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焦
概述:中焦:1.三焦分部名;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篇》。《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其主要功能是助脾胃,主腐熟水谷,泌糟粕,蒸津液,化精微,是血液营养生化的来源。温病三焦辨证之一·中焦:中焦为温病三焦辨证之一。《温病条辨》:“但恶热,不恶寒,日晡益甚者,转至中焦,阳明温病也。”
-
胃主腐熟
胃主腐熟为胃的功能之一。指饮食在胃内被初步消化,变为食糜的过程。这种作用,有赖于脾运化功能的协助。《难经·三十一难》:“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虞庶注:“中焦乃脾胃也。中焦为病,止言冷热,虚则补其胃,实则泻其脾。如此治者,万无一失。《灵枢经》曰:中焦如沤,谓腐熟水谷也。”
-
木香破气散
《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组成:香附四两,乌药、姜黄各二两,炙甘草、木香各五钱。功能主治:《杂病源流犀烛·脏腑门》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主治中焦气滞,脘腹刺痛。《袖珍》卷二方之木香破气散:别名:不老汤组成:木香半两,甘草半两,香附子4两,乌药2两,片姜黄2两。每服2钱,空心用盐汤调下。
-
阴阳汤
《疡医大全》卷三十三:组成:黄耆、白茯苓、白术、山楂肉、甘草、木通、砂仁、杏仁各等分。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霍乱腹痛甚。张子和曰:霍乱吐泻,乃风湿暍三气合邪也。湿土为风木所克,郁则生热,心火上炎,故吐,吐者暍也;又邪在上焦则吐,在下焦则泻,在中焦则吐泻交作。附注:阴阳水、生熟水(《医方集解》)。
-
白苔双黑舌
白苔双黑舌指白苔中有两条黑色苔纵行排列的舌象。苔润不干者为虚寒证。多因中焦虚弱,寒邪外袭,入于肠胃,饮食停滞,中焦不通所致;如见白苔黑干者,此为寒邪化火,热阻脾胃之实热证,宜予细辨(见《伤寒舌鉴》)。
-
太阴虚寒
太阴虚寒为病机,伤寒太阴病的病理变化。因病在三阳之时,治疗不当,损伤脾阳,邪气内陷太阴或平素脾阳不足而感受寒湿,寒湿直犯脾阳,致脾阳虚寒,湿困中焦,升降失司,清阳不升,寒湿下注。《伤寒论·辨太阴病脉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治用四逆汤,温中散寒,健脾燥湿。
-
脾胃湿热
脾胃湿热为病机。湿热内蕴脾胃,中焦气机升降失常,脾湿胃热互相郁蒸。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食纳不佳、恶心、厌恶油腻、体倦身重、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
-
加味异功汤
处方:人参3钱,当归1钱5分,肉桂1钱5分,炙甘草2钱,茯苓3钱,于术(炒焦)3钱,生姜3钱,大枣(去核)2个,广皮2钱。功能主治:辛甘温阳。故以异功温补中焦之气,归、桂合异功,温养下焦之血,以姜、枣调和营卫,使气血相生,而劳疟自愈。此方补气,人所易见,补血人所不知,《经》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
-
吸而微数
吸而微数为症状名。指吸气短而促的症状。多由于中焦邪实,气不得降所致。用泻下法使气机通利,呼吸可复平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则愈。”
-
加味四神丸
处方:补骨脂(酒炒)6两,吴茱萸(盐炒)3两,五味子(炒)4两,肉豆蔻(面裹,煨)4两,花椒(微焙)1两,生硫黄6钱,大枣81枚,生姜(切片)6两。制法:先煮生姜10余沸,入大枣同煮至烂熟,去姜,余药为细末,枣肉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黎明腹痛泄泻。摘录:《衷中参西》上册
-
丁香柿蒂竹茹汤
别名:丁香柿蒂汤处方:丁香3粒,柿蒂3钱,竹茹3钱,陈皮1钱。功能主治:大病后,中焦气塞,下焦呃逆。各家论述:大病后,五脏皆伤,升降失常,故令中焦否塞;是方也,丁香、陈皮,辛温者也,理中气之否塞;或问降逆何以不用栀、柏?余曰:此少阳虚邪,非实邪也,故用竹茹、柿蒂之味薄者以主之;摘录:《医方考》卷三
-
湿伤脾阴
湿伤脾阴证候名。多因湿郁生热,热盛化火而伤及脾阴。症见脘腹痞满、身重肢酸、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大便坚结,舌苔由灰滑变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之入中焦…有伤脾阳,有伤脾阴…伤脾胃之阴者十居一、二。”治宜滋阴利湿法。
-
湿伤脾阳
湿伤脾阳证候名。脾喜燥恶湿,如寒湿停滞,可致脾阳受损。症见痞满、腹痛、洞泄、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而滑,脉缓滑。《温病条辨·中焦篇》:“湿入中焦…有伤脾阳,有伤脾阴,…治宜温中健脾,辅以燥湿之法。
-
中阳
中阳为生理学名词。中焦脾胃之阳。指脾运化和胃受纳、腐熟水谷的功能,因脾胃主中土,居中焦,故称。《类证治裁》:“其中阳虚,浊阴犯胃,吐黑绿苦水者,用辛热开浊。”
-
外腑
外腑为人体器官名。是脏腑外围最大的腑,又称外腑、孤腑。《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分上焦、中焦、下焦三部。《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三焦手少阳经脉,与手厥阴心包经互相络属。
-
土郁夺之
土郁夺之为治则之一。出自《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王冰注:“土郁夺之,谓下无壅滞也。”土郁,指中焦脾胃湿邪郁阻;土郁夺之指中焦脾胃为湿邪郁阻应予祛除。如湿热郁阻,腹痛腹胀,大便稀黏而臭,舌苔黄腻,宜用苦寒燥湿法。又如寒湿郁于中焦,胸闷,恶心,呕吐,腹胀,大便清稀,舌苔白腻,宜用苦温化湿法。
-
伤寒论阳明病释
《伤寒论阳明病释》为伤寒著作。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阳明无死证”的看法。现有清刻本,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及《世补斋医书》本。
-
宽中降逆汤
处方:莱菔子焦山楂麦芽神曲各10克厚朴酒大黄枳实各6克功能主治:宣导中焦,理气降逆。治食滞中焦,脘腹胀满,呃逆或嗳气,不思饮食。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温病刍言》
-
阴湿鼓胀
概述:阴湿鼓胀为病证名。因寒湿留着中焦所致的鼓胀证。症状及治疗:《医门补要》卷中:“阴湿鼓胀,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宜通阳汤。”
-
柴胡二桂枝一汤
处方:柴胡6钱,焦白芍2钱,青蒿2钱,桂枝3钱,藿香梗3钱,生姜3钱,半夏6钱,广橘皮3钱,大枣(去核)2枚,黄芩2钱,炙甘草1钱。功能主治:中焦虚寒泄泻,六脉俱弦。按六脉俱弦之泄泻,古谓之木泄,即以小柴胡汤为主方,况加之寒热往来乎?现在寒水客气燥金司天,而又大暑节气,与柴胡二桂枝一汤。摘录:《吴鞠通医案》
-
类消
类消病证名。因中气虚寒,阴火浮游于上所致,渴欲求饮而饮水无多。《杂病源流犀烛·三消源流》:“又有类消证,其人渴欲求饮,饮一、二口即厌,不比消渴之无厌。此由中气虚寒,寒水泛上,逼出浮游之火于喉舌间,故上焦欲得水救,水到中焦,以水遇水,故厌也。宜理中汤送八味丸。”
-
白英丸
处方:白英5两,白蔹3两,紫草2两,芒消(研)2两,大黄(锉)2两,茵陈蒿1两,葶苈子(纸上炒)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透)1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中焦热结,胃气郁伏,身发黄疸。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冬除散
别名:冬阴散处方:栾华5两,莎草根(炒,去毛)3两,丹砂(研)2两,消石(研)2两,石决明2两,石膏(碎)1两,白芍药1两,夏枯草1两,黄连(去须)1两。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中焦热结,目脸赤烂。用法用量:冬阴散(《普济方》卷四十三)。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四
-
附桂理中丸
别名:桂附理中丸处方:附子1两,肉桂5钱,人参1两,白术2两,干姜1两,炙草1两。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功能主治:脾胃虚寒,痰饮内停,中焦失运,呕吐食少,腹痛便溏,脉来迟细者。用法用量:桂附理中丸(《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武汉方)。
-
火土丹
概述:火土丹为方剂名,出自《不居集》上集卷十七方。处方:人参、白术、茯苓、薏苡仁、芡实、白芥子、橘红、熟地黄、山茱萸、五味子、肉桂、砂仁、益智仁。制法:上药为细末,炼蜜为丸服。功能主治:主治虚弱人,中焦有痰。
-
加减解毒活血汤
处方:连翘3钱,柴胡2钱,葛根2钱,生地5钱,当归钱半,赤芍3钱,桃仁8钱(去皮尖,杵碎之),红花5钱,川朴1钱,甘草2钱。功能主治:鼠疫。摘录:《鼠疫约编》
-
上焦如雾
上焦如雾是指上焦具有宣发卫气、布散水谷精微的功能,,上焦宣发中焦上输的水谷精气,充养身体各部,象雾露一样均匀地敷布于全身。出《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
-
问口渴
问口渴诊断学术语。为问诊内容之一。口渴喜冷饮属热证;口渴多饮,饮后复渴,甚者饮一溲一,属下消证。口渴欲漱不欲咽,为瘀血阻滞。口渴不欲饮或不多饮,可见湿热。口渴喜热饮多属虚寒。口渴欲饮,水入即吐,多为水湿痰浊停于中焦。《景岳全书》:“渴与不渴,可以察里证之寒热,而虚实之辨亦从以见。”
-
胃之关
胃之关人体器官名。《素问·水热穴论》:“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肾有调节水液的功能,起着胃的关闸作用。水饮入于胃,由脾上输肺,肺气肃降,水饮下流归于肾,从膀胱、尿道排出体外。如肾气不化,关门不利,水液聚积而出现水肿。中焦痞满等症。
-
燥湿
燥湿治疗学术语。指用苦燥药祛除湿邪的方法。适用于中焦湿证。据临证寒湿与湿热的不同,有苦温燥湿、苦寒燥湿等。各详该条。
-
暑湿痹
证候名·暑湿痹:暑湿痹(summerheatdampnesswithimpediment)是指暑湿侵袭肌肤、经络,以肢体酸痛沉重,面赤,尿黄少等为常见症的暑湿证候。见《温病条辨·中焦篇》。病因病机:由于暑湿侵袭肌肤、经络所致。症状:证见肢体酸痛重着,面赤,小溲黄少等。治疗:治宜辛温辛凉并用,如加减木防己汤等方。
-
湿热内蕴
湿热内蕴指湿热蕴酿于中焦脾胃及肝胆。湿为重浊黏滞之邪,阻碍气机,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临床表现为热势缠绵、午后热高、身重疲乏、神志昏沉、胸脘痞满、不思饮食、大便黏腻不爽,小便不利或黄赤,或有黄疸等症。
-
湿火
湿火病证名。指湿伤脾胃之阴。症见口渴不饥、大便坚结,苔先灰滑,后反黄燥。《温病条辨·中焦篇》:“湿久生热,热必伤阴,古称湿火者是也。”
-
三焦虚寒
三焦虚寒为病证名,即上、中、下焦同现虚寒的病证。上焦心肺的虚寒,可见精神不守,气短不足,语声不扬;中焦脾胃的虚寒,可见腹痛,肠鸣,洞泻下利,腹满喜按;下焦肝肾的虚寒,可见大便洞泄,小便清长,或遗尿,腹满身重。
-
脾统血
脾统血指脾气有统摄血液运行于脉中,不使其逸出于脉外的作用。若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则血不循经运行,从而发生各种出血性疾病。《难经·四十二难》:“(脾)主裹血,温五脏”;脾主中焦,化生营气,营行脉中,血由气摄,脾虚则营气化生不足,影响统摄血液的功能,容易引起各种出血疾患。
-
经验加减解毒活血汤
处方:连翘3钱,柴胡2钱,葛根2钱,生地5钱,当归1钱半,赤芍3钱,桃仁8钱(去皮尖,杵碎之),红花5钱,川朴1钱,甘草2钱。此方药已大剂,水用1碗半,先用大罐煎合沸数,倾入小罐,后入水大罐,再煎再倾,煎汤大半碗服。翘、芍为臣,而兼以地,清热而解毒;柴、芍以解肌,退热而拒邪,邪除则病愈。摘录:《鼠疫约编》
-
苎根散
《普济方》卷四十三:组成:苎根(细锉)2两,白芍药3分,地榆1两,甘草1两,槐花(锉)半两。主治:中焦蓄积瘅热,食已如饥。制备方法:上为散。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稍增至3钱匕,以知为度,早、晚食前温糯米饮调下。《圣济总录》卷六十八:组成:苎根1分,人参1分,白垩1分,蛤粉1分。主治:吐血不止。
-
杏仁石膏汤
《温病条辨》卷二:组成:杏仁5钱,石膏8钱,半夏5钱,山栀3钱,黄柏3钱,枳实汁(每次3茶匙冲),姜汁(每次3茶匙冲)。主治:黄疸脉沉,中痞恶心,便结溺赤,病属三焦里证。各家论述:杏仁、石膏开上焦,姜、半开中焦,枳实则由中驱下矣,山栀通行三焦,黄柏直清下焦。
-
三汗煎
《仙拈集》卷三引王永光方:方名:三汗煎组成:红花3钱,桃仁3钱,生姜3钱,红枣7个,麝香1分,葱白3根。主治:干血痨。用法用量:用黄酒半斤,入砂壶内悬煮1炷香,温服。头服上焦有汗,2服中焦有汗,3服下焦有汗,即愈。如3服无汗,其病亦不能治也。
-
泻热九味汤
《圣济总录》卷五十四:方名:泻热九味汤组成:大黄(锉,炒)1两,黄芩(去黑心)1两,泽泻(锉)1两,升麻1两,羚羊角(镑)1两1分,栀子仁1两1分,生干地黄(焙)1两,玄参2两半,芒消(研)1两。主治:中焦热结闭塞,上下不通,关隔不吐不利,腹膨胀喘急。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1日3次。
-
枳壳青皮饮
《症因脉治》卷三:方名:枳壳青皮饮组成:枳壳、青皮、大腹皮各等分。主治:三焦胀满,气满肤中,空空然响。加减:上焦胀,加桔梗;中焦胀,加苏梗;下焦胀,加木通。《症因脉治》卷四:方名:枳壳青皮饮组成:枳壳、青皮、木通、苏梗。主治:气结腹痛,痛攻胁肋。
-
栀子豆豉陷胸汤
《伤寒大白》卷三:方名:栀子豆豉陷胸汤组成:栀子、豆豉、半夏、川连、瓜蒌霜。主治:食滞中焦,兼有痰凝,以致懊憹者。
-
千金进食丸
《鸡峰》卷十二:方名:千金进食丸组成:神曲20两,大麦糵20两,乌梅4两,干姜4两。功效:美饮食,保养中焦,充肥肌肉。主治:脾胃不和,水谷迟消,中寒气弱,心腹胀满,痰唾呕逆,口苦无味,嗜卧少力,面黄肌瘦,胸膈痞闷,滑肠下利,病后气虚,连年累月,饮食不能增进。制备方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砂仁益黄散
《医方考》卷六:方名:砂仁益黄散组成:陈皮2钱,青皮2钱,诃子1钱,丁香5分,木香5分,砂仁5分。主治:食伤胃寒,呕吐而泻者。各家论述:仲景云,邪在中焦,则既吐而泻。故用陈皮、青皮理其脾,丁香、木香温其胃,诃子所以止泻,砂仁所以消食。
-
茱枳丸
《魏氏家藏方》卷二:方名:茱枳丸组成:茯苓(粉红者)4两(去皮),枳实(去瓤,麸炒)2两,吴茱萸(汤泡7次,炒)2两。功效:降气消饮,利小便。主治:中焦停饮癖,胸膈不快,恶心呕逆,痰气隘盛,头目旋晕,不美饮食。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姜汁煮神曲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通阳汤
《医门补要》卷中:方名:通阳汤组成:茯苓、附子、干姜、草果、陈皮、厚朴、车前子、椒目。主治:寒湿鼓胀。寒湿留着中焦,清阳不布,满腹坚胀,面黄,不渴不食,脉沉迟。
-
铁瓮申先生交感丹
《御药院方》卷三:方名:铁瓮申先生交感丹组成:茯神4两,香附子1斤(去毛,用新水浸1夕,炒令黄色)。主治:心血少而火不能下降于肾,肾气惫而水不能上升至心,中焦隔绝,荣卫不和,上则心多惊悸,中则寒痞,饮食减少,下则虚冷遗泄,甚至于阴痿不兴,脏气滑泄。用法用量:每服1丸,侵晨以降气汤嚼下。
-
小白术汤
《医学入门》卷七:方名:小白术汤组成:白术2钱,当归1钱,厚朴1钱,龙骨5分,艾叶5分,生姜5片。主治:风入中焦,飨泻腹痛。用法用量:水煎服。
-
散邪败毒至神丹
《石室秘录》卷四:方名:散邪败毒至神丹组成:金银花1两,元参1两,生甘草5钱,白矾2钱,当归1两,白芍1两,炒栀子3钱,荆芥3钱,连翘2钱,白芥子2钱。主治:中焦诸疮。或胸前、或乳上,或两胁两背两手生疮。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阴疮,去栀子,加肉桂1钱。
-
温胃理中汤
《证因方论集要》卷三:方名:温胃理中汤组成:人参、白术(土炒)、炮姜、甘草(炙)、附子(制)、肉桂、丁香、乌梅。主治:老稚体弱之人,邪传厥阴,胃中寒冷,蛔不能安。各家论述:理中者,所以理中焦之阳气也。复以桂、附、丁香辛热,大暖胃阳,以逐其痼冷陈寒之气,如此则离照当空,阴霾潜消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