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草学
在日本,一般认为在奈良朝代以前虽从中国传入医方的同时也传入了本草书,但在奈良时代通过遣唐使而将本草学传入日本,则曾是盛行一时的,遂于公元701年开始设置本草教习和药园,中国已经失传的唐代《新修本草》,日本至今,还保存着圣武时代天平3年(731年)的手抄本。
-
陶弘景
陶弘景(456-536年),为南北朝道教学家、中药学家。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其思想渊源于老庄哲学及葛洪神仙道教,亦兼杂有儒家、佛家之说,在医药方面对本草学有着较深的研究,尝整理《神农本草经》旧文,并增收魏晋以来名医所撰《名医别录》,合编为《本草经集注》七卷(原书已佚,现有敦煌卷子残本)。
-
证类本草
概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中药著作,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主要内容:《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祐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整理编著而成的。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概述:《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为中药著作,简称《证类本草》,宋·唐慎微撰。主要内容:《证类本草》是在掌禹锡《嘉祐本草》和苏颂《本草图经》基础上,收集民间验方,各家医药名著以及经史传记、佛书道藏中的有关本草学记载,整理编著而成的。本书增加方论1000余条,各药之后共附古今单方3000余首。
-
中药鉴定学
云南的诃子、马钱;如在抗肿瘤药的药理筛选中发现唐松草新碱具有较好的抗肿瘤活性,后从10种东北产唐松草属植物里,找到展枝唐松草(ThalictrumSquarrosum),根中唐松草新碱含量最高,目前唐松草新碱的制剂已用于临床。常用的鉴定方法有:来源(原植物、原动物和矿物)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等方法。
-
本草纲目
概述:《本草纲目》为中药著作。4以证候为主,分述所用药物。书中不仅考正了过去本草学中的若干错误,综合了大量的科学资料,也提出了较科学的药物分类方法,并反映了丰富的临床实践。本书不仅是一部中药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举凡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以至于历史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成就。
-
顾观光
顾观光晚清医家。字尚之,又名漱泉。江苏金山人。世医出身。初为太学生,博通经史百家、天文历算,屡试不第,遂弃儒承家学。致力于本草学研究,博览古医籍,搜采散见各书中之《本草经》佚文,重辑《神农本草经》,对整理和继承古代本草学有一定贡献。
-
华阳隐居
华阳隐居即陶弘景。丹阳秣陵(今江苏镇江附近)人。在医药方面,对本草学有较深的研究,曾将《神农本草经》与《名医别录》的药物共730种予以分类合编,加以注释,写成《本草经集注》,总结了南北朝以前的药物学成就,是《神农本草经》之后我国古代本草学的重要文献。在导引方面,撰有《养生延命录》、《养生经》等。
-
江上女子
江上女子即周祐。周祐为明代女本草学家。号江上女子。江南人。生平不详。与其妹周僖用彩色绢绘有《本草图谱》一书。
-
云娄农
云娄农即吴其浚。1847)为清代人。1847)时间编成《植物名实图考》一书,为我国第一部较大型的区域性植物志。书分38卷,十二大类,共计收植物1914种,除描述形态外,着重研究植物名称和原植物的统一,以及药用价值,纠正了过去本草书籍中的某些错误,在我国近代植物分类学及本草学上均有重要贡献。
-
本草问答
《本草问答》为药物学著作。清·唐宗海撰。刊于1893年。本书乃唐氏和他的学生张士让就本草学中的一些理论问题所作的问答整理而成。书中对于中西医药的不同理论观点,以及中药药性对人体医疗的相互关系等,均作了探讨。现有《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本。
-
唐宗海
唐宗海(1847-1897年)清末医学家。著述有《中西汇通医经精义》(又名《中西医判》、《中西医解》、《中西医学入门》)两卷(1892年)。曾著《血证论》八卷(1884年),提出止血、消瘀、宁血、补血四大治血证原则。另有《金匮要略浅注补正》九卷(1893年)、《伤寒论浅注补正》七卷。以上五书合称《中西汇通医书五种》。
-
生药学
生药学是研究生药的科学。(2)研究生药的种类、产地和分布区域,以了解生药的品种和资源。(5)研究药用植物生长过程中影响其有效成分的内外因素,以改进栽培方法,掌握采收时期,提高生药的产量和质量。(7)研究生药的细胞和组织培养技术,达到工业化生产优质产品的目的。(8)阐明生药的药理作用等。
-
寇宗奭
简介:寇宗奭为宋代药学家。学术贡献:于本草学尤有研究,尤重视药性之研究。谓:“疾病所可凭者医也,医可据者方也,方可恃者药也。”寇宗奭撰《本草衍义》二十卷(1116年)。李时珍曰:“参考事实,核其情理,援引辨证,发明良多,东垣、丹溪诸公,亦尊倍之。”又指出:“以兰花为兰草、卷丹为百合,是其误也。”
-
吴其浚
吴其浚清代植物学家(1789-1847年)。河南固始县人。宦游各地,酷爱植物,每至一处,必搜集标本,绘制图形,并于庭院中培植野生植物,历时七年,将其实地考察及经历所得之真知,写成《植物名实图考》一书,计三十八卷,其中所收之植物共一千七百一十四种,并有附图一千八百多幅。此二书在我国植物学发展史上有重要作用。
-
吴普
吴普三国时医家。广陵(今江苏江都县)人。精于医术,且专长于本草学及养生。吴普向华佗学练“五禽之戏”,坚持锻炼,年九十余而尚牙齿完坚、耳目聪明。吴普且辑有本草书《吴普本草》,原书早佚,为后代某些本草及其他著作引用。近现代尚有人辑出铅印本。另又编集《华佗方》,一作《华佗药方》,已佚。
-
王子接
王子接为清代医学家,字晋三,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潜心于医经、本草,深得仲景医书之奥旨。后又著成《绛雪园古方选注》、《古方选注》等,均系其半生之临证心得,结合《内经》、《本草》,由其门人记录整理而成,其本草方面之著作《得宜本草》(全名《绛雪园得宜本草》),载药354种,于本草学史上也有一定地位。
-
许希周
许希周明代医家。字近濂,一字以周,道州(今属湖南)人。少业儒,后酷嗜医,尤精于本草学之研究,曾以诸药物中性味相对者,编为验语之药性对五百○六联,题曰《药性粗评》,并补注每药之形态、产地、收采等内容,刊行于世。
-
本草发挥
《本草发挥》为药物学著作。明·徐彦纯撰。书成于明初。3将药物分为金石、草、木、人、兽、虫、鱼、果、米谷和菜共10类,收药270种;卷4为药物总论,内容多录自金、元诸医家著述中对药物的阐析与经验,作者未加注释,可供研究金元时代本草学的参考。现有《薛氏医案二十四种》本。
-
本草备要
概述:《本草备要》为药物学著作。清·汪昂撰。主要内容:本书取材以《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二书为主,作者予以编选而成。内容首载药性总义,次将药物分为草、木、果、谷菜、金石水土、禽兽、鳞介鱼虫及人等八部,共470余种药物。对各药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综述,附图400余幅,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
-
本草医方合编
《本草医方合编》为书名。系《本草备要》与《医方集解》的合刊本。对各药的性味及用途等作了概括性综述,附图400余幅,在近代本草学著作中流传较广。按不同作用的方药性质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等21类方剂。
-
秦信
秦信西汉医生。里贯未详。于本草学及古代医经颇有研究。
-
兰茂
兰茂(1397~自幼喜爱植物药草,常辨研其药性、生长环境等。所著有《滇南本草》三卷,书后且附刊《医门揽要》,本草书多载其当地所产之植物,其中有不少为当地少数民族所常用之药物,既为民族药学著作,又为较早之地方性本草著作,其中还有一些《本草纲目》所不载者,后曾由滇南人范洪加以增修,成《滇南本草图说》行世。
-
蒋孝琬
蒋孝琬唐代本草学家。里居未详。善于鉴别药物,撰有《加注杂注本草》。
-
兰止庵
兰止庵即兰茂。1496)为明代本草学家。自号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自幼喜爱植物药草,常辨研其药性、生长环境等。后因母病,又留心医药而摒弃仕途。著述较多,在医药方面主要有《滇南本草》等书,是现存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完整和较早的著述,反映了他在医药上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对于民间经验的重视。
-
陈藏器
陈藏器为唐代药学家。四明(今浙江宁波)人。尝任京兆府三原县尉,对本草学甚感兴趣,但有感于《本经》、《唐本草》等之漏误,遂另撰《本草拾遗》。原书早佚,李时珍赞其“博极群书,精赅物类,订绳缪误,搜罗幽隐,自本草以来,一人而已”,然所记载之人肉入药,亦颇遭后世非议。
-
兰延秀
兰延秀即兰茂。1496)为明代本草学家。自号光道人,洞天风月子、玄壶子。自幼喜爱植物药草,常辨研其药性、生长环境等。后因母病,又留心医药而摒弃仕途。著述较多,在医药方面主要有《滇南本草》等书,是现存地方性本草书籍中较完整和较早的著述,反映了他在医药上有较多的实践经验和对于民间经验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