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实
表实为证候名。属表证的一种类型。指外邪侵入肌表,邪正相争,腠理闭塞的病理变化。临床上除有表证症状外,以无汗、头身疼痛,脉浮紧为特征。实与虚相对而言,指邪气亢盛,以邪气盛为矛盾主要方面的病理反应,表现为正气与邪气均较强盛,正邪相搏,斗争剧烈,反应明显,可见各种亢盛有余的证候。
-
项背强几几
由病邪在表,津液不达,太阳经脉拘急所致。《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发热汗出恶风者,为表虚,表虚者宜解肌;无汗恶风者,为表实,表实者可发汗。选用桂枝加葛根汤、葛根汤等方(《伤寒明理论》卷上)。参见项背强、项脊强等条。
-
实证
概述:实证指因邪气盛而正气尚未虚衰而致的证候。一般有发热、腹胀痛拒按、胸闷烦躁,甚至神昏谵语、呼吸喘粗、痰涎壅盛、大便秘结、小便不利,脉实有力,舌苔厚腻等。《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治宜祛痰、理气活血、消食导滞、杀虫等法。
-
无汗
即没有出汗,指当汗出而不汗出的表现。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汤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赤水玄珠·汗门》引丹溪曰:“盛夏浴、食无汗为表实。”《伤寒明理论·无汗》:“诸阳为津液之主,阳虚则津液虚少,故无汗。”
-
桂枝合剂
白芍与生姜照流浸膏剂与浸膏剂项下的渗漉法(附录17页),用50%乙醇作溶剂,浸渍24小时后进行渗漉,漉液回收乙醇,与浓缩液合并,静置,滤过,滤液浓缩至约1000ml,加入苯甲酸钠3g,放冷,加入桂枝挥发油,加水至1000ml,搅匀,即得。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表实无汗或温病发热、口渴者禁服。
-
轻可去实
轻可去实治疗学术语。指用轻清疏解的药物,可以解除外感表实证。《汤液本草》卷上:“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如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苔白,脉浮数之表实风热,可用葱豉桔梗汤以疏风清热。
-
表里双解
表里双解为治法,用于既有表证又有里证者。表里同病有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以及表里俱虚、俱实、俱寒、俱热等。可用厚朴七物汤。针灸临床可用合谷、列缺、风门等穴解表,用天枢、丰隆、足三里、支沟等穴治里。可用三黄石膏汤。针灸临床常以点刺曲泽、委中出血为主,配泻大椎、曲池、合谷、内庭等穴。
-
表实六合汤
处方:四物汤4两,麻黄5钱,细辛5钱。功能主治:妊娠伤寒,头痛,身热无汗,脉浮紧,太阳经病。各家论述:《医方集解》:此足太阳药也。凡妇人伤寒,六经治例皆同,有怀妊者,则以安胎为主,药中有犯胎者,则不可用也。海藏皆以四物为君,养血安胎,余同伤寒例分证而治,麻黄、细辛发汗解表,故加用之,治表实无汗者。
-
麻黄茵陈醇酒汤
处方:麻黄、茵陈。功能主治:黄疸,表实无汗。用法用量:用无灰好酒煎服。摘录:《金鉴》卷四十二
-
清毒明目饮
处方:地丁20克,公英20克,双花20克,菊花12克,赤芍12克,决明子12克,车前子12克,柴胡9克,薄荷6克,木通6克,蝉衣6克,黄精(或太子参)15克。功能主治:疏散风热,清热解毒,淡渗利湿,泄肝明目。主风热表实,脾虚湿热,肝胆火毒。摘录:《辽宁中医杂志》
-
桂枝颗粒
桂枝颗粒的功能主治:解肌发表,调和营卫。用于外感风邪,头痛发热,鼻塞干呕,汗出恶风。桂枝颗粒的禁忌:表实无汗者或温病内热口渴者忌用。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备注:请仔细阅读说明书并按说明使用或在药师指导下购买和使用。
-
阴湿汤
《普济方》卷八十八引《余居士选奇方》:组成:白术1两,白茯苓1两,苍术(米泔浸)1两,藿香叶(去土)1两,甘草(炙)1两,橘红1两,厚朴(制)1两,半夏1两,附子6钱(炮),生姜2两。
-
但寒不热
但寒不热为症状名。指只感觉寒冷,不感觉发热,体温也不升高的表现。可见于表、里寒证。或寒邪袭表,卫气被阻遏所致。根据发病缓急和有关兼症,可分为三类:久病体弱畏寒,脉沉迟无力者,属虚寒证;新病但恶寒不发热,头身疼痛而恶寒,脉浮紧,属表实寒证;无热恶寒而脘腹等处冷痛,脉沉迟有力者,属里实寒证。
-
茵陈麻黄汤
《金鉴》卷五十四:方名:茵陈麻黄汤组成:茵陈蒿、麻黄。主治:阳黄表实,无汗。用法用量:水煎,加黄酒少许服。
-
证候错杂
证候错杂指疾病某阶段中表、里,寒、热,虚、实等性质相反的证候同时存在的情况。一般可能有四种情况:一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性质并无矛盾,如表里实寒证、表里实热证;二是表里同病,寒热性质相同,但虚实性质相反,如表实寒里虚寒证;四是表里同病寒热虚实都相反,如表实寒里虚热证,此类证候少见。
-
胸满
出《素问·腹中论》。因风寒、热壅、停饮、气滞、血瘀等所致。《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医学心悟·少阳经证》:“胸半以上,乃清阳之分,正在半表半里,邪至此,将入里而未深入于里也,故胸满而腹未满者,乃邪气而非有物也。”
-
七表脉
概述:七表脉为脉象的一种分类法。《脉诀》把二十四脉分为七表、八里、九道三类。主痰饮、食积、实热等证。《濒湖脉学》,“紧为诸痛主子寒,喘咳风痫吐冷痰,浮紧表寒须发越,紧沉温散自然安。”热病伤阴,阴虚于内,阳盛于外,则脉亦洪,但应指有力。若久病气虚,或虚劳、失血、久泄等病见此脉,则多属邪盛正衰的危候。
-
麻疹喘急
麻疹喘急病证名。指麻毒攻肺,呼吸急促。《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初出未透,无汗喘急者,此表实拂郁其毒也,宜用麻杏石甘汤发之。疹已出,胸满喘急,此毒气内攻,肺金受克,宜用清气化毒饮(前胡、桔梗、栝楼仁、连翘、桑皮、杏仁、黄芩、黄连、玄参、生甘草、麦冬)清之。”参见麻毒陷肺条。
-
浮脉
浮脉为脉象之一。指脉位表浅,轻取应指明显,重按则脉力稍减但不空虚的脉象。《脉经》:“举之有余,按之不足。”《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多见于感冒及某些急性热病初期。但某些久病阳气虚损者,也可见浮大无力的脉象。
-
表实证
指风寒之邪侵袭肌表,卫气郁遏,腠理闭塞,以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体疼痛,脉浮紧为常见症的证候。《景岳全书·传忠录》:“表实者,或为发热,或为身痛,或为恶热掀衣,或为恶寒鼓栗,寒束于表者无汗。”治宜解表发汗,用麻黄汤等方。表证多由六淫之邪侵犯人体所引起。有表寒证、表热证、表虚证、表实证之分。
-
表实里虚证
表实里虚证证名。表实里虚症状同时存在。由正气素虚,又感外邪,或外感表证,误用攻下正气受损所致。详见表实证、里虚证条。
-
问汗
问汗为诊断学术语,十问之一。指询问病人出汗的情况,以了解病情的诊断方法。外感病,恶寒、发热、无汗为表实;发热、恶风、自汗为表虚;额上汗出如珠,兼见喘促,为亡阳之汗,乃阳气将脱之候。先战栗而后汗出为战汗,乃邪正相争之象。若汗出热退、脉静,为邪去正安;但头汗出,多因上焦邪热或中焦湿热上蒸。
-
升麻疏解散
《痘疹传心录》卷十五:组成:升麻、川芎、甘草、桔梗、木通、山楂、蝉蜕、陈皮。主治:痘初出不易透发。用法用量:水煎服。加减:毒盛,加牛蒡子;毒壅,加川山甲、红花;表实不易透,加葛根。
-
桂耆汤
处方:桂枝汤、黄耆、人参、柴胡。功能主治:伤寒里虚表实,行发散药邪汗不出,身热烦躁,六脉空数。摘录:《观聚方要补》卷一引《本草切要》
-
银翘散去银花牛蒡子豆豉加生地丹皮
《医学摘粹》卷一:方名:银翘散去银花牛蒡子豆豉加生地丹皮组成:连翘3钱,苦桔梗2钱,薄荷2钱,竹叶1钱,生甘草2钱,芥穗2钱,生地2钱,丹皮2钱,白芍2钱,麦冬2钱。主治:暑证发热恶寒,口渴心烦,面赤齿燥,小水赤,脉洪而虚,舌赤无汗,邪在血分而表实者。制备方法:上为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