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皮毛
皮毛具有防止外邪侵入,调节人体津液与体温的功能,并能辅助呼吸。肺合皮毛是指五脏与五体相合之一。皮毛为一身的外卫,靠肺散布卫气以温养,肺气足则卫外固密,邪不易干;皮毛的散气作用,也与肺司呼吸有密切关系,故称相合。肺主皮毛:肺主皮毛指肺与皮毛在人体生理、病理上的关系。如肺气虚,肌表不固,可见自汗;
-
皮
概述:皮:1.药物入药部位,为动植物药的表层部分;根皮如桑白皮、牡丹皮、地骨皮等;果实皮如陈皮、青皮、枳壳、大腹皮等。动物皮则如刺猬皮、干蟾皮、象皮等。《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皮者,肺之合也。”皮毛与肺敷布的卫气有密切关系,肺卫之气足,则肌表固密,身体抵抗力强,不易受外邪侵袭。
-
皮痿
皮痿为病证名。痿证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肺热,皮虚弱薄,著足痿躄,其色白而毛败,名曰皮痿,由肺热叶焦使然也。”皮毛痿又名皮痿、肺热痿,亦称肺痿。《黄帝内经素问·痿论》:“肺主身之皮毛,…治宜清热生津,养阴润肺。选用二母二冬汤、知柏天地煎、清燥救肺汤、犀角桔梗汤、玉华煎等方。
-
皮毛焦
皮毛焦为症状名。指皮毛枯憔。出《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多由经气不荣皮毛所致。《难经·二十四难》:“手太阴气绝,即皮毛焦。太阴者,肺也,行气温于皮毛者也。气弗营则皮毛焦,皮毛焦则津液去,津液去则皮节伤,皮节伤则皮枯毛折,毛折者则毛先死。”治宜养阴润肺,益气养血。
-
肺热证
肺热证证名。《素问·痿论》:“肺热者,色白而毛败。”并可见喘鸣等症。《证治准绳·杂病》:“肺热者,轻手乃得,微按全无,瞥瞥然见于皮毛上,为肺主皮毛故也。有虚实之分,参见肺实热、肺虚热、皮毛痿条。
-
毛脉合精
毛脉合精指心肺功能。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皮毛和经脉中的精气相结合,示意气血相合。因肺主皮毛,心主脉,此语以皮毛、脉代表肺、心;肺藏气,心藏血,水谷精气经过心、肺的作用后,化为气、血,两者相合流行于经脉之中,敷布于脏腑组织,并可从寸口脉的搏动反映其征象。
-
合邪
概述:合邪:1.内外邪气相合为病;《黄帝内经素问·咳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合邪:合邪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邪气结合侵犯人体,或从病症表现出其病因有两种以上的邪气。如湿温、燥热、风寒湿等。
-
兔皮毛
《*辞典》:兔皮毛:出处:《唐本草》拼音名:T P M o来源:为兔科动物蒙古兔或家兔等的皮毛。原形态:动物形态详兔肉条。②《本草拾遗》:毛烧灰,主灸疮不瘥。③《纲目》:毛灰治小便不利。外用:烧灰涂敷。(《肘后方》)②治妇人带下:兔皮,烧令烟断,为末,酒服方寸匕。(孟诜《必效方》)摘录:《*辞典》
-
百合洗方
概述:百合洗方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卷上方。各家论述:1.《千金方衍义》:病无经络可分,百脉一宗致病,故名百合。其病虽有上、中、下三焦之别,皆由伤寒虚劳大病后,虚火扰其血脉所致。治法咸用百合为君,以安心补神,能去血中之热,利大小便,导涤痰积,然必鲜者方克有济。勿食盐豉者,以味咸能凝血也。
-
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肺为清虚之体而居高位,为五脏六腑之盖,开窍于鼻,外合皮毛,外感六淫之邪自口鼻皮毛而入,多先犯肺,肺叶娇嫩,不耐寒热,易被邪侵而发病,故称。
-
毛悴色夭
毛悴色夭为症状名。指毛发憔悴,形色枯槁的表现。出《黄帝内经灵枢·本神》。皮毛憔悴,色泽枯黯,多由心脾不足,肺气亏虚,皮毛失养所致。
-
肺热叶焦
肺热叶焦指肺脏郁热熏灼津液而致皮毛虚弱枯槁。病变主要分两种:一是肺痿,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治宜清燥救肺。以皮毛、肌肉枯萎、四肢无力、不能举动为主症,尤以下肢痿弱,足不能行较多见,故又称痿躄。治当辨证求因,择用不同的治法。如清热润燥,养胃润肺;清热利湿;益气健脾;出《黄帝内经素问·痿论》。
-
肺郁
肺郁病证名。五脏郁证之一。证见皮毛干燥,欲嗽无痰。《赤水玄珠》卷十一:“肺郁者,皮毛燥而不润,欲嗽而无痰。治宜桔梗、麻黄、豆豉。”参见五脏郁证条。
-
肺肾两益汤
处方:熟地2两,人参1两,麦冬1两,三七根(末)3钱。功能主治:肺肾两经之亏火乘隙而外越,皮毛中出血,或标出如一线,或渗出如一钱,或出于头上,或出于身中,或出于两胫之间。再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调服1月。各家论述:盖熟地壮水,麦冬益金,金水相资,则肺肾之火自息,血自归经,何至走入皮毛而外泄?
-
毛脉
概述:毛脉:1.秋季脉来时轻虚而浮之象;《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王冰注:“其脉来,轻虚以浮,故曰毛。”皮毛与血脉·毛脉:毛脉为解剖结构名。指皮毛与血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
短气嗽
短气嗽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十四:“肺主气,候皮毛,气虚为微寒客皮毛,入伤于肺则不足,成咳嗽。夫气得温则宣和,得寒则否涩,虚则气不足而为寒所迫,并聚上肺间,不得宣发,故令咳而短气也。”吴澄谓:“短气嗽。气亏于下,元海无根,上浮胸臆,呼不能开,咽不能降,气短喘咳,不相接续者,大虚之证,贞元饮。”
-
黄狗下颏方
《证治准绳·疡医》卷四:黄狗下颏方:处方:黄狗下颏(连舌及皮毛劈下,入罐,盐泥封固,铁盏益口,煅一柱香,觉烟青即止,务宜存性,不可过,过则无用。用时研极细)白蔹末豌豆粉(俗名水寒豆,又名小寒豆,生用)各15克功能主治:散肿止痛。治肚痈,少腹痈,腿上贴骨痈。外又以3味等分,为敷药,香油调敷患处。
-
嗽
古代与咳同义。《素问·五脏生成篇》:“咳嗽上气,过在手阳明、太阴。”明确指出与肺经等经、脏的关系。《宣明论方》卷九:“夫嗽者,五脏皆有嗽,皆因内伤脾胃,外感风邪,皮毛属肺,风寒随玄府而入,腠理开张,内外相合。”《奇效良方》卷三十:“清气不分,浊气上干于华盖,加以协水停饮,肺不得清,则为嗽矣。”
-
轻重
轻重①脉诊手法之一。指切脉时指力的轻按、重按。《难经·五难》:“初持脉者,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②指方剂药力的轻重,即轻剂和重剂。《伤寒方药明理论》序:“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
-
奇邪
奇邪或作邪气解。《黄帝内经灵枢·口问》:“凡此十二邪者,皆奇邪之走空窍者也。”《黄帝内经素问·三部九候论》:“其病者在奇邪,奇邪之脉则缪刺之。”《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以溢奇邪,以通荣卫。”张景岳注:“奇,异也。邪自皮毛而溢于络,以左注右,以右注左,其气无常处,而不入于经,是为奇邪。”
-
皮槁毛拔
皮槁毛拔为症状名。指皮肤枯槁不泽,毫毛脱落如拔掉。《黄帝内经素问·五藏生成篇》:“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由肺气耗伤,皮毛失荣所致。
-
冒风
冒风病名。《医学入门·风》卷五:“冒风恶风,多属肺。”《时病论》卷二:“冒风者,风邪冒于皮毛,而未传经入里也。汪讱庵曰:轻为冒,重为伤,又重则为中。证见恶风、微热、鼻塞、声重,头痛、咳嗽,脉来濡滑。参见感冒、伤风等条。
-
毛折
毛折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脏论》。危重症状之一。指毛发枯槁,稀疏易折的病变。多因久病精气枯竭,不能濡润皮毛所致。为元气衰绝之候。
-
苦胜辛
苦胜辛苦与辛五行相克,故苦味能抑制辛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辛伤皮毛,苦胜辛。”王冰注:“苦,火味,故胜金辛。”
-
腹上麻痹
腹上麻痹证名。指腹部皮肤麻顽不仁。见《医学入门》卷八。多因浴后受风所致。《杂病源流犀烛·腹少腹源流》:“夏月洗浴后,往往露腹当风,其腠理开,邪因入皮毛,适与卫生相值,因搏击而为麻顽不仁。”宜用葱白煮食以通阳止麻。
-
白虎加味汤
处方:生石膏2钱,知母1钱,麦冬3钱,半夏1钱,生甘草1钱,防风5分,荆芥2钱,薄荷1钱,桑白皮2钱,葛根1钱,竹叶30片。功能主治:鬼火丹。手足阳明经风热,面上先赤肿,渐渐由头而下,蔓延至身亦赤肿。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白虎汤以泻胃热,加防风、荆芥、薄荷、桑白皮、葛根以散其风,引其从皮毛而外散也。
-
柴胡膏
处方:柴胡半两(去芦),红芍药1两1分,蒺藜根1两1分,青橘皮半两,川附子(炮)半两,吴茱萸半两,陈橘皮半两,青木香1分,乌鸡1只(净,去骨皮毛肠肚,唯择肉)。入乌鸡肉内再杵成膏,于瓷器内收贮。功能主治:五劳七伤,肢体烦倦,日渐消瘦,行步稍难,饮食不进。用法用量:每用膏1匙头,食前用盐酒1盏调服。
-
蟾蜍煎丸
处方:干蟾(大者)5个(细锉,用醇酒5升,文火煎烂,去骨研,滤去滓,入蜜4两,银器内重汤熬成稠膏),胡黄连2两,黄连(去须)2两,白芜荑仁(炒)2两,麝香(研)半两。功能主治:退疳黄,长肌肉。主小儿干疳。身体寒热,皮毛枯燥,饮食虽多,肌肉消瘦,嘿嘿不慧。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七二
-
大豆糵散
处方:大豆糵1斤(炒香熟)。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益气,出毒,润皮毛,补肾气。主周痹注五脏,留滞胃中结聚。用法用量:每服半钱,空心温酒调下,加至1钱,1日3次。摘录:《宣明论》卷二
-
大风门顶
处方:川芎5钱,草乌5钱,川乌5钱,乳香3钱,秦艽1钱5分,川牛膝3钱,羌活3钱,防风3钱,地龙3钱,桂枝1两,麻黄1两,当归5钱,虎骨3钱,白芷5钱,红花5钱,独活5钱,川木鳖2两(水煮胀,去皮毛,麻油炸黄),木瓜3钱,苍术3钱,5加皮3钱,蕲蛇肉3钱,原麝香5分。另加山杨柳4两(即芫花根),朴消1两,作掺敷药。
-
调血化核丸
处方:当归2两,冬葵子2两,老熟地2两,阿胶1两半,白芍1两半,茯苓1两半,杭菊花1两半,淡海藻1两,昆布1两,煅龙骨1两,煅牡蛎1两,山慈菇1两(去皮毛),柴胡4钱,白芥子8钱。功能主治:血疬。初起仅一二核,形同覆杯,任指揉之,不摇不动,渐次加大。用法用量:勿用火焙,早、晚饭后淡盐汤送下。临时加减,水煎亦可。
-
扶羸黑白丹
处方:黑丹:麋茸(去床骨皮毛,酒浸一宿,酥炙令黄)、鹿茸(事治如麋茸之法)各等分,白丹:钟乳粉。白丹:糯米糊为丸。功能主治:年老气血虚耗,精血少不能荣卫经络,精神枯悴,行步战掉,筋脉缓纵,目视茫茫。用法用量:《寿亲养老》:如觉气不足,即多用白丹。摘录:《普济方》卷二六五引《家藏经验方》
-
何首乌煎丸
处方:何首乌(洗净,以竹刀刮去黑皮,切)1斤(与净黑豆1斤,同用新汲水浸1宿,炊以豆烂为度,取出晒干),牛膝(去苗,酒浸,切,焙)半两,天南星(炮,去皮脐)4两,菖蒲(紧小者,去皮毛)4两。功能主治:补壮筋骨,乌润髭发,益血脉,助阳气。主一切风攻,手足沉重,皮肤不仁,遍身麻木,风劳气疾。
-
化炎汤
处方:玄参30克甘菊花15克麦冬15克升麻9克羚羊角4.5克生地15克荆芥(炒)9克功能主治:治热极生风,肌肉热极,体上如鼠走,唇口反裂,久则缩入,遍身皮毛尽发红黑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二
-
黄狗肉丸
处方:童子狗1只,地骨皮1斤,前胡4两,黄耆4两,苁蓉2两,当归末4两,莲肉1斤,平胃散2斤。制法:童子狗去肠脏并皮毛,用内外肾(研)入砂锅内,酒醋8分,水2分,用地骨皮、前胡黄耆、苁蓉同狗朝煮至晚,将药去,肉再煮1宿,至明去头骨,再煮如泥,倾石器研如泥。功能主治:男子妇人虚劳,体热盗汗,四肢怠惰。
-
枯草慈菇化毒丸
处方:夏枯草5两,川贝母(去心)2两,山慈菇(去皮毛)2两,蒲公英2两,广陈皮2两,全蝎2两,枳壳2两,桔梗2两,栀子2两,白芷2两,半夏2两,柴胡2两,金银花2两,沉香1两,生甘草1两,杜胆星1两。制法:上为末,米糊为丸,如绿豆大。功能主治:花柳疬。用法用量:每服3钱,早、晚饭后淡盐汤送下。摘录:《疬科全书》
-
利疯丹
别名:三生丹处方:番木鳖。制法:上药刀刮去皮毛,入麻油内煎至焦黄色为度,取出为末。功能主治:蛇皮疯,鳞癫疯,毛疯。用法用量:大疯发表用之,每服1分,卧时白汤下。须择无风处,出汗1月,方可起身。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
凉肢散
处方:茯苓5钱,薏仁5钱,玄参5钱,甘草1钱,升麻1钱,炒荆芥1钱,甘菊3钱,麦冬3钱,天花粉2钱。功能主治:肌肉热板生风,体上如鼠走,唇口反裂,久则缩入,遍身皮毛尽发红黑。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二
-
引血归经汤
处方:生地27克荆芥3克麦冬9克元参9克功能主治:治四肢皮毛各处出血,名日肤衄。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石室秘录》卷三
-
猫皮毛
《*辞典》:猫皮毛:出处:《纲目》拼音名:MāoP M o来源:为猫科动物猫的皮毛。附方:①治瘰疬:先以石菖蒲烂研罨患处,微破,却以猫狸皮连毛烧灰,香油调敷。(《证治要诀》)②治乳痈溃烂见内者:猫儿腹下毛,坩埚内煅存性,入轻粉少许,抽调封之。(《济生秘览》)③治鬼舐头(即油风):猫儿毛灰,膏和敷之。
-
宁嗽煎
方出《奇方类编》,名见《仙拈集》卷一:组成:知母1钱(去皮毛,切片,隔纸炒),杏仁(姜汁泡,去皮尖,焙)5钱。主治:久嗽气急。用法用量:每服50丸,食远姜汤送下。制备方法:水1钟半,煎1钟,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为末),米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一品丸
《传信适用方》卷一:方名:一品丸组成:大香附子(去皮毛,用水煮一时久,细切,焙干)。主治:风热上攻,头目昏眩,及偏正头疼。用法用量:每服1丸,水1盏,煎至8分,通口服;妇人用醋汤煎服。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
茸珠丹
《袖珍方》卷二引《澹寮》:方名:茸珠丹别名:斑龙丸、茸珠丸组成:鹿角胶(炒珠子)1两,鹿茸(去皮毛,切片,酥炙;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温酒、盐汤任下。制备方法: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斑龙丸(原书同卷引澹寮)、茸珠丸(《普济方》卷二一九)。
-
顺元汤
《易简》:方名:顺元汤组成:香附子1两(炒去皮毛),甘草1分。功效:补血。主治:崩中漏下,失血过多,久不能止。用法用量:清米饮点服,后服神灵丹。制备方法:上为末。
-
消疔酥信丹
《吉人集验方》卷下:方名:消疔酥信丹组成:杜酥末6分,白砒5分(即白信石,若用红砒不效),黑枣肉3钱,赤砂糖3钱。主治:疔疮,痈疽发背。用法用量:凡治生疔,先将生姜擦患处,以开皮毛,或挑破疮头,然后用药1小块,涂于疔头之上,自可消散。制备方法:上为泥。用药禁忌:切勿入口。
-
鼠肉方
《种痘新书》卷十二:方名:鼠肉方组成:雄鼠(肥大者,去皮毛,肠垢)。功效:稀痘。用法用量:上用盐醋煮熟,与儿食之。用药禁忌:只用砂锅白水煎,不用椒、葱、蒜、韭之类。
-
紫蟾锭
制备方法:上药各为末,每味若干称准,净末合和一处,再研极细,先用蜗牛21个,微捣去壳,再用蟾酥、藤黄和研稠粘,方入各药,共捣极匀,做成小锭,放石灰坛中收燥,另以瓷瓶装盛听用。
-
雄鼠稀痘方
《痘疹仁端录》卷十三:方名:雄鼠稀痘方组成:雄鼠(去皮毛肠杂)。主治:痘疮。用法用量:用盐醋煮食,不可令儿见,又不可与他人讨取者,或只用砂仁白水煮。
-
树袋熊
树袋熊(又名考拉)是澳大利亚奇特的珍贵原始树栖动物,属有袋哺乳类。它性情温顺,体态憨厚,长相酷似小熊,生有一对大耳朵,鼻子扁平,无尾,身披一层浓密的灰褐色短毛,胸部、腹部、四肢内侧和内耳皮毛呈灰白色,身长约80厘米,体重可达15千克左右。一只成年树袋熊每天能吃掉1千克左右的桉树叶。
-
肺痿·虚热证
肺痿·虚热证(lungwiltdiseasewithdeficientheatsyndrome)是指肺阴不足,虚火内炽,以咳吐浊唾涎沫,不易咯出,胶黏长丝不断,或痰中带血丝,或咳甚,咯血鲜红,咽干而燥,渴喜凉饮,形体消瘦,皮毛干枯,舌干红,脉虚数等为常见症的肺痿证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