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崑
吴崑为明代医家。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后因举子业不售,专而攻岐黄术。对《内经》尤感兴趣。另又有《脉语》、《吴注黄帝内经素问》、《针方六集》、《参黄论》、《砭焫考》、《药纂》等。
-
吴山甫
吴山甫即吴崑(kūn)。吴崑为明代医家。字山甫,别号鹤皋。歙县(今属安徽)人。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
-
吴鹤皋
吴鹤皋即吴崑。吴崑为明代医家。字山甫,别号鹤皋。歙县(今属安徽)人。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
-
鹤皋山人
鹤皋山人即吴崑。吴崑为明代医家。字山甫,别号鹤皋。歙县(今属安徽)人。家富藏书,悉究医学,负笈万里,求师访友,行医于宣城一带,颇有名声。曾撰《针方六集》一书,为针灸文献的分类考证之作。还撰有《砭焫考》《医方考》等。
-
燔针
2.针刺术语。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又称焠针。《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论经筋痹症“治在燔针(去刃)刺,以知为度,以痛为输。”《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燔针(去刃)刺其下及与急者。”吴崑注:“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煖耳,不必赤也。”
-
皇络
皇络即大络。皇,大也(见《说文·王部》)。《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皇络、孙络、横络、丝络,未取尽名。”大络是指全身最大的络脉。包括十五络和“胃之大络”。见《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吴崑曰:“十二经支注之大络,《难经》所谓络脉十五者是也。”
-
五脏生成篇
《五脏生成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本篇的主要内容是从生理、病理、诊断等方面,论述了五脏的生色、病色、死色及五体、五味、五色、五脉之间的相生相克、相反相成的关系。吴崑注:“五脏未病,有相因相成之理;五脏已病,亦有相生相成之理。”
-
内经吴注
《内经吴注》为《黄帝内经素问吴注》。《黄帝内经素问吴注》为书名。明·吴崑注。刊于1594年。本书是《黄帝内经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黄帝内经素问》一书79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
-
吴楚
吴楚清代医家。字天士,号畹庵,安徽歙县人。初习举子业,后弃儒而习医。其高祖为吴正伦,吴崑是其堂祖。吴楚继承家学,为人治病,并详录病案,意在检验诊病之效验,遂撰成《吴氏医验录》。另又著有《宝命真诠》、《前贤医案》。
-
针方六集
《针方六集》为书名。明·吴崑撰。①神照集:论述经脉、腧穴、骨度等,并附图解。③尊经集:引用《内经》原文,讲述九针、候气、见气、取气、置气等针刺手法。卷一《神照集》,论经脉流注经穴及奇穴;卷二《开蒙集》,载《窦太师标幽赋》(吴注)、八法针方(八穴)、五门针方(五腧穴),及十二经补母泻子法;
-
乳蛾
乳蛾又名蛾子、乳鹅、单双肉蛾。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
砭焫考
《砭焫考》为书名。明·吴崑撰。见《鹤皋山人小传》。书佚。
-
燔针劫刺
燔针劫刺为刺法术语。出《黄帝内经灵枢·经筋》。指针刺入穴以后,用火烧针使暖以劫夺寒邪的一种刺法。法与温针相似。吴崑曰:“燔针者,内针之后,以火燔之使暖耳,不必赤也。”张介宾日:“谓烧针而刺也,即后世火针之属,取寒痹者用之。”见《备急千金要方》。又称燔针、焠针或烧针。古时以麻油灯火烧红针尖后点刺。
-
急乳蛾
乳蛾的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针灸治疗:少商点刺出血。
-
慢乳蛾
乳蛾的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针灸治疗:少商点刺出血。
-
正化
正化为运气术语。《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明其正化。”如壬申、壬寅年,少阳相火司天,厥阴风木在泉,中运为太角木运太过,司天之气为热化,在泉与中运之气为风化,凡不出现胜气、复气的,就是“正化日。”2.出《类经图翼》。正化与“对化”共同说明十二地支化生六气的道理。
-
脉语
《脉语》脉学著作。一名《脉学精华》。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论脉简要,颇有见地。作者对太素脉基本上持批评态度。书末附脉案格式,是对医者的诊病时书写病案所提出的具体要求。现有《中国医学大成》本。
-
手热
手热为症状名。见《太平圣惠方·治骨蒸烦热诸方》。《金匮翼·火郁发热》:“火郁者,阳气为外寒所遏,不得宣行,郁而成火,或因胃中过食冷物,郁遏阳气于脾土之中,令人心烦,手足心热,骨髓中热如火燎,此为郁热。”治宜滋阴降火、清热养阴、清肝理脾等法,选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叶汤、逍遥散、茯苓补心汤等方。
-
上寒下热针方
上寒下热针方指“上寒下热”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上寒下热,先刺其项太阳,久留之。已刺,则火熨项与肩胛,令热上合乃至,所谓推而上之者也。”
-
石蛾
乳蛾又名蛾子、乳鹅、单双肉蛾。辨证分型:常见证型有:①风热外感型:证见咽喉疼痛逐渐加剧,吞咽不便,有干燥灼热感,伴发热,恶寒,口渴,咳嗽有痰,舌红,苔薄黄,脉浮数。③虚火上炎型:证见咽部干燥不适,微痒,微痛,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颧红,手足心热,腰膝酸软,眩晕耳鸣,舌红,少苔,脉细数。
-
阳明脉解篇
《阳明脉解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吴崑注:“解,释也。是解释阳明经为病之义。”本篇分析阴阳经脉的实热症状和病理变化,说明阳明病恶木、恶火、恶人的道理,故名。
-
阴阳别论篇
《阴阳别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吴崑注:“此篇言阴阳,与常论不同,自是一家议论,故曰别论。”本篇内容,是运用阴阳的道理,讨论脉象和主病,并按经脉脏腑的分属,论述病情、诊断和预后。指出四经脉象和十二经的变化,与四时十二月的自然变迁必须适应,是一篇脉学的专论,它的体系仍是宗于阴阳学说的。
-
阴阳应象大论篇
《阴阳应象大论篇》为《黄帝内经素问》篇名。吴崑注:“天地之阴阳,一人身之血气;应象者,应乎天地,而配乎阴阳五行也。”本篇阐发事物的阴阳属性及其运动,并用取类比象的方法来论述阴阳五行的道理及其运用于有关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方面,提示阴阳理论的重要性。
-
惋
惋①(wǎn,音晚)凄惋,哀戚。《素问·解精微论》:“夫志悲者惋,惋则冲阴。”吴崑注:“惋,凄惨意气也。”②(mèn,音焖)通“悗”。《素问·调经论》:“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素问·阳明脉解》:“阳明厥则喘而惋,惋而恶人。”
-
医方考
《医方考》医方著作。明·吴崑撰。刊于1584年。本书选录历代常用医方700余首。按疾病分为中风、伤寒、感冒、暑、湿、瘟疫、大头瘟等44类。方剂后均附方义解说,在明代的方剂学著作中较为著名。现存多种明刻本、日刻本。
-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
《黄帝内经素问吴注》医经著作。又名《内经吴注》。明·吴崑注。刊于1954年。本书是《素问》全注本的一种,书中将现存《素问》一书七十九篇(无刺法论、本病论二篇)原文逐篇分段予以注释,每篇之首简述该篇大意,注文比较简明。在《素问》诠注本中是有较大影响的一种,是研究《内经》必不可少的重要参考书。
-
精微
《灵枢·五味》:“谷始入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以溉五脏,别出两行,营卫之道。”②精气衰微。《素问·脉要精微论》:“五色精微象见矣,其寿不久也。”吴崑注:“精微象见,言真元精微之气,化作色相,毕现于外更无藏蓄,是真气脱也,故寿不久。”
-
五刺五应针方
五刺五应针方指应合五脏、五体(皮、肉、脉、筋、骨)的五种针刺方法。见吴崑《针方六集·尊经集》“浅纳而疾发针,无及肌肉。直刺左右,尽筋上,以取筋痹,慎无出血,肝之应也;此法出于《黄帝内经灵枢·官针》的五刺法,浅刺取“皮气”的方法称为半刺,为肺之应;深刺至骨的称为输刺,为肾之应。
-
横
②满实胀溢。《灵枢·论勇》:“怒则气盛而胸胀,肝举而胆横,眦裂而目扬。”《素问·平人气象论》:“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姚止庵注:“脉道本直,其有不直而横者,乃有积块伏匿于其内,脉虽但言横,而有力可知矣。”吴崑说:“横,横格于指下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此肝乘肺也,名曰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