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半表半里
半表半里是指病邪既不在表,又不在里,正邪分争于表里之间。
-
外感不得卧
概述:外感不得卧为病证名。因风寒伤于太阳或阳明,或少阳郁而发热所致的不寐症。《症因脉治》卷三:“表热不得卧之症,发热身痛,无汗烦热,不得卧,太阳经表热症也;里热不得卧之治:太阳里热,冬月五苓散,《家秘》用木通羌活汤;
-
半表半里热不得卧
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得眠,少阳经半表半里热也…阳明者,竹叶石膏汤合知母葛根汤。”治宜补益心脾。外感时邪者,有表热不得卧、里热不得卧、半表半里热不得卧、血热不得卧、气热不得卧、余热不得卧、虚烦不得卧等。水气凌心者,症见不寐而心下动悸,胸中漉漉有声,治宜逐饮祛湿,用平胃散、控涎丹等方。
-
半表半里证
概述:半表半里证为证候名。心烦喜呕者,邪热伏饮搏胸胁者涌而上溢也。”本病特征是口苦,咽干,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嘿嘿不欲饮食,脉弦等。《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膜原
人体部位名·膜原:膜原为人体部位名。《素问·举痛论》:“寒气客于肠胃,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王冰注:“膜,谓鬲间之膜;原,谓鬲肓之原。”温病辨证·膜原:明代吴有性将膜原用于温病辨证,指温病辨证中指邪在半表半里的位置。《温疫论》:“邪在膜原,正当经胃交关之所,故为半表半里。”
-
夹脊
夹脊穴的别名:华佗夹脊(《中国针灸学》)华佗穴(《针灸学简编》)佗脊(《针灸孔穴及其疗法便览》)脊旁(《针灸学简编》(第二版))夹脊穴的定位:夹脊穴在背腰部,当第1胸椎至第5腰椎棘突下两侧,后正中线旁开0.5寸,一侧17穴。《黄帝内经素问·缪刺论》:“从项始数脊椎侠脊,疾按之应手如痛,刺之旁,三痏立已。”
-
和解少阳
和解少阳为和法之一。是治疗外感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经)的方法。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大椎、外关、足临泣、间使等穴。和解少阳指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之间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等。方用小柴胡汤。
-
邪郁少阳
邪郁少阳为病机。少阳主半表半里,邪气郁阻于少阳,既未入里,也不在表,因而出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耳聋目眩、胸胁苦满、心烦喜呕、不欲食,脉弦等症状。《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三解汤
处方:黄连1.5克黄芩3克大黄12克栀子4.5克花粉6克连翘4.5克半夏3克茯苓6克木通3克泽泻4.5克青荷梗33厘米功能主治:治暑湿气合,郁为大热,五心烦躁,坐卧不安,渴饮胸痞者。摘录:《医醇剩义》卷一《医方考》卷二:方名:三解汤组成:麻黄(去节)3钱,柴胡(去芦)3钱,泽泻3钱。无汗要有汗,故用麻黄以发之。
-
和法
概述:和法:1.八法之一;2.推拿手法名。适用于邪在半表半里的少阳证、邪伏募原证,以及肝脾不和、肝胃不和、疟疾等证。3.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指揉法为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后代在应用上有发展,常用的有平推法、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一指禅推法等。
-
瘀血发热
瘀血在肌腠则寒热往来,以肌腠为半表半里,内阴外阳,互相胜复也。瘀血在府,则血室主之,证见日晡潮热,昼日明了,暮则谵语,以冲为血海,其脉丽于阳明,故有阳明燥热之证,桃仁承气汤治之,小柴胡汤加桃仁、丹皮、白芍亦治之。又瘀血发热,证见下肢厥冷,少腹拘急,漱水不欲咽,脉涩者,宜用当归承气汤。
-
伤寒耳聋
《伤寒类证》:“伤寒耳聋有二证:其一未持脉时,令其咳而不咳者,此必耳聋无闻也,此为重发汗虚故也,治以黄芪建中汤;症见头痛、鼻塞、口苦、耳窍闭塞,如棉塞耳,听力下降,耳鸣耳聋等。可选用银翘散、九味羌活汤、龙胆泻肝汤、黄连温胆汤、三仁汤等加减;其证有五,曰火闭、曰气闭、曰邪闭、曰窍闭、曰虚闭。”
-
感冒胁痛
《症因脉治》卷一:“感冒胁痛之证,并无时行传染,因自冒风寒,先见恶寒发热,胁痛耳聋,呕而口苦,此伤寒少阳经胁痛证也。书中并指出:风邪在表,用柴胡羌活汤;热邪在半表半里,用小柴胡汤;表已散,里气不和作痛者,如属燥痰结饮,轻则用栝楼仁汤,重则用十枣汤;若肝胆郁火成痰,用家秘胆星汤。
-
神仙救苦丸
主治:四时伤寒,不论日期远近,阴阳表里,内外虚实,半表半里,男女老幼。制备方法:上各阴干,共盛一处,用温水搅匀,以细绢滤过3遍,将汁盛于瓷罐内,上以绵纸固之,置之不近湿、不通风处,仍阴干取下为细末,停分两处,临后时一半入石膏(研细,水淘净)、枳实(研细,温水浸,取汁)各5钱(春、夏用);
-
地榆防风散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地榆防风散:处方:地榆防风地丁香马齿苋各30克制法:上药研为细末。功能主治: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头微汗,身无汗者。摘录:《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中《保命集》卷中:别名:地榆防风汤组成:地榆、防风、地丁香、马齿苋各等分。方中地丁香,《医钞类编》作 紫花地丁。
-
和解少阳剂
和解少阳剂(reconcilingshaoyangformula)是指以疏通调和药为主配伍组成,治疗外感热病邪在少阳(半表半里)的方剂。
-
吴有性
简介:吴有性为明末医学家。字又可,江苏吴县人。认为温病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温非暑,而是由天地间别有一种戾气,或称疠气、杂气,与伤寒不同。其学说为后世所推崇,亦是后代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有重大影响,故《四库全书总目》谓其“推究病源,参稽医案,著为此书,瘟疫一证,始有绳墨之可守,亦可谓有功于世矣。”
-
少阳经病
少阳经病为病证名。指由于邪热郁于少阳经而产生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胁痛等症,热邪介于半表半里。治宜小柴胡汤。
-
少阳病辨证
少阳病辨证为六经辨证。外感伤寒病过程中由于邪犯少阳胆腑,机枢失运,经气不利所表现的证候,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脉弦为辨证要点。本证之邪既不完全在表,又未完全入里,而是邪居半表半里,故又称半表半里证。
-
外感胁痛
外感胁痛为病证名。又:“感冒胁痛之治,风邪在表,柴胡羌活汤;热邪在半表半里,小柴胡汤;又名刺肋伤寒、痧胀。《症因脉治·胁痛论》:“运气胁痛之症,病起于仓卒,暴发寒热,胁肋刺痛,沿门相似,或在一边,或在两边,痛之不已,胀及遍身,甚则指甲紫黑而死,此天行岁运,胜复之气加临,所谓天灾流行之疫症…
-
表里辨证
伤寒与温病的证候分类中,对表里证的辨别,有明确的区分:伤寒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三阳中又以太阳为表,阳明为里,少阳为半表半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的发展演变,可出现表证人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寒里热、表热里寒、表里俱虚、表里俱实等复杂情况。
-
少阳病证
是指邪犯少阳,枢机不运,经气不利,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细等为常见症的证候。病因病机:由邪热在半表半里所致。治疗:《张氏医通·诸伤门》:“若交少阳之经,则往来寒热,口苦胁痛,以其经居表里之半,邪欲入则寒,正与争则热,所以只宜和解,而有汗、下、利小便三禁。”
-
胸满
出《素问·腹中论》。因风寒、热壅、停饮、气滞、血瘀等所致。《医宗金鉴·订正金匮要略注》:“表实无汗,胸满而喘者,风寒之胸满也;里实便涩,胸满烦热者,热壅之胸满也;《医学心悟·少阳经证》:“胸半以上,乃清阳之分,正在半表半里,邪至此,将入里而未深入于里也,故胸满而腹未满者,乃邪气而非有物也。”
-
太阳少阳合病
病因病机:《伤寒溯源集·合病证治第十五》:“太少两阳经之证,并见而为合病。太阳虽在表,而少阳逼处于里,已为半表半里,以两经之热邪内攻,令胃中之水谷下奔,故自下利。”《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太阳与少阳合病,谓太阳发热恶寒与少阳寒热往来等证并见也。若表邪盛,肢节烦疼,则宜与柴胡桂枝汤两解其表矣;
-
腠理热
腠理热病证名。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②指半表半里之少阳发热(腠理在皮之内、肌肉之外,属少阳)《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治宜和解少阳。
-
和疟饮
《慈航集》卷下:和疟饮:处方:当归1两(酒洗),白芍1两(酒洗),白术5钱(土炒),云苓5钱,制半夏3钱,青皮1钱5分,柴胡1钱5分,焦楂3钱,草蔻仁1钱(研),炙甘草5分,煨姜3钱。如口苦,加炒黄芩1钱2分;如腰背痛,加独活1钱5分;如舌苔黄,大便结,加瓜蒌仁3钱;如腹作泻,加煨广木香1钱5分,车前子3钱。
-
榆丁散
处方:防风地榆紫花地丁马齿苋各15克制法:共研细末。功能主治:治破伤风,邪在半表半里,头汗出而身无汗者。用法用量:每服9克,温米汤调下。摘录:《医宗金鉴》卷七十五
-
七贤汤
《辨证录》卷一:组成:白芍5钱,白术5钱,甘草1钱,肉桂3分,柴胡1钱,丹皮3钱,天花粉2钱。主治:冬月伤寒,肝气邪郁不散,凡邪在半表半里之间,发厥,面青手冷,两足又热。用法用量:水煎服。
-
十味中和汤
《医学入门》卷八:组成:石菖蒲、牛蒡子、羌活、川芎、防风、漏芦、荆芥、麦门冬、前胡、甘草各等分。主治:手足少阳经分发痈及时毒,脉弦,在半表半里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桑柴饮
《温病刍言》:方名:桑柴饮组成:桑叶10g,黄芩10g,法半夏10g,柴胡5g,薄荷5g,忍冬藤12g,连翘12g。功效:辛凉解表,和解少阳。主治:温热之邪入于半表半里,而仍偏表,寒热往来1日数作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邪伏膜原
邪伏膜原为证候名。吴又可《温疫论》:“邪从口鼻而入,则其所客,内不在脏腑,外不在经络,舍于夹脊之间,去表不远,附近于胃,是为半表半里,即《针经》所谓横连膜原是也。”如胁痛耳聋,寒热,呕而口苦,此邪热溢于少阳经,加柴胡一钱;目痛,眉棱骨痛,眼眶痛,鼻干不眠,此邪热溢于阳明经,加葛根一钱。知母滋阴;
-
往来寒热
《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伤寒发微论·论伤寒七十二证候》:“寒热往来,此证有三。《风劳臌膈四大证治·虚劳》:“虚劳之症,皆见发热,而虚损之热,多发于外,轻手按之即得,或潮热,或往来寒热。”
-
外感呃逆
外感呃逆为病证名。热邪结里,症见内热口渴,唇焦便赤,脉沉数者。若胃热而便利者,用泻心汤;金、元多称咳逆。又称吃逆、吃忒。俗称打咯忒。《医碥》卷二:“呃逆,即内经所谓哕,气自下冲上而呃呃作声也。”呃逆有寒呃、热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等。也有分为外感呃逆、内伤呃逆,或阳证咳逆、阴证咳逆者。
-
心烦
出《黄帝内经素问·五脏生成篇》。《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在半表半里而烦,宜和,小柴胡汤。其阴寒而烦,则有恶寒蜷卧及下利厥逆、吐蚘之症,宜温,温用四逆汤,蚘用乌梅丸。”
-
胁满
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由气滞、痰凝或少阳受邪所致。肝气郁结,滞于胁肋,可致胁满。《诸病源候论·诸饮候》以痰饮停积,可致两胁胀满。《类经》卷十七:“少阳之邪有余者,当病筋痹、胁满。”《伤寒明理论》卷一:“胁满者,当半表半里症也…以邪气初入里,未停留为实,气郁结而不行,致生满也,和解斯可矣。”
-
少阳为枢
少阳为枢为经脉生理特点。出《黄帝内经灵枢·根结》。少阳为枢指少阳居三阳之中,属半表半里,为出入的枢纽,故名。
-
清泄少阳
清泄少阳为和法之一。主要用以治疗温热病邪在半表半里。针灸临床上常选用大椎、后溪、阳陵泉、足临泣等穴,针用泻法。用清热泄湿的药物以治疗湿热病邪在半表半里(少阳)的方法。症见往来寒热、口苦、胁痛、胸闷欲呕、小便浑浊,舌质红,苔黄白腻,脉弦滑数等,常用蒿芩清胆汤。
-
赤脉翳
系指白睛赤丝血脉侵入黑睛,影响视力的证候。见《审视瑶函》。以太阳主表,其病必连眉棱骨痛,或脑顶痛,或半边头肿痛。治宜温散,用大青龙汤等。赤脉翳从下而上者,或从内眦出外者,皆属阳明,以阳明主里,其症多热,或便实。赤脉翳初从外眦入内者,为少阳主半表半里,治宜和解之,用小柴胡汤加减。
-
表里
表里辨证说明了外感六淫邪气侵犯人体,病变部位是在表还是在里,这种相对概念的认识,对伤寒六经辨证和温病卫气营血辨证尤为重要。伤寒病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由于体质强弱,邪正盛衰,病情发展变化,又有表证入里、里证出表、表里同病、表实里虚、表虚里实、表里俱虚、表里俱实、表热里寒、表寒里热等复杂情况。
-
白滑半边舌
白滑半边舌指白滑苔见于舌之一侧的舌象。可见于半表半里之少阳证;或痰饮壅盛于肺。少阳证用和解法;痰饮内停用温肺散寒法(见《伤寒舌鉴》)。
-
逐瘟神圣丹
《石室秘录》卷五:方名:逐瘟神圣丹组成:大黄3钱,玄参5钱,柴胡1钱,石膏2钱,麦冬3钱,荆芥1钱,白芍3钱,滑石3钱,天花粉3钱。各家论述:此方之妙,用大黄以荡涤胸腹之邪,用荆芥、柴胡以散其半表半里之邪气,用天花粉以消痰去结,用石膏以逐其胃中之火,用芍药以平肝木,不使来克脾气,则正气自存,而邪气自出。
-
柴胡白虎汤
《重订通俗伤寒论》:柴胡白虎汤:处方:川柴胡3克生石膏24克(研)天花粉9克生粳米9克青子芩4.5克知母12克生甘草2.4克鲜荷叶1片功能主治:和解少阳阳明。功能主治:暴疟自汗烦渴,但热不寒。用法用量:《幼幼集成》本方用人参、知母、炙甘草、片黄芩、法半夏各一钱,熟石膏一钱五分,北柴胡一钱二分。加淡竹叶,水煎服。
-
传变
疾病过程中,由一脏腑或一经脉转入另一脏腑经脉,称为传;由某一证候转为另一证候,称为变。《温疫论·内壅不汗》:“邪发于半表半里,一定之发也。至于传变,或出表,或入里,或表里分传。”疾病的传变常有其一定的规律,故伤寒有六经传变;温病有卫气营血传变和三焦传变;内伤杂病有脏腑传变、气血传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