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柱骨
概述:天柱骨:1.颈椎;2.颈椎之第四、五、六节。颈骨俗称天柱骨,即颈椎。头在上为天,颈椎为头之支柱,因名。《医宗金鉴》:“颈骨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天柱骨、颈骨、大椎骨,即第4、5、6颈椎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旋台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
-
旋台骨
旋台骨又名颈骨、天柱骨、大椎骨等。即颈椎之第四、五、六节。《医宗金鉴》:“旋台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参见颈骨:颈骨俗称天柱骨。头在上为天,颈椎为头之支柱,因名。《医宗金鉴》:“颈骨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一说指旋台骨。
-
颈骨
颈椎骨·颈骨:颈骨俗称天柱骨,是颈椎骨的统称。头在上为天,颈椎为头之支柱,因名。《医宗金鉴》:“颈骨者,头之茎骨,肩骨上际之骨,俗名天柱骨也。”旋台骨:一说颈骨指旋台骨。旋台骨又名颈骨、天柱骨、大椎骨等。即颈椎之第四、五、六节。《医宗金鉴》:“旋台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
-
天柱倒
天柱倒为病证名,又名项软。《活幼心书》卷上:“忽然天柱倒何如,此病皆因肝肾虚,外有风邪容易袭,故传项软不相随。”出自《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天柱骨即颈椎。项为督脉及足太阳经脉所过。天柱骨倒,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病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
-
玉柱骨折
玉柱骨折为病名。即天柱骨折。即颈椎骨折。见《伤科补要》卷二。天柱骨即颈椎骨。症见颈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伤部以下有麻木及知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内服复元活血汤加减或七厘散,待症状好转,改服接骨丸、正骨紫金丹;4周肢体功能恢复后,内服补肾壮筋丹、舒筋活血汤;
-
正对口疔
正对口疔为病名。初起痒而不痛,有一小吻,顶上一小点如麻子大,或红或黄,治宜急刺百劳、委中二穴。参见疔疮:疔疮为疮疡的一种,又名丁疮、丁肿、疔肿、疔毒、疵疮。内治宜清热解毒,服五味消毒饮、消疔简便方;若成脓则可用五五丹或八将丹撒疮口,以提脓去腐(面部忌用升丹制剂),腐去则用生肌玉红膏或生肌散以收口。
-
天柱骨折
天柱骨折为病名。天柱骨即颈椎,即颈椎骨折。又名旋台骨折,颈骨折,玉柱骨折。症见颈部疼痛,肿胀、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伤部以下有麻木及知觉异常,严重者可出现四肢瘫痪,呼吸困难,甚至死亡。内服复元活血汤加减或七厘散,待症状好转,改服接骨丸、正骨紫金丹;4周肢体功能恢复后,内服补肾壮筋丹、舒筋活血汤;
-
上发背
上发背为病名,系有头疽生于上背部天柱骨(第七颈椎)之下者。又名脾肚发、脾肚痈。可用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等;初起疮形平塌,根形漫肿,色晦暗,不甚疼痛,成脓迟,脓质清稀,神疲少食,面色无华,脉数无力,舌绛或淡者属虚证。若偏于阴虚者,内服竹叶黄芪汤;外治法同实证,同时可加桑柴火烘法。
-
大椎骨
大椎骨为骨名,即旋台骨。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天柱骨、颈骨、大椎骨,即第4、5、6颈椎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旋台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
-
三柱骨
三柱骨为人体部位名,指背脊天柱骨(第七颈椎)以下的第二胸椎的刺突部分。《简明医彀》:“肩胛际会处为三柱骨。”
-
玉柱骨
玉柱骨为骨名。即旋台骨。又名玉柱骨、天柱骨、颈骨、大椎骨。即第4、5、6颈椎的合称。《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旋台骨,即头后颈骨三节也。”
-
卧蚕疽
卧蚕疽病名。系指天柱骨上端生有头疽,名为卧蚕疽。出《外科大成》卷二。其证治同脑疽。
-
天柱骨倒
见《杂病源流犀烛·颈项病源流》。指小儿颈项软弱无力,头向下垂不能抬起的证候。天柱骨即颈椎。项为督脉及足太阳经脉所过。天柱骨倒多见于胎禀不足,或病后阴虚及督脉空虚的患者。治宜滋阴益髓,用六味地黄丸、补天大造丸之类。《东医宝鉴·外形篇》:“项软者,天柱骨倒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