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汗
白汗为症状名。邪受于里,表虚汗出。《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真虚痛心,厥气留薄,发为白汗”。真气虚,心酸痛,厥气影响经脉而出汗。《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谓因疼痛而汗出肢冷。
-
魄
《素问·宣明五气》:“肺藏魄。”《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魄门的开合由心神支配,又与前阴同为肾之开窍,饮食糟粕的排出与脾的运化、肺的肃降、以至肝的疏泄作用均有密切关系,而魄门把浊物糟粕排出体外,亦有利于五脏的正常气化活动。
-
魄汗
魄汗证名。肺藏魄。魄汗指肺经所出之汗。《素问注证发微》:“肺经内主藏魄,外主皮毛,故所出之汗,亦可谓之魄汗也。”一说魄,古通白。故魄汗亦作白汗。参见该条。
-
仓卒散
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古今医鉴》卷十《三因》卷七方之仓卒散:别名:夺命散组成:山栀子49个(烧半过),附子1枚(炮)。功能主治:《三因》卷七方之仓卒散主治寒疝入腹,心腹卒痛;及小肠膀胱气绞刺,脾肾气攻,挛急极痛不可忍,屈伸不能,腹中冷,重如石,白汗出。附注:夺命散(《普济方》卷二十四)。
-
烧伤·阴伤阳脱证
定义:烧伤·阴伤阳脱证(burnwithpatternofyininjuryandyangcollapse)是指阴伤阳脱,以神疲倦卧,面色苍白,呼吸气微,表情淡漠,嗜睡,自汗肢冷,体温不升反低,尿少,全身或局部水肿,创面大量液体渗出,舌质淡暗,舌苔灰黑,或舌质淡嫩,无舌苔,脉微欲绝或虚大无力为常见症的烧伤证候。阳虚不固,则白汗;
-
伤胃吐血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治宜和胃止血。见《不居集》卷十三。多因饮食太饱,或中气失调,邪热在中,迫血妄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药如犀角、地黄、丹皮、甘草、玄明粉之属。
-
伤胃
指因酒食太过,胃络受伤所致的吐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九:“病者因饮食过度,伤胃,或胃虚不能消化,致翻呕吐逆,物与气上冲蹙胃口决裂,所伤吐出,其色鲜红,心腹绞痛,白汗自流,名曰伤胃吐血。”用理中汤加味等方。
-
薄
《灵枢·禁服》:“士之才力或有厚薄。”《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素问·经脉别论》:“厥气留薄,发为白汗。”薄脾则烦不能食。”见“薄厥”。《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经脉之中,与炅气相薄则脉满。”《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
-
补天灵片
另取淫羊藿、牛膝,加水煎煮三次,每次2小时,合并煎液,滤过,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20(80℃)的稠膏,加入3倍量乙醇,搅拌10分钟,密闭,静置24小时,吸取上清液,回收乙醇得浓缩液。味苦涩,微有麻舌感。功能与主治:补肾壮阳,填精益髓。用于肾阳亏损,阳痿早泄,腰膝酸软,遗精白汗,畏寒肢冷,神疲乏力。
-
乌痧胀
《医学心悟·伤暑》:“谓干霍乱证,世俗名搅肠痧、乌痧胀。”多因冷气搏于肠胃,或邪恶污秽之气郁于胸腹,闭塞经隧,气滞血凝,中气拂乱所致。急刺委中部分出血,明矾末调饮探吐,或用菜油探吐,兼用碗刮背上,用苎麻根蘸清菜油,刮夺命穴、督脉后顶、天庭等处,后服砂仁细末数口,连嗳数十声即愈。”
-
肠绝
肠绝六腑危重证候之一。《脉经·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病人肠绝,六日死……发直如干麻,不得屈伸,白汗不止。”
-
解急蜀椒汤
别名:蜀椒汤处方:蜀椒200枚(炒出汗),附子1枚(炮),粳米半升,干姜半两,半夏12枚(洗),大枣20枚,甘草1两(炙)。功能主治:解结逐寒。主寒疝气,心痛如刺,绕脐腹中尽痛,白汗出,困急欲死者。用法用量:蜀椒汤(《普济方》卷二四八)。注意:忌猪、羊肉,饧,海藻,菘菜。摘录:《外台》卷七引《小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