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补
补①用补药治疗虚证。《素问·三部九候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②指针刺补法。《灵枢·四时气》:“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
-
卫主生气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卫主生气汤组成:人参3钱,白术5钱,麦冬5钱,北五味5分,白芍1两,白芥子1钱,炒枣仁3钱,玄参1两。夜梦不安,惊悸健忘,形神憔悴,血不华色。用法用量:水煎服。2剂心血生,心气亦旺矣。倘只补心而不补余脏,或单补一二脏,而不五脏之兼补,反有偏胜之忧,非善补心伤虚损之法也。
-
营卫补泻法
当泻之时,从荣置气。荣卫通行,此其要也”。补应取卫阳之气,泻应弃置荣血。《医学入门》:“补则从卫取气宜轻浅而针,从其卫气随之于后而济其虚也。方法《难经》后世医家补进针得气后,将针推进下插,引卫分阳气深入以纳之先浅后深,紧按慢提泻进针到深层得气后,将针动而上提,引荣血从阴分向外散之先深后浅,紧提慢按
-
启结生阴汤
《辨证录》卷六: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车前子3钱,苡仁5钱,麦冬5钱,益智仁1钱,肉桂1分,沙参3钱,山药4钱。主治:肺肾气虚,膀胱燥结,夏秋之间,小便不通,点滴不出。用法用量:水煎服。加益智以防其遗,加肉桂以引其路,滂沛之水自然直趋膀胱,燥者不燥,而闭者不闭矣。
-
卯南酉北
卯南酉北与卯南卯北意思相仿。语出《备急千金要方》:“欲补从卯南,欲泻从西北。”十二支配合方位:卯是东方,午是南方;后世补泻法中以左转从午,属补,右转从子,属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
-
肝肾同源
肝肾同源又称“乙癸同源”,是五脏相关理论之一。肝与肾内寓相火,而相火源于命门。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相生,故肝阴和肾阴相互滋养,肝肾相生。临床上肝或肾不足,或相火过旺,常是肝肾并治,或采用滋水涵木,或补肝养肾,或泻肝肾之火的方法,就是根据这一理论而产生的。北方之水,无实不可泻,泻肝即所以泻肾。”
-
至慈汤
《辨证录》卷十四:组成:人参3分,荆芥(炒黑)3钱,生甘草1钱,柴胡1钱,当归3钱,茯苓2钱,陈皮3分,麦冬2钱,元参3钱,天花粉1钱。主治:小儿将出痘。用法用量:水煎服。妙在人参、归、冬之类俱是补气、补津之味,佐其药以充其力,使无壅闭之忧。世人治痘,一见用补,无不惊惧,谁知火毒非补万不能由内而发于外。
-
从卫取气
从卫取气为刺法术语。与“从荣置气”相对,为针刺补法的要领。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
-
阳物细小
概述:阳物细小为症状名。是指阴茎短而细小之症。病因病机:多因肝气不足所致。治疗:《辨证录·种嗣门》:“欲使小者增大,要非补肝不可。然而肾为肝之母,心为肝之子,补肝而不补其肾,则肝之气无所生,补肝而不补其心,则肝之气有所耗,皆不能助肝以伸其筋,助筋以壮其势,故必三经同补。”用夺天丹、展阳神丹等方。
-
仲景三部九候诊法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平脉考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平议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伤寒总论
包括《黄帝内经明堂》、《黄帝内经太素诊皮篇补证》、《杨氏太素诊络篇补证》、《黄帝太素人迎脉口诊补证》、《杨氏太素三部九候篇诊法补证》、《平脉考》、《经脉考证》、《仲景三部九候诊法》、《伤寒总论》、《伤寒平议》、《伤寒古方订补》、《难经经释补正》、《脉学辑要评》、《药治通义辑要》等二十二种。
-
退法
概述:退法:1.针刺手法名;2.推拿手法名。金·窦汉卿《针经指南》:“退者,为补泻欲出针时,各先退针一豆许,然后却留针,方可出之。”目前退针的方法,宜从深部缓缓退至皮下,留置片刻以待气缓,当针下不觉沉紧时随即拔出。指方向向后或向下的平推法。如退六府即推六府法。
-
拔原法
拔原法为取穴法之一。如肺经病取太渊,肝经病取太冲等。此法为元代医家王海藏所倡用,故又称王海藏拔原法。《普济方》王海藏拔原法:“假令针肝经病,于本经原穴一针,如补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补一针;如泻肝经来,亦于本经原穴泻一针。如余经有补泻,针毕仿此例,亦补泻各经原穴。”
-
脾肾双益丹
《辨证录》卷九:方名:脾肾双益丹组成:人参1两,白术1两,巴戟天1两,山药1两,茯苓5钱,柴胡1钱,甘草1钱,肉桂5分,山茱萸3钱。主治:终日思虑忧愁,致面黄肌瘦,感冒风邪,内伤于脾肾。用法用量:水煎服。补之内有散邪之剂,有补之益,而无散之伤,实乃治忧思内损之神方,非只治忧思外感之妙药也。
-
程明佑
程明佑明代医生。安良吉,号岩泉。古歙(今安徽歙县)人。幼习举业,后攻医。阴阳迭用,刚柔互体,故补血以营荣,非顺气则血凝;补气以助卫,非活血则气滞。盖脾为中州,水火交济,而后能生万物。”其阐述阴阳补泻之理发人省思。
-
六译馆医学丛书
《六译馆医学丛书》为医学丛书。作者辑录和收集了多种古典或古佚医籍,并对其中的不少著作内容进行了考释、整理和评注。
-
钱氏儿科案疏
《钱氏儿科案疏》儿科医案著作。本书内容大体分两部。其一为张山雷氏将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中所录的儿科医案23则及医案中所用的方剂加以注释。其二为何光华补入万全、缪仲醇、江瓘、喻昌等人的儿科医案22则及其治疗方剂,并予以补注。卷末附薛己在《薛氏医案》中所摘录的钱乙儿科医案的评注,作为对照。
-
旺水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旺水汤组成:熟地1两,沙参5钱,北五味1钱,山药1两,芡实1两,茯苓5钱,地骨皮3钱。主治:朝朝纵欲,渔色不厌,遂至梦遗不能止,肾水涸竭,腰足痿弱,骨内痠疼,夜热自汗,终宵不干。用法用量:水煎服。补其精则水足以制火之动,火不动精自能止,何必涩之。火闭其尿窍,则水走其精窍也。
-
平胃加消汤
方出《得效》卷十四,名见《医林纂要》卷八:组成:平胃散1帖。各家论述:《医林纂要》:苍术燥湿,补肝,辛烈善行,去恶气,辟不祥,故可下死胎;厚朴降逆气,破宿血,攻坚消滞,本妊娠所忌,此下死胎,宜用之;甘草,方多峻急,赖此补中而缓之;朴消咸以软坚,能化死胎,而补心滋阴,且在术、朴队中,自无伤于母气也。
-
解寒汤
处方:人参5钱,白术1两,附子3分,苍术3钱,川芎2钱,柴胡5分。功能主治:补二经之虚,兼散其寒邪。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参、术以大补其气,佐之苍术、川芎、柴胡以发其汗,用附子以引至阳明、冲脉、宗筋、气街之所,自然气因补而无秘寒之忧,邪得散而无闭结之患矣。摘录:《辨证录》卷八
-
阳中隐阴
阳中隐阴为针刺手法名。出明·徐风《金针赋》。为先补后泻法,与阴中隐阳相对。如觉微热,便运一寸之内,却行六阴之数行(紧提慢按6次),以得气,此乃阳中隐阴,可治先寒后热之症,先补后泻也。”其法先进针至浅部(0.5寸左右),行紧按慢提九次,觉微热,再进针至深部(1寸左右),行慢按紧提六次,此为一度。
-
补虚利腰汤
处方:熟地1两,杜仲5钱,破故纸1钱,白术5钱。功能主治:肾虚腰痛,动则腰痛,自觉其中空虚无着者。用法用量:水煎服。连服4剂自愈。各家论述:熟地补肾水也,得白术则利腰脐而熟地不腻;杜仲、破故纸补火以止腰痛者也,得熟地则润泽而不至干燥。调剂相宜,故取效最捷耳。摘录:《辨证录》卷二
-
麋肉
《*辞典》:麋肉: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 R u来源:为鹿科动物麋鹿的肉。性味:①《食性本草》:大热。②《饮膳正要》:味甘,温,无毒。治虚劳不足,腰脚软弱。①孟诜:益气补中,治腰脚。③《医林纂要》:补肾益精,健骨充髓。略同鹿肉。注意:①陶弘景:不可合虾及生菜、梅、李果实食之,皆病人。
-
固气填精汤
处方:人参1两,黄耆1两(生用),白术5钱(土炒),大熟地1两(9蒸),当归5钱(酒洗),三七3钱(研末,冲),芥穗2钱(炒黑)。主妊妇因行房气脱,水亏火盛,以致小产,血崩不止。注意:若年逾四十,参、耆宜倍用,熟地宜减半用,以其气虚火衰世。盖热是虚,故补气自能摄血,补精自能止血,意在本也。
-
消阴止泻丹
《辨证录》卷七:方名:消阴止泻丹组成:苍术5钱,白术1两,附子3分,干姜1钱,山药1两。主治:大泻。用法用量:水煎服。各家论述:此方用苍术以祛邪,用白术以利湿,用姜、附以生阳足矣,何又入山药补阴之多事也?不知人为外邪所侵,不惟阳气消亡,而阻精亦必暗耗,加入山药之补阴者,补真明之精,非补邪阴之水也。
-
腰背痛
出《灵枢·五癃津液别》。腰痛连背,以肾虚、风寒外袭较为多见。治以补肾祛邪法,用独活寄生汤、菊花酒。如属久坐而腰背痛作,宜补中、益气血为主,用补中益气汤、八珍汤,亦可于方中加川续断、杜仲等药。
-
追
《素问·调经论》:“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王冰注:“追,言补也。”②追逐邪气的泄法。《灵枢·九针十二原》:“其来不可逢,其往不可追。”《素问·方盛衰论》:“追阴阳之变,章五中之情。”《灵枢·小针解》:“追而济之者,补也。”《三国志·华佗传》:“郡守果大怒,令人追捉杀佗。”
-
王相死囚休
“王相死囚休”指古时为五脏生克关系结合时令的运用方法之一。五脏配合五行,各有所合的时令,当令者王,先王者为相,克王者为死,被克者为囚,过令者为休(或称废)。出《普济方》。脏\时春夏长夏秋冬肝王休囚死相心相王休囚死脾死相王休囚肺囚死相王休肾休囚死相王
-
鲁照
鲁照清代医家。仿赵学敏行医中注意访求民间方士治病法,积二十年间所得,精选编成《串雅补》五卷(1825年),补赵氏《串雅》之未备,依次分述一顶(发汗、烧丹)、二串(攻下、毒药)、三抵(偏药、制假药)、四色(拔牙、点痣、熨烙、火罐),并附多种效方成药。后世将其书与赵学敏所著合为《串雅内外编附补》十二卷。
-
阴液亏虚
概述:阴液亏虚为证候名。辨证论治:津液来源虽同,但有清浊稀稠之别。液稠而浊,主里,流于关节及脑髓腔道,能利关节,濡空窍,补脑髓。《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故阴虚液亏也有相类似的见症。治宜滋阴补肾生髓,如左归饮、滋阴补髓汤等。
-
卯南卯北
“卯南卯北”是指用地支所属的方位,喻针刺捻转方向,以区分补泻。《席弘赋》:“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意指补法从卯向午捻转,即左转(大指向前);泻法,从卯向子捻转,即右转(大指向后)。与卯南酉北意思相仿。
-
从荣置气
从荣置气为刺法用语。荣通营,指营气行于较深部分,针刺泻法须于深部候气,随后向浅部提引,以放散积滞之气。《医学入门》说:“泻则从荣弃置其气,宜重深而刺,取其荣气迎之于前,而泻夺其实也。”出《难经·七十六难》:“当补之时,从卫取气。”意指针刺行补法时,须于浅层当卫气所在部位得气,随后推纳向深部。
-
气血两补丹
《石室秘录》卷三:组成:人参3钱,茯苓3钱,薏仁3钱,半夏1钱,六曲5分,白术5钱,甘草1钱,肉桂1钱,陈皮5分。功效:补胃气,以生肺金之气;补命门,以生脾土之阴。主治:血滞而后中风。用法用量:水煎服。
-
遂生编
《遂生编》痘疹专著。清·庄一夔撰。刊于1777年。本书专论痘症的辨证治疗。作者主张治痘“宜温补兼散”,忌用寒凉消导,故引录前人主张温补的有关论述与处方编成本书,并附验案。但其重温补、忌寒凉的主张亦未免失之偏颇、现存初刻本。
-
药品化义
《药品化义》药学著作。约刊于1644年。卷首诸论系李延昰所补,计有本草论(简史)、君臣佐使论、药有真伪论及药论。卷二-十三将148种药物分为气、血、肝、心、脾、肺、肾、痰、火、燥、风、湿、寒十三类,对其性味功治等加以论述。每种药物根据辨证八法说明。每卷之末综括该卷之要点。现有多种清刻本及排印本。
-
润燥破痰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润燥破痰汤组成:白芍1两,香附1钱,青黛5分,天花粉2钱,白芥子2钱,玄参5钱,茯苓3钱,山药3钱。功效:流肝气,补肝血,兼补肾消痰。主治:肝气甚郁,老痰结成粘块,凝滞喉咙之间欲咽不下,欲吐不能。用法用量:水煎服。
-
转腰汤
《辨证录》卷二:方名:转腰汤组成:白术1两,杜仲5钱,巴戟天5钱,防己5分,肉桂1钱,苍术3钱,羌活5分,桃仁5粒。主治:露宿于星月之下,感犯寒湿之气,邪入骨髓之内,腰痛不能转侧。用法用量:水煎服。而肾气无亏,且益之巴戟、肉桂以祛其寒,苍术、防己以消其水;至阴之邪既去,而至阴之真无伤,故能止痛如神耳。
-
陈氏乌须丸
别名:乌须至补丹处方:桑椹1斤(蒸熟晒干,不蒸则此物最不肯干,但不可经铁器,饭锅蒸则无害),生赤何首乌1斤(切片,饭锅蒸,晒干,九次为妙),南烛叶1斤(亦饭锅蒸熟,晒干,若不蒸自干则无用),熟地1斤,麦冬半斤,花椒(去壳皮)2两(以4两取米2两),白果1两,白术1斤。主摘录:《石室秘录》卷四
-
郑重光
郑重光(1638-1716年)清代医家。叹时医之术不精,遂博览《内经》以下诸医书,彻悟医理,治病有奇效。临证详慎周密,于伤寒、温病尤多发明。尝取方有执《伤寒论条辨》,删其繁复,增入喻昌、张璐、程郊倩诸家之说,附以己见,撰《伤寒论条辨续注》十二卷(1705年)以补方氏之未备。又参校柯琴《伤寒论翼》两卷。
-
壮水汤
《辨证录》卷三:组成:熟地2两,生地1两,荆芥(炒黑)2钱,三七根末3钱。用法用量:水煎,调服。各家论述:熟地与生地同用,补精之中,即寓止血之妙,荆芥引血而归于经络,三七即随之而断其路径,使其入而不再出也。《石室秘录》卷二:组成:熟地9钱,山茱萸7钱,车前子5钱,甘草6钱,茯苓9钱,白芍5钱,肉桂3分。
-
尿精
尿精病名。《诸病源候论·虚劳病诸候》:“肾藏精,其气通于阴,劳伤肾虚,不能藏于精,故因小便而精液出也。”治宜补肾固精,用枸杞子散、金锁子丸、菟丝子丸、聚精丸等方。小便多溺后精出者,用补中益气汤送服缩泉丸。
-
马蹄细辛
《全国中草药汇编》:马蹄细辛:拼音名:MǎT X Xīn来源:薯蓣科马蹄细辛DioscoreafargesiiFranch.,以根入药。生境分布:贵州。性味:甘,温。功能主治:止痛补虚,舒筋壮骨。劳伤:根1两,泡酒服。补虚弱:根5钱,蒸猪瘦肉吃。
-
劳聋
劳聋病名。系指由气血真元耗损所致之耳聋。《仁斋直指方》:“劳役伤于血气,淫欲耗其精元,瘦悴力疲,昏昏愦愦是为劳聋。”治宜养血益气培补精元。方可选用人参养荣汤等加减。又《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四:“劳聋者,肾气虚劳所致也。”
-
秋石还元丹
《普济方》卷二二二引《十便良方》:方名:秋石还元丹组成:男子小便10石(更多不妨)。用法用量:先搘大锅灶1副,于空屋内,锅上用深瓦甑接锅口令高,用纸筋杵石灰泥,涂甑缝并锅,勿令通气,候干下小便,只可于锅中及7分以来,灶下以稻火煮,令专人看之,若涌出,即添冷小便些少,勿令涌出;
-
气虚不摄
概述:气虚不摄是指气虚固摄无力,致使体内的各种液态物质易于丢失的病理变化。脏气虚统摄失职·气虚不摄:气虚不摄泛指脏气虚统摄失职,可见自汗、遗精、泄泻、遗尿、崩漏、便血等症。治宜固涩,并补其脏气。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气虚不摄:气为血帅,气虚不摄指气虚不能摄血而见各种出血症状。
-
推引
推引为刺法用语。推,指进针;引,指退针。《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推之则前,引之则止。”《针灸大成·卷四》则用以说明对针感传导的控制。王冰注:“言邪之新客,未有定居,推针补之,则随补而前进;若引针致之,则随引而留止也。”《针灸大成》:“徐推其针气自往,微引其针气自来。
-
驴肾
拼音名:LǘSh n来源:奇蹄目马科驴EquusasinusL.,以雄性生殖器入药。生境分布:全国各地。功能主治:补肾壮阳,滋阴补虚,强筋壮骨。主治阳萎,血虚气弱,骨结核,骨髓炎,妇女乳汁不足等。摘录:《全国中草药汇编》
-
养血润筋汤
《陈素庵妇科补解》卷五:方名:养血润筋汤组成:当归5钱,川芎1钱5分,熟地5钱,川断3钱,丹皮2钱,秦艽1钱,防风1钱,生耆2钱,白芍(酒炒)1钱5分,桑寄生2钱。主治:产后发痉。各家论述:是方四物加丹皮养血扶阴,寄生祛周身之风邪,行周身之经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