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卢氏
卢氏为战国时名医。据《列子·力命》载:卢氏曾为季梁治病,技术水平较高。认为季梁的病一不由天,二不由人,三不由鬼,而是病人体质的关系,体现了唯物主义病因观。当时常把卢氏、扁鹊并称,简称卢扁,作为名医的代名词。
-
杜度
杜度东汉医生。其里居欠详。为名医张仲景之弟子,器宇深重,获其师之传,亦成名医,人称上手。
-
杨大烈
杨大烈①清代医生。山西长治县人,其父杨录章为邑中外科名医,大烈继承家业,亦为名医。②清代医生。四川彰明县人,幼即聪颖,过目不忘,勤研《内经》、《难经》奥秘,为当时良医。
-
邵登瀛
邵登瀛清代医家。字步青,吴县(今属江苏)人。尝就名医薛雪学,得其传,成吴中名医。著有《温毒病论》、《女科歌诀》,尚有《四时病机》,后世把三书合为《邵氏医书三种》。
-
公孙阳庆
公孙阳庆战国至西汉时期医家。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虽医术高明,因其家境甚富而不为人治病。经同时代名医公孙光推荐,淳于意从其学,尽得其传。阳庆且以其所收藏之医著《脉书》、《上下经》、《五色诊》、《奇咳术》、《揆度》等授之,后淳于意成为西汉名医。
-
高上池
高上池(约1785-1850年)清代医家。江苏无锡人。父锦庭为嘉庆(1796-1820)年间名医。承其父业,尤以内外科为精。与名医王旭高共相切磋,撰成《医学课儿策》一卷,收入《三三医书》(1915年)。
-
李虔纵
李虔纵唐代医家。洛州洛阳(今河南洛阳)人。精通医术,并于武后时任侍御医。与当时名医张文仲、韦慈藏等人齐名,称三大名医。
-
刘嘉孙
刘嘉孙明代医生。字应泉,江苏吴县人。其父刘维祥亦名医,嘉孙继承家学,亦为当代名医。
-
薛铠
薛铠为明代医家。字良武,吴县(今江苏苏州)人。精医术,弘治间任太医院医士,后升为院使。尤精于儿科,另还校刊有《十四经发挥》一书。薛铠精于医书,熟谙医理,曾以名医入征于太医院医士,后赠院使。所著有《保婴撮要》、并注名医医著《钱氏小儿直诀校注》、滑寿之《十四经发挥》等行于世。
-
刘叔渊
刘叔渊元代医生。字桔泉,吴陵(今属江苏)人。受业于名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医术高超,其子刘纯继其业,亦为名医。
-
江应宿
江应宿为明代医家。歙县(今安徽歙县)人。名医江瓘之子,随父学医。20岁后,游于江浙、山东、河北等地,博采验方治案。将父亲遗稿《名医类案》编次增补,用19年功夫,先后修改5次才告完成。终于刊刻行世,为医案类著作中之佼佼者。
-
费杰
费杰明代医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元代名医子明之曾孙,杰承家业,亦以医名。性慷慨愿助人,凡遇重疾者求治,虽百里外,亦赴不辞,且投剂辄效。曾备药饵以救贫病孤独。著《名医抄》、《经验良方》,均佚。
-
医案
医案是记录病情及诊疗经过的文献。又称病案,其内容包括症状、辩证、立法、处方、用药以及其他有关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等)。《史记》记载西汉名医淳于意“诊籍”二十五例,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病案材料。后世医家有将自己的病案记录整理而为个人医案的;也有专门选取古今名家医案汇编成册的,如《名医类案》等。
-
杨耀祖
杨耀祖明清间医生。字丕显,山西平定县人。师事经健阳,得其传,后成名医。与名医傅山友善,傅山有疾皆由其调治。后徙居京师,名噪遐迩。
-
樊阿
樊阿为三国时期针灸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名医华佗的弟子,承华佗针术。主张深刺。樊阿系名医华佗之徒,精于针术。并得华佗养生方之传授,寿至百余岁。
-
吴豫
吴豫南宋医生。号松萝居士。休宁(今安徽歙县)人。祖父吴谅为名医,豫得其传,子吴源亦为名医。
-
陈肃卿
陈肃卿为针灸名医。王乐亭的老师。王乐亭为现代针灸家。河北香河人。针灸名医陈肃卿的弟子。临床上对中风、外伤性截瘫、脾胃疾病有一定研究。曾任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等职。
-
司马德逸
司马德逸为隋唐时针灸学家。曾与名医甄权、谢秀卿、甄立言等一起修订《明堂》。
-
关吉多
关吉多为现代针灸学家。辽宁辽阳市人。受业于天津名医陈泽东,后专攻针灸,善用指针治病,并创制“无烟灸条”。曾参与《针灸学》等的编撰。
-
张杲
张杲为宋代医家。字季明。新安(今安徽歙县一带)人。《医说》一书的作者。书中汇集医事文献。凡历代名医、医书、针灸及治疗医案等都有载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张季明
张季明即张呆。张杲为宋代医家。字季明。新安(今安徽歙县一带)人。《医说》一书的作者。书中汇集医事文献。凡历代名医、医书、针灸及治疗医案等都有载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
郑纪元
郑纪元即郑梅涧。郑梅涧为清代喉科名医。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人。所著《重楼玉钥》,列专卷论述针刺治疗。子承翰(字若溪、号枢扶),孙钟寿(祝三)等均承家学,世称“南园喉科”。
-
俞柎
俞柎为人名。即俞跗。俞跗一作俞柎。传说中的上古时代名医。据《韩诗外传》记载:他能采用外科手术割肌剖腹。对经络也颇有研究。
-
翁稼江
翁稼江即翁藻。翁藻为清代医家。字稼江。武宁(今属江西)人。编有《医钞类编》24卷,收集历代名医论述,分类编撰,其中首卷为《经穴图考》和《奇经八脉》。
-
雪萼山人
雪萼山人即郑梅涧。郑梅涧为清代喉科名医。名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又号雪萼山人。安徽歙县人。所著《重楼玉钥》,列专卷论述针刺治疗。子承翰(字若溪、号枢扶),孙钟寿(祝三)等均承家学,世称“南园喉科”。
-
王一鹏
王一鹏为明代医生,字启云,松江(今上海)人。少年落拓不羁,父节之,有医名,督学甚严。名医沈虚明视其才,悉授其术,乃精小儿医。其治小儿病审证精细,时以小儿医独夸江南。
-
王室养生保健全书
《王室养生保健全书》为藏医综合性医书。8世纪中叶由应聘入藏的于阗名医比吉·占巴西拉翻译的《活体测量》、《尸体图鉴》、《伤科精义》、《甘露宝鉴》等10余种医药书合编而成。是古代藏医早期重要医学丛书。现存木刻本。
-
车质中
车质中即车宗辂。车宗辂为清代医家,字质中,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乾隆(1736~1795)年间名医。
-
药王
药王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或称医王。随时代、地区不同,药王所指人物亦不同。
-
医圣
医圣是中国民间对古代名医的尊称,亦专指张仲景。
-
毕法
毕法(约1750~1780)为清外科医家。字苍霖。精外科证治,与名医许克昌论研医理。尝发愿著《外科证治全书》,遂博采方书,以叙痈疽证治。年仅三十而卒,其书仅成3卷。后许氏为之续成,共5卷。
-
刘岳
刘岳为元代医家,字公泰,南康星子(今江西)人,祖为宋名医,少读书于白鹿洞书院,承家学,世祖授以奉仪大夫,任太医院院使,精脉诊,人称刘三虞(取其三指诊而知病原)。后改翰林学士知制诰,同修国史。
-
孙桂岩
孙桂岩为孙志宏之父。孙志宏为明代医家。字克容,别号台石。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其父孙桂岩为当地名医,他年轻时曾考科举,年长继承父业,也以医术闻名。行医五十年,并参考古今书籍,撰成《简明医彀》一书,比较简明浅显易懂。
-
王硕
王硕为南宋医家,字德肤,永嘉(今浙江温州)人。以当时名医陈言为师。曾集常用验方30个,㕮咀药30种,及市场常售成药10种,编为《易简方》1卷。其书今有刻本行世。
-
王东阳
王东阳明代医家(16世纪)。夏津(今属山东)人。其医术为世人所重,曾与当时名医胡铎等人讨论医案,互相砌磋,日久成帙,并经郭鉴重订成《医方集略》,今存于国外,国内未见刊行。
-
王玎
王玎明代医家。泾阳(今属陕西)人,为当时名医。平时行医,未见著述,后曹金著《传信尤易方》,邀王氏为之检校删正,然后付梓,得以流传于世。
-
续医说
《续医说》医史著作。十卷。明·俞弁撰。刊于1522年。本书仿《医说》的体例,分为原医、医书、古今名医等27类,各类更列小标题,补充引录历代文献中的医学掌故。作为《医说》的续集。现存抄本。
-
许谌
许谌明代医生。字元孚,号娄愚,娄东(今属江苏)人。于医术颇有精深研究,且曾以名医王履为师,深得其传,名噪一时。
-
任懋谦
任懋谦明代医生。字谷庵,浙江杭州人。其父亦为名医,医德亦高尚,颇受好评。
-
方如化
方如化明代医生。字诚庵,江苏常熟人,以医知名,年九十四卒,其子方志贞继承父业,亦为当地名医。
-
女真散
《医说》卷九引《名医录》:方名:女真散组成:黄丹、女菀等分。主治:愁郁不忿,面色变黑。用法用量:每服2钱以酒下,1日2次。制备方法:上为末。
-
董熿
董熿清代医家。字成章。文安(今属河北)人。著有《寿身切术》,集诸症古方之有验者,以治病养生。乾隆三年(1738年),张万选将之与当时名医张琇、桂闻之论合编成《资生集》一卷(1763年)传世。
-
王乐亭
王乐亭为现代针灸家。河北香河人。针灸名医陈肃卿的弟子。临床上对中风、外伤性截瘫、脾胃疾病有一定研究。曾任北京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等职。
-
公乘阳庆
公乘阳庆为西汉时医家。临菑(今山东临淄)人。名医淳于意之师。曾把他自己收藏的多种医书、药方传授给淳于意。
-
许完斋
许完斋明代医生。道州(今属湖南)人,自少留心医药,竟成良医。远近病家均延请之。其子许希周为名医,颇有成就。
-
徐雄
徐雄南北朝时北齐医生。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丹阳(今江苏南京)。父徐文伯为名医。传家业,医术亦精。
-
徐敏齐
徐敏齐隋代医家。祖籍东莞姑幕(今山东诸城),寄籍丹阳(今江苏南京)。北周名医徐之范之子。开皇(581-600)年间赠朝散大夫。
-
香顿·秀保投吉赤俄
香顿·秀保投吉赤俄宋代藏医家。约生活于11世纪。里籍未详。精通“八支”医理。与宇陀·萨玛元丹贡布同为一代名医。著有《医学通史》、《释难解障》等。门徒甚众。
-
奚龙泉
奚龙泉清代儿科医家。江苏武进人。道光、咸丰(1821-1861)年间名医。从师于同郡许定甫。著有《儿科心得》三卷,今佚。子奚、型承其业,医名更著。
-
袁班
袁班明末医家。字体庵,高邮(今属江苏)人。嗜于医学,二十岁始闭户读医书,历十年,遂精其术,善脉诊,治多良效,有“江北名医”之誉。著《证治心得》一卷(1643年),折衷诸家之说,参以己之临证心得,强调临证必须四诊合参,审慎定方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