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万氏女科
《万氏女科》为书名。明·万全撰。刊于1549年。卷一为总论及妇科杂病;卷二为胎前诸病;大抵“调经专以理气补心脾为主;胎前专以清热补脾为主;产后专以大补气血行滞为主。”全书内容比较简要,切合临床实用。本书原收入《万密斋医学全书》,亦有单行本行世。
-
伤寒心镜
《伤寒心镜》为伤寒著作。又名《伤寒心镜别集》、《张子和心镜别集》。金·常德撰。全书只七篇短文,论述双解散用法,并讨论了伤寒的一些治法,也叙述了传经以及亢则害、承乃制等问题,后人将其附刊于《河间六书》之后。现存明清刻本,又有《古今医统正脉全书》本。
-
外科问答
《外科问答》为书名。清·高憩云撰。刊于1917年。高氏以问答形式,将外科证治通则及中西治法之异汇为一集。全书凡164问,论证明晰,中西医说互参,学术、临床并重。现有《高憩云外科全书》等多种刊本。
-
医便
《医便》医方著作。二卷(又有五卷本、六卷本,内容相同)。明·王三才辑。刊于1587年。卷首为全书提纲,总述此书大要。其后经明·张受孔、姚学颜等重订刊行,并仿此书体例,另辑428方,名《医便二集》(附《敖氏伤寒金镜录》一卷。)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现存七种明刻本。
-
传信适用方
《传信适用方》为方书名。2卷(又有4卷本,内容同)。宋·吴彦夔辑。刊于1180年。作者选辑当时医案或民间所传的效方,大多附记医方的传者姓名及治验记录。内容包括诸风、感冒、中暑、心痛等各科三十余类病证。现存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1959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据四库全书影印本。
-
通一子
通一子即张介宾。张介宾为明代著名医学家。字景岳,又字会卿,别号通一子。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对《黄帝内经素问》《黄帝内经灵枢》颇有研究。临证上常用温补之法,人称温补派。著述较多,如《类经》《类经图翼》《景岳’全书》等。书中对针灸、经络论述颇详,为后世医家所重视。
-
针灸四书
元·窦桂芳辑。初刊于至大末年(1311年),全书于皇庆元年(1312年)刻成。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针灸四书》的主要内容后收录于《普济方》卷四百○九-四百一十三。
-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
《杨氏提纲医方纂要》医方著作。清·杨旦升辑。刊于1728年。本书系摘取《伤寒论》、《景岳全书》、《本草纲目》有关内容,分门类编而成。卷一记述阴阳五行、四诊等;卷二-四按伤寒、妇科、儿科、外科分证辑方,附加减法、简便方、救急方。现存3种清刻本及1931年石印本。
-
性命圭旨
《性命圭旨》气功专著名。传为明·尹真人述,其弟子所录。全书分元、亨、利、贞四集。全书汇融道、佛、儒各家之说,以图配文,阐述道家内炼理论及具体功法,而其大要归于道教。书中论述内丹颇为详细,强调性命双修。本书内容丰富,阐述详切,绘图精工,为后学所称道,较有影响。收入《道藏精华录》第9册。
-
朱惠民
朱惠民为明代医家。生活于万历(1573~1619)年间。鉴于魏直《博爱心鉴全书》虽精要简明,然所论阴阳虚实之理,血气保元之论未必为常人所识,乃撰《博爱心鉴发明全书》3卷,以阐扬其先天后天之秘旨,发原著之所未言者,并佐其不足。
-
针灸杂说
元·窦桂芳撰。附刊于《针经指南》后。参见《针灸四书》:《针灸四书》为书名。初刊于至大末年(1311年),全书于皇庆元年(1312年)刻成。包括《子午流注针经》、《黄帝明堂灸经》、《针经指南》(附自撰《针灸杂说》)、《膏盲俞穴灸法》等四种针灸书。除单行本外,全书主要内容收录于明《普济方》针灸门中。
-
补胆汤
处方:黄芩、黄耆、天麻、玄参、地骨皮、泽泻、知母、薄荷、麦冬、充蔚子。功能主治:瞳人干缺外障。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摘录:《眼科全书》卷五
-
长春膏
处方:生地汁、薄荷汁、冬青子汁。制法:3味汁熬浓,加蜜1两熬成膏。功能主治:除翳膜。主眼撞伤生翳膜。用法用量:点眼。摘录:《眼科全书》卷六
-
代茶饮
处方:枸杞子、五味子。制法:上为细末,滚水泡封3日。功能主治:夏虚病。用法用量:代茶饮之。摘录:《治疹全书》卷下引《摄生方》
-
靛青饮
处方:靛青1大匙。功能主治:天行瘟疫,时气热毒,烦躁狂言,尚未至发狂之甚。用法用量:以新汲井水和服。摘录:《治疫全书》卷五
-
翻胃平胃散
处方:平胃散每加硇砂、姜。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翻胃。用法用量:沸汤点服。当吐出恶物1块,黑色如石。摘录:《医方类聚》卷一○四引《必用全书》
-
粉丹散
别名:吹耳丹、吹耳散处方:轻粉、黄丹。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眼生翳膜。用法用量:吹耳丹(《赤水玄珠》卷二十八)、吹耳散(《治疹全书》卷下)。摘录:《保婴撮要》卷十八
-
风火并治汤
处方:荆芥、防风、升麻、白芍、桂枝、葛根、牛蒡(炒)。功能主治:小儿痘疮作痒。用法用量:淡竹叶为引,水煎服。摘录:《医部全录》卷四九一引《幼科全书》
-
钩藤紫草汤
处方:钩藤、紫草茸、牛蒡子。功能主治:痘疹惊狂。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治痘全书》卷十四
-
济肝散
处方:羌活、细辛、菊花、蒺藜。制法:上研末。功能主治:眼泪常出。用法用量:麦冬煎汤调下。摘录:《眼科全书》卷六
-
开膜丹
处方:硇砂5分,硼砂1分,青盐1分。制法:上为极细末。功能主治:眼生翳膜。用法用量:听用。摘录:《眼科全书》卷六
-
冷风汤
处方:防风、黄耆、茺蔚子、桔梗、五味子、细辛、大黄。功能主治:胬肉攀睛,乍发乍起。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摘录:《眼科全书》卷四
-
罗浮方
别名:罗浮散处方:乌蛇、僵蚕、山甲、全蝎、官桂、黄耆。功能主治:痘疮灰白陷伏。用法用量:罗浮散(《痘疹仁端录》卷七)。摘录:《治痘全书》卷十四
-
蕲艾汤
处方:蕲艾3钱,薄荷3钱,菊花3钱,南星1钱半,全蝎1钱半,细辛5钱,麝香1分。功能主治:雷头风,目内障。用法用量:水煎,食后服。摘录:《眼科全书》卷三
-
止泪丹
《眼科全书》卷六:组成:甘石1钱,硼砂5分,铜绿分半,麝香8厘,冰片1分。功效:止泪。用法用量:点眼。制备方法:上为极细末,听用。
-
羊屎散
《疡科全书》:组成:山羊屎4两(焙,研)。主治:真元虚损疬。环颈破烂,臭秽不堪,久不收口,愈发愈众。用法用量:菜油调搽患处。
-
乳香川乌丸
《眼科全书》卷六:方名:乳香川乌丸组成:乳香1分,川乌(去皮)7个,白矾1分,白酒曲1块。功效:止泪。主治:一切冷泪。用法用量:每用1丸,夜卧时放于大眦。制备方法:上为末,用雄猪胆汁为丸,如粟米大。
-
三化丹
《治痘全书》卷十四:方名:三化丹组成:白术、茯苓(1两归、酒同浸,1两参、乳同浸,1两雄、附同浸,1两同米炒)。主治:痘疮水泡。用法用量:用甜酒服。
-
乡村医生针灸指南
《乡村医生针灸指南》为书名。刘强编。2009年3月金盾出版社出版。全书分为十三章,详细介绍了针灸的基础知识,还介绍了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五官科、皮肤科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方法。
-
中医大辞典·针灸推拿气功养生分册
《中医大辞典·针灸推拿气功养生分册》为书名。由安徽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编撰。1986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本书对有关词目一般先定义,后解释,并注明出处。全书按笔划、笔顺编排,并附汉语拼音索引。
-
针灸解剖学图谱
《针灸解剖学图谱》为书名。浙江医科大学、浙江中医学院《针灸解剖学图谱》编绘组绘编。1978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绘彩图44幅,分整体和局部两大类。附录有56个常用穴位的位置、针灸方法、局部层次解剖结构和主治范畴等内容。
-
儿啼
儿啼即子啼,见《医学入门》。子啼指孕妇因气虚,或胎热不安,以致腹中有声如钟鸣者。见王肯堂《胤产全书》。亦名子鸣、儿啼、腹啼、鸣胎、胎哭、腹哭钟鸣、钟鸣。
-
认药学
《认药学》为蒙药书。罗布增苏勒和木用藏文撰于18世纪。全书共四册。主要介绍矿物药、植物药和动物药的形态。现存木刻本。
-
认药白晶药鉴
《认药白晶药鉴》为蒙药书。伊舍巴勒珠尔著于18世纪。全书用藏、梵文对照编写。按石类、珍宝类、草药类对801种药物进行分类,并说明每种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能。对“三子”、“四凉”等药物作了解释。现存木刻本。
-
汉医讲义录
《汉医讲义录》即《汉方医学指南》。《汉方医学指南》为书名。朝鲜族李常和著于1941年。全书共四册。第一册论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第二、三、四册论述了内、外、妇、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1945年间岛医药协会出版。
-
汉方医学指南
《汉方医学指南》为书名。又名《汉医讲义录》。朝鲜族李常和著于1941年。全书共四册。第一册论述民族医学的基础理论;第二、三、四册论述了内、外、妇、儿科疾病的临床治疗。1945年间岛医药协会出版。
-
幼幼指掌集成
《幼幼指掌集成》即《幼科直言》。清·孟河撰。刊于1726年。6为儿科杂病及其方治。书名“直言”寓直言无隐之义,全书文字简明。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问斋医案
《问斋医案》为书名。清·蒋宝素撰于1850年。全书分心、脾、肺、肾、肝五部,各部以病证分门,共43门,每门列举诸证以辨证处方。
-
妇科胎产经验良方
《妇科胎产经验良方》为《胎产辑萃》的别名。《胎产辑萃》书名。4卷。清·汪家谟辑。刊于1746年。卷1~2为胎前;卷3~4为产后。全书选录古代文献中对胎产诸病的论述及治法、医案等,间附以作者的见解。
-
正体类要
概述:《正体类要》为骨伤科专著。明·薛己撰。刊于1529年。主要内容:上卷首载正体主治大法凡19条,次载作者扑伤、坠跌、金伤及汤火伤等类共64种病证的医案。下卷为伤科所用方剂。全书理论联系实际比较紧密。现存版本:解放后有排印本。
-
王九峰医案
《王九峰医案》为书名,清·王九峰撰于清嘉庆年间。全书分阴亏、血证等16门。王氏以治内科妇科虚证为多,治法以调理见长。现存清抄本。
-
虚牙
虚牙病名。见《痉疡经验全书》卷一。此病多因肾虚风邪乘之而发肿或因饮酒太过、房事过多而发,其根本为虚,故名曰虚牙。
-
洗三
洗三小儿护养方法。见《保产万全书》。儿生三日后,用艾叶加少量防风水煎洗浴儿体,以预防各种皮肤病。《产孕集》卷下:“儿生三日,浴之,俗谓之洗三。”
-
叶云龙
叶云龙为明代医家。字以潜。旴江(今江西南城)人。少习举子业,兼精医学,治病有奇效。采刘完素、张子和、李东垣、朱丹溪四家杂说并诸家精义,成《士林余业医学全书》(又作《士林余业》)6卷。
-
疰痖
疰痖出《治疹全书》。即疹后失音。详该条。
-
中医儿科学纲要
《中医儿科学纲要》儿科著作。江苏省西医学习中医讲师团、南京中医学院儿科教研组合编。全书分总论、各论二篇。总论介绍了中医儿科发展的概况和儿科一些常见疾病的治疗。内容简明实用。语言浅近通俗,适于初学者或西学中医务人员习用。1960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
乍热
乍热为症状名。指一阵阵发热的症状。元·滑伯仁《麻症全书》:“乍热有二,一则热数日热止,过数日又作者;一则一日之间,有早发热而午凉,午发热而夜止者。此二者,皆谓之乍热也。”
-
何炫
何炫清代医家。字令昭,号自宗,一作嗣宗。江苏奉贤县人。世医出身,常能起沉疴,未尝以医谋利。著有《何氏伤寒纂要》、《何氏虚劳心传》,现有刻本行世。尚有《伤寒本义》、《保产全书》,则未见传世。
-
高文晋
高文晋清代医家。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历经四十余年,遍游六七省,寻访名师,搜求古训,集成《外科金针》及《花蜜若图说》等十余种。后将《花蜜若图说》与《窦氏外科全书》合而为一,选摘其要,编成《外科图说》四卷。详明外科痈疽疮疡方药、制药法、手术法等。
-
痘疮脱痂
痘疮脱痂痘疮收靥为结痂期。痂干自然脱落,脱痂后,有残留的紫色瘢痕,经久方退。《幼科全书》:“其疮落痂之后,根瘢平正,红活者吉;若瘀血或凸起,或凹陷,其色或白或黑,此凶吉未可知也。”若痂皮不落,兼昏睡,属脾胃气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