丸。
-
试水
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七产难论第一。指妊娠末期或临产,胎水早破者,或胎水破而未生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胎未足月,先破水衣而腰不痛,名曰试水,又名试月,非正产也。”《高淑濂胎产方案》:“浆水点滴微来,名曰试水。直至腹痛如折,眼中火出,水破淋沥,儿逼产门,方可坐草,用力送之,小孩自来。”
-
杀血心痛
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妇人杀血心痛方论”。杀血心痛亦名血崩心痛、失血心痛。症状:症见血崩心痛较甚,血色浅淡如水,小腹喜按。治疗:治宜收敛止血,用乌贼骨炒为细末,醋汤调服,再以补中益气汤升举之。若血崩色紫有块,心痛拒按者,为血瘀凝滞不散,治宜行瘀止痛,先用失笑散,后用十全大补汤以补之。
-
妊娠瘈疭
妊娠瘈疭病证名。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多因孕后血聚胞宫以养胎,肝肾阴虚,不能涵木,风火相煽,筋脉失养而致瘈疭。兼见头晕目眩,烦躁易怒,口苦等,治宜平肝养血,用钩藤汤。兼有风痰上涌者,加竹沥、南星、半夏;气血亏损者,宜八珍汤加钩藤、山栀;风邪急搐者,加全蝎、僵蚕。
-
妊娠泄泻
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妊娠泄泻·肝气犯脾证(gestationaldiarrheawithsyndromeofliverqiinvadingspleen)是指情志不遂,肝失条达,横逆侮脾,脾失健运,以妊娠腹痛腹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胸胁胀痛,精神抑郁,脉弦或缓弱等为常见症的妊娠泄泻证候。
-
妊娠风痉
妊娠风痉病名。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四。即子痫。详该条。
-
妊娠不语
妊娠不语产科学名词。《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五:“孕妇不语非病也,间有如此者,不须服药。临产月但服保生丸、四物汤之类,产下便语。”即子瘖。详该条。
-
求嗣
求嗣妇科名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九。即求子。详该条。
-
女子胞
女子胞为人体结构名,即胞宫。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亦名子宫、子脏、子处、女子胞、胞脏、血脏。是妇女排出月经和孕育胎儿的器官,属奇恒之府。位于带脉之下,小腹之中,前有膀胱,后有直肠,下口连接阴道,在脏腑与天癸、冲、任、督、带共同作用之下,完成其生理功能。
-
梦与鬼交
梦与鬼交病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六。即女子梦交。详该条。
-
经行腹痛
临床上,痛经常见的类型有寒湿凝滞、肝郁气滞及肝肾亏损等。寒湿凝滞者,经前或经期少腹冷痛、经量少、色暗而有血块、得热痛减。肝郁气滞者,多经前或经期少腹胀痛、经行不畅、经量少而有血块、胸胁乳房胀痛。肝肾亏损者加命门、肝俞、肾俞、足三里。耳针:取子宫、屏间、肾、卵巢、下脚端等穴,中强刺激,可埋针。
-
经信
经信名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即月经。详该条。
-
经候不行
经候不行病名。见《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即经闭。详该条。
-
筋脉瘛疭
筋脉瘛疭证名。指筋脉拘急、弛缓交作的证候。见《妇人大全良方》。发作时筋脉急则引而缩,缓则纵而伸,或缩或伸,动而不止。治宜四物汤加钩藤。
-
交接血出
交接血出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八;亦名交结出血、交感出血。指性交出血。多因交媾损伤所致,或因肝火妄动不能藏血,脾虚下陷不能摄血所致。治疗首宜检查局部有无损伤及病变,可用中西医结合治疗。若无损伤,则宜调补肝脾,方用补中益气汤或归脾汤加伏龙肝。
-
候胎
候胎产科诊法。见《妇人大全良方》卷十一。即验胎。详该条。
-
肝郁经行先期
肝郁经行先期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多因情志抑郁,恚怒伤肝,肝郁化热,热迫血行,故经行先期,血色紫红,经量或多或少,或有瘀块,经前乳房、两胁和小腹胀痛,烦躁易怒等,治宜疏肝解郁清热为治;方用丹栀逍遥散。
-
妇人xx痃
《妇人大全良方》指出此病“一名便痈,一名便毒。妇人xx痃,或肝经湿热下注,或郁怒损脾肝,其外症或两拗小腹肿痛,或玉门焮肿作痛,或寒热往来,憎寒壮热,其内症或小便涩滞,或腹内急痛,或小腹痞闷,或上攻两胁,或晡热重坠。若两拗小腹肿痛,肝经湿热壅滞也,用龙胆泻肝汤;玉门肿胀,肝火血虚也,用加味逍遥散。”
-
调经
调经(regulatingmenstruation)是指针对月经不调的不同病机采用具有相应作用的药物,以调理妇女月经使之正常的治法。见《妇人良方大全》卷一。包括月经不调(超前、落后、紊乱)、痛经、经闭、经量过多过少等症。须按照病证的气血变化及寒热虚实不同,并分清月经病与其他疾病发病次序的先后,分别处理。
-
带
带①生理学名词。指妇女正常的阴道内流出的粘性分泌物。指带下病。《妇人大全良方》卷一:“人有带脉,横于腰间,如束带之状,病生于此,故名为带。”参见带下条。③在地层学上,广义的带(zone)指的是根据一种或多种化石形成具有特征的一组地层。美国、德国、法国的侏罗纪地层已分为33带。
-
大小肠交
大小肠交为病名,指产后阴道直肠漏。《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三:“产妇小便(指阴道)出粪,名大小肠交。”
-
产后喑
概述:产后喑(postpartumdysphonia)为病证名。病因病机:产后心气不足,气阴两虚,阴虚则咽喉失于濡养,阴无以化气,气不能上达于喉,故发音不出,或因产后心气虚,为外邪所中而致喑。《校注妇人良方》卷十八:“产后不语,因心气虚而不能通于舌,则舌强不能言语。”可因证选用归脾汤、八珍竹叶汤等加减。
-
产后余血上抢心痛
产后余血上抢心痛病证名。《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产后血上抢心,由产后气虚挟宿冷,冷搏于血,则凝结不消。气逆上者,则血随上冲击而心痛也。”症见心胸闷痛,甚至胸痛彻背。治宜散寒以温通。方用大岩蜜汤。参见产后心痛条。
-
产后血渴
产后血渴病证名。多因产时或产后失血过多,血虚津上,不能上承而导致口渴。见《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治宜益气养血,生津止渴,方用竹叶汤或竹叶归芪汤(薛氏方:竹叶、当归、黄芪、白术、人参、甘草、麦门冬)。
-
产后头痛
凡产后五脏皆虚,胃气亏弱,饮食不充,谷气尚乏,则令虚热,阳气不守,上凑于头,阳实阴虚,则令头痛也。多因产后失血过多,不能上荣于脑,或恶露停留胞宫(厥阴之位,其脉贯顶),循经上冲于脑所致。瘀血上攻者,兼见小腹刺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化瘀,方用黑龙丹(《证治准绳》:当归、五灵脂、川芎、良姜、熟地黄)。
-
产后呕逆不食
概述:产后呕逆不食为病证名。瘀血上冲,胃失和降;辨证论治:寒邪乘脾胃者,症见呕逆不食,胃脘冷痛,喜温等,治宜温中散寒,方用温胃丁香散。瘀血上冲者,兼有恶露量少,少腹疼痛拒按,治宜活血祛瘀,降逆止呕,方用生化汤加生姜,半夏。痰浊中阻者,兼有胸闷痰多等症,治宜除湿祛痰,降逆止咳,方用平陈汤。
-
产后狂言谵语
辨证论治:若因心血不足所致者,兼见眩晕心悸,面苍无华等,治宜养血祛风,芎归合华佗愈风汤。败血扰心者,兼见恶露量少,腹痛拒按等,治宜活血养血,方用芎归汤。因心气虚者,兼见心悸气短、自汗乏力等,宜兼以补心为治,方用芎归汤加补心丸(炙黄芪、枣仁、远志、茯苓、生地、人参、菖蒲,大枣和丸,朱砂为衣)。
-
产后口鼻黑鼻衄
概述:产后口鼻黑鼻衄为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二。病因病机:因产时气虚血散,营卫运行失常,胃绝肺败所致。多因“产后气消血散,荣卫不理,散乱入于诸经,却还不得,故令口鼻黑起及变鼻衄。此缘产后虚热,变生此证。症状:症见口鼻有黑气环绕,鼻衄。治疗:急用二味参苏饮加附子,水煎服。中西医结合治疗。
-
产后霍乱
病因病机:《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夫产后霍乱,气血俱伤,脏腑虚损;或饮食不消,触冒风冷所致。阴阳不顺,清浊相干,气乱于肠胃之间,真邪相搏,冷热不调,上吐下痢,故曰霍乱也。”症状:症见上吐下泻,甚者四肢厥冷。生化六和汤治之(川芎、当归、黑姜、炙甘草、陈皮、茯苓、砂仁、藿香、姜),厥冷加附子。
-
产后腹胀满闷呕吐不定
产后腹胀满闷呕吐不定病证名。《妇人大全良方》卷二十一:“产后腹胀满闷·呕吐不定者何?答曰:败血散于脾胃,脾受之则不能运化精微而成腹胀;胃受之则不能受纳水谷而生吐逆…”虽症见腹胀、满闷、呕吐,但不能以寻常治胀、止吐药治之,而宜活血化瘀,健脾和胃,方用抵圣汤或生化汤加味。
-
产后风虚劳损
产后风虚劳损病名。若久不平复,若久不瘥,风冷入于子脏,则胞脏冷,亦使无子,谓之风虚劳损也。”多见羸瘦,不思饮食,四肢疼痛等症,治用黄耆散(黄芪、白术、木香、羚羊角、人参、当归、桂心、川芎、白芍药、白茯苓、甘草、姜、枣)以益气健脾、养血祛风为治。
-
产后儿枕腹痛
即儿枕痛。又名儿枕块、儿枕不安、块痛、产枕痛、血枕痛、血块痛、血母块、产后腹中块痛等。病因病机:多因产后败血未尽,或风寒乘虚侵袭胞脉,血被寒凝,瘀血内停所致。辨证论治:恶露未尽者,症见小腹硬痛拒按,或可摸到硬块,兼见恶露不下或不畅,治宜活血祛瘀,方用《傅青主女科》散结定痛汤、失笑散等。
-
产后恶露腹痛
又名儿枕块、儿枕不安、块痛、产枕痛、血枕痛、血块痛、血母块、产后儿枕腹痛、产后腹中块痛等。病因病机:多因产后败血未尽,或风寒乘虚侵袭胞脉,血被寒凝,瘀血内停所致。辨证论治:恶露未尽者,症见小腹硬痛拒按,或可摸到硬块,兼见恶露不下或不畅,治宜活血祛瘀,方用《傅青主女科》散结定痛汤、失笑散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