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约
概述:约:1.约束、控制;《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膀胱…不约为遗溺。”《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爪直色白无约(皱纹)者,胆直。”《针灸甲乙经》:“膀胱…《医方集解》:“盖方成知约,庶敢用柴胡干葛耳。”归纳,概括·约:“约”意指归纳,概括。《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
-
宛陈则除之
宛陈则除之为治则之一。出《灵枢-九针十二原》。“宛”通“郁”。宛陈是郁久陈积的意思。指对气血郁久,积瘀经络的病症,宜用针刺出血法,以活血祛瘀通络。
-
下焦吐
见《活法机要·吐证》:“下焦吐者,皆从于寒,地道也。其证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小便清利,大便秘而不通。治法当以通里攻下药通其秘塞,温其寒气。大便渐通,复以中焦药和之,不令大便秘结而自愈也。”可选用半硫丸、木香匀气散、附子理中汤等方。
-
瞿中溶
瞿中溶(1769-1842年)清代文人,兼通医。字苌生,号木夫、空空子、空空叟、木居士,江苏嘉定人。其岳父钱大昕,为清代名儒,中溶亦博通经史、精书画、亦通刑律,嗜金石学。旁通医学,所著有《洗冤录辨正》,有刻本行于世。
-
二生丹
别名:二黄散处方:大怀熟地3钱,锦纹大黄3钱。功能主治:妇人经水不通,内热,干血痨症。用法用量:每用6钱,虚弱者减半,于五更鸡鸣时,用热陈煮酒徐徐送下,少刻觉腹微疼,即解去恶积,经水立通。通后只用米粥熬熟韭菜,连服4-5日,再服加减四物汤,或六味丸1料。注意:病久腹泻者,勿用此方。
-
产后三审
产后三审(observingthreepostpartumitems)是指诊断产后病的三项观察内容。包括先审小腹痛与不痛,以辨有无恶露的停滞;次审大便通与不通,以验津液之盛衰;三审乳汁的行与不行及饮食之多少,以查胃气的强弱。《张氏医通》卷十一:“凡诊新产妇,先审少腹痛与不痛,以征恶露之有无。脉证相反,纵无危候,必多变端。”
-
高梁之变
高梁之变多食肥甘厚味及精细粮食导致的病变。“高”通“膏”;“梁”通“粱”。《素问·生气通天论》:“高梁之变,足生大丁。”
-
吸附学说
吸附学说是以通透物质对原生质的吸附来说明原生质通透性的学说称为吸附学说。沃勃格(O.Warburg,1924)曾用该学说解释麻醉作用,他认为,麻醉剂所以具有麻醉作用,是由于麻醉剂被原生质所吸附,缩小了离子间的间隙,从而阻碍了其他物质的通透,或者是因为麻醉剂对巳经吸附的物质取而代之,而优先通透的缘故。
-
镶嵌理论
镶嵌理论mosaictheory(1)为了弥补超滤理论和磷脂理论的缺陷,内桑森(A.Natbansohn,1904)提出了一种细胞膜的镶嵌结构理论。这种理论把细胞膜看成是由磷脂和蛋白质镶嵌形成的。各镶嵌因素的大小是通透分子面积的数千倍。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之所以随生理条件改变,是因为镶嵌结构的胶体性质改变的缘故。
-
八蒸候
八蒸候是古代医家研究小儿生理性周期变易的一种说法。《幼幼新书》引五关贯有相关记载,这些说法尚待研究。一蒸肝,令目瞳子光明;五蒸肾生精志,骨髓气通流;六蒸筋脉伸,蒸后筋脉通行九窍,津液转流,儿能立;八蒸呼吸无停息,以正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令儿呼吸有数,血脉通流五十周。
-
上实下虚针方
上实下虚针方指“上实下虚”病症针灸治疗方法。见吴岜《针方六集·尊经集》“一经上实下虚而不通者,此必有横络盛加于大经,令之不通。视而泻之,通而决之,是谓解结。”
-
权
权①秤锤。喻指冬季脉象。如石之沉。《素问·脉要精微论》:“冬应中权。”②权宜,通变。《张氏医通·序》:“非达通人不能达权通变。”③势力,权力。《伤寒论·序》:“但竞逐荣势,企踵权豪。”
-
磁石引
处方:上好新铁片3块。功能主治:耳聋。用法用量:咬于口内,用磁石塞于两耳,静坐,其耳忽鸣而通,有顷刻通者,有坐数日通者。摘录:《仙拈集》卷二
-
两静汤
处方:人参1两,生枣仁2两,菖蒲1钱,白芥子3钱,丹砂3钱,巴戟天1两。功能主治:惊悸。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4剂,惊者不惊,而悸者亦不悸也。各家论述:此方多用生枣仁以安其心,用人参、巴戟天以通心肾,心肾两交,则心气通于肾,而夜能安,肾气通于心,而日亦安也。摘录:《辨证录》卷四
-
独蒜涂脐方
处方:独颗大蒜1枚栀子仁3~7枚盐花少许功能主治:主小便不通。用法用量:上三味,捣烂,摊于纸上,贴于脐部,良久即通。未通,可涂阴囊上,立通。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五
-
疏风枳壳汤
《赤水玄珠》卷二十五:方名:疏风枳壳汤组成:紫苏3钱,枳壳3钱,杏仁(去皮尖)2钱。主治:内素有热,或有冒风,发热咳嗽,面赤气粗,大便秘结者。用法用量:水煎,频频与服。若大便仍不行,用葱煎汤,洗其腰腹,取热葱以脐上下揩之,使其气透则通利矣,或用生葱尖纴入谷道立通。加减:热甚者,加黄芩。
-
营俞
《难经·七十八难》:“当刺之时,必先以左手厌按所针营俞之处。”参见营输:营输在这里指分布和归属于经脉上的穴位(经穴)。输:腧穴。《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
营输
营输在这里指分布和归属于经脉上的穴位(经穴)。营:指经脉。为血气运行的通路;输:腧穴。《黄帝内经灵枢·禁服》:“通其营输,乃可传于大数。”
-
通瞳
通瞳证名。指瞳神极度散大之证。《银海精微》:“通者,黄仁水轮皆黑,黄仁似无,瞳仁水散,似无瞳人,此黄仁与瞳仁通混不分,号曰通瞳。”属瞳神散大。参见该条。
-
肛门内舍
肛门内舍病名。《证治准绳·外科》卷六:“风初生儿不大便,若用按摩仍不通者,即是肛门内合”。《医宗金鉴》卷五十:“小儿初生,肛门内合有二,一是热毒太盛,壅结肛门;一者指膜遮满,无隙可通”。治宜外科手术,传统方法先以金玉簪刺破脂膜,然后再以苏合香丸作枣核状纳入肛门导之可通。
-
地龙酒
《民间验方》:地龙酒:处方:地龙5条乌芋20g白酒100ml炮制:将地龙去泥洗净,与乌芋共绞取汁;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痉通络。主治出疹血热毒盛,黑陷不起。用法用量:1次顿服。摘录:《民间验方》《张氏医通》卷十五:组成:活地龙5-7枚(用乌芋捣绞)。用法用量:入酒浆少许,炖热服之。
-
冲关散
处方:赤茯苓(去皮)1两,人参1两,陈皮(去白)1两,木通1两,槟榔1两,青皮1分,甘草(炙)半两。制法:上为粗散。功能主治:关格不利,上焦有热,胸中痞闷,小便涩少或不通。用法用量:每服5钱,水1盏半,煎至7分,去滓,食前温服。
-
李诚
李诚清代医家。字师林,号静轩。黄岩(今属浙江)人。尝分发云南候补直隶州州判,并修《云南通志》,又旁通地理、医学。著有《医学指迷》一卷,多尊《内经》及张仲景,对张介宾之温补,则大加非议。
-
妙安散
《普济方》卷六十一:方名:妙安散组成:巴豆2粒。主治:喉闭,缠喉风及走马咽痹。用法用量:纸紧角,可通得入鼻,用刀子切断两头壳子,将针穿作孔子,纳鼻中,久即愈。一方用7粒,灯上烧存性,绵裹含1粒即止。如痹已死,有余气者,绵裹纳两鼻孔,约至眉间,专把余绵,良久大喘勿怪,吐则拔去之。
-
暴厥耳聋
暴厥耳聋病名。系指卒然发生厥证而耳聋的病证。清·张隐庵《黄帝内经素问集注·通评虚实论》:“厥气上逆,上窍不通也,偏寒闭结,厥气下逆,下窍不通也。此内气暴薄,而为外窍之不通也。”治疗时应结合全身情况处方用药。
-
伏火玄石柜灵砂丹
处方:朱砂3两(细研,纸裹),磁石1斤半(搞碎,细研,淘去赤汁尽)。去纸灰,取砂细研如面,以生姜汁稀调之,安于茶碗中,饭上蒸三炊久,晒干,研如粉,以枣肉为丸,如小豆大。功能主治:补益筋骨,驻颜色,暖子宫,延年。
-
王象晋
王象晋明代文人,旁通医学。间或以之授人,用之多验,久之遂通医药,对药物性能颇有了解,论男女气血之异而分别重用川芎或熟地。医著有《保安堂三补简便验方》、《保世药石》及《卫生铃铎》,后二种已佚。其著作《群芳谱》一书中,对药性的种植、修治、制用、辨讹、服食等,均有所论述。
-
耳风聋
耳风聋为病名。系由风邪入于经脉,使经气壅塞不通所致之耳聋。《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足少阴,肾之经,其气通于耳。耳,宗脉之所聚,其经脉虚,风邪乘之,风入于耳之脉,使经气否塞不宣,故为风聋。治宜驱风通络。可选用小续命汤、大秦艽汤、六味地黄汤、防风通圣散、柴胡葛根汤等加减。
-
案扤
案扤古代养生术语。又作案杌、案玩等。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扤音wù,通玩,动也。唐·司马贞《史记索隐》:“扤,也谓按摩而玩弄身体使调也。”案扤即按摩和活动肢体之意。参见蹻引、按摩、按蹻、矫摩等条。
-
蚤嗽
蚤嗽病名。“蚤”通“早”。指咳嗽以早晨为甚者。《不居集》卷十五:“蚤嗽,蚤起嗽甚,胃中有食积,至此火流入肺中,宜知母、地骨皮以降肺火。”参见咳嗽、早晨嗽条。
-
逢逢
气势宏大、蓬勃。“逢”通“蓬”。《灵枢·逆顺》:“兵法曰:无迎逢逢之气,无击堂堂之阵”。
-
谈元贤
谈元贤明代女医家(1461-1556年)。一作杨谈元贤。无锡(今属江苏)人。祖父母均通医,少时即得指点,渐通医学。临证每获奇效。女眷患疾,多络绎求治,后医名大震。五十岁时,将祖传医术参以己验,撰成《女医杂言》一卷,今有明万历年间刊本。
-
蒸熨方
《普济方》卷一三一:方名:蒸熨方组成:吴茱萸(汤洗,焙干)3升。主治:伤寒,四肢厥冷。用法用量:取茱萸袋子更换烙熨四肢、前后心及手足心,候气通彻即止。《圣济总录》卷一○○:方名:蒸熨方组成:芥子(蒸熟,焙)1升(为末),铅丹2两。主治:遁尸飞尸,及暴风毒肿流入头面四肢;走注风毒,疼痛流移不定。
-
免怀汤
《济阴纲目》卷十四:别名:免怀散组成:当归尾5钱,赤芍药5钱,红花(酒浸)5钱,牛膝(酒浸)5钱。主治:产后乳汁暴涌不止,食少,欲回其乳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制备方法:上锉。附注:免怀散(《金鉴》卷四十九)。通其月经,则乳汁不行。
-
鼻頺
鼻頺病名。系指鼻涕下流的病证。頺,《正字通》:“颓字之伪。”其病因,《医学原理》卷七:“如胆移热于脑为鼻頺、鼻渊。”治宜用防风通圣散加减。参见鼻渊条。
-
掩脐法
出《幼幼集成》。通利二便。用以治疗小儿中、下焦积热,大小便秘。《得效》卷六:方名:掩脐法组成:连根葱1茎(带土不洗),生姜1块,淡豆豉21粒,盐2匙。用法用量:烘热,掩脐中,以帛扎定。制备方法:上药同研烂,捏饼。附注:本方方名,《普济方》引作 掩脐方。
-
加桂芎归汤
处方:川芎2钱,当归2钱,官桂4钱。制法:上锉1服。功能主治:产母元气虚薄,胎衣不下。水煎去滓,入蜜三匙,煎沸温服。各家论述:《医略六书》:方中当归养血以润胞衣,川芎活血以行血气,官桂温经暖血、以通闭涩也。水煎入蜜,使经气润泽则沟满渠通,而胞衣无于涩之患,无不随药势而下出矣。摘录:《济阴纲目》卷十一
-
霹雳煎
《千金翼方》卷十九:方名:霹雳煎组成:好浓蜜1盏,盐1大钱。用法用量:内肛肠中,不过三,必通。《杨氏家藏方》卷四:方名:霹雳煎组成:白沙蜜。主治:气虚人大便秘涩不通,或已服润肠药未通者。制备方法:煎炼熬成膏,如饧相似。《魏氏家藏方》卷七:方名:霹雳煎组成:北枣1枚(去核,实以轻粉,用麻布扎定)。
-
小黄芩汤
《圣济总录》卷二十一:方名:小黄芩汤组成:黄芩(去黑心)1两,大黄(锉,炒)2两,枳壳(去瓤,麸炒)1两,大腹(锉,醋炒)1两。主治:伤寒8-9日,大便不通,心神闷乱。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如人行3-5里未通,再服,以通为度。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内经素问校正
《内经素问校正》为医经类著作。清·于鬯(醴尊)撰。此书着重将《黄帝内经素问》之疑难及误注加以校正,共97则,每能披聋醒瞶,径得旨蕴。如释《生气通天论》“溃溃乎若坏都”句之“都”字曰:“都字盖本作‘陼’,二者并谐‘者’声,论假借之例亦无不通。此书统收《香草续校书》中。1963年中华书局出影印本。
-
和营通络汤
处方:当归30克,血通15克,细辛6克,虻虫3克,虫3克,水蛭3克,灵仙24克,秦艽15克,桂枝15克,红花10克,丹参20克,牛膝12克。功能主治:活血化瘀,温通经络。主寒湿入络,气血瘀否,阻寒血脉。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摘录:李文亮方
-
穿踝疽
穿踝疽病名。指生于踝关节之附骨疽。初起内踝肿痛,痛彻骨底,举动艰辛,甚则窜及外踝通肿。治宜初起用黄连解毒汤合五神汤清热化湿,行瘀通络;成脓期应清热化湿,和营托毒,上方加炙山甲、皂角刺;溃后形体虚弱者补之可用十全大补汤等。本病相当于踝关节结核之骨髓炎等。
-
肾囊漏
肾囊漏病名。瘘管之成于阴囊部位者。《外科大成》卷二:“漏管入通于囊也。”多因睾丸或附睾之流痰,脓成破溃而久治不愈而形成。证见漏管穿通阴囊,时时稀脓浸出。相当附睾结核等所致之漏证。治宜参见流痰条。
-
提壶揭盖
指用宣肺或升提的方法通利小便的一种借喻。肺与脾肾三焦膀胱等脏器分司水液代谢,维持水道的通调。肺主气,为水道的上源,在肺气闭阻,肃降失职,影响其他脏器的气化失司的情况下,可出现喘促胸满、小便不利、浮肿等症,治疗应先宣发肺气,肺气得宣,小便得利,故喻为提壶揭盖。
-
太刺
太刺为刺法名。出《针灸甲乙经》注。大泻刺为九刺法的一种。指利用铍针切开脓疡,排出脓血。实为外科治疗方法的一种。古代列于针刺疗法之内。《黄帝内经灵枢·官针》:“大写刺者,刺大脓以铍针也。”“写”通“泻”,排泄之意。
-
肺合大肠
肺合大肠为脏腑相合之一。肺与大肠相表里,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互络属,构成肺与大肠的阴阳表里相合关系。其经脉互相络属,互为表里。二者生理上相互配合,肺气肃降下行,能促进大肠传导糟粕;大肠传导通畅,肺气才能清肃通利。在治疗方面,通大便能清泄肺热;宣肺气,能使便秘得通。
-
鼻阈
概述:鼻阈(nasallimen)位于鼻腔(nasalcavity),为鼻前庭上方的弧形隆起,是皮肤和黏膜的交界处。鼻阈鼻前庭由皮肤覆盖,鼻前庭富有皮脂腺和汗腺生有鼻毛,有滤过和净化空气的功能。鼻腔内衬黏膜并被鼻中隔分为左、右两半,向前借鼻孔(nostril)通外界,向后借鼻后孔(choanae)通鼻咽部。
-
足踏丸
处方:乌头3两(去皮脐,生,捣末),樟脑2两(细研)。功能主治:脚气肿满,痛连骨髓。用法用量:炉子法:掘地炉子一个,阔一尺,深二尺三寸,扫拭令净,置新砖半头,在炉子中心,用细茎炭十斤,烧令通赤,候炭消及一半为度,取去炭,用酽醋一升洒之,仍用酽醋四升,同白马通八斤,和成泥,固济地炉子四围俱遍即成。
-
两手撮空
神志昏迷时,两手向空作抓物状。常与循衣摸床等症同时出现。实证、虚证均可见本证。《普济本事方》卷九:“又有人病伤寒,大便不利,日晡发潮热,手循衣缝,两手撮空,直视喘急。”与小承气汤一服,大便利,诸疾渐退。《张氏医通·神志门》:“循衣撮空摸床,多是大虚之候,不问杂病伤寒,以大补之剂投之,多有得生者。”
-
清肺活络汤
《张皆春眼科证治》:方名:清肺活络汤组成:酒黄芩9g,地骨皮6g,知母6g,麦门冬9g,赤芍9g,牡丹皮9g,天花粉9g。主治:热伏血瘀,目睛涩痛,结眵成颗,丝脉粗大色紫,蟠旋如蚘者。各家论述:方中酒黄芩、天花粉、地骨皮以清肺解热,知母、麦门冬以清肺养阴,赤芍、牡丹皮活血凉血,通血脉以退目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