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粉代散
处方:轻粉3钱,代赭3两(煅),白矾3两。功能主治:气逆痰壅,病痫脉弦者。各家论述:气逆不化,痰涎上壅,闭遏心包,而神明失指,故病壅时发焉。轻粉劫痰,搜涤经络之伏结;代赭镇坠,下平逆气之有余;俾痰化气平,则膻中无逆上之气,而神明得主宰之权,焉有痫病不瘳乎?摘录:《医略六书》卷二十二
-
新制润下丸
《证治汇补》卷二:方名:新制润下丸组成:陈皮4两(盐水拌,煮透晒干为末),炙甘草1两。主治:胃虚痰滞,气不流行,痰因气涩,胸中痞满,恶心食少,脉弦者。制备方法:水酒糊为丸,如绿豆大。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陈皮理中气,气化则痰消;此和中益胃之剂,乃使痰气润下之专方。
-
顽痰
①坚结胶固之痰。亦称老痰、结痰、郁痰。痰在咽喉,咯不出,咽不下,即老痰、结痰也。”②指痰阻心窍而致癫狂者。《证治汇补》卷五:“若抚掌大笑,言出不伦,左顾右盼,如见神鬼,片时正性复明,深为赧悔,少顷态状如故者,此膈上顽痰泛滥洋溢,塞其道路,心为之碍,痰少降则正性复明,痰复升则又举发,名之曰癫。
-
酒痰
是指酒湿积聚成痰,以喘咳唾痰为主症的酒病。酒痰的病因病机:酒湿积聚所致者。酒痰的治疗:《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酒痰,因饮酒不消,或酒后多饮茶水,但得酒,次日即吐,饮食不美,呕吐酸水等症,宜瑞竹堂化痰丸。”指素有痰疾,因饮食酒醪厚味而喘咯咳唾者,又名味痰。《泰定养生主论》:“味痰,又名酒痰。
-
倒痰汤
处方:参芦1两,瓜蒂7枚,白芍1两,白芥子1两,竹沥2合。功能主治:性喜食酸,因多食青梅,得痰饮之病,痰饮随气升降而作痛,日间胸膈中如刀之刺,至晚而胸膈痛止,膝(骨可)大痛。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必大吐,尽去其痰,其痛如失,然后用二陈汤调理,不再痛。摘录:《辨证录》卷九
-
痰火痓
痰火痓病名。见《万病回春·痓病》。临床多见于眼目和口部牵引、手足振摇,甚则搐搦,咳嗽多痰,或有身热,苔浊腻、舌质红,脉多滑数。《景岳全书·杂证谟》:“痉有痰盛者,不得不先清上焦;若火盛多痰者,宜用清膈煎、抱龙丸。”此属豁痰清火止痉法,亦可用栝楼枳实汤加减或黄连温胆汤加栝楼皮、紫石英等药。
-
痰嗽
见《济生方·咳嗽》。《明医指掌》卷三:“痰嗽者,嗽动有声有痰,痰出嗽止是也。宜千缗汤、利膈化痰丸之类。”痰嗽可兼见胸膈痞满,寒热交作,面部虚浮等症,亦可用半瓜丸、清气化痰丸、黛蛤散等方;如咳痰发作,顿吐饮食,痰物俱尽始安者,属肝木克脾土、风痰壅盛,可用青州白丸子等方。参见痰咳、咳嗽条。
-
化痰开窍
化痰开窍为治法。开窍法之一。指用具有祛除痰浊、宣闭开窍作用的方药治疗痰蒙心窍证的治法。适用于痰证神昏。分热痰、寒痰两种。热痰证见痰盛气粗、神昏谵语、身热烦躁、舌红苔黄,用牛黄丸、至宝丹。寒痰证见痰涎壅盛、神昏不省、面色青白、手足冷、脉沉,用苏合香丸。
-
痰迷
痰迷病证名。《厘正按摩要术》:“小儿痰壅气塞,呀呷作声;甚至痰漫窍闭,如痴如迷;甚至痰塞喉间,吐之不出,咽之不入,在小儿为尤多。”治宜豁痰开窍,用涤痰汤加减。推拿:分阴阳,推三关,退六腑,推肺经、心经等。针刺天突、内关。
-
蒋宝素
蒋宝素清代医学家。中年后勤于著述,曾参考其父《椿田医话》和其师《王九峰医案》,并自己治医心得,撰成《医略》八十一卷(1840年)。又以其四十年临证经验撰《问斋医案》五卷。于治痰多有创见,云:“痰本津液精血之所化,必使血液各守其乡,方为治痰大法。尚撰有《伤寒表》、《证治主解》、《医林约法三章》各一卷。
-
痰呃
痰呃证名。指呃逆因于痰气滞结、上逆所致。《证治汇补·呃逆》:“痰呃,呼吸不利,呃有痰声,脉滑有力。”治宜豁痰利气止呃法。先用盐汤探吐,后服导痰汤或温胆汤;痰火较甚者,选用牛黄丸、栀连二陈汤。
-
盐哮
见《类证治裁·哮症论治》。属虚哮范畴,详虚哮条。亦有偏实者,《医碥》卷二:“食味酸咸太过,幼时多食盐醋,往往成此疾,俗谓之盐哮。渗透气管,痰入结聚,一遇风寒,气郁痰壅即发。”治宜利肺调气豁痰。亦可用吐法,如《原病集》治盐哮,喉中痰声不绝,以人参芦煎汤,饮之探吐。
-
礞石化痰丸
处方:大黄60克(九蒸)礞石60克(煅、乳淬)沉香30克半夏60克(姜矾制)陈皮60克黄芩60克(酒制)制法:上药研末,陈米糊为丸,如绿豆大。摘录:《惠直堂经验方》卷一《惠直堂方》:方名:礞石化痰丸组成:大黄2两(9蒸),礞石2两(煅,乳淬),沉香1两,半夏2两(姜矾制),陈皮2两,黄芩2两(酒制)。
-
辨痰
系望诊内容之一。辨别痰的性状,作为辨证的参考。辨痰时要注意痰的颜色、形状、稀稠度、气味等。痰色白而清稀,多为寒证;痰色黄或白而粘稠者,多属热证。痰少极粘,难以排出者,多属燥痰;痰白易咯而量多者,为湿痰。咳吐脓血如米粥状,为热毒蕴肺,多是肺痈;痰中带血,多为肺络受伤等。
-
五痫风膏
《普济方》卷一一六:组成:皂角半斤(去皮弦,取净,用蜜涂于皂角上,慢火炙透,捶碎)。功效:祛风痰。用法用量:每用2-3片,入温淡浆水约1小盏浸之,须臾洗淋下药汁,用细芦筒灌病人鼻中,随时痰涎流出,待痰涎尽,吃芝麻饼子1枚,灌药缓慢,细细灌之。制备方法:以热水浸1时辰,搓成汁,漉出滓,慢火熬成膏子为度;
-
擦舌吐痰方
处方:酸梅草。制法:采取苗叶,洗净晒干为末,醋调。功能主治:能除肢固之痰,频用不伤胃气。主痰在膈上。用法用量:用新羊毛笔蘸药擦舌根上。倘痰在背,药擦对舌根之上腭,擦时痰随而出。摘录:《医述》卷十
-
牛黄豁痰散
《痘疹仁端录》卷九:组成:天竺黄3分,川山甲1分,胎骨灰1分,牛黄1分,蟾酥3厘,绿豆49粒,甘草3分。制备方法:上为末服。附注:痘疮标时,若左右两颧稠密,不分珠而红者,至灌浆时必然发痰,宜先清脏腑,服清肺饮1-2剂,6日预服牛黄豁痰散,则痰必不发。
-
小儿齁喘
小儿齁喘(齁音hōu侯)为病证名,出《普济方》卷三百八十九。小儿齁喘而痰邪壅盛者,多因痰邪内伏,复感风寒之邪,壅滞于肺所致。症见胸满气促,痰多食少。无表寒者,宜豁痰降气,用枳实汤;兼表寒者宜解表化饮,用小青龙汤。
-
痞块
《丹溪心法·积聚痞块》:“痞块在中为痰饮,在右为食(一云“痰”),积在左为血块,气不能作块成聚,块乃有形之物也,痰与食积、死血而成也。”《杂病广要·积聚》:“大抵积块者,皆因一物为之根,而血涎裹之,乃成形如杯如盘,按之坚硬也。周之干谓:“痞块,肝积也。肝经湿热之气,聚而成也。”③指癥瘕。
-
四物合二陈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一:组成:归须、赤芍、川芎、生地、陈皮、法夏、茯苓、甘草、海藻、红花、香附、丹皮。主治:积痰而经水不通。各家论述:四物汤养血,归用尾,芍用赤,兼行血;二陈汤导痰,兼祛湿;痰去则血行,即所以通经也。
-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
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是指慢性支气管炎患者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性痰,痰量明显增多或伴其他炎症表现;或原有咳、痰、喘症状中任何一项明显加剧的发病期。治疗以控制感染和祛痰、镇咳为主,伴发喘息时,可加以解痉平喘治疗。
-
童天成
童天成为明代女医家。河南洛阳人。精岐黄术,善治痰病。尝述种种痰病变证曰:“若热痰则多烦热,湿痰则多倦怠软弱,风痰则多瘫痪、奇证,惊痰则多心痛、癫疾,冷痰则多骨痹痿疾,饮痰则多胁痛、臂痛,食积痰则多癖块痞满。”倪朱谟采访其说,录入《本草汇言》。
-
痰胎
痰胎病证名。假孕之一种。妇人平素火盛多痰,痰浊乘经初净胞虚之机侵入子宫,与血搏结,以致经闭腹大,状如怀孕。法当下其痰则经自通而腹胀自消。方用苍附导痰丸或二陈汤合芎归汤。
-
风痰证
风痰证为证候名。指外风挟痰为患,或肝风痰浊内扰,以咳吐泡沫痰涎,胸闷,眩晕,头目胀痛;或喉中痰鸣,肢体麻木,口眼斜,苔白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暖痰法
暖痰法小儿敷贴疗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凡小儿胸有寒痰,不时昏绝,醒则吐出如绿豆粉,浓厚而带青色,此寒极之痰。以生附子一枚,生姜一两,同捣烂炒热,布包。熨背心胸前,慰完将姜、附捻成一饼,贴于胃口,良久其痰自开。”
-
开窍消痰汤
《石室秘录》卷一:开窍消痰汤:处方:人参9克,白术9克半夏9克皂角末3克陈皮3克功能主治:治中痰气虚。摘录:《石室秘录》卷一《石室秘录》(北京科技本)卷一:组成:人参3钱,白术3钱,半夏3钱,皂角末1钱,陈皮1钱。各家论述:此方之妙,在皂角能开人之孔窍,引人参、白术、半夏之类直入心经,而痰之迷滞无不尽开。
-
小儿痰实
小儿痰实为病证名,指小儿饮乳不下,口吐涎沫。《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七十七:“小儿乳食不下,吐涎沫而微壮热者,痰实也。”治宜利气化痰,用赤茯苓散(赤茯苓、陈橘皮、川朴硝、旋覆花、甘草)。
-
加减玉竹饮子
处方:生玉竹3钱,川贝母3钱,西洋参2钱,浙芩2钱,紫菀2钱,蜜炙橘红8分,桔梗8分,炙草8分。功能主治:气液双补,兼理余痰。主秋燥状暑,津气两伤,液郁为痰,经治痰少咳减者。摘录:《重订通俗伤寒论》
-
暗痫
暗痫病证名。又名暗风。指遇阴暗地即发生的痫证。症见每至阴暗地即僵卧,气乱不省人事,手足动弹战掉,抽搦,喉中痰响,吐痰沫,或作吼声叫,发作时间,长则一日或半日,短则一二小时,发作过后即能起声,一如常人。小儿气血怯弱,而肝阳偏旺,易挟痰涎上犯心神,遇阴暗地易惊恐而发作。治法参见痫条。
-
痰火证
痰火证病证名。属肺痨中的一种证型。《红炉点雪》卷三:“夫痨者劳也。以劳伤精气血液,遂致阳盛阴亏,火炎痰聚。因其有痰有火,病名酷厉可畏者,故今人讳之曰痰火也。”参见痨瘵等条。
-
寒证发狂
寒证发狂病名。狂证多有痰祟,凡寒痰所致发狂,多属此病。见《医钞类编》卷二十。由痰气郁结、怒气不能发泄而发狂证,喜笑怒骂,行动失于常度。治宜祛痰益气,用人参、柴胡、茯神、白术、法半夏、南星、附子、菖蒲,水煎服。参见癫狂、狂条。
-
降痰舒膈汤
处方:石膏3钱,天花粉3钱,厚朴1钱,枳壳1钱,半夏1钱,茯苓5钱,益智仁5分。功能主治:泻胃火而降痰。主痰在膈上,大满大实,气塞不能伸,药怯而不得下。用法用量:水煎服。1剂满实平,2剂满实尽除,痰亦尽下。摘录:《辨证录》卷九
-
伤风嗽吐
指小儿伤风咳嗽而吐痰涎的病证。多由风邪入于肺胃,入里化热,灼液成痰,痰结胸中,以致肺气不宣而成。《幼科金针》:“伤风嗽吐者,寒气滞于胸中,肺气不顺,连嗽不止而吐也。”常伴有发热、恶寒等全身症状。热重口渴者,宜清宣和胃,用桑菊饮合泻白散加减;恶寒,口中气冷者,宜温散降逆,用止嗽散加减。
-
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方
方出《丹溪心法》卷一,名见《医方考》卷一:别名:四君子加竹沥姜汁方、四君子加姜汁竹沥方组成:四君子汤加竹沥、姜汁。主治:半身不遂在右者,属痰有热并气虚。气虚者,补之以甘,故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件,称其为君子者,谓其甘平,有冲和之德,而无克伐之性也。四君子加姜汁竹沥方(《成方切用》卷十二下)。
-
痰包
痰包病名。系指舌下生痰包,绵软不硬,作痛不安,甚或流出黄痰的病证。故又名舌下痰包。本病之病因《外科正宗》卷四认为是:“痰饮乘火流行凝注舌下,结而匏肿而成。”治宜清热化痰,方用黄连温胆汤加减。可与重舌条互参。
-
玉芝丸
《局方》卷四:组成:人参(去芦)30两,干薄荷叶30两,白茯苓(去皮)30两,白矾(枯过)30两,南星(米泔浸1伏时,焙干)30两,半夏(汤洗7次,为未,生姜汁捣和作曲)60两。主治:风壅痰实,头目昏眩,咳嗽烦满,咽膈不利,呕吐恶心,神志昏愦,心忪面热,痰唾稠粘。
-
理气化痰汤
处方:人参2钱,黄耆4钱,归身2钱,白芍1钱5分,茯苓2钱,白术2钱,炙甘草4分,熟地4钱,川芎8分,肉桂8分。功能主治:气虚中痰,无故身倒,肉跳心惊,口不能言,足不能动,痰声如雷。用法用量:水煎服。2剂能言,再2剂而痰声息,再2剂手足活动,1月痊愈。摘录:《惠直堂方》卷一
-
太极霜
《遵生八笺》卷十八:组成:黑铅。主治:痰证。用法用量:用时将球切开,铅球内白霜刮下,每服2-3分,其痰立下。如试以霜加吐出痰上,痰化成水为验。制备方法:打作2-3分厚片,成圆球盒子,两半个焊作1球,用童男童女尿浸100日,久浸不妨。
-
矾皂散
处方:白矾、牙皂各等分。功能主治:卒中痰嘶,壅闭会厌,汤饮不得入口。用法用量:水煎,灌之取痰,得吐痰涎,可商投剂。摘录:《医级》卷八
-
皂白丸
《御药院方》卷五:方名:皂白丸组成:天南星(生)3两,半夏(生)7钱,白附子(生)2两,川乌头半两(生用,去皮脐),生姜2斤(取汁),皂角2斤(肥者,去皮子,水1升浸1宿,3次约水1斗,煮药)。主治:诸风痰、酒痰、茶痰、食痰,头痛目眩、旋晕欲倒,手足顽麻,痰涎壅塞,并诸风,他药所不能疗者。
-
暑痰
暑痰痿证之一。为暑热伤肺、生痰之证。《不居集》卷十七:“暑痰,暑热伤肺,多有痰涎,神志不清。宜清时令之火,则金清而木有制;开郁结之痰,则神安而气自宁。”参见痰证条。
-
惊风痰
惊风痰病证名。出《医学纲目》。指惊风而挟痰者。症见惊厥发作,同时眼黑而气短促。多因肺为火热所锢,痰气郁结,风木鸱张,所谓“金囚木旺”所致。治宜熄风豁痰,用羚角钩藤汤加减。
-
五仙汤
《眼科阐微》卷三:方名:五仙汤组成:细茶1两5钱,山楂5钱,甘草5钱,广陈皮5钱,老姜1钱主治:胸膈痰喘有声,两目昏暗。用法用量:水2钟,煎8分,温服。用药禁忌:老年虚弱不可用。《诚书》卷十三:方名:五仙汤组成:茶叶1撮,核桃仁1撮,艾叶1撮,绿豆1撮,葱根3茎。主治:时气3日前者。伤寒初起。
-
水哮
《医学入门·哮》:“水哮者,因幼时被水停蓄于肺为痰。”《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有水哮,宜水哮方。”症见咳喘哮吼,唾清稀痰沫,胸胁疼痛或见形肿呕吐等。治宜祛水饮、肃肺气为主,如小青龙汤、金沸草散、导水丸等均可选用。
-
蛤蜊散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二引初虞世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四:蛤蜊散:别名:蛤粉散处方:蛤蜊壳灰(火烧)。功能主治:汤火伤。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二引初虞世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一三四《仙拈集》卷一:方名:蛤蜊散组成:蛤蜊壳(洗净,放炭火上烧焙,莫烧过性,烧出气味,放地上去火毒)。
-
头偏痛
《太平圣惠方》卷四十:“夫头偏痛者,由人气血俱虚,客风入于诸阳之经,偏伤于脑中故也。”偏头痛又称头偏痛、偏头风。《兰室秘藏·头痛门》:“如头半寒痛者,先取手少阳、阳明,后取足少阳、阳明,此偏头痛也。”痛于右者属痰,此风胜生痰也,治宜清痰降火为要,如贝母、二陈加芩、栀、甘菊之属。”
-
喘痰
喘痰病证名。痰证之一。指气喘而多痰者,又名痰喘。《不居集》卷十七:“喘痰:虚喘者,气乏身凉,痰冷如冰;实者,气胀胸满,身热便硬,喘动有痰而有声。”可用定喘汤加减。多见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疾病。参见喘证各条。
-
痰癖
即痰邪癖聚于胸胁之间所致病证。《诸病源候论·癖病诸候》:“痰癖者,由饮水未散,在于胸府之间,因遇寒热之气相搏,沉滞而成痰也。痰又停聚,流移于胁肋之间,有时而痛,即谓之痰癖。”与此病相类者,另有饮癖,均属痼疾。
-
痰多沫
痰多沫病状名。指痰带青而多泡沫,多为肝经风痰;痰多白沫,无力作咳,咳则气促,多属肺虚。
-
小儿脑髓风
小儿脑髓风为病证名,出自《普济方》卷三百六十七。小儿囟门未合,为风邪所侵,袭于脑髓。症见囟颅开解,皮肉筋脉急胀,骨缝青筋起,面少血色,呕吐痰涎,久则成慢惊风。治宜疏风豁痰之剂。方用涤痰汤加荆芥穗、僵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