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理
理①道理,法则。《素问·宝命全形论》:“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②皮肤:皮肤纹理。《素问·长刺节论》:“病风……先刺诸分理络脉。”《灵枢·五变》:“理者,粗理,粗理而皮不致者,腠理疏。”
-
𧿹趾横理三毛
^^趾横理三毛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参见大趾聚毛:大趾聚会为经外奇穴名。或释作大敦穴。位于踇趾背侧,当趾骨关节部之丛毛中。主治中风不省人事、头痛、眩晕、疝气、睾丸炎等。一般直刺0.1~
-
天理与人欲
天理与人欲是中国哲学史上关于伦理道德与物质欲望之间关系的范畴。王充则以为人民的物欲得到满足之后,才知道礼节和荣辱。以封建社会的伦理为天理,认为天理人欲不两立。李贽反对把天理与人欲对立起来。戴震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理欲问题,提出“理存于欲”的学说,以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
-
朱绍溪
朱绍溪即朱沛文。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内经》、《难经》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西医解剖生理学较详确,但西医“逐物太过,而或流于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且因“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
-
朱沛文
广东南海人。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内经》、《难经》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西医解剖生理学较详确,但西医“逐物太过,而或流于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且因“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
-
朱少廉
朱少廉即朱沛文。出身世医,自幼从父学医,奋力研读自《内经》、《难经》以下多种医书及有关文献,包括当时传入之西医书,并曾到西医院观看人体解剖。认为中西医“各有是非,不能偏主”,西医解剖生理学较详确,但西医“逐物太过,而或流于固”,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且因“信理太过,而或涉于虚”。
-
寿人经
《寿人经》气功导引专著。清·汪昂辑。全书分为理脾土诀、理肺金诀、理肾水诀、理肝木诀、理心火诀、坐功诀、长揖诀、导引诀等八章。所收功法简明易学,“久而无间,功效自生。”
-
性命
原为先秦儒学的重要哲学范畴。《易传》:“穷理尽性以至于命。”此处性指个人情志、个性,命指天命。其后道教养生家以性命指人的生命。命指物质形体方面的气、元气。宋元以来的内丹书中,性命实际上是元神元气的代称。王重阳《授丹阳二十四诀》:“性者是元神,命者是元气。”元明以来的内丹家还取理学之说,谓性即是理。
-
顿悟
顿悟(suddencomprehensionofthetruthofBuddhism)原为佛教用语,可称为佛教上的"灵感"。慧达《肇论疏》引道生语:"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禅源诸诠集都序》卷三:"有云先因渐修功成,而豁然顿悟;心理学中的顿悟是指一下子明白、突然出现认识层次的飞跃。
-
虫蛔痨
虫蛔痨为病证名。出明·缪存济《识病捷法》。指肠寄生虫病(如蛔虫、钩虫等),久而不愈,肌肉消瘦,嗜异,腹部胀大而青筋贯于小腹者。治以理虚驱虫,攻补兼施为主,如理中安蛔汤加减。
-
曹炳章
曹炳章(1877-1956年)近代医家。广搜医籍,精研之,术益精。曾任《绍兴医药月报》编辑,创办《药学卫生报》,开设和剂药局。于中医古籍之保存,作出贡献,精选古医籍365种,编成《中国医学大成》,分医经、药物、诊断、方剂等十三类。著述甚多,除《霍乱寒热辨证》、《医医病书》、《辨舌指南》外,尚有遗稿22种。
-
注解伤寒论
现存最早的《伤寒论》全注本。明赵开美校刻《仲景全书》时,盛赞成氏“博极研精,深造自得,本难(经)、素(问)、灵枢诸书以发明其奥:因仲景方论以辨析其理。极表里、虚实、阴阳、死生之说,究药病轻重去取加减之意。”全书注解比较详明,能够阐析仲景辨证论治之理,立法处方之趣,对后世伤寒学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
梅得元
梅得元明代医家。元制方进剂,起死回生,十余日康复如初,人皆誉之为医神药神。著《药性会元》三卷。陈性学为之序,谓:“词简而详,理约而明,指实而核,族类以部而分,方所以产而别,性味以品而殊,燮之以阴阳,别之以经络,济之以水火,参之以君臣佐使,附之以畏恶忌反,析明验于方施,识成功于己试。
-
移险散
《外科大成》卷四:方名:移险散别名:移险膏组成:南星2两,白及2两,草乌2两,黄柏2两,文蛤(炒)1两。功效:可移险处肿毒就不险处。再用南星、白及、白蔹、白芷、贝母等分,为末,水调,此药敷前围药之内,提起内毒,制之有理。制备方法:上为末,调如糊。
-
邵同珍
邵同珍清代医家。字葆诚,号四九居士。湖北江夏(今武昌)人。先业儒,后兼习岐黄术,常以易学之理喻医道,著成《医易一理》,现有刻本行世。
-
伦理
伦理是处理人际关系所应遵循的道德准则。“伦理”一词,在西方源于古希腊文ε’τησs,含有风俗、习惯,气质和性格等意义;“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理”有治玉、分别、条理、道理、治理等含义。大约西汉初年,人们开始广泛使用“伦理”一词,以概括人与人之间的道德原则和规范。
-
包诚
包诚为清医学家。安吴(今安徽泾县)人。他认为《本经》、《别录》著其治而不言其理,《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详所主而不审其由。故致力于阐药性制化之理,节录老师刘若金《本草述录》,以十二经络为经,以十剂为纬,分类表解药性,编成《十剂表》(1840)。取《伤寒悬解》,编《伤寒审证表》,以求简明易览。
-
五脏生成篇
《五脏生成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的主要内容是从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论述了五脏的生色、病色、死色及五体、五味、五色、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吴崑注:“五脏未病,有相因相成之理;五脏已病,亦有相生相成之理。”
-
脉贯
《脉贯》脉学著作。九卷。清·王贤撰。刊于1711年。王氏论述脉法。采摭《难经》要旨以为提纲,并广引诸家学说以阐脉理。删繁纂要,附述己见以求脉理贯通。现存清刻本。
-
丘处机
丘处机(1148~字通密,号长春子。其时方士多以不死药惑人,实则多促其人速死。以其善养生之道,成吉思汗召见于雪山,尊为“神仙”,与论养生之理。撰有《摄生消息论》等。曾应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前往西域雪山,应其“有长生之药否”之问时,答以“有卫生之道,无长生之药。”
-
邵以正
邵以正明代医家(?尝辑集其师,师祖平日所收集之胎产、小儿、追痨、济急、济阴、理伤、续断等著作及方剂,汇集成帙,取名《青囊杂纂》,其中包括《仙传济阴方》、《徐氏胎产方》、《仙传外科集验方》、《小儿痘疹证治》、《秘传外科方》、《济急仙方》、《上清紫庭追痨仙方》、《仙授理伤续断秘方》、《秘传经验方》。
-
气功学
气功学是研究气功的源流、原理、功法和应用的学科。是中医学的一个分支。以采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技术手段研究气功态时体内外效应及其本质和规律为主要内容,以阐明气功科学原理为目的。以气功在医疗、保健、延年、益智、体育、文化、艺术,仿生技术等方面的具体应用为主要研究内容。
-
脉义简摩
《脉义简摩》脉学著作。《周氏医学丛书脉学四种》之一。清·周学海撰于1892年。但又嫌《濒湖脉学》过于简略,于脉理无所发明,遂参阅《脉经》、《珍家枢要》、《诊宗三昧》等有关文献五、六十种,并结合个人心得撰成些书。卷一-三论述切脉部位、方法及脉象;卷四-五论主病;现存周氏医学丛书本。
-
周雪樵
周雪樵清末医家(?-1910年)。江苏常州人,久居苏州。约于1903年迁居上海,次年创办《医学报》及医学研究会,提倡引进西洋医学,以“熔铸中外,保存国粹”。1905年,又会同蔡小香、丁福保、何廉臣、王问樵等,联络各地医会,组建全国性质的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提出其宗旨为:改良医学,博采东西国医理,集思广益。
-
中和养身
中和养身养生名词。谓奉中庸之道为养生基本原则。见《春秋繁露·循天之道》:“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养其身者,其寿极命。”养生以中和为贵,即不论养形与养神,都勿过与不及,实际上儒、道、佛、医等各家养生学说几乎都有这样的共识,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养生学的一个基本原则。
-
难经正义
《难经正义》医经著作。清·叶霖撰于1895年。叶氏认为《难经》一书“理趣深远,非浅学得窥堂奥”,遂参历代医学大家对《难经》的注疏,以《内经》原文予以对照排比、诠释发挥。以《内经》为医学之根本,故以“正义”名篇。全书辨论精要,考证颇详。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类经附翼
《类经附翼》为书名。明·张介宾撰。2卷主要介绍“易理”在医学上的应用;《类经附翼》为作者所编撰《类经》的补充。卷二律原,根据古音理论与医理相联系;卷三求正录,着重发挥了作者所倡导的养阳理论;卷四针灸赋,编集前贤多种针灸歌赋。现有1957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的《类经图翼》(附刊)本。
-
活幼口议
《活幼口议》儿科著作。元·曾世荣撰。刊于1294年。卷一-三议明至理25篇,总论儿科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对几家主要的儿科著作稍加评论。卷四-五议初生牙儿证候26篇;卷七论面部气色;卷九议胎中受病诸证15篇;卷十-二十议小儿各种病证的证治。现有明刻本及中医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
肾虚蛊肿
肾虚蛊肿病名。指产后四肢不肿而唯腹大如鼓,青筋显露的病证。《竹林寺女科秘方》:“产后蛊肿,四肢不浮,肚大青筋。如大便硬,用醉公丸通泄,后进理脾顺气丸;如大便滑泄,宜用木香调胃散。”
-
少理
少理为生理学名词。指皮肤上细小的皱纹。《黄帝内经灵枢·阴阳二十五人》:“面多少理。”
-
妊娠流涎
妊娠流涎病证名。脾之液为涎,伏于脾而溢于胃。故由于孕后胞宫内实,冲脉气盛,胎气上逆,脾胃不和,则涎不伏于脾而随胎气上逆,自口流出。治宜理脾降逆,调和脾胃。方用香砂六君子汤或二陈汤。
-
倾移
倾移正气不固,病邪传变。《灵枢·病传》:“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
-
彭浩
彭浩明代医家。字养浩。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初在杭州行医,后为张尹崑延请至京师治病,医名大振。著有《伤寒秘用》、《杂病正传》、《医性》等,发明性理,传诵于当时,今已佚。
-
膲理
膲理为人体部位名。指肌肉的纹理。《灵枢集注》:“理者,肌肉之纹理,乃三焦通会之处,故曰膲理。”《黄帝内经灵枢·岁露论》:“人气血虚……腠理开,毛发残,膲理薄。”
-
韩凌霄
韩凌霄(1834-1908年)清代医家。赵郡(今河北赵县)人。父奉君,擅长医术。凌霄承家学,复从姻亲杨瑞东习治痘术,从业师杨章服学脉理,于瘟痧二证,尤有体会。早年曾著《瘟疫要编》,年近八旬,恐前书言不尽意,又研习吴又可、刘松峰医论,拾遗补阙,汇成《韩凌霄瘟痧要编》四卷(1881年)。
-
顾仲
顾仲清代医家。字中村。浙江嘉兴人。素重养生,倡饮食必洁且熟,有理有节,遵生颐养,以和于身。取杨子建辑《食宪》,录其有关饮食内容,结合己验,撰《养小录》三卷(1818年)。
-
顾世澄
顾世澄清代医家。安徽芜湖人。后迁居扬州。世医出身,承家学,业医四十余年,闻名于当时,尤以治疡科著称,以治外必本诸于内之治则,故倡疡医须谙内科证治、脉理等。辑《疡医大全》四十卷(1760年),凡涉外证者,绘图立说,按证立方,内容丰富,收罗广博,于外科学发展有较大影响。
-
丁雄飞
丁雄飞明代医家。江浦(今属江苏)人。世医出身,父明登以医名。尝著《行医八事图》,包括审风土、按时令、望形色、闻声音、问情况、切脉理、论治法、订药物,包括中医辨证论治之全过程。临证时注明患者姓名及住家,即成完整之病案。
-
地纪
概述:地纪:1.运气术语;2.同“地理”。五年循环一周。《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终地纪者,五岁为一周。”纪,理也。《灵枢·玉版》:“上数天文,下度地纪。”
-
崔孟传
崔孟传明代医生。号朴庵。襄陵(今河南睢县)人。幼丧父母,从族兄习医,能悟妙其理,术精。万历(1573-1619年)间,太后病笃,应诏往视,投药而愈,赐官、赐金皆不受,遂赐以“真人”号。
-
程樑
程樑清代医家。新安(今安徽徽州地区)人。少时喜读医方,以为尽孝必须知医,故凡历代名医著作,无不研究,乃善于医。生平以《内经》备天地阴阳之道、四时变化人事逆从之理,《难经》则发挥了《内经》之旨,故尤精研之,并应用于临证中。著有《引经证医》四卷(1873年)。
-
程迥
程迥南宋文学家。原籍宁陵(今河南宁陵南)人,一作睢阳沙随(今宁陵北)人,故人称“沙随先生”。靖康之变,徙居余姚(今属浙江)。淳熙三年(1176年)著《医经正本书》一卷,载有医政、医事、度量等有关史料,然维护孝道伦常,提倡侍亲不避伤寒疫病,谓无传染等,有违科学之理。
-
玉蜀黍
玉蜀黍释名玉高粱。气味(米)甘、平、无毒。主治(玉蜀黍米)调中开味,(根、叶)治沙淋。附方玉蜀黍,理在亦通称“玉米”,其花柱及柱头称为玉米须近年临床上用来治疗糖尿病、高血压、肝炎、胆道结石、鼻炎及哮喘等症。
-
八味膏
《理瀹》处方八味丸药料。制法熬膏。功能主治肝虚不能克制肾水,水泛为痰,吐而不咳者。用法用量贴脐下。
-
巽
巽(xùn,音训)①顺也。《灵枢·周痹》:“九者,经巽之理,十二经脉阴阳之病也。”②八卦之一。见《灵枢·九宫八风》。
-
承气浴汤
处方:当归2两,大黄1两,芒消,甘草5钱。功能主治:大肠燥结。用法用量:煎汤摩腹。或熬膏贴。摘录:《理瀹》
-
地龙饮
处方:生地龙3条(研细)。功能主治:瘴疟、诸疟,大热烦躁。用法用量:《理瀹》本方用法:涂胸口。如热炽,加脑子少许。摘录:《直指》卷十二
-
黄雌鸡羹
处方:黄雌鸡1只(理如食法),粳米2合(淘净),葱白1握。功能主治:老人烦渴,小便黄色无度。女子产后虚损。用法用量:上切鸡,和煮作羹,下5味,少着盐,空心食之。渐进常效。摘录:《养老奉亲》
-
回春泻痢膏
处方:诃子肉4两,粟壳4两,赤石脂4两,煅龙骨2两,乳香5钱,没药5钱。功能主治:泻痢。用法用量:熬膏贴。冬,加肉蔻仁末。注意:初起勿用。摘录:《理瀹》
-
鹿角霜饮
处方:鹿角霜5钱,熟地黄8钱,党参3钱,黄耆3钱,韭子1钱,肉桂1钱,菟丝子2钱。功能主治:产后下焦虚寒,或产理不顺,妄用谬法,损伤府络,以致淋沥遗尿。摘录:《产孕集》卷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