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目
指目脉学名词。指用指尖隆起处按脉脊的一种切脉法。因指尖感觉敏锐,当用一般切脉法脉象不明时,采用此法以确定脉象,获取进一步的脉诊印象。《脉说》:“必以指端棱起如线者,名曰指目,以按脉之脊,不啻睛之视物…”采用此种诊法时需注意诊者指尖毛细动脉搏动处可能造成的误差。
-
目风
目风为病证名。出《黄帝内经素问·风论篇》。谓:“风人系头,则为目风、眼寒。”1.目风泛指因风邪所致之目疾。2.目风指目掣动谓之目风。参见目 :目 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热病》。谓宜近而引之远,宜远而引之近,皆为牵掣也。
-
精明之府
“精明”指目,也指人体的精气活动。精明之府指头部。因脏腑经络之精气会聚于此,故名。头面部为眼睛五官所在之处,是人体精气活动表现最明显之所在,观察眼睛及头面部的状态,可以测知精气神的盛衰。见《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
-
目血
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目出血,曰目衄。”唐容川《血证论》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目中流血泪·目血:目血指目中流血泪。多属风热毒邪为害,治宜祛风清热,解毒凉血,可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
-
目𤸪
目𤸪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热病》。𤸪,引纵也。谓宜近而引之远,宜远而引之近,皆为牵掣也。此处指目牵动感。
-
圆翳内障·肝热上扰证
定义:圆翳内障·肝热上扰证(roundnebularcataractwithpatternofliver-heatdisturbingupward)是指肝热上扰,以视物不清,视力缓降,晶状体混浊,或有眵泪,目涩胀,时有头昏痛,口苦咽干,便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数为常见症的圆翳内障证候。圆翳内障·肝热上扰证的治疗:治法:圆翳内障·肝热上扰证治宜清热平肝。
-
无时冷泪
病因病机:《证治准绳·杂病》:“目不赤不痛,若无别病,只是时常流出冷泪,甚则视而昏渺也,非此迎风冷泪因虚引邪病尚轻者。盖精液伤耗,肝胆气弱膏涩,肾水不足,幽隐之病已甚,久而失治,则有内障青盲、视瞻昏渺之患。肝肾两虚者,宜补益肝肾,可用左归丸或菊睛丸,酌加川芎、白芷、五味子、蕤仁等;
-
悬阳
概述: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4.提举阳气。鼻部·悬阳:悬阳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目·悬阳:悬阳指目。刘衡如注:“目为悬阳。”张景岳注:“凡刺之时必先举阳气为主,故曰悬阳。”
-
阴阳圈
概述:阴阳圈为病证名。指目睛生翳两相对映者。出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分类:本书认为:“此症黑睛上生二翳,一中虚,一中实,两翳连环如阴阳之圈,故名。有白中略带焦黄,及细细赤脉绊住,而光滑深沉者,皆不能去。寻其源流,耐心治之,或稍见效。详阴阳翳条。上述两种皆属宿翳。治宜结合全身情况,辨证用药。
-
肿胀如杯
肿胀如杯病证名。系指目赤痛,肿胀如杯的病证。又名覆杯,目封塞。本病多因风热外侵或肝经实火传脾土所致。见《证治准绳·杂病》。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方可选用洗肝散加减,瘀滞较重者,可用开导法。
-
神珠自胀证
神珠自胀证证名。指目珠之胀痛突起之证。多因风邪湿热、气胜怫郁、瘀滞络阻等所致。临床宜辨证施治。
-
目妄见
目妄见(heteroptics)为症状名。出《黄帝内经灵枢·癫狂》。类似今之玻璃体混浊或角膜翳。2.《张氏医通》卷八又认为:以长为短、以白为黑、神光自见、黑夜精明、视正反邪、视定反动、视物颠倒、视一为二、视瞻有色、视赤如白、光华晕大等视觉异常的病患亦属此证范畴。3.目妄见为狂证证候之一。
-
目泪出不止
目泪出不止为病证名。指目无赤痛,亦未受风,只因脏气不足而频频泪出之症。《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夫五脏六腑皆有津液,通于目者为泪。若脏气不足,则不能收制其液,故目自然泪出。亦不因风而出不止,本无赤痛。”应详辨其属于何脏何腑亏损而致病,对证治疗。
-
每年至每月必病目
每年至每月必病目病证名。系指目病有每年至某个季节复发规律的病证。古人认为与六气主岁有关。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
-
结膜囊狭窄
结膜囊狭窄是指目已失明,但或由于外伤,或疾病摘除眼球后结膜囊收缩,甚至挛缩,不能安戴适当大小、形状的假眼,造成外观容貌缺陷。后天性者,以外伤为最常见原因,如烧伤、爆炸伤等。4.心理活动异常。治疗原则1.结膜组织足够时,将下穹窿重定;2.如有穹窿结膜缺损,施行粘膜或皮片移植术;
-
眊矂
眊矂为症状名。又名眼昏、目昧、目昏昧、目瞀、目暗不明、眼暗、眼阉、目茫茫、目 、目 、视物 。《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五藏六府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风、火、痰、湿等上扰清窍,以及头眼部外伤,均可使眼失去五脏六腑精气的正常濡养,以致目昏。
-
血轮
血轮为眼的五轮之一,指目之两眦,为上下眼睑连接的部位。见《秘传眼科龙木论》。眦又名目眦,俗称眼角。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银海精微》:“心属火,曰血轮。在眼为二眦。”故眦部的疾患多与心、小肠有关。
-
两络命门
两络命门指目内眦旁的睛明穴。为手太阳、足太阳、足阳明、阳蹻脉、阴蹻脉的交会穴。主治眼目等疾患,如目赤肿痛、胬肉攀睛、泪出多眵、疳眼雀目、内外翳障、视物不明、青盲、反胃呃逆等。
-
两衡
两衡指眉上的部位。《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一》:“五藏六府气色皆见明堂及眉上两衡之中。”参见悬阳:悬阳语出《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方刺之时,必在悬阳,及与两卫。”1.指鼻部。杨上善注:“悬阳,鼻也。”张志聪注:“悬阳,心也。”刘衡如注:“目为悬阳。”
-
徇蒙
徇蒙证名。出《素问·五脏生成篇》。①指目暴盲。②指目眩动不明。
-
一水
一水人体器官名。①独一的水脏,指肾。《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②指目睛。《素问·解精微论》:“夫一水不胜五火,故目眦肓。”
-
目眦溃烂
目眦溃烂为病证名。见《医学衷中参西录》。系指目无别病,唯眦部赤烂。眦赤烂又名眦帷赤烂、目眦溃烂、目眦赤烂。《张氏医通》卷八:“眦赤烂证,谓目烂帷眦有之,目无别病也。赤胜烂者多火…病属心络,甚则火盛水不清而生疮于眦边也。”类今眦部性睑缘炎。湿偏盛者,宜用除湿汤加减;
-
目常应时而痛
目常应时而痛为病证名。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指目疼于每日某个时辰周期性发作者。古代认为与十二经络受邪干目有关。治宜根据病变规律,辨证用药。
-
目常有应日而发
目常有应日而发指目病有每月周期性复发的规律性。古人认为与三阴三阳随月消长有关。见清·王子固《眼科百问》。治宜根据发病规律,辨证论治。
-
目不瞑
定义:目不瞑(inabilitytocloseeyes)为症状名。指目不能闭的表现。目不瞑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灵枢·大惑论》:“卫气不得入于阴,常留于阳。阳气满则阳蹻盛,不得入于阴则阴气虚,故目不瞑矣。”《黄帝内经灵枢·邪客》:“营气…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蹻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参见:参见不寐条。
-
冥视
冥视病状名。指目微合而视物不清。《素问·评热病论》:“劳风法在肺下,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
-
烂眶眼
烂眶眼病证名。指目眶日久赤烂。出《丹溪治法心要》卷六:“治烂眶眼用“薄荷、荆芥、细辛,等分为粗末,烧取烟烬,点眼。”详参目眶日久赤烂条。
-
睛珠
目珠:晶珠指目珠。见《银海精微》。见《赤水玄珠》卷三。其前端为黑睛,黑睛内为黄仁,黄仁正中有圆孔,名瞳神。黑睛边缘紧接白睛。目珠内有神水、睛珠、神膏、视衣等。眼珠位于眼眶内部,是由眼球壁与眼内容物组成的近似于球的视觉器官。清·黄庭镜《目经大成》:“膏中有珠,澄澈而软,状类水晶棋子,曰黄精。”
-
肝胀
《医醇剩义·胀》:“寒气上逆,则两气相积,而肝木怒张,胁下乃肝木之本位,痛引小腹,则壅极而决矣。《金匮翼·胀满诸论》:“肝胀,怒动肝火,逆于中焦,其症口苦脉弦,胁及小腹胀满或痛,发则身热气逆是也。”参见胀病条。《增广验方新编·目部》:“眼珠无故涌出垂下,大便下血,亦有不便血者,名曰肝胀。
-
骶眼凝睛
骶眼凝睛病证名。系指目如骶鸟之眼珠突出而定睛不转之病证。见《银海精微》,又名骶眼凝睛外障、鱼睛不夜。多因风热毒邪壅阻,眼络滞涩所致。治宜祛风清热、泻火解毒。方用泻肝汤或泻心汤。外贴摩风膏。
-
骶眼凝睛外障
骶眼凝睛外障病证名。系指目珠胀痛,转动失灵,视力锐减的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也即骶眼凝睛。详见该条。
-
目瘾涩
目瘾涩为症状名。见《原机启微》。瘾,瘾疹。目瘾涩指目中似有瘾疹颗粒样碜涩不适。即目沙涩。见《银海精微》。多由风热、肝火、阴虚火旺或异物入目所致。症见眼内沙涩外,多伴有羞明流泪,红赤痒痛等。常见于外障眼病。宜结合眼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分别选用祛风清热、平肝泻火、养阴清热等法。
-
阴阳翳
概述:阴阳翳为病证名。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阴阳圈。《审视瑶函》:“此症黑睛上生二翳,俱白色,一中虚,一中实,两翳连环,如阴阳之圈,若白中略带焦黄色,或纯白而光滑沉涩者,皆不能去尽;分类:本书认为:“此症黑睛上生二翳,一中虚,一中实,两翳连环如阴阳之圈,故名。上述两种皆属宿翳。
-
白睛混赤
定义:白睛混赤(turbidreddeningofwhiteoftheeye;‘《张氏医通》卷八:“目赤有三:一曰风助火郁于上;一般因于风火邪毒入侵者,多见目赤肿痛;肝热上攻者,多见白睛红赤,或抱 红甚;肝肺阴虚者,多见白睛淡红,视物昏朦。目的是了解发病的原因,是属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劳倦饮食及外伤中的何种因素。
-
线障
线障病证名。系指目翳垂下如线,红赤涩痛的病证。本病多由肝肺风热所致。治宜疏风清热、明目退翳。方用石决明散加减。另外,本病也可由于肝肾阴亏、虚火上炎所致。治宜滋阴清热,方用六味地黄丸加减治疗。参见赤膜下垂条。
-
神祟疼痛
神祟疼痛证名。指目睛无红赤肿胀,突然疼痛如刺,睑皮亦如火炙,仿佛神祟所致,故名。又曰痛如神祟。参见痛如神祟条。
-
目直视
目直视为症状名。指目睛不能转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直视失溲。”《伤寒明理论·直视》:“伤寒目直视者,邪气壅盛,冒其正气,使神智不慧,脏精之气不上荣于目,则目为之直视,…为邪气已极,证候已逆,多难治。”可由邪热壅盛、精气不能上荣于目或阴虚肝血不足,不能上注于目所致。
-
目视无神
目视无神为症状名。见秦伯未《中医临症备要》。指目无光彩、神情疲乏之状。见《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证因真阴不足,但无火证,给人以目视无光的感觉。且常常伴有自觉乏力困倦等症。宜滋阴益肾,补养气血,用杞菊地黄丸、人参养营汤等加减。
-
目视无光
目视无光为症状名。指目无光彩、神情疲乏之状。见《景岳全书》卷二十七。证因真阴不足,但无火证,给人以目视无光的感觉。且常常伴有自觉乏力困倦等症。宜滋阴益肾,补养气血,用杞菊地黄丸、人参养营汤等加减。
-
目衄
清·唐容川《血证论》卷二:“泪窍出血,乃阳明燥热所攻发,犀角地黄汤加归尾、赤芍、银花、白芷、粉葛、牛膝、石膏、草梢治之。多属风热毒邪为害,治宜祛风清热,解毒凉血,可用驱风散热饮子加减。肝郁火盛者,伴见胸肋刺痛、耳鸣口苦,治宜清肝舒郁,用丹栀逍遥散或地骨皮饮加柴胡、炒山栀、益母草。
-
目碜涩
目碜涩为症状名。见《太平圣惠方》卷三十三。本症指目有沙涩感。参见目沙涩:目沙涩为症状名。见《银海精微》。又名碜涩。多由风热、肝火、阴虚火旺或异物入目所致。症见眼内沙涩外,多伴有羞明流泪,红赤痒痛等。常见于外障眼病。宜结合眼及全身证候辨证施治,分别选用祛风清热、平肝泻火、养阴清热等法。
-
腐皮遮睛
腐皮遮睛(rottenmembranecoveringeye)为病证名。是指目睛上覆盖一层如豆腐皮,却不痛不痒,其皮干硬无津,极厚等的表现。清·严景芬《目科捷经》卷二:“目睛上覆盖一层如豆腐皮,然不疼不痒,其皮干硬无津,极厚…点药不化,服药无力。”腐皮遮睛类似于西医的结膜实质性干燥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