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本
传本指病邪由经传入本腑。例如太阳病,头痛,发热,自汗,此病在经。后六七日不解,而烦渴饮水,水入即吐,此邪入膀胱,为传于本腑之证。《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者,…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传本。”
-
黄帝内经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医家和著作有:明·马莳《黄帝内经素问注证发微》、《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明·吴崑《素问注》,明·张介宾《类经》,清·张志聪《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高世栻《黄帝内经素问直解》,黄元御《素问悬解》、《灵枢悬解》,张琦《素问释义》,周学海《内经评文》等。
-
素问
为中医学的经典著作。(2)唐·王冰注本,唐·宝应元年(762),王冰以全元起注本为底本注《黄帝内经素问》,将已亡佚的第七卷,以七篇“大论”补入,到北宋·嘉祐·治平(1057-1067)年间,设校正医书局,林亿等人在王冰注本的基础上进行校勘,定名为《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雕版刊行,而定型。
-
九卷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九虚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灵枢
又称《灵枢经》。东汉末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魏末皇甫谧撰《针灸甲乙经》时,《汉书·艺文志》的十八卷本《黄帝内经》传本即已不复存在,不仅被分割为《黄帝内经素问》、《九卷》或《针经》两书,而且“亦有所记亡失”。《黄帝内经灵枢》,亦称《九卷》、《针经》、《九灵》、《九墟》等。至南宋初期。
-
九灵
《九灵》为《黄帝内经灵枢》传本之一。《黄帝内经灵枢》为书名,原书9卷共81篇,又称《灵枢经》、《针经》,与《黄帝内经素问》合称《内经》。《九卷》、《针经》、《九灵》、《九虚》均指《黄帝内经灵枢》而言。本书主要论述九针、经络、脏腑、穴位、刺法以及疾病诊断、治疗等。
-
灵枢经
概述:《灵枢经》即《黄帝内经灵枢》是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灵枢》与《黄帝内经素问》所论述的内容相近,尤详于经络、针灸,在介绍基础理论和临床方面则与《黄帝内经素问》内容互有补充阐发,是研究我国秦汉以前医学理论,特别是针灸疗法的重要文献,素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
太阳六传
太阳六传为太阳病的六种传经情况,包括传本、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误下传、循经得度传。《此事难知》卷上:“太阳者…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里传,…太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太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循经得度传。”
-
宁坤秘笈
《宁坤秘籍》为书名。实际上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清代刊行。卷上载妇科91症,79方;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本书另有收载妇科110症或110症等多种传本,书名亦有所改动,而内容则以91症本为基础。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宁坤秘籍
《宁坤秘籍》为书名。实际上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清代刊行。卷上载妇科91症,79方;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本书另有收载妇科110症或110症等多种传本,书名亦有所改动,而内容则以91症本为基础。现存初刻本等多种清刻本。
-
外感温热篇
《外感温热篇》出自王孟英所著的《温热经纬》。《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癍疹、白瘩的诊法等内容,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本书于1962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
竹林寺女科
概述:《竹林寺女科》为书名。《竹林女科证治》全文在线阅读:/guji/273/zhulinnvkezhengzhi/index.html《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竹林寺三禅师女科三种》为女科丛书。现有《珍本医书集成》本。卷中、下为产后生化汤论及经验良方。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
-
古本康平伤寒论
《古本康平伤寒论》为伤寒著作。汉张机所撰《伤寒论》的古传本之一。系1346年(日本贞和2年)日人和气朝臣覆录丹波忠手抄的我国古卷子本。包括伤寒例,六经病及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1946年日人大冢敬节将校正本寄赠苏州叶橘泉,叶氏予以重校后出版排印本,1954年上海千顷堂书局重予刊行。
-
黄帝内经太素
主要内容:《黄帝内经太素》是注释《内经》的早期传本,不仅保存《内经》中一些原文的较早形态,而且杨氏的注文在考校字义、注释原文和引录一些古典医籍的佚文方面,对研读《内经》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包括《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两部分的内容。国内刊本只有二十三卷。
-
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
《琼瑶发明神书》为书名。又名《琼瑶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琼瑶真人针经》。宋·刘真人(刘党)撰。有几种传本,内容繁简不同,多载歌诀,论用针手法及诸病的针灸治疗。
-
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为中医临床著作,东汉张仲景撰。后世根据该书佚文,分别整理成《伤寒论》、《金匮要略》。又名《伤寒卒病论》。约撰于3世纪初。本书曾经晋·王叔和整理。后将伤寒部分和杂病部分分为二书。北宋时校正医书局曾分别校订,计有《伤寒论》10卷、《金匮要略方论》3卷、《金匮玉函经》8卷等三种传本。
-
东垣试效方
《东垣试效方》为书名。金·李杲撰于1266年。计24门,分述药象及各种病证,包括饮食劳倦、心下痞、中满、腹胀、反胃,及妇人、小儿、眼鼻耳齿等病证。每门先设总论,以证候为主,详论病源、治法,后列诸方。书中收医论29篇,医方240余首,医案医话20余则。选方大多切于实用,所录普济消毒饮、益气聪明汤等对后世影响较大。
-
叶天士温热论
传本不一,其一传于叶氏门人华岫云,王孟英《温热经纬》中《外感温热篇》的原文即据于此;《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治法,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癍疹、白瘩的诊法等内容,其中的一些学术见解直到现在仍为临床医家所重视。
-
仲景伤寒补亡论
《仲景伤寒补亡论》即《伤寒补亡论》。20卷(其中卷16明代即亡佚,实存19卷)。宋·郭雍撰于1181年。作者鉴于当时所见《伤寒论》已有残缺,遂取《备急千金要方》、《类证活人书》以及庞安时、常器之等诸家学说,参合个人见解作为补充,故题名“补亡”。本书的编次与一般《伤寒论》传本不同,且内容也有所扩充。
-
产育保庆集方
《产育保庆集方》为书名。又名《产育保庆集》、《妇人产育保庆集》。原撰人不详,北宋李师圣获见此书。后经郭嵇中补入治疗方药,于1131年刊行。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据《永乐大典》辑出,共2卷。上卷为本书,内容论临产和产后21种病证的治疗。下卷为佚名氏《产乳备要》,内容论妇产科的杂病。
-
妇科秘方
《妇科秘方》为《竹林寺女科秘书》的别名。《竹林寺女科秘书》为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温热论
主要内容:《温热论》记录了叶氏对温热病论述的精华部分,重点分析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传变规律,温热病的病理和“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入血直须凉血散血”的治疗原则,创立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介绍温热病察舌、验齿和观察斑疹、白(疒咅)的诊法等内容。
-
吴建钮
吴建钮清代医家。履贯欠详。尝著有《异传稀痘经验良方》一卷,国内未见有刊本行世。现日本尚有传本。
-
王大纶
王大纶为明代医家,字怡冈,崇川(今上海松江)人。世医出身悉心研究大小方脉,尤擅幼科。觅古探今,积以岁月,成《痘疹心法》、《婴童类萃》等,合为《王氏家抄》。《中国医籍考》载其著有《外科纂要经验良方》三卷、《婴童类萃》一卷、《痘痧心法》。此三书除《婴童类萃》曾有排印本(作三卷)外,余均未见有国内传本。
-
庄绰
庄绰为宋代医家、针灸家。撰有《膏盲腧穴灸法》、《脉法要略》等书。曾因病由阵了翁为其灸治膏肓穴而愈,后绰又以此法转治他人获愈,遂精于此术,后著《灸膏肓法》(又名《膏肓腧穴灸法》),此书专述此种灸法之流派、方法及适应症等,后由窦桂芳刊入《针灸四书》中。另有《本草节要》、《明堂针灸经》,国内未见传本。
-
重广英公本草
《重广英公本草》药学著作。后蜀·韩保昇等撰。为《新修本草》的又一传本系统。据《嘉祐补注本草》所引书传称:“韩保昇等与诸医工,取《唐本草》并《图经》(指《新修本草》中图经部分)相参校正,更加删定”。
-
张文介
张文介明代医家。号玉泉子,履贯欠详。尝著有《玉泉子金闺秘方》,现日本有传本。另有《医要见证秘传》、《医要脉学秘传》,未见传世。
-
昝殷
昝殷唐代妇产科学家。精医理,官至随军节度、医学博士,于宣宗大中(847-860年)年间收集有关经闭、带下、妊娠、坐月、难产、产后诸证之医方,编成《产宝》三卷。公元897年,周颋补益并序,现传本作《经效产宝》三卷,为我国现存最早之妇产科专书,另有《医方类聚》辑本。
-
黄帝阴符经
《黄帝阴符经》著作名。简称《阴符经》。传本有分为《神仙抱一演道章》、《富国安民演法章》、《强兵战胜演术章》之上、中、下三篇者。但多认为系道教修养之术,论涉养生要旨、气功、食疗、精神调养、房中等方面。又《悟真篇》:“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止五千。”本书注本浩繁,《道藏》第54至58册中,收有二十余种。
-
刘真人
刘真人即刘党。刘党为宋代针灸家。号琼瑶真人。参见《琼瑶发明神书》:《琼瑶发明神书》为书名。又名《琼瑶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琼瑶真人针经》。宋·刘真人(刘党)撰。有几种传本,内容繁简不同,多载歌诀,论用针手法及诸病的针灸治疗。
-
产育保庆集
《产育保庆集》为产科著作。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妇人产育保庆集》。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据《永乐大典》辑出,共2卷。上卷为本书,内容论临产和产后21种病证的治疗。下卷为佚名氏《产乳备要》,内容论妇产科的杂病。现存清刻本、《四库全书》本及《当归草堂医学丛书》本。
-
刘党
刘党为宋代针灸家。号琼瑶真人。参见《琼瑶发明神书》:《琼瑶发明神书》为书名。又名《琼瑶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琼瑶真人针经》。宋·刘真人(刘党)撰。有几种传本,内容繁简不同,多载歌诀,论用针手法及诸病的针灸治疗。
-
针灸神书大成
《琼瑶发明神书》为书名。又名《琼瑶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琼瑶真人针经》。宋·刘真人(刘党)撰。有几种传本,内容繁简不同,多载歌诀,论用针手法及诸病的针灸治疗。
-
张家山汉简脉书
张家山汉简脉书为西汉医学简牍。其中不少病名可以在《五十二病方》中找到。而关于十一脉及其死候的内容,又可以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中找到相应的段落。据此有研究者认为张家山汉简《脉书》是《阴阳十一脉》的传本之一,同时推测马王堆出士的针灸书实际上只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两种。
-
黄帝三部针经音义
《黄帝三部针经音义》为书名。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晋·皇甫谧撰。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对国内外的针灸学发展均有重大影响。
-
琼瑶发明神书
《琼瑶发明神书》为书名。又名《琼瑶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琼瑶真人针经》。宋·刘真人(刘党)撰。有几种传本,内容繁简不同,多载歌诀,论用针手法及诸病的针灸治疗。
-
琼瑶真人针经
《琼瑶发明神书》为书名。又名《琼瑶神书》《针灸神书大成》《琼瑶捷径灸疾疗病神书》《琼瑶真人针经》。宋·刘真人(刘党)撰。有几种传本,内容繁简不同,多载歌诀,论用针手法及诸病的针灸治疗。
-
妇科秘传
《妇科秘传》为《竹林寺女科秘书》的别名。《竹林寺女科秘书》为书名。本书是题名《竹林寺女科》的传本之一。又名《妇科秘传》、《妇科秘方》,1卷。刊于1795年。书中记述月经40症、胎前38症、产后15症的证治。其后有复刊本,内容陆续有所增补。
-
妇人产育宝庆集
《妇人产育宝庆集》为《产育保庆集》的别名。又名《产育保庆集方》。原撰人不详,北宋李师圣获见此书。后经郭嵇中补入治疗方药,于1131年刊行。清初时原书已不存,今传本为《四库全书》本,乃据《永乐大典》辑出,共2卷。上卷为本书,内容论临产和产后21种病证的治疗。下卷为佚名氏《产乳备要》,内容论妇产科的杂病。
-
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甲乙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黄帝三部针经
概述:《针灸甲乙经》为针灸学著作。魏晋间皇甫谧撰。本书是将《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即《黄帝内经灵枢》古名)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分类合编而成。主要论述脏腑经络、脉诊理论、腧穴部位、针灸法及禁忌、病因病理及各类疾病的证候、针灸取穴等。1949年后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校勘本。
-
吴鼎铨
吴鼎铨清代医家。字六长,号逸樵,浙江淳安县人。平时嗜兵书,亦工医学,尤擅治外证疮疡,言人吉凶,不差分毫,不受酬。著有《医案》二卷。国内未见传本,日本尚存有此书。
-
伤寒杂病论义疏
《伤寒杂病论义疏》为伤寒著作。刘世祯述义,刘瑞瀜疏证。刊于1924年。据刘世祯氏自称,因母丧,于江西某山谷中遇“张老”,张老授以古本《伤寒杂病论》,与世传本不同,遂阐述师传及个人所体会的本义,并由刘瑞瀜疏通引证,补充发挥。其学术见解颇有异同。由于所谓张老所传古本《伤寒论》无从稽实,一般以为殊难确信。
-
金匮玉函经
《金匮玉函经》金匮著作。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六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与“不可”及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
-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
《黄帝内经灵枢注证发微》医经著作。明·马莳注。本书是最早的《灵枢》全注本。书中《灵枢》原文悉依南宋·史崧传本,共八十一篇。但卷数则恢复《灵枢经》旧制,即则史崧的二十四卷,重新合为九卷。内容则根据《素问注证发微》的体例,逐篇、逐节予以注释,在剖析医理及申明字义等方面均有所发挥,并附人体经脉腧穴图解。
-
齐能之
齐能之南宋时医家。字实轩,新安(今属河南)人,精研医理,尤对阴阳太素脉之类颇有研究,尝著有《太素造化脉论》、《太素脉经诗诀》,国内未见有传本。
-
甲乙经
原名《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又名《黄帝甲乙经》《黄帝三部针经》,简称《针灸甲乙经》。本书以《黄帝内经素问》、《针经》和《明堂孔穴针灸治要》(已佚)三书为主要依据,“使事类相从,删其浮辞,除其重复,论其精要,至为十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