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癫狂
主要病因病机为阴阳失调,情志抑郁,痰气上扰,气血凝滞。阴虚火旺:癫病·阴虚火旺证(depressivepsychosis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精亏损,虚火亢旺,以神志恍惚,多言善惊,心烦易躁,不寐,形瘦面红,口干,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癫病证候。补心俞以安神定志。
-
玉门头
玉门头为经外奇穴名。别名女阴缝。出《备急千金要方》。《经外奇穴图谱》定位在女性外生殖器部,阴蒂头是穴。一般点刺0.1~《备急千金要方》治诸横邪癫狂针灸图诀:“第十一针阴下缝,灸三壮。女人即玉门头,名鬼藏。”主治妇人阴疮,癫狂。针3分,艾条灸3至7分钟。”
-
惊痰
因痰迷心窍而致心痛、惊悸、癫狂等证者。《证治汇补·痰证》:“迷于心为心痛,惊悸,怔忡,恍惚,梦寐奇怪,妄言见祟,癫狂痫喑,名曰惊痰。”亦指因受惊痰结,胸腹有块,跳动而痛,或成癫痫者。《杂病源流犀烛·痰饮源流》:“惊痰,因惊痰结成块在胸腹,发则跳动,痛不可忍,或成癫痫,在妇人多有此证,宜妙应丸。”
-
失心风
《证治准绳》卷五:“癫病,俗谓之失心风。”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又名痴呆、呆病。实者以豁痰、开闭、泄火、化瘀为主,宜用滚痰丸、癫狂梦醒汤、清心丸等。虚者以调补为主,宜归脾汤、养营汤等。若虚实兼治,宜用祛癫汤等。本病类似精神分裂症、躁狂抑郁性精神病及反应性精神病等。
-
目妄见
目妄见(heteroptics)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类似今之玻璃体混浊或角膜翳。2.《张氏医通》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3.目妄见为狂证证候之一。
-
癫狂梦醒汤
处方:桃仁24克柴胡9克香附6克木通9克赤芍9克半夏6克腹皮9克青皮6克陈皮9克桑皮9克苏子12克(研)甘草15克功能主治:主癫狂。哭笑不休,詈骂歌唱,不避亲疏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改错》卷下
-
合掌穴
合掌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位于两手拇指背侧,以两手掌相合,大拇指相并,当两指甲桡侧角之间处。与十三鬼穴中的鬼哭穴同。主治癫狂、梦魇等。艾灸5~7壮。
-
阴委1
阴委1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腓侧,腘窝横纹外端上1寸,股二头肌与髂胫束之间凹陷中。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一般直刺3~4寸。
-
阴委2
阴委2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腓侧,腘窝横纹外侧端上2寸,股二头肌外侧缘。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一般直刺3~4寸。
-
阴委3
阴委3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腓侧,胭窝横纹外侧端上3寸;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一般直刺3~4寸。
-
足太阳膀胱经病
足太阳膀胱经病是指本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神志病、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等。如:小腹偏肿而痛、癃闭或遗尿、癫狂、寒热、头痛、目痛、鼻塞、鼻血、项强、腰脊疼痛、髋部不能屈、腘部掣强、小腿肚及脚痛、痔、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
-
灵宝
灵宝为经外奇穴名。出《中医杂志》。位于大腿之腓侧,腘窝横纹腓侧头上6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症。一般直刺1.5~2.0寸。
-
定志
定志为经外奇穴名。出《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资料选编》。位于背部,第七颈椎棘突下间旁开2.5寸处。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痴呆、癫痫等。一般直刺0.5~1.0寸。
-
鬼禄
鬼禄为奇穴别名。出《备急千金要方》。悬命为经外奇穴名。位于口腔前庭,上唇之内侧,上唇系带中央。将上唇翻起取之。主治神识错乱、妄言妄语、小儿惊痫、癫狂等。一般直刺0.1~0.2寸,不留针。
-
腋灵
腋灵为经外奇穴名。出《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位于肩前部,在左右腋窝前皱襞直上0.5寸,胸大肌之下缘处。垂臂取之。左右计2穴。主治癫狂、痴呆等。一般直刺0.3~0.5寸。
-
大一
大一即太乙。太乙为经穴名,代号ST23。《备急千金要方》作太一。属足阳明胃经。位于腹部,脐上2寸,旁开2寸处。(《针灸甲乙经》又云去任脉3寸)。布有第八、九肋间神经分支,并有第八、九肋间动、静脉分支及腹壁下动、静脉分支通过。主治胃痛,腹胀,心烦,癫狂等。或艾条灸5~
-
外眥
外眥即外眦。见《黄帝内经灵枢·癫狂》。为上下眼弦的联合处。内眼角称内眦。两眦内应于心,为五 之血 。因心与小肠相表里,故眦部疾患,常与心或小肠有关。
-
外眦
外眦亦名锐眦、小眦、眼梢头、眼小嘴、眼小睫、眼小角、目锐眦、小眦。为上下眼弦颞侧的联合处,即外眼角。是足少阳经的起点,有童子髂穴。《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目眦外决于面者,为锐眦;在内近鼻者,为内眦。”
-
血变
2.血分的病变。《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候之于颜,…《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民病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善悲、时眩仆。”
-
唏
唏原指哭泣后不能自制的抽噎状。引伸指呼吸迫促状。《灵枢·癫狂》:“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
-
吸吸
吸吸为症状名。喻语言不能接续之状,多因元气虚弱所致。《黄帝内经灵枢·癫狂》:“少气,身漯漯也,言吸吸也。”
-
智
智慧、智能:智即智慧、智能、明智。《灵枢·本神》:“因虑而处物谓之智。”《灵枢·癫狂》:“狂始发,少卧不饥,自高贤也,自辨智也,自尊贵也。”智通“志”:智通“志”。《灵枢·热病》:“痱之为病也,身无痛者,四肢不收,智乱不甚,其言微知,可治。”
-
骨癫疾
骨癫疾病证名。癫病深入于骨者。为癫疾之重证。《灵枢·癫狂》:“骨癫疾者,顑、齿、诸俞、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多沃沫,气下泄,不治。”《灵枢·邪气藏府病形》:“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参见癫条。
-
风岩
风岩为经外奇穴名,出《山东医刊》。位于后发际中点与耳垂下缘连线中点前方0.5寸处。主治癫狂、脏躁、头痛、神经衰弱、癔病等。一般直刺1.0~1.5寸。
-
风逆
风逆为病证名。指外感风邪,厥气内逆的病证。《黄帝内经灵枢·癫狂》:“风逆,暴四肢肿,身漯漯,唏然时寒,饥则烦,饱则善变。”
-
烦满
烦满证名。心烦胸中闷满之证。见《素问·热论》。由邪热内盛,或痰瘀滞,或留饮瘀血内停所致。见于伤寒、肺痹、癫狂等多种病证。
-
涤痰
涤痰为祛痰法之一。即荡涤顽痰。如实热老痰,发为癫狂,症见痰稠便秘、舌苔黄厚而腻、脉滑数有力。针灸常选用丰隆、内庭、行间、大陵、上脘等穴。针用泻法。涤痰法较为峻烈,虚人慎用,孕妇尤忌。
-
处
处㈠(chǔ,音础)①部位。《素问·离合真邪论》:“故曰刺不知三部九候病脉之处,虽有大过且至,工不能禁也。”《素问·三部九候论》:“故人有三部,部有三候,以决死生,以处百病。”④开写处方,引申为用药。《伤寒论·序》:“相对斯须,便处汤药。”⑤指穴位。《灵枢·百病始生》:“气有定舍,因处为名。”
-
暴仆
暴仆突然昏倒。《灵枢·癫狂》:“脉癫疾者,暴仆,四肢之脉皆胀而纵。”
-
陈蒲饮
处方:三岁陈败蒲1两(切细)。功能主治:卒发风癫狂痫。用法用量:以水2升,煎至7合,去滓温服。摘录:《圣济总录》卷十五
-
大黄一物汤
处方:大黄4两(酒浸1宿)。功能主治:癫狂。用法用量:水3升煎之,分3服。摘录:《医方考》卷五
-
独效苦丁香散
处方:苦丁香(即甜瓜蒂)半两。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惊忧之极,痰犯心包,忽患心疾,癫狂不止。用法用量:每服1钱,井花水调满1盏服之。凡吐能令人眼翻,吐时令闭双目,或不省人事,则令人以手密掩之。吐不止,以生麝香少许,温汤调解之。摘录:方出《永类钤方》卷十三,名见《普济方》卷十八
-
加味滚痰丸
处方:大黄6两(蒸、晒9次),黄芩5两(酒炒),胆南星2两,青礞石(消煅)2两,沉香2两,橘红2两。制法:上为细末,竹沥为丸。功能主治:诸般痰症,失心丧志,癫狂痫病。用法用量:每服3钱,空心白汤送下。摘录:《玉案》卷三
-
苓甘姜附龙骨汤
处方:半夏3钱,甘草2钱,干姜3钱,附子3钱,茯苓3钱,麦冬2钱(去心),龙骨3钱,牡蛎3钱。功能主治:癫狂。用法用量:水煎大半杯,温服。有痰者,加蜀漆。摘录:《四圣心源》卷五
-
六应散
处方:郁金、滑石、川芎各等分。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中风痰迷心窍,癫狂烦乱,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五痫,心风。用法用量:每服1-2钱,空心以虀汁调下。摘录:《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
-
龙虎双降散
处方:大黄6两,天花粉6两,元参10两,麦冬5两(去心),滑石5两,银柴胡2两,荆芥2两,丹参2两,白芍3两,石膏3两。功能主治:时行瘟疫,失心癫狂,一切火热蕴结重症。用法用量:每服8钱,地浆煎服。摘录:《古方汇精》卷一
-
牦牛胆结石
拼音名:M oNi DǎnJi Sh 来源:偶蹄目牛科牦牛Poephagusgrunniens(L.)[BosgrunniensL.],以胆结石入药。生境分布:西藏、青海、甘肃、四川。功能主治:治惊痫癫狂。用法用量:1~2分,作散剂。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南天仙子
《全国中草药汇编》:南天仙子:来源:爵床科水蓑衣属植物岩水蓑衣HygrophilasaxatilisRidl.的种子。功能主治:镇痉止痛。用于癫狂,抽搐,哮喘,胃痛。外用治痈肿,恶疮。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山毛藓
拼音名:ShānM oXiǎn别名:牛毛七来源:苔藓类曲尾藓科山毛藓属植物山毛藓Oreasmartiana(Hopp.etHornsch.)Brid.,以全草入药。四季可采,阴干用。性味:甘、淡,平。功能主治:养阴清热,养血安神。用于阴虚潮热,神经衰弱,癫狂,筋骨疼痛。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中亚天仙子
来源:茄科中亚天仙子HyoscyamuspusillusL.,以叶、种子入药。生境分布:新疆、西藏。性味:苦、辛,温;有大毒。功能主治:解痉止痛,安神定喘。用于胃痉挛疼痛,喘咳,癫狂。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四物鸢头散
《外台》卷十三引《小品方》:组成:东海鸢头1分(是由跋根),黄牙石1分(又名金牙),莨菪1分,防葵1分。用药禁忌:防葵、莨菪并令人迷惑,恍惚如狂,不可多服。各家论述:《千金方衍义》:鸢头即由跋,乃虎掌之细者,专主风毒痰肿结热;莨菪疗内痹拘急癫狂;四味皆瞑眩之药,而防葵、莨菪性禀阴毒,用者尤为切慎。
-
四玄散
《直指附遗》卷二十六:组成:绿矾、赤小豆、猪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明矾2钱,葱管藜芦5钱。主治:中风痰迷心窍,癫狂烦乱,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五痫心风。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或1-2钱,浆水调下。如牙关紧闭,斡开灌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附注:方中绿矾、赤小豆、猪牙皂角用量原缺。
-
宁志化痰汤
《古今医鉴》卷七:组成:胆星1钱,半夏(制)1钱,陈皮1钱,茯苓1钱,天麻1钱,人参1钱,黄连(姜汁炒)1钱,酸枣仁1钱,石菖蒲1钱。主治:癫狂,心虚痰盛之症。用法用量:加生姜5片,水煎服。再服养血清心汤。制备方法:上锉1剂。
-
宁神导痰汤
《医学入门》卷七:组成:导痰汤加远志、菖蒲、芩、连、朱砂。功效:宁神导痰。主治:癫狂,怒伤肝,风痰上盛,发狂叫呼者。
-
芩连清心丸
《杂病源流犀烛》卷七:组成:黄芩、黄连、麦门冬、天花粉、茯神、丹参、牛黄、菖蒲、远志。主治:心热癫狂。附注:本方改为汤剂,名 芩连清心汤(见《类证治裁》)。
-
柔肝息风煎
《重订通俗伤寒论》引胡在兹方:方名:柔肝息风煎组成:制首乌3钱,黄甘菊3钱,辰茯神3钱,归身3钱,石斛3钱,川断3钱,广郁金3钱,白蒺藜1钱半,远志肉1钱半,川芎8分,明矾8分。功效:柔肝育阴,息风除涎。主治:肝阴虚,内风上冒神明,兼挟涎沫,而为失心癫狂,延久不愈。
-
镇元丸
《产论》:方名:镇元丸组成:水银10钱,黑锡10钱,辰砂10钱。主治:产后癫狂。用法用量:先以夜寅刻分服其半,不已则于次日寅刻再与之。制备方法:于铁盆中以柳片搅之,以不见星为度,糊丸。
-
五玄散
《丹溪心法附余》卷二十四:方名:五玄散别名:五元散组成:猪牙皂角(不蛀者,去皮弦,炙)1钱,绿矾1钱,明矾2钱,赤小豆1钱,葱管,黎芦5钱。主治:中风痰迷心窍,癫狂烦乱,人事昏沉,痰涎壅盛,及治五痫心风。用法用量:每服半钱或1-2钱,浆水调下,如牙关紧闭,斡开灌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次声波武器
12Hz)极为相近,产生共振时能强烈刺激人的大脑,使人神经错乱,癫狂不止;(2)“人体内脏器型”次声波武器,其振荡频率与人体内脏器官的固有振荡频率(4~12Hz)相近,产生共振时,使人的无脏六腑发生强烈共振,破坏人的平衡感和方向感,使入恶心、呕吐、产生强烈不适而失去战斗力。
-
五芝丸
《嵩崖尊生》卷九:方名:五芝丸组成:大黄5钱(酒浸),磺石(煅)2钱,南星(矾水浸)2钱,半夏2钱,皂角(水浸)2钱,枳壳1钱,风化消5分,黄芩5分。主治:痰盛癫狂,脚气走注,痞块,嘈呕喘肿,心痛连少腹,噎膈。服后小便赤,大便如胶,其验也。制备方法:神曲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