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痨瘵
又称痨瘵、传注、传尸、鬼注等。本痨以咳嗽甚或咯血、潮热盗汗、疲乏消瘦、两颧潮红等为主症,后期可出现心悸息微、面浮肢肿等危候。针灸治疗:①体针:取太渊、肺俞、膏盲、膈俞、胆俞、足三里、三阴交等穴为主。也可用少量抗结核药物配合奴佛卡因注射液,按耳穴注射法注入以上耳穴敏感区,局部隆起约黄豆大小。
-
肺痨
针灸治疗肺阴亏损型肺痨:治法:滋阴润肺,杀虫止咳。阴虚火旺型肺痨的症状: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稠黄多量之痰,时时咯血,血色鲜红,午后潮热、骨蒸,五心烦热,颧红,盗汗量多,口渴,口干咽燥,心烦,失眠,性急善怒,胸胁掣痛,男子可见遗精,女子月经不调,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绛而干,苔薄黄或剥,脉细数。
-
骨蒸
骨蒸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多由阴虚内热所致,治宜养阴清热,常用秦艽鳖甲散、柴前梅连散等方。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病因病机:《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
-
痨瘵咳嗽
《寿世保元·劳瘵》:“痨瘵之疾,由相火妄动,相火上炎则克肺金,肺受火邪所克,所以为咳,为嗽,为热,为痰,为喘息,为盗汗,为吐血,为衄血,为便血,尿血,为四肢倦怠,为五心烦热,为咽干声哑,为耳鸣、眼花,为遗精、便浊,为虫胀肿满,为一应难状之症。危亦林治劳嗽(心肾俱虚)用劫劳散;
-
火病结核
火病结核为病证名。因肾水不足,痰火凝聚,皮下肉上见有结核,不红不肿。见《世医得效方·大方脉杂医科》。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
-
传症痨咳
盖肾水一虚,则相火旺动,相火上炎,则克肺金,肺受火邪所克,所以为咳,为嗽,为热、为痰,为喘息、为盗汗,为吐血,为衄血,为便血、尿血,为四肢倦怠,为五心烦热,为咽干声哑,为耳鸣、眼花,为遗精、便浊,为虫胀肿满,为一应难状之症。《世医得效方·痨瘵》以劫劳散治心肾俱虚劳嗽,阿胶丸治劳嗽并嗽血、唾血。
-
红炉点雪
《红炉点雪》为痨瘵(结核病)治疗专书。明·龚居中撰。刊于1630年。书中以肺肾阴亏,心肝火炽为痨瘵的病因、病理;以滋肾清肺,柔肝降火为主治原则。2主论痨瘵(痰火)的各种主证和兼证治疗;卷3介绍治疗方法与杂症补遗;卷4为痨瘵病的灸法禁忌及保健气功疗法。现存明刻本,多种清刻本、及《医学大成》本。
-
传尸劳
见《圣济总录·骨蒸传尸门》。治宜益气养阴,清热杀虫。可选用獭爪丸、百部清金汤、润神散、黄连饮等方。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大略令人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五脏之气,一有损伤,积久成痨,甚而为瘵。
-
水灸
水灸为推拿方法名。《理瀹骈文》:“痨瘵,用大蒜擦脊梁,名水灸。”《理瀹骈文》:“水灸法:用白鸽粪、净灵脂、白芥末各五钱,生甘草二钱末,加大蒜五钱同捣,入醋,化麝一分,摊脊上,皮纸盖一炷香。七日一灸。或只用大蒜擦脊梁,治疗虚劳病。”尾闾起,擦上至大椎,又从大椎起擦下至尾沟,如此数十遍。”
-
胞生痰核
少数向皮肤面穿破。也有因胞睑内针眼未成脓而局限,或脓虽成而不溃破均可转为本病。痰热阻结/痰热蕴结:胞生痰核·痰热蕴结证(phlegmnoduleineyelidwithphlegm-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痰热蕴结,以眼睑内肿核如豆,触之不痛,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睑内面呈紫红色隆起,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胞生痰核证候。
-
十全散
《经验各种秘方辑要》:组成:全蝎10个(约7分,漂净,去尾,炙),五倍子1两6钱(焙,研),腰黄3钱(水飞),当门子1钱,川山甲7片(约2钱,炙),蜈蚣7条(约1钱2分,去钳脚净,炙),蝉衣20个(约7分,去头足,焙脆),蟾酥1钱,冰片1钱,炒僵蚕2钱。气血俱虚。按:本方改为九剂,名 十全大补丸(见《麻疹全书》);
-
竹衣麦冬汤
处方:竹衣3克(用鲜金竹,劈开,揭取竹内衣膜)竹茹1团(弹子大。即将取衣竹割取青皮)竹沥150毫升(即将取衣、茹之金竹依制法取之)麦门冬(去心)6克甘草1.5克陈皮(去白)1.5克白茯苓桔梗各3克杏仁(去皮、尖,研)7粒功能主治:治痨瘵,痰嗽声哑。附注:竹衣麦门冬汤(《景岳全书》卷六十)。
-
目疣
概述:目疣为病名。也有因胞睑内针眼未成脓而局限,或脓虽成而不溃破均可转为本病。痰热阻结/痰热蕴结:胞生痰核·痰热蕴结证(phlegmnoduleineyelidwithphlegm-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痰热蕴结,以眼睑内肿核如豆,触之不痛,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睑内面呈紫红色隆起,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胞生痰核证候。
-
睥生痰核
概述:睥生痰核为病名。也有因胞睑内针眼未成脓而局限,或脓虽成而不溃破均可转为本病。痰热阻结/痰热蕴结:胞生痰核·痰热蕴结证(phlegmnoduleineyelidwithphlegm-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痰热蕴结,以眼睑内肿核如豆,触之不痛,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睑内面呈紫红色隆起,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胞生痰核证候。
-
疣病
少数向皮肤面穿破。也有因胞睑内针眼未成脓而局限,或脓虽成而不溃破均可转为本病。痰热阻结/痰热蕴结:胞生痰核·痰热蕴结证(phlegmnoduleineyelidwithphlegm-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痰热蕴结,以眼睑内肿核如豆,触之不痛,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睑内面呈紫红色隆起,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胞生痰核证候。
-
胞睑肿核
少数向皮肤面穿破。也有因胞睑内针眼未成脓而局限,或脓虽成而不溃破均可转为本病。痰热阻结/痰热蕴结:胞生痰核·痰热蕴结证(phlegmnoduleineyelidwithphlegm-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痰热蕴结,以眼睑内肿核如豆,触之不痛,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睑内面呈紫红色隆起,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胞生痰核证候。
-
眼泡痰核
少数向皮肤面穿破。也有因胞睑内针眼未成脓而局限,或脓虽成而不溃破均可转为本病。痰热阻结/痰热蕴结:胞生痰核·痰热蕴结证(phlegmnoduleineyelidwithphlegm-heatamassmentpattern)是指痰热蕴结,以眼睑内肿核如豆,触之不痛,推之移动,皮色如常,睑内面呈紫红色隆起,舌苔黄,脉滑数为常见症的胞生痰核证候。
-
痨虫病
痨虫病病名。《血证论》卷五:“面色乍赤乍白,乍青乍黄,唇口生疮,声嗄咽痒,烦梦不宁,遗精白浊,发焦舌燥,寒热盗汗,口出秽气,不知香味,喜见人过,常怀忿怒,梦见亡先,惊悸咳逆;多食鳗鱼肉,既有滋补,又善杀痨虫,或用鳗鱼骨烧黑,鳖甲炒为末,煎人参、当归、白芍、白薇汤送下,补虚杀虫,相辅而行。
-
腰眼
概述:腰眼为经外奇穴名(yāoyǎnEX-B7)。4寸处(《中国针灸学》)。4寸之凹陷中取穴。分布有第三、四、五腰神经后支。腰眼穴主治病证:腰眼穴主治腰痛,月经不调,带下等妇人诸疾,痨瘵,小腹痛,肾下垂,睾丸炎,腰肌劳损,腰部软组织扭挫伤,尿频,遗尿,虚劳,消渴等。腰眼配肾俞、脾俞、次髎,治痛经。针三至五分。
-
幼科良方
《幼科良方》为《医方全书》系列丛书之一。清·何梦瑶撰。包括《神效脚气秘方》、《追痨仙方》、《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痘疹良方》、《医碥》。作者长期行医粤东,大多根据南方地势、环境,结合患者体质、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其中《追痨仙方》系据所谓宋刻本辑录,对痨瘵病因与治法包含一些臆测的内容。
-
妇科良方
清·何梦瑶撰。为《医方全书》的一部分。包括《神效脚气秘方》、《追痨仙方》、《妇科良方》、《幼科良方》、《痘疹良方》、《医碥》。作者长期行医粤东,大多根据南方地势、环境,结合患者体质、病症的特点处方用药,其中《追痨仙方》系据所谓宋刻本辑录,对痨瘵病因与治法包含一些臆测的内容。
-
血虚热
《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有血虚热,必兼燥渴,睡卧不安,宜圣愈汤、人中白丸两方参酌用。”指血虚而致的一种虚热。血虚发热多由吐衄便血或产后崩漏等失血所致,亦可因饮食劳倦等内伤脾胃,逐渐发展而成。症见肌热面红,燥渴,甚则烦躁,睡卧不安,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等。治疗宜滋阴养血或养血益气。
-
心虚热证
概述:心虚热证为证候名。又“心藏虚热,惊悸心松,虚乏气短,睡卧不安,茯神丸方。”《杂病源流犀烛·虚损痨瘵源流》:“心热,微按之皮毛之下,肌肉之上乃得,心主血脉也,日中尤甚。常见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等症。脾劳邪热,则气急、肌痹、多汗;脾热加山栀、石斛、升麻;肺热加知母、桑白皮、秦艽、葶苈;
-
萧埙
萧埙清代医家。潜心研究《灵枢》、《素问》及历代名医著作,长于治虚损、痨瘵等内科杂症。撰《医学经纶》一百三十四卷,以经说为主,详加阐发,条理清晰。另撰《女科经纶》,谓:妇女病四诊难尽,而妇女之病,莫重于月经、胎产、崩淋、带下等症。先经不调而后病者,调其经则病自愈。另著《中风症》(1722年),今存抄本。
-
慎柔五书
《慎柔五书》书名。明·胡慎柔撰。初刊于1636年。现存系经清·石震校订本。内容包括:师训第一,医劳历例第二,虚损第三,痨瘵第四及医案第五,共五篇,具有丛书性质。其内容以内科虚损类疾病为主,兼及其他杂病的证治。其学术思想系本李杲《脾胃论》学说,其治疗方法亦以保护脾胃为主。现存清刻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
暑瘵
病因病机及治疗:《增订伤暑全书》卷上:“盛暑之月,火能灼金,若不禁辛酒,脾火暴甚,有劳热躁扰,而火动于心肺者,令人咳嗽气喘,骤吐血衄血,头目不清,胸膈烦渴不宁…宜四物汤、黄连解毒汤、二陈汤三药内去川芎、白芍、黄柏,以贝母易半夏,加桔梗以抑之,薄荷以散之,麦冬、五味以敛之,自愈。
-
齐秉慧
齐秉慧(18世纪)为清代医家。初习儒,后因多病,未获良医,遂自行研治,阅《薛氏医案》,选其中补益方自治而见效,服数百剂竟愈。临证主张严格辨证,于痨瘵、咳血、下痢、痘疹诸症,均有所研究。编有《齐氏医书四种》(1806年刻行),包括:《医案》、《家传医秘》、《痢症汇参》、《痘麻医案》。
-
劳瘵
一作痨瘵。又名传尸劳、劳极、尸注、殗殜、鬼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劳瘵叙论》证见寒热盗汗,梦与鬼交,遗泄白浊,发干而耸,或腹中有块,或脑后两边有小结核,连复数个,或聚或散,沉沉默默,咳嗽痰涎,或咯脓血,如肺痿,肺痈状,或复下利,羸瘦困乏。详见虚劳、传尸劳条。
-
肺极
肺极病名。属虚损范畴。《奇效良方·痨瘵门》:“肺极,则寒痹腰痛,心下坚,有积聚,小便不利,手足不仁。”治以天门冬大煎。参见六极条。
-
查万合
查万合明代医家(1556-1624年)。泾县(今属安徽)人。少习儒,后攻医术,学医于周慎斋门下,得其传。善治内伤,认为内伤病人,只要调理得法,阳气活动,即能治愈。曾为胡慎柔治愈痨瘵病,因器重胡氏之颖悟沉静,将医术传于他,后又荐于周慎斋深造。撰《正阳篇》一卷存世。弟子众多,尤以陈贞乙得其传。
-
白雪汤
处方:干姜末3分。功能主治:痘虚弱不浆不靥,及痨瘵。用法用量:人乳1钟和服。摘录:《痘疹仁端录》卷十四
-
鳖甲杀虫丹
处方:人参3两,白薇3两,熟地8两,生首乌8两,地栗粉8两,桑叶8两,神曲5两,麦冬5两,鳖甲(醋炙)1斤。制法:上为末,用山药1斤(为末)打糊为丸。功能主治:杀虫,补气血。主传尸痨瘵。半年而虫俱从大便中出矣。摘录:《不居集》上集卷十一
-
长寿粉
处方:芡实8两,薏仁8两,山药3斤,糯米1斤,人参3两,茯苓3两,莲子半斤,白糖半斤。制法:上药各为末。功能主治:补益脾胃。用法用量:每日服1两,白滚水调下。如不欲调服,以水为丸,如元宵服亦可。上下午服1丸最妙。摘录:《石室秘录》卷二
-
除烦宁躁汤
出处:《不居集》上集卷十六。功能主治:养阴益气,清热安神。主痨瘵烦热。用法用量:水煎服。备注:方中麦冬、五味、人参生津液而补元气;知母、生地、麦冬清肺肾而滋阴液;枣仁、茯神补血安神。
-
传尸将军丸
拼音名:chuanshijiangjunwan处方:锦纹大黄(9蒸,晒,焙)、麝香1钱,管仲、牙皂(去皮,醋炙)、桃仁3钱(炒),槟榔1两,雷丸1两,鳖甲(醋炙黄)1两,茱萸5钱。制法:上为末,先将藁叶2两,东边桃、柳、李、桑叶各7片,水1碗,煎熟去滓,入蜜1盏,再熬成膏,入前药及安息香捣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虚损痨瘵。
-
大金花丸
《宣明论方》卷四方之大金花丸:方名:大金花丸别名:既济解化丸金花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二)、三黄泻心丸(《眼科全书》卷六)。黄柏半两,黄芩半两,黄连半两,大黄半两。中外诸热,寝汗咬牙,睡语惊悸,溺血淋闭,咳血衄血,瘦弱头痛,并骨蒸、肺痿、喘嗽。
-
鸡人唱筹方
处方:溏鸡矢、人中白1钱,冰片2厘,制乳香1钱,制没药5分。功能主治:久病痨瘵之人,阴虚于下,阳浮于上,水不济火,相火妄动,致生阴虚黄喉,满口皆黄,其黄如淡金,平净无垢,口无涎丝,外显潮热。用法用量:点喉内。
-
救瘵汤
处方:熟地5钱,白芍2钱,山药2钱,沙参3钱,地骨皮5钱,麦冬2钱,北五味10粒,人参5分,白薇5分,白芥子1钱,鳖甲1钱,茯苓1钱。功能主治:纵欲伤精,两胫酸痛,腰背拘急,行立足弱,夜卧遗泄,阴汗痿靡,精神倦怠,饮食减,耳飕飕如听风声,为初起之痨瘵。用法用量:水煎服。注意:必须断色欲。摘录:《辨证录》卷八
-
凉髓丹
处方:地骨皮1两,丹皮1两,麦冬5钱,金钗石斛3钱,牛膝2钱,茯苓2钱。功能主治:补肾水。主肾水不能制火,每夜发热如火,至五更身凉,时而有汗,时而无汗,觉骨髓中内炎,饮食渐少,吐痰如白沫。用法用量:水煎服。骨外血热,必烁其骨中之髓,故兼用2味,则髓与血两治,无太过之虞,肾中宁独热哉?摘录:《辨证录》卷八
-
獭四足
《*辞典》:獭四足:出处:《别录》拼音名:TǎS Z 别名:獭爪(《饮膳正要》)。来源:为鼬科动物水獭的四足。功能主治:①《别录》:主手足皮皲裂。②《本草拾遗》:主鱼骨鲠不可出者,煮汁食。③《纲目》:为末酒服,杀痨瘵虫。
-
竹(鼠留)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竹鼠肉
拼音名:ZhúShǔRòu英文名:BambooratMeat别名:竹鼠、竹豘、篱鼠(《中华本草》)出处:《本草纲目》来源:药材基源:竹鼠肉为竹鼠科动物竹鼠的肉。喜食竹的地下茎、竹笋,也食草及其他植物的种子与果实。归经:肺;胃热消渴。③《本草求原》:益肺胃气,化痰解毒。2.《医林纂要》:养阴除热,治痨瘵,止消渴。
-
天竺黄饮子
《医统》卷四十六引《医林》:组成:天竺黄半两,人参半两,茯苓半两,茯神半两,生地黄5钱,远志(去心)5钱,龙骨5钱,防风5钱,玄胡索5钱,麦门冬(去心)2两,大腹子7枚,犀角屑2钱。主治:痨瘵。用法用量:上(口父)咀。每服7钱,水2盏,煎8分,不拘时候。用药禁忌:忌一切毒物。
-
传尸将军丸.
《医碥》卷六:组成:锦纹大黄(9蒸,晒,焙)、麝香1钱,管仲、牙皂(去皮,醋炙)、桃仁3钱(炒),槟榔1两,雷丸1两,鳖甲(醋炙黄)1两,茱萸5钱。主治:虚损痨瘵。制备方法:上为末,先将藁叶2两,东边桃、柳、李、桑叶各7片,水1碗,煎熟去滓,入蜜1盏,再熬成膏,入前药及安息香捣丸,如梧桐子大。
-
三白广生汤
《杂病源流犀烛》卷八:方名:三白广生汤组成:地骨皮、白术、白芍、茯苓、甘草、陈皮、枣仁、山药、贝母、丹皮、芡实莲肉、乌梅。主治:虚损痨瘵,吐痰白色,胃逆不思饮食,食不消化,遗浊便溏,神瘁肉削。
-
肃音汤
《简明医彀》卷四:方名:肃音汤组成:麦门冬2钱,桔梗1钱,茯苓1钱,橘红7分,甘草7分,杏仁7粒(研)。主治:一切痰火,痨瘵失音。用法用量:取金竹刮茹一团,擘取竹衣1钱,竹叶10片,水煎,加竹沥服。
-
郁莲散
《辨证录》卷八:方名:郁莲散组成:白芍1两,柴胡8分,香附5分,郁金1钱,生枣仁1钱,茯神2钱,巴戟2钱,莲子心3钱,麦冬5钱,丹参3钱。主治:痨瘵。用法用量:水煎服。
-
追命散
《续本事》卷二:方名:追命散组成:川大黄(实者)半斤,皂角刺半斤,川郁金5两。用法用量:每服3大钱,用真大枫油入无灰酒温调药末,临睡时服。主治:妇人血癥积聚疼痛,渐至经候隔绝消失、痨瘵;产妇危恶变证,胎死上冲,闷运欲绝,及产后血晕;打扑伤损,筋断骨折及破伤风。伤折即全用酒,多饮不妨;
-
四华
四华为经外奇穴名。即四花穴。出《外台秘要》。其位置约当第七、第十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亦即膈俞、胆俞两穴。一说以大椎经喉结至鸠尾尖之长为度,由喉结经大椎向下量至脊背正中,其端点上、下、左、右旁开各0.5口寸处;主治痨瘵、咳嗽、哮喘、虚弱羸瘦等,一般艾炷灸3~
-
疏风顺气丸
《普济方》卷一一五引《德生堂方》:方名:疏风顺气丸组成:大黄5两(半生半熟),车前子2两半,槟榔2两,火麻子3两,山药2两,郁李仁2两,菟丝子(酒浸)1两,牛膝(酒浸)1两,木香1两,苁蓉(酒浸)1两,白茯苓1两,续断1两,防风1两,枳壳(炒)1两,独活1两,人参1两,白术1两,甘草1两。功效:补精注颜,疏风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