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
王㈠(wáng)①一国的君主。《灵枢·师传》:“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②最突出或特大的。如面王、圣王。㈡(wàng,音旺)通“旺”。《灵枢·阴阳系日月》:“五行以东方为甲乙木,王春。”
-
文挚
文挚为战国时期医家。深明心理治疗之作用。据《吕氏春秋》记载,曾以激怒患者的方法治疗齐闵王的病。齐闵王有疾,文挚视疾后,云需以怒激之始有可为,遂不解履床,衣王(月反)问疾,王怒不与言,文挚又以言激之,其疾果愈。终免受闵王之烹。
-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神经系统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负责人王拥军。
-
巫咸
巫咸,上古名医、商王戊辅佐。以巫祝之方法愈疾,反映当时巫术与医道结合于一身的情况。从太甲至太戊,中经七世,国势渐衰。《吕氏春秋?勿躬》:“巫彭作医,巫咸作筮。”相传黄帝出战时,要请巫咸作筮。商王朝时,担任上帝与下帝(商王)之间媒介任务的,除了巫,还有卜、史、祝。国家政事大小,都要徵得他们的同意。
-
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
概述: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白血病专业委员会隶属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儿童血液病、恶性肿瘤专家委员会,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在2019年组建,任期3年。2023年4月换届。
-
医竘
医竘春秋时期秦国名医。甚精于外科,适有张子求疗背疾,竘以外科手术疗之而愈。竘且曾为宣王割痤,为惠王疗痔,皆获愈,反映当时之外科水平。
-
琼布孜孜
琼布孜孜唐代藏医学家。公元710年,唐金城公主入藏与藏王赤德祖赞联姻。公主入藏时,带去各种中原典籍。其中包括医经。后经藏汉学者共同译为藏文。为后来之藏医经典《月王药诊》之。琼布孜孜参与这一工作,为藏汉医学之交流做出贡献。
-
王九思
王九思为明代医学家,字敬夫,鄂县人。明宏治丙辰进士,任吏部主事、郎中。与石友谅、王鼎象、王惟一共撰《难经集注》。字敬夫,号渼陂,鄠县(今属陕西)人。为弘治九年(1496)进士,后历任吏部主事、吏部郎中。曾与人合注《难经》,至今有《王翰林集注黄帝八十一难经》五卷行世。
-
王丙
王丙为清代医家,字朴庄,吴县(今属江苏)人。尝著《考正古方权量说》,旁征博引,辨析古方书之剂量甚详。著作甚丰,有《伤寒论注》,系其外曾孙陆懋修所校正,另有《脉诀引方论证》、《考正古今权量说》等,于古代药用度量衡制考订颇详。
-
实邪
概述:实邪为病因病理学名词。1.亢盛的邪气。《素问·通评虚实论》:“邪气盛则实。”五邪之一·实邪:实邪为五邪之一。指从子脏传向母脏的邪气。《难经·五十难》:“从前来者为实邪。”吕广注:“今心王未必,是脾来逆夺其王,故言从前来也。脾者,心之子,子之乘母,是为实邪。”
-
国家健康体检与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健康体检与管理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中日友好医院,负责人高学成。
-
诸葛颍
诸葛颍(539-615年)隋代药学家。丹阳建康(今江苏南京)人。曾任晋王广为太子时之藏药监。大业(605-616)年间,撰有《淮南王食经并目》一百六十五卷,《旧唐书》作《淮南王食经》一百二十卷(《新唐书》作一百三十卷)。另有《淮南王食目》十卷、《淮南王食经音》十三卷。
-
王棕属
中文名王棕属拼音名wangzongshu拉丁名Roystonea中国植物志13(1):127描述RoystoneaO.F.Cook王棕属,棕榈科,约17种,产热带美洲,我国引入栽培的有王棕R.regia(H.B.K.)O.F.Cook等2种,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有栽培,干常膨大,状奇特,常植为行道树或布置于庭园内。退化雄蕊在雌花中6,鳞片状或齿状突起;
-
王脉
王脉的“王”,通“旺”,旺盛的意思。《内经》认为“脉合四时阴阳”,在不同时令季节而出现相应的脉象为正常,《难经·七难》称之为旺脉。如冬至后第一个甲子日以后的六十天,是少阳主令的季节,“少阳之至,乍大乍少,乍短乍长”,是为少阳之王脉;
-
西王母四童散
《医心方》卷二十六引《大清经》:别名:王母四童散、龟台王母四童散组成:胡麻(熬)、天门冬、茯苓、山术、干黄精、桃核中仁(去赤皮)各等分。功效:返老还童。用法用量:六物精治,合捣3万件,旦以酒服3方寸匕,日2次;亦可水服。《遵生八笺》有辰砂。
-
徐之才
徐之才(505~祖父徐文伯、父徐雄均为当时名医。撰有《徐王八代家传效验方》(或作《徐王效验方》十卷)、《徐氏家秘方》两卷、《徐王方》五卷,为总结家传医疗经验之书。另有《药对》(或作《雷公药对》)两卷。该书总结古代药剂学的精华,对多种药物炮炙处理,均有详细记载。其佚文见于《证类本草》中。
-
王遂
王遂为西汉时医家。为齐王侍医,讲究服食之道,后因服食致死。履贯欠详。尝任齐王侍御医。因体孱弱而自炼“五石”之药服食,后因中毒发疽而死。名医淳于意尝劝其停服未果,事见《史记·仓公传》。
-
张鸿
张鸿①清代医家。江苏华亭人,生平欠详,著有《医案续编》、《医科约指》,前者有刊本行世,后书未见流传。字柳吟,一字信堂。无棣(今属山东)人。精于医理,与名医王孟英交往甚密,除鉴定王氏之《霍乱论》外,并为王氏编次医案《仁术志》。另又手订徐大椿之《慎疾刍言》,并更名曰《医砭》。
-
国家肾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肾脏移植技术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负责人张旭。
-
朱橚
朱橚为明代医学家。1425)明藩王。太祖朱元璋第五子。安徽凤阳人。待其长成,召画工写生绘图,并注明可食部位及食用法,汇成《救荒本草》(1406)4卷(后世或厘为8卷、14卷)。另著《普济方》168卷(《四库全书》改编为426卷),取古今方剂汇辑而成。曾主纂《普济方》,其中针灸门占15卷,收载多种明以前针灸著作。
-
针气
针气即今之所谓针感也。《稗史集传》:“徐文中,字用和,宣州人也。镇南王妃卧疾,不可起坐…按手合谷、曲池,而针随以入,妃不觉知。文中日:针气已行,请举玉手,妃不觉为一举,请足足举。王大喜,明日妃起坐。”
-
针灸全书
《针灸全书》为书名。明·王镜潭撰。见《医藏书目》。原书未见。
-
针灸新疗法
《针灸新疗法》为书名。王潘撰。刊于1955年。本书将针灸的基本方法归纳为“局部”“诱导”“近距离”三大施术法以及“表病取上”“里病取下”等十二种治疗法则。
-
针法穴道记
《针法穴道记》为书名。王祟一编。1955年上海中医书局发行。
-
奇络结
奇络结指奇经八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济北王遣太医高期、王禹学,臣意教以经脉高下及奇络结。”《正义》曰:“素问云:奇经八脉,往来舒时,一止而复来,名之日结也。”
-
国外对经络问题的研究
《国外对经络问题的研究》为书名。王本显编译。1984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书中将近年来国外,尤其是日、美及欧洲一些国家,对经络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按十二个大专题及若干个小专题逐项做了综合介绍。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可供临床、教学、科研工作者参考。
-
散穴俞
散穴俞为散处而未曾归经的腧穴。《黄帝内经素问·气穴》王注:“散穴俞……诸经脉部分皆有之,故经或不言。”
-
滑伯仁
滑伯仁即滑寿。滑寿为元代著名医学家。晚号撄宁生。襄城(今属河南)人。从京口名医王居中学医,对《素》《难》颇有研究。后随东平高洞阳学针法,精通针灸。著《十四经发挥》一书,对经络腧穴的考订和针灸学术的发展有一定贡献。
-
义姁
义姁为汉初女医家。河东(今山西运城、闻喜一带)人。以其高明医术为王太后(汉武帝母)所赏识。
-
王泾
王泾为南宋医官,人称“御诊王承宣”,生活于12世纪。与王继先同时,曾为御医,亦称“王医师”。因德寿脾疾误进凉药,被杖脊黥面,放逐海上,后得归,平素常捣萝卜汁和面作饼,谓能去面毒。
-
王冰鉴
王冰鉴即王文洁。王文洁(16世纪)为明代医家,字冰鉴,号无为子,江西人。研究脉学,搜集编选有《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统宗》、《王氏秘传叔和图注释义脉诀评林》、《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等书。推崇古代脉法,尤其泥于太素脉,企图把所谓能预知人的寿夭富贵、贫贱祸福的太素脉与古典脉理相并列。
-
无为子
无为子即王文洁。王文洁(16世纪)明代医家,字冰鉴,号无为子。研究脉学,搜集编选有《太素张神仙脉诀玄微纲领统宗》、《王氏秘传叔和图注释义脉诀评林》、《合并脉诀难经太素评林》等书。推崇古代脉法,尤其泥于太素脉,企图把所谓能预知人的寿夭富贵、贫贱祸福的太素脉与古典脉理相并列。
-
药王
药王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随时代、地区不同,药王所指人物亦不同。
-
白岑
白岑为唐代外科医生。约8世纪。时遇高人授予《发背方》,有效验,却以之卖弄求利。后于九江为虎所食。驿吏在其囊中得《发背方》真本,由太原王昇之写以传世。
-
脉诀乳海
概述:《脉诀乳海》为脉学著作。清·五邦傅纂注,叶子雨参订。刊于1891年。主要内容:王氏据高阳生《脉诀》予以注释发挥,颇多独到的见解。现存版本: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
-
国家临床营养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临床营养专业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负责人天津市第三中心医院。
-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
国家脑损伤评价医疗质量控制中心挂靠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负责人赵国光。
-
王素
王素为宋代医家,撰有《王素经验方》3卷。王素字仲仪,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系当时太尉王旦之季子,官至侍御史,据载王氏撰有《王素经验方》三卷,未见行世。
-
王玎
王玎明代医家。泾阳(今属陕西)人,为当时名医。平时行医,未见著述,后曹金著《传信尤易方》,邀王氏为之检校删正,然后付梓,得以流传于世。
-
销烁
《素问·气交变大论》:“南方生热,热生火…《素问·刺要论》:“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烁胻酸,体解(亻亦)然不去矣。”《楚辞·九辨》:“形销铄而瘀伤。”王逸注:“身体燋枯,被病久也。”
-
元英
元英为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吏。原姓拓跋。鲜卑族人。善骑射,博闻强记,兼晓医术。孝文帝时(471~499)为梁州刺史,死谥献武王。
-
元俗
元俗汉代医生。河间(今属河北)人。《古今医统》载其售药于市,并治愈河间王之瘕病,后隐居于山中。
-
淫泺
淫泺指肌肉酸痛无力。见《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王注。《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淫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
-
医镜
明·王肯堂撰,蒋仪校订。刊于1641年。王氏此书“指其大要,令一披览而晓然,于辨症用药,真昭彻如镜,遂以《医镜》名编”(见蒋氏“凡例”)。全书分述内、外、妇、儿等各科病证甚详。卷一-三以内科病证为主,兼述眼疾、喉痹、齿痛、口舌及疮疡诸证;内容较《证治准绳》简要。现存有三种清刻本。
-
朱权
朱权为明代针灸家。朱权为明代朱洪武皇帝第十六子,封为宁献王。安徽凤阳人。通诗文、经史及医药,晚年学道,自号臞仙,或称玄洲道人、涵虚子。撰述较多,在医学方面,有《臞仙活人心法》、《寿域神方》、《乾坤生意秘蕴》等书。主要偏重养生,具有较浓厚的道家唯心色彩。均属养生针灸之作。
-
周雪樵
周雪樵清末医家(?-1910年)。江苏常州人,久居苏州。约于1903年迁居上海,次年创办《医学报》及医学研究会,提倡引进西洋医学,以“熔铸中外,保存国粹”。1905年,又会同蔡小香、丁福保、何廉臣、王问樵等,联络各地医会,组建全国性质的医学团体“中国医学会”,提出其宗旨为:改良医学,博采东西国医理,集思广益。
-
周文采
周文采明代医学家。世业医,幼承家业。弘治年间(1488-1505年)任明宪宗第四子兴献王之侍医。奉命选择古代方书与平日见闻及常用有效内科方剂,删繁就简,分门别类,编成《医方选要》十卷(1495年)。后又奉命集古名医外科证治方,而成《外科集验方》两卷(1498年)。此书选方精要,切于实用,后世外科医生多推崇之。
-
征
《灵枢·热病》:“所谓勿刺者,有死征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妄行无征,示畏侯王。”《素问·脉要精微论》:“征其脉小色不夺者,新病也;征其脉不夺其色夺者,此久病也。”
-
施世杰
施世杰明代医家。字汉三,又字宾王,震泽(今属江苏)人。诸生,博学多闻,精医,著《脉诀辨疑》,已佚。
-
风气膏
处方:藤黄4两,白蜡8两,小磨麻油12两。制法:先将油煎熟,将成珠,入水不散,再加黄、白搅匀,瓷瓶收,面上仍以麻油养之。功能主治:一切无名肿毒。用法用量:临用时摊贴。摘录:《纲目拾遗》卷七引《王站柱不药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