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温热
温热①病因。同温邪或热邪。亦有以邪轻为温,邪重为热;渐感为温,速发为热;冬春为温,夏暑为热者。如《温热经纬》以此作为外感热病的总称。③温病分类名称。病因由于热而不挟湿的,称为温热,如风温、温燥等;湿热合邪的,称为湿热,如暑温、湿温等。
-
WS/T 88-2012 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 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
《煤及土壤中总氟测定方法高温热水解-离子选择电极法》由卫生部于2012年11月28日卫通〔2012〕20号发布,自2013年5月1日起施行。样品中氟被转化成氟化氢或其他含氟的挥发性化合物,冷凝后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以离子选择性电极测定吸收液的氟含量。若空白值过高,在结果计算时应扣除,并检查空白值过高原因,加以消除。
-
艾卷灸
概述:艾卷灸为灸疗方法名。艾条灸按其操作方法,可分为悬起灸和实按灸二种。又分为温和灸、雀啄灸和回旋灸三种。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寸左右距离,使患者有温热而无灼痛的一种方法。亦有认为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称为温和灸。古代的太乙神针、雷火针灸法属此范畴。
-
用温远温
《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食宜同法,有假者反常。治病必须因时制宜,气候炎热则阳气亢盛,阴精易损,再服用大温大热的药物或食物,则助阳气亢盛之势而阴精更受损伤,有违自然界四时阴阳消长规律,造成阴阳偏胜、失调,故为用药之所不宜。
-
耳聋治肺
是指从肺论治耳聋的方法。耳部经气痞塞不宣故有耳内阻塞感、耳鸣、听力下降等症状,刘河间提出“耳聋治肺”,正是指此而言。它的作用,诚如《温热经纬·外感温热篇》所谓:“耳为肾水之外候,然肺经之结穴在耳中,名曰茏葱,专主乎听,金受火烁,则耳聋。”不可泥于伤寒少阳之文,而妄用柴胡以煽其焰。
-
温度觉
温度觉是人体皮肤对温热和冷的感觉。温度感受器的刺激——冷和温热觉三种不同类型的神经纤维对不同温度的反应:冷觉、温热觉和痛觉。因此,人体是由不同类型神经末梢的相对刺激程度以确定不同等级的温度感觉的。在33℃时冷觉和温热觉都受到了刺激;皮肤受到热刺激时,温热感受器活动增加,变冷时降低。
-
温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温和灸
概述:温和灸(mild-warmmoxibustion)又称温灸。是将艾条燃着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使患者有温热感而无灼痛的悬起灸。也有人认为温和灸是相对烧灼灸而言,凡可使患者产生温热感觉的灸法,均可称为温和灸。用间接灸时要根据反应情况适当移动艾炷和垫隔物;
-
知热感度测定法
即利用线香或特制的电热器作热源,刺激十二井穴,或背俞穴,测定温热感觉的灵敏度,通过对左右敏感度差异的分析,来诊断脏腑、经络虚实,并据以拟方配穴,是临床中的一种诊疗方法。
-
柳宝诒
柳宝诒清末医家。江苏江阴人。学说渊博,医名更著,尤长于诊治温热证,为一时名医。曾采尤在泾、曹仁伯、王旭高和张仲华诸家医案,编撰成《柳选四家医案》(1904年刊),按病分目,并加按语,分析病机,处方颇为理致,为医家所推崇。另撰《温热逢源》三卷,《素问说意》、《惜余医话》四卷。
-
热化
热化①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寒邪化热入里,寒从热化。《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治》:“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③五运学说术语。《素问·至真要大论》:“少阴司天为热化。”参少阴热化条。使阴寒之气转化为温热。(即岁运与司天之气皆属于寒者,应调以温热之法治疗。
-
玉米粉粥
处方:玉米粉粳米各适量制法:将玉米粉加适量冷水调和,将粳米粥煮沸后入玉米粉同煮为粥。对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血液循环障碍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主治:高血脂症、冠心病、心肌梗塞、动脉硬化等心血管系统疾病,及癌症的防治。用法用量:早、晚温热服食。用药禁忌:霉坏变质的玉米或玉米粉不宜煮粥食用。
-
复方青蒿搽剂
复方青蒿搽剂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复方青蒿搽剂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彝医:中医:清热解毒,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1.0毫升,一日2~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温麻
温麻病证名。出《麻证新书》。指麻疹偏于温热者,症见壮热,烦渴,疹出稠密而色鲜红等。麻疹由于感受温热、疫疠时行之气而发。治宜辛凉宣透,兼以解毒。用银翘散加减。皮疹色红,、热甚者,则宜清热解毒,用紫草红花饮(方见麻疹条)或清营汤加减。
-
薤白粥
功能主治:宽胸,行气,止痛。摘录:《食医心镜》《医方类聚》卷二三八引《食医心镜》:方名:薤白粥组成:薤白(切)1升,红米3合。主治:产后赤白痢,脐腰痛。用法用量:上除人参汤,3味同煮熟搅匀,然后与温热人参汤相和调,顿服,不拘时候,如恶食,即与粟米粥饮渐加糯米和之。主治:脾虚冷,下白脓痢及水谷痢。
-
红外线穴位照射疗法
概述:红外线穴位照射疗法是指用红外线照射穴位的一种治疗方法。红外线的生理作用主要是温热效应,它被人体吸收后转化为热能,可以使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带走病理产物,使炎症得以消散。根据红外线波长短则透八组织深,波长长则透入组织浅的特点,照射肌肉丰厚的腰、腹、四肢肘膝以上各部位腧穴时,宜用0.76~
-
湿热灭菌法
湿热灭菌法是利用饱和水蒸汽或沸水来杀灭细菌的方法。湿热灭菌的菌体蛋白质吸收水分,因较大同一温度的干热空气中易于凝固。取出后放37℃孵箱过夜,使芽胞发育成繁殖体,次日再蒸一次,如此连续三次以上。(4)巴氏消毒法(Pasteurization):利用热力杀死液体中的病原菌或一般的杂菌,同时不致严重损害其质量的消耗方法。
-
热敏灸
热敏灸是指在热敏点上施灸,称之。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复方青蒿喷雾剂
复方青蒿喷雾剂说明书:药品类型:中药药品名称:复方青蒿喷雾剂药品汉语拼音:药品英文名称:成份:性状:作用类别:适应症/功能主治:彝医:中医:清热解毒,化瘀止血,消肿止痛。用于大肠湿热所致炎性外痔,血栓性外痔。药物相互作用:如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可能会发生药物相互作用,详情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
热敏点
指对于艾条温和灸法极为敏感,产生喜热、耐热、透热或传热等特殊反应的反应点。喜热就是在艾条温和灸时患者感觉异常舒适,能即时减轻因病痛带来的不适感。传热即艾灸热敏点时,患者可以感觉到温热范围扩大,或热力传到另一部位造成施灸部位不热而另一远离施灸部位感觉温热,甚至患者感觉一股热力沿着某种路线传导。
-
回旋灸
概述:回旋灸(revolvingmoxibustion)为艾灸法的一种。是施灸时,艾卷点燃的一端与施灸部位的皮肤保持一定距离,向左向右方向移动、反复旋转地的悬起灸。该法可以给患者以较大范围的温热刺激。应使皮肤有温热感而不致于灼痛。回旋灸适应证:回旋灸适用于风湿痛,神经麻痹、瘫痪等。
-
南病别鉴
《南病别鉴》温病学著作。宋氏鉴于江南地区温热湿热病居多,因取温病著作中影响较大的叶天士《温证论治》,薛生白《湿热条辨》及薛公望《伤寒直解辨证歌》三书加以辑注。宋氏辑注本书,在分析温热、湿热两种热病的辨证和论治方面颇有条理,书末所附宋氏个人所撰《辨证要略》,亦颇有见地。现存自刻初刊本及多种清刻本。
-
伤寒指掌
《伤寒指掌》为伤寒著作。清·吴坤安撰于1796年。本书辨析伤寒、温热病证治,伤寒推崇王宇泰、喻嘉言、柯韵伯等;温热悉遵叶天士、薛生白学说。卷1辨类伤寒及三阳经;卷2述三阴经及瘥后诸病;卷4列伤寒类证。吴氏原作后经邵仙根于正文后增写评语,多系经验之谈。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按吴氏原著,邵氏评批本出版排印本。
-
芹菜粥
处方:新鲜芹菜60克粳米50~功能主治:固肾利尿,清热平肝。适用于高血压、糖尿病等。此粥作用较慢,需要频服久食,方可有。摘录:《本草纲目》《长寿药粥谱》:组成:芹菜(连根)120g(洗净,切碎),粳米半斤。功效:清肝热,降血压。主治:高血压病,肝火头痛,眩晕目赤。用法用量:同煮粥,早晚餐温热服食。
-
耳灸法
耳灸法是用温热作用刺激耳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近来研究证明,耳灸具有温经散寒、疏通经络的作用,它能够调整生理机能,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内分泌活动,提高机体的免疫能力。3穴,灸至病人感觉温热而稍有灼痛为度。3日灸治一次,复灸时应更换耳穴。耳灸法多用于治疗虚证、寒证和痹痛等,以耳灸镇痛也多获效验。
-
石淋通冲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ShilintongChongji标准编号WS3-B-1520-93本品为广金钱草经提取加工制成的冲剂。(2)取本品10g,加乙醇30ml与盐酸10滴,温热10分钟,时时振摇1小时,滤过滤液蒸去乙醇,加水10ml使溶解,滤过,取滤液各2ml,分置二支试管中,一管中加碘化铋钾试液2滴,生成橘红色沉淀;功能与主治清温热,利尿,排石。
-
拨粥
《普济方》:拨粥:处方:薤白10~60克)葱白2茎白面粉100~150克(或粳米50~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以及急慢性痢疾、肠炎。治疗肠炎、痢疾,3~3次温热服。功效:宽胸止痛,行气止痢。主治:赤白痢,休息气痢,久不愈者。胸胁刺疼,胸痹心痛,以及冠心病心绞痛。用药禁忌:对发热病人,不宜选用。
-
广温疫论
清·戴天章约撰于1722年。戴氏取《温疫论》予以增订、删改,辨明温疫与伤寒之异,特别是早期证候的鉴别。卷一辨析气、色、脉、舌、神,辨时疫与风寒在病因、受病、传经、兼证等方面的不同;所附《佛崖验方》1卷,共收载治疗温热病方84首。1878年陆懋修又将《广温疫论》加以删订补充,改名《广温热论》。
-
出汗
人的汗腺最发达,人的出汗可分为两种:(1)温热性出汗(thermalsweating),是由外界温度升高而引起的,一般除手掌和足趾以外,全身其他皮肤都可出汗。(2)精神性发汗(mentalsweating),是由精神兴奋或痛觉刺激等原因所引起,发汗主要见于手掌、足趾和腋窝3个部位。汗腺的分泌神经是交感神经,是胆碱能神经纤维。
-
三黄调经汤
《温热经解》:方名:三黄调经汤组成:川连1钱,黄柏1钱,真阿胶2钱,炒续断2钱,酒芩1钱,炙草1钱,炒白芍2钱。临床应用:血奔误服人参宁波余某之妻患血奔不止,津医林子皋用老山人参,服后神志欲狂,延余往诊。予曰:此热血上冲心也,令其先服童便,为拟三黄调经汤,数剂始愈。
-
知母桂心汤
《活人书》卷十八:方名:知母桂心汤组成:知母1两,麻黄1两(去节),甘草1两(炙),芍药1两,黄芩1两,桂心1两。主治:伤寒后不愈,朝夕有热如疟状。用法用量:每服4钱,水1盏半,加生姜4片,煎1盏,去滓,取8分清汁,温热服,1日3次。制备方法:上锉,如麻豆大。
-
石膏二母汤
《温热经解》:组成:石膏3钱,川贝2钱,知母2钱,甘草1钱。主治:胃中有火,午前咳嗽者。
-
三参冬燕汤
《温热时疫治疗法》引樊开周方:方名:三参冬燕汤组成:太子参1钱,西洋参1钱,北沙参4钱,麦冬2钱,光燕条8分,青蔗浆1酒杯,建兰叶3片。主治:血分温毒,与积滞相并,内攻胃肠,劫夺血液下趋,而致肠澼下血,身热口渴,脐腹大痛,里急后重,经急救后,尚有积热未净者;夹血伤寒,呕血吐血后。用法用量:水煎服。
-
杏朴芩连汤
《温热经解》:方名:杏朴芩连汤组成:杏泥3钱,川朴1钱,酒芩8分,川连1钱,陈皮1钱,苏子8分(炒),川贝2钱,甘草1钱。主治:咳喘。
-
生姜小便饮子
《伤寒总病论》卷六:组成:生地黄汁1盏,藕汁1盏,小便1盏。主治:产后伤寒,恶血冲心,闷乱口干。用法用量:上药和匀,煎2-3沸,温热分作3服。
-
四温丹
《疡科纲要》卷下:组成:上瑶桂(去粗皮)2两,北细辛(去净泥垢)1两,干姜8钱,公丁香5钱。主治:痈疽初起,不论深浅、大小。用法用量:小证各用2-3分,上用温热薄贴盖之;大证别用3-5钱,调入湿煦薄贴料中摊贴,再加麝1分许。制备方法:上为粗末。用药禁忌:阳发风火热毒禁用。
-
息焚救液汤
《喉科家训》卷二:方名:息焚救液汤组成:犀角、羚羊、生地、玄参、银花、紫草、菖蒲、丹皮、连翘、薄荷、石斛、麦冬、金汁。主治:湿温、温热、风温,咽喉肿腐,壮热烦渴,脉洪数,舌焦红,斑疹隐于肌肤,肉陷不达,胸痞自利,神昏痉厥,热邪流注表里三焦。用法用量:水煎服。
-
桑皮杏仁饮
《温热经解》:方名:桑皮杏仁饮组成:桑皮1钱,杏泥3钱,五加皮1钱,车前子1钱,大腹皮1钱,陈皮1钱,茯苓皮1钱半,地骨皮1钱半。主治:热饮外溢,久咳,面浮肢肿。用法用量:水煎服。
-
桑柴饮
《温病刍言》:方名:桑柴饮组成:桑叶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柴胡5g,薄荷5g,忍冬藤12g,连翘12g。功效:辛凉解表,和解少阳。主治:温热之邪入于半表半里,而仍偏表,寒热往来1日数作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浴体法
《小儿药证直诀》卷下:方名:浴体法别名:浴体天麻散组成:天麻末2钱,全蝎(去毒,为末)5钱,朱砂5钱,乌蛇肉(酒浸,焙干)2钱,白矾2钱,麝香1钱,青黛3钱。主治:胎肥、胎热、胎怯。小儿100日内发搐。用法用量:每用3钱,水3碗,桃枝1握,叶5-7枚,同煎至10余沸,温热浴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
-
消风透痧汤
《温热经解》:方名:消风透痧汤组成:僵蚕3钱,淡豆豉3钱,苦杏泥3钱,蝉退1钱半,前胡1钱半,薄荷1钱,菊花2钱,甘草8分,瓜蒌皮1钱半。主治:羊毛痧,神昏谵语,耳聋直视不能言。
-
铁门闩
《春脚集》卷二:方名:铁门闩组成:玄胡、莪术、良姜、五灵脂、当归各等分。主治:胃气疼。用法用量:每服1-3钱,用好陈醋温热1杯调服。
-
梅粥
《山家清供》卷下:方名:梅粥组成:扫落梅英(拣净洗之)。功效:舒肝理气,健脾开胃。肝胃气痛,梅核气,神经官能症,胸闷不舒,嗳气,食欲减退。用法用量: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英同煮。附注:《药粥疗法》:梅花粥应以3-5天为一疗程,每天分二次空腹温热食用。本方方名,《药粥疗法》引作 梅花粥。
-
清白饮
《辨证录》卷一:方名:清白饮组成:丹皮3钱,柴胡2钱,前胡2钱,白芍1两,青蒿3钱,人参1钱,甘草1钱,半夏1钱,青皮2钱,炒栀子2钱,茯苓3钱,当归3钱。主治:冬月妇人伤寒,发热至6-7日,昼则了了,夜则话语,如见鬼状,按其腹则大痛欲死。用法用量:水煎服。主治:羊毛疔。用法用量:隔水温热服。加姜汁、童便更妙。
-
香葛散
《永类钤方》卷二十一:方名:香葛散别名:香葛饮组成:香附子(净)2两,陈紫苏叶2两,陈皮1两,甘草(炙)半两,粉葛1两。主治:小儿伤寒,夹食夹惊,及四时瘟疫。用法用量:每服3钱,水半盏,加生姜、葱白煎,半温热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附注:香葛饮(《赤水玄珠》卷二十六)。主治:小儿疳漏饮水。
-
香附乌药散
《温热经解》:方名:香附乌药散组成:制香附1钱半,绿萼梅8分,陈皮8分,青皮5分,乌药8分,左金丸1钱,焦枳实7分,甘草8分,白芍1钱。主治:肝气为病,脾寒肝旺。
-
杏仁石膏防己汤
《温热经解》:组成:杏仁2钱,石膏3钱,木防己1钱,茯苓3钱。主治:热食咳者。
-
茸附养真汤
《女科百问》卷上:方名:茸附养真汤别名:茸附汤组成:干姜4两,肉桂2两,当归2两,附子(炮)2两,鹿茸3两(酒炙),牡蛎(煅)2两,防风2两,龙骨2两(生)。每服半两,水2大盏,煎至8分,去渣温服,不拘时候。各家论述:《济阳纲目》:止涩之药,不难于涩,而难于温热。本方尤妙于补血中之气,举下陷之用。
-
神健散
《鸡峰》卷五:方名:神健散组成:人参、白术、牡丹、桑白皮、当归、柴胡、枳壳、桔梗、甘草、杏仁、旋覆花、泽泻、茯苓、半夏、川芎各等分。主治:伤寒。《普济方》卷三四○:方名:神健散组成:菖蒲1两,赤石脂1两,干姜半两。主治:妊娠下痢,及水泻不止,米谷不消化者。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空心米饮调下,1日3次。
-
芩芍解毒汤
《医方简义》卷二:组成:黄芩(酒炒)2钱,白芍2钱,川连8分,焦栀子3钱,炒川柏1钱5分,银花3钱,生甘草8分,生姜2片。主治:温热初起之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