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颅囟经
概述:《颅囟经》为儿科著作。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又名《师巫颅囟经》。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主要内容: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证治及火丹证治。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
巫方
巫妨,中古时医家。又作巫方。传为尧帝之臣,精于医道,能别生死。著有《颅囟经》,其书未见传世。传说中之巫医,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为占卜小儿寿夭疾病之巫医。
-
巫妨
巫妨,中古时医家。又作巫方。传为尧帝之臣,精于医道,能别生死。著有《颅囟经》,其书未见传世。传说中之巫医,儿颅囟经,以占夭寿,判疾病死生,世所相传,有小儿方焉,为占卜小儿寿夭疾病之巫医。
-
紫雪丸
《颅囟经》卷上:方名:紫雪丸组成:大黄2分,黄连2分,代赭2分,朱砂少许,麝香少许,杏仁(去皮尖,别研)1两,肉豆蔻1两,巴豆(去皮,以冷水浸,别研)1两。主治:小儿五疳兼腹肚虚胀,疳气烦闷,或时燥渴。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附注:本方方名,《幼幼新书》引作 紫霜丸。
-
澡浴方
《普济方》卷二七六:方名:澡浴方组成:茵芋2两,石楠2两,莽草2两,蛇床子2两,羊踯躅2两,白矾2两。主治:遍身热毒风疮,及疥癣瘙痒。《颅囟经》卷下:方名:澡浴方组成:苦参半两,茯苓皮半两,苍术半两,桑白皮半两,白矾半两,葱白少许。小儿自小伤损,脚纤细无力,行止不得,或骨热疳痨,肌肉消瘦。
-
四库全书·医家类
《四库全书·医家类》为中医丛书。清代纪昀(晓岚)等纂辑。现有《四库全书》本,1988年中医古籍出版社据文渊阁本影印。
-
脐疮
又称脐中生疮。脐疮的症状:脐疮是在脐湿的基础上,皮肤破损,再感毒邪,壅于脐部,郁而不散,出现脐部红肿,轻者局限于脐部,重者可向周围蔓延,甚则糜烂,脓水外溢,同时可见发热,烦躁,唇红口干。中医古代文献无湿疮之名,一般依据其发病部位、皮损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若浸淫遍体,滋水较多者,称浸淫疮;
-
脑疳
脑疳病证名。出《颅囟经》。指疳疾患儿头部生疮,兼见毛发焦枯如穗,甚至脱落光秃,鼻干,心烦,疲倦,困睡,目睛无神,腮肿囟凸,身热汗出不解等。多因气血不足,或风毒侵袭所致。与脑部疾患(如脑炎、大脑发育不全、脑病后遗症等)有别。治宜清热解毒,健脾消疳。用龙胆泻肝汤清解,继用肥儿丸消疳。
-
骨热疳痨
骨热疳痨病证名。出《颅囟经》。指小儿疳疾日久,肌肉消瘦,两脚纤细,无力行走,而伴有潮热。由疳热伤阴,骨髓被灼所致。治宜清热消疳,用青蒿鳖甲汤。
-
白脓疳靛
白脓疳靛为病证名。出《颅囟经》。即白脓痢。见《证治准绳·幼科》。指小儿肠寒,下利似白脓的痢疾。因阳虚者易为寒湿所袭,寒湿内阻,蕴蓄于肠,气机失利,故见此证。治宜温中利气。用胃苓汤。
-
掺脐散
处方:白矾1钱(煅过),龙骨1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小儿脐中不干。用法用量:入麝香少许,每次使拭脐干掺之。用帕裹,避风。摘录:方出《颅囟经》卷下,名见《保婴易知录》卷下
-
二十二味虎睛丸
别名:虎睛丸处方:虎睛1只(生眼佳,晒干,酒浸令黄色),真珠3钱,蜂房3钱,麻黄2分(去节),钩藤3分,铁精4分,防葵4分,大黄4分,子芩4分,龙齿4分,银屑4分,栀子仁4分,羌活4分,柴胡3分,升麻3分,白鲜皮3分,雷丸(烧令赤)3分,人参3分,细辛1分半,蛇皮5寸(炙),石膏5分,蚱蝉4枚(去翅足,炙)。
-
平和饮子
《颅囟经》卷下:组成:人参1分,茯苓1分,甘草(炙)1分,升麻1分。主治:小儿疮疹,及诸疮疼痛,烦渴不宁者;婴儿变蒸,于3日后进1服,可免百病。用法用量:上以水1白盏,煎至1合半以来,时时与之。加减:冷,加白术半钱,热;用药禁忌:乳母忌油腻。附注:加减中的 芒消原脱,据《专治麻痧初编》补。
-
青木香散
处方:青木香60克附子30克白灰30克矾石15克制法:上四物,合捣为粉。制备方法:上为末。主治:小儿天行,壮热头痛。仍温水调涂囟顶上取愈。《普济方》卷二七八:方名:青木香散组成:青木香2两,紫葛2两,紫檀2两,朴消2两,赤小豆2合,蜀升麻(锉)1两,白蔹1两,生矾石1两。主治:一切热毒肿痛,并痈肿,乳痈。
-
益脑散
《颅囟经》卷上:方名:益脑散别名:益脑吹鼻地榆散组成:地榆(炙)1分,虾蟆(烧)1分,蜗牛壳20个,青黛2分,石蜜2分,麝香2大豆许。《外台》卷三十六引刘氏方:方名:益脑散别名:益脑地榆散组成:地榆6分,蜗牛12分(熬),青黛3合,麝香1分,人粪(烧灰)1分,兰香根(烧灰)1分,蚺蛇胆1分,龙脑香2豆许。
-
中医儿科学
中医儿科学是研究小儿生长发育和麻、痘、惊、疳等小儿疾病诊治与预防保健的临床中医学。明代儿科世医万全,著有《育婴家秘》、《幼科发挥》等,他在钱乙“脏腑虚实辨证”的基础上,提出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一”“肾常虚”的观点,对后世探讨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小儿乳哺法
小儿乳哺法即乳儿法。《幼科类萃·乳哺论》:“初生芽儿,藉乳为命,乳哺之法,不可不慎。”《备急千金要方》:夏不去热乳,令儿呕逆;《保婴撮要》:“小儿初生,须令乳母慎七情、六淫,厚味炙煿,则乳汁清宁,儿不致疾。《古今医统大全》:“初生时或未有奶子,产妇之乳未下,可用猪乳代之,可免惊痫痘疮。
-
师巫颅囟经
《师巫颅囟经》为书名。即《颅囟经》。书名取小儿初生时颅囟未合之义。托名周穆王时“师巫”所传(一作东汉·卫汛撰)。明代以后原书已佚,今存本为《四库全书》本(系自《永乐大典》中辑佚者),已非全帙。内容首论脉法,次论病源、病证,再次为惊痫癫证治、疳痢证治及火丹证治。现有《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
脐肿
病因病机:婴儿脐肿,多因伤湿。治疗:《太平圣惠方》:脐肿出汁不止,用白矾烧灰敷之。《海上方》:小儿脐肿,荆芥煎汤洗净,以煨葱刮薄,出火毒,贴之即消。症状: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湿润不干,甚或有水溢出,或脐孔周围稍见红肿。治疗:治宜外用收敛固涩药物,如枯矾、煅龙骨、煅牡蛎、滑石粉等,干扑脐部。
-
乳利如血
乳利如血病证名。《颅囟经》:“初生小儿一月内,乳利如血,是母胸有滞热所作也。”治宜清除滞热,用荷叶蒂、黄连煎服。
-
脐湿
概述:脐湿(umbilicaldampness)为病证名。出《颅囟经》。症状:新生儿脐带脱落后,脐孔湿润不干,甚或有水溢出,或脐孔周围稍见红肿。病因病机:由于断脐后护理不当,为水湿所浸,如洗浴未给揩干,或因尿布过分潮湿,久浸脐部而成。治疗:治宜外用收敛固涩药物,如枯矾、煅龙骨、煅牡蛎、滑石粉等,干扑脐部。
-
脑顶风
脑顶风病证名。出《颅囟经》。指小儿无故摇头,兼见惊搐、咬牙、弄舌等。由肝风内动所致。治宜平肝,参见惊风治法。
-
历瘠疳疟
历瘠疳疟为古病名。出《颅囟经》卷上。又名锁肠疳。指小儿疟疾发作无时,口噤,咬牙作声的病证。
-
疳痨
疳痨病证名。出《颅囟经》。属肺疳重证。症见面色(白光)白,骨蒸潮热,午后两颧发赤,精神疲倦,时有干咳或咽痛,睡中盗汗等。《育婴秘诀》:“儿童十六岁以下,其病为疳;疳、痨皆气血虚惫,乃脾胃受病之所致。”今对新生儿普遍接种卡介苗,婴幼儿结核已很少见。治宜益气育阴,补肺养脾,选用沙参麦冬汤及鳖甲散加减。
-
肝疳
五疳之一。又名筋疳、风疳。症状:主要症状为面目、爪甲发青,眼涩不能睁开,昏暗雀盲成为疳眼,同时伴有肚大筋青,体瘦,大便色青等。治疗: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
-
纯阳之体
概述:纯阳之体(infantilebodyofpureyang)为小儿生理特点之一。是指小儿生长发育旺盛的生理特点。各家论述:《颅囟经》:“三岁以内,呼为纯阳。”《小儿药证直诀》提出“小儿纯阳,无烦益火”。认为小儿体禀纯阳,所患热病最多,在治疗上不宜使用温阳药物。非盛阳之谓,小儿稚阳未充,稚阴未长也。”
-
柴胡引子
《颅囟经》卷下:柴胡引子:处方:柴胡、鳖甲(米醋涂炙)、知母、桔梗、枳壳(麸炒,去瓤)、玄参、升麻各等分。功能主治:小儿行迟,小儿自小伤抱,脚纤细无力,行止不得,或骨热疳劳,肌肉消瘦。注意:忌毒物。摘录:《颅囟经》卷下《症因脉治》卷三:方名:柴胡引子组成:柴胡、黄芩、广皮、人参、甘草、大黄。
-
解热饮子
《准绳·类方》卷八:解热饮子:别名:解热饮处方:赤芍药半两,白芍药半两,当归1两,川芎1两,炙甘草1两,大黄(蒸)1两,木鳖子(去壳)1两。《颅囟经》卷下:方名:解热饮子组成:麦门冬、小芦根、竹叶、干葛、漏芦、犀角屑。主治:小儿赤游肿,或如丹,烦渴,浑身赤瘤,壮热。
-
风疳
牙病·风疳:风疳为牙病。肛门病·风疳:风疳为肛门病,即湿热下注谷道,致肛门奇痒有虫。五疳之一。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外科病·风疳:风疳为外科病,坐板疮之别名。
-
赤游肿
赤游肿出《颅囟经》。即丹毒。详该条。
-
白脓疳痢
白脓疳痢为病证名。出《颅囟经》。指疳痢伴有腹痛,痢下白色,或青蓝色黏液的症状。治宜温中止痢之剂。
-
疳疾
疳疾出《颅囟经》。即疳。详该条。
-
小儿骨蒸
小儿骨蒸为病证名。《世医得效方》:疳劳“咳喘不定,虚汗骨蒸,渴而复泄,乳食迟进。”属肺疳重证。治宜消疳除热,用月华丸(《医学心悟》:天冬、麦冬、生地、熟地、山药、百部、沙参、贝母、茯苓、阿胶、三七、獭肝、菊花、桑叶)、鳖甲散(《证治准绳》:黄芪、白芍、生熟地黄、鳖甲、地骨皮、当归、人参)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