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化之源
概述:生化之源即化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临证指南医案· 》:“脾属阴,主乎血;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一般常指第二义。
-
化源
概述:化源为生理学名词。五脏为生化之源·化源:化源指五脏为生化之源。《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故食岁谷以安其气,食间谷以去其邪,…脾主后天,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均需经脾胃消化、吸收、输布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正常的生理活动。一阴一阳,互相表里,合冲和之德。
-
心血不足
心血不足即心血虚。心血虚为证候名。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症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宜补血安神。血为阴,故亦作心阴虚。
-
湿疮·血虚风燥证
定义:湿疮·血虚风燥证(eczemawithpatternofwind-drynessduetoblood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剧痒,或皮损粗糙肥厚,伴口干,纳差腹胀,舌质淡,舌苔白,脉细弦为常见症的湿疮证候。阴血不足则口干不欲饮,脾虚则纳差腹胀;瘙痒不能人眠者,加珍珠母、夜交藤、酸枣仁,以养心安神。
-
益气养血法
定义:益气养血法(replenishingqiandnourishingb100d)是指用具有补养气血作用的方药,治疗气血虚弱所致各种眼病的治法。如眼胞重坠、久视眼胀、黑睛陷翳日久不愈;由于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补气养血时,常要兼顾脾胃。如属虚实夹杂,则可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
-
血虚月经过少
属月经过少证型之一。血虚月经过少的病因:血虚月经过少多因素体虚弱,久病失血伤阴,或脾胃损伤,生化之源不足,冲任血虚所致。面色萎黄,头晕心悸,小腹空痛等。血虚月经过少的治疗:血虚月经过少的治疗宜补血益气健脾。方用人参滋血汤(《产宝百问》):人参、山药、茯苓、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人参养荣汤等。
-
心血虚
心血虚为证候名。多由失血,过度劳神,或血的生化之源不足所致。症见心悸,心烦,易惊,失眠,健忘,眩晕,面色苍白,唇舌色淡,脉细弱等,治宜补血安神。血为阴,故亦作心阴虚。
-
兰室秘藏
概述:《兰室秘藏》为中医综合性著作。金·李杲撰。约刊于1336年。主要内容:书中分述饮食劳倦、中满腹胀、心腹痞、胃脘痛、眼耳鼻、内障眼、口齿咽喉、妇人、疮疡等21门病证。其中对脾胃病证的论述尤为后世所重。李氏以“土为万物之母,脾胃为生化之源”的医学理论,强调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或增强脾胃的功能。
-
无胃则死
概述:无胃则死:1.推测疾病预后的纲要;《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疾病发展到严重阶段,不能饮食,表示胃气衰败,生化之源已竭,故死。指脉无胃气,表示正气衰竭,邪气独胜。《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
-
心虚经闭
心虚经闭为病证名。而血之所主在心,盖心主血,肝藏血,脾统血,是心为气血为主,而脾为气血之本也。且心虚无以制肺,金来克木,而肝脏亏损,则血不藏,以致经血干枯,不营经络,斯有血枯经闭之证。宜服补心汤(熟地、当归、川芎、茯苓、陈皮、半夏、桔梗、枳壳、前胡、甘草、干葛、苏叶、木香、人参、生姜,大枣引)。”
-
小儿诸虫
小儿诸虫为病证名。日久则脾胃俱虚,影响水谷摄取,四肢百骸无以营养,故见气促,神疲,浮肿、心悸等气血不足的病象。如脾虚气血生化之源不足,导致气血虚弱者,当益气养血,待病情转好后,再予驱虫,必要时驱虫与补益药同时并进。又名黄胖病、黄胖、黄肿、食劳疸黄。胆道蛔虫症,治宜先安后驱;健脾用异功散加减。
-
土生万物
土生万物为人体生理术语。五行学说中脾胃属土,故借自然界万物滋生于大地的现象,比喻脾胃为营养生化之源的生理特点。胃主受纳和消化食物,脾主吸收和输布营养精微,为各脏腑器官组织的生长和机能活动提供物质基础。
-
思伤脾
思伤脾是说明七情与内脏的关系。思为脾志,思虑过度,就会损伤脾的气血,使脾失健运。症见食少、腹胀。久之气血生化之源失充,导致血虚气少,脾不统血,又可导致各种血症。出《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
数月行经
数月行经病证名。见《叶氏女科证治》。指女子月经周期在三个月以上且不规则者。痰湿者,多见形体肥盛,带下量多粘稠,胸闷纳呆等,治以六君子汤加苍术、香附,兼服苍附导痰丸;肾虚者,兼见腰酸膝软、尿清便溏等,治以健脾益肾,方用助仙丹(茯苓、白术、白芍、陈皮、山药、菟丝子、杜仲、甘草)。
-
乳少
肝郁气滞:产后乳少,乳房胀痛,情志抑郁,胸胁胀满,食欲减退,苔薄,脉弦。气机郁滞者加期门、内关、太冲。皮肤针:轻叩乳房四周及中等叩刺肝俞、胃俞、膻中、少泽、中脘、足三里、天宗、夹脊(胸5~刺灸法:治则益气补血,疏肝解郁处方乳根膻中少泽方义乳根疏通阳明及乳房部局部经气;三穴相配,可奏通乳、催乳之功。
-
脾主后天
脾主后天是指人体出生后的营养、发育主要是依靠脾(胃)的消化吸收和运输水谷精微,故称。脾主后天与肾主先天相对而言。《医宗必读》:“一有此身,必资谷气,谷入于胃,洒陈于六腑而气至,和调于五脏而血生,而人资以为生者也,故曰后天之本在脾。”所以说,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
加味甘麦大枣汤
处方:炙甘草9g,麦门冬9g,人参3g,小麦30g,大枣5枚,白芍9g。功能主治:气血不足,阴阳失调,眼睛赤痛,发止不定,发时白晴淡红,疼痛不重,寒热交作,或有头痛,心烦意乱,脉细数无力,舌淡苔白,舌心粉红;各家论述:方中人参、小麦、大枣、炙甘草甘温补中以助生化之源,使气血充裕,阴平阳秘,寒热无由生;
-
生长迟缓
概述:生长迟缓是指由于膳食的蛋白质或能量、维生素、矿物质摄入不足等原因,导致身高低于筛查标准的年龄别身高界值范围,属长期性营养不良。5岁儿童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身高2个标准差,6~肾藏精,主骨,生髓,为先天之本,肾主骨的功能,直接关乎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肾有赖后天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的充养。
-
耳鸣·脾胃气虚证
定义:耳鸣·脾胃气虚证(tinnituswithspleen-stomachqideficiencypattern)是指脾胃气虚,以耳鸣的起病或加重与劳累有关,或在下蹲站起时加重,常伴倦怠乏力、少气懒言、面色无华、纳呆、腹胀、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耳鸣证候。耳鸣·脾胃气虚证的治疗:方药治疗:治法:健脾益气升阳。
-
脏会
脏会为八会穴之一。《难经·四十五难》:“脏会季胁。”因章门为脾之募穴,脾为生化之源,五脏皆取禀于脾,故名脏会。参见八会:八会指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八者精气所会聚的腧穴。分别是:脏会章门,腑会中脘,气会膻中,血会膈俞,筋会阳陵泉,脉会太渊,骨会大杼,髓会绝骨。
-
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
脾虚经行先后无定期病证名。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虚则气虚血少,统摄无力,以致冲任失调,而见经期先后不定,经血色淡,或混有粘液,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治宜健脾益气,方用补中益气汤等。
-
脾虚经闭
脾虚经闭病证名。见《竹林女科证治》。多因脾胃虚弱,健运失职,复为饮食所伤,饮食日见减少,导致生化之源不足,无血下达冲任胞宫而致经闭。临症常兼见饮食不振,痞满,大便不实等症。治宜补脾胃、养气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参苓白术散等。
-
脾虚肺弱
脾虚肺弱病证名。指因脾胃虚弱而导致肺气不足的病证,多属气虚。脾为生化之源,故常以脾为本而肺为标。参脾肺两虚条。
-
仓廪之本
仓廪之本为人体器官名。《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胃共主受纳运化饮食水谷,化生精气,营养全身;胃与大小肠、三焦、膀胱则能传化水谷和津液,排出糟粕,共同构成饮食水谷津液贮藏、生化之源,这些器官统称为仓廪之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