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灸经纶
《神灸经纶》为书名,清·吴亦鼎撰著。成书于咸丰三年(1853年)。本书内容专论灸法,详列蓄艾、用艾、灸忌、经脉循行、穴位主治等。临床应用强调辨证论治。卷一论灸疗的方法、禁忌、灸后调养、经络循环及释周身部位名称;卷二为十二经、奇经八脉的经穴位置与灸法;作者认为“针之手法未可以言传,灸之穴法尚可以度识”。
-
三椎
概述:三椎:1.穴名;参见“身柱”:身柱为经穴名(ShēnzhùGV12)。如咳嗽气喘、肺炎、支气管炎及哮喘、肺结核、百日咳、感冒、身热头痛、癫、狂、痫症、小儿抽搦、惊厥、神经衰弱、癔病及胸脊强痛。本穴配大椎、肺俞治慢性支气管炎;配关元、足三里(灸)治佝偻病。《黄帝内经素问·刺热篇》:“三椎下间主胸中热。”
-
下火
下火指点燃艾条的火源。见吴亦鼎《神灸经纶·卷之一》:“灸法下火,宜用阳燧……其次用线香火,或麻油灯、蜡烛火”。
-
五养说
“五养说”即养心、养肝、养脾、养肺、养肾的理论。见吴亦鼎《神灸经纶·卷之一》转引《寿世青编》。
-
丘虚
丘虚即丘墟。见《黄帝内经素问·气穴论》王注。《针灸学》(南京)作坵墟。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本经原穴。如偏头痛、目疾、齿痛、耳聋、咽肿、项强、腋肿、瘰疠、气喘、胸胁痛、腰膝痛、脚跗肿、足跟痛、寒热往来、浑身瘙痒、疟疾、疝气等。现代研究:①针刺丘墟等穴,可显著提高头面与腰部的皮肤痛阈。
-
穴位
补充:上星穴、神庭穴、五处穴、眉冲穴、曲差穴、头临泣穴、目窗穴、本神穴、颔厌穴、悬颅穴、悬厘穴、曲鬓穴、耳和髎穴、上关穴、鱼腰穴、丝竹空穴、球后穴、听会穴、颧髎穴、巨髎穴、地仓穴、承浆穴、兑端穴、素髎穴、鼻通、(龈交穴、上迎香穴)。
-
桑木灸
概述:桑木灸为灸法的一种。《外科正宗》:“治诸疮毒,坚而不溃,溃而不腐,新肉不生,疼痛不止,用新桑木长七寸,劈指大,一头燃着向患上灸之,火尽再换,每次灸木五、六条,肉腐为度。”火性畅达,通关节,去风寒。主治:痈疽发背不起发,或瘀肉不腐溃;及阴疮瘰疬,流臁注,臁疮,顽疮,恶疮,久不愈者。
-
火气
火气为灸法术语。火气为火热之气。指艾灸的火力。即用火灸法治疗所产生的温热作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火气虽微,内攻有力。”《神灸经纶》:“灸毕,即可用膏贴之,以养火气。”
-
布针
布针即巾针。巾针为镵针的前身,古时缝纫之针。出《针灸甲乙经》。在仓猝治病而又无毫针之际间可代用,但仍需注意消毒。《证类本草》谓“布针,用缝布大针也。”《神灸经纶》:“若舌下有紫脉牵绊,不语啼哭,名绊舌。用布针刺脉上,数针即愈。”
-
下横
下横为横骨穴之别名。为冲脉、足少阴肾经的交会穴。仰卧取穴。主治前阴、肝肾及少腹等疾患,如小便淋沥、遗精、阳痿、疝气偏坠、遗尿、癃闭、经闭、少腹痛、脱肛、腰痛等。一般直刺0.5~本穴内为膀胱,应在排尿后进行针刺。用于腹股沟斜疝修补术针麻,可减轻切皮时的疼痛反应。2.经外奇穴名,出《备急千金要方》。
-
穴中
穴中即穴窍。见《普济方》卷四百十六。穴位为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部位,是疾病在体表的反应点,也是针灸等治疗的刺激点。古代文献有称作“气穴”“孔穴”“空”“输(通俞、腧)”“节”“会”等,通俗还称作“穴道”。在原有经穴以外增加的穴位,称为经外奇穴(奇穴);此外,按局部压痛点所取之穴,一般称阿是穴。
-
吴砚丞
吴砚丞即吴亦鼎。吴亦鼎为清代针灸学家。亦鼎乃其派名,名步蟾,字定之,号砚丞。歙县(今属安徽)人。著有《神灸经纶》四卷,对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及灸法理论都有所阐发。
-
绝谷
概述:绝谷即绝骨。阳辅为经穴名(YángfǔGB38)。如偏头痛、口苦、腋肿、瘰疬、胸胁痛、腰痛、膝关节酸痛、足冷、下肢痿痹等。现代又多用于治疗高血压、颈淋巴结结核、腋窝淋巴结炎、坐骨神经痛、腓肠肌痉挛等。悬钟·绝骨:出《难经》:“髓会绝骨。”位于足外踝前缘直上,与外踝上缘相平处。
-
烘法
烘法是指用火燃烧药物或其他可燃物刺激穴位或病患局部,使之温暖,用以治病之法。与今之悬起灸类似。《神灸经纶》有桑柴火烘法,治痈疽初起肿痛。
-
蓄艾
蓄艾指蓄藏保管艾叶。见吴亦鼎《神灸经纶·卷之一》:“凡物多取新鲜,惟艾取陈久者良……必随时收蓄风干,净去尘垢,捣成熟艾,待三年之后,燥气解,性温和,方可取用。”
-
新安医籍丛刊·针灸类
《新安医籍丛刊·针灸类》为丛书名。王乐匋等主编。1992年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内收有《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针灸问对》《针方六集》《神灸经纶》《小儿烧针法》五部新安医家所著针灸专著,并予以点校。
-
吴亦鼎
吴亦鼎为清代针灸学家。歙县(今属安徽)人。著有《神灸经纶》四卷,对针灸临床辨证论治及灸法理论都有所阐发。平时留心医药,遂精于医理,又鉴于历代医家均重药疗、针疗而忽略灸治,乃收集王焘《外台秘要》及西方子之灸法,编撰《神灸经论》。另又撰有《麻疹备要方论》,现均有刊印本行世。
-
小舌
经穴别名·小舌:小舌为少泽穴别名。如寒热疟疾、头痛、项强、目翳、角膜炎、喉痹、舌卷、乳痈、乳少、臂麻、手颤、小指不用、昏迷急救等。又名小舌(《喉科秘旨》卷下)、蒂丁(《焦氏喉科枕秘》卷一)、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喉花(《杂病源流》卷二十四)、蒂中(《杂病源流》卷二十四)、帝中、帝钟。
-
晕灸
晕灸为灸法术语。指施灸过程中突然发生的晕厥现象。患者感觉头晕、恶心、目眩、心悸,继而出现面色苍白、冷汗出、四肢厥逆、血压降低、脉搏散弱,甚至突然意识丧失。多因体质虚弱、情绪紧张,或艾炷过大、壮数太多、火力过猛所引起。临床表现与处理方法与晕针相同。《寿世保元》灸法:“着火有眩晕者,神气虚也。
-
神灯照法
概述:神灯照法:1.灸法的一种;其法用硫黄、艾叶碾匀作捻,浸油点灯,于被中熏之,用治疥癣。用治疮疡初起。灯火灸为灸法的一种,又称灯草灸、灯芯灸、打灯火、神灯照等,是民间流传甚广的一种灸法。一般用以治疗痄腮(取角孙),喉痹(取少商、合谷、风池),吐泻(取足三里、内关、中脘、天枢),麻疹不透(取大椎)等。
-
隔矾灸
隔矾灸为间接灸的一种。用治痔漏等。见《神灸经纶·卷四》。其法用皂矾一斤,煅为末;另取穿山甲一钱,煅为末;木鳖子煅为末,二钱五分;乳香、没药末各—钱五分。上药调匀,用冷水调和,以疮口大小作饼,厚约1分许,贴于疮上,上置豆大艾炷灸3~
-
天根
天根为经穴别名。即天枢穴。如腹胀肠鸣、绕脐切痛、赤白痢疾、便秘、呕吐、纳呆、水肿、月经不调、崩漏带下、癓瘕积聚、产后腹痛、疟疾振寒、热甚狂言等。一般直刺0.5~实验研究发现:①针刺本穴可使正常人呼吸和代谢均趋降低,并使多数溃疡病急性穿孔患者,腹胸式呼吸运动曲线即刻改善,腹直肌肌电发放逐渐减少以至消失。
-
内门
内门为经穴别名。位于前臂前区,腕掌侧远端横纹上2寸,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仰掌取穴。如心痛、心悸、风湿性心脏病、心包膜炎、心肌炎、心绞痛、心律失常、神昏、产后血晕、癫痫、狂妄、失眠、健忘、胸胁支满、肋间神经痛、胃痛、胃肠炎、胃溃疡、神经性呕吐、膈肌痉挛、妊娠恶阻及肘臂挛痛、甲亢等。
-
灸后调养
灸后调养即施灸之后的护理调养。吴亦鼎《神灸经纶·卷之一》提出“避风寒、节饮食、慎起居、戒恼怒、平心静气,以养正祛邪”。
-
乘风
乘风为穴名。见《神灸经纶》。秉风为经穴名(BǐngfēngSI12)。出《针灸甲乙经》。属手太阳小肠经。为手阳明、太阳、少阳、足少阳的交会穴。风:风邪。正坐取穴。层次解剖: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冈上肌。有通经活络作用。本穴配风池、天柱治项强;配肩井、臑俞、肩髃治肩胛部肿痛。一般直刺0.5~
-
资生
资生为经穴别名。穴在耳后,布有络脉,善治瘈疭,故名。侧伏取穴。如头风、血管性头痛、耳痛、耳鸣、目睛不明、急性结膜炎、小儿惊痫、瘈疭及呕吐泻痢等。本穴配完谷、率谷、外关治偏头痛;配长强或神道、颅息治小儿惊痫。0.5寸,或用三棱针点刺出血;现代研究:瘈脉有良好的镇痛、镇惊作用,已成功地用于多种手术针麻。
-
童子髎
童子髎即瞳子髎。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的交会穴。主治头面、眼目等疾患,如头痛眩晕、目赤痛痒、目泪出、多眵 、目生云翳、青盲雀目、眉棱骨痛、口眼歪斜、喉痹等。现代又多用以治疗血管性头痛、结膜炎、角膜炎、屈光不正、夜盲、视神经萎缩、三叉神经痛、面神经麻痹等。禁直接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