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自南
沈自南清代医家。字留候,江苏吴江县人,尝著《饮食篇》。将日常饮食分为饔膳、羹豉、粉饎、炰脍等四类,表明古代对饮食的研究及其意义。
-
贾铭
贾铭元代养生家。字文鼎,号华山老人。海昌(今浙江海宁)人。重侠义,能赈人之急。百岁时,太祖(朱元璋)召见之,问以颐养之法,曰:“要在慎饮食。”谓饮食借以养生,若不知物性反忌,则养生者亦未尝不害生。著《饮食须知》进览,赐宴礼部而归。享年106岁。
-
孟笨
孟笨明代养生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字福兆,号伯山。家藏方书甚多,因而披阅,尤留心养生。谓人之生赖饮食以滋养,方能保天和而无疾,然饮食亦有宜忌,遂取与人最为关切之饮食,著成《养生要括》(一名《食物本草》,1634年),以介绍水、土、谷、果、蔬菜、鳞介类之功用、主治。其中不少内容采自《本草纲目》。
-
胎前十字真言
胎前十字真言出清·袁于江《生生宝录》。指古人对孕妇提出的应注意事项。一需节“嗜欲”,二宜节“劳逸”,三慎“起居”、四节“饮食”,五节“见闻”,此即胎前十字真言。
-
高濂
高濂明代文学家。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生活于万历(1573-1620)年前后。能诗文,兼通医理,擅养生,撰《遵生八笺》十九卷。记述有关四时调摄、生活起居、延年却病、饮食、灵秘丹药等养生之道,对于各种饮食记述较详。
-
水谷之精
水谷之精指饮食物经过消化吸收而化生的营养精华,它是人体生长发育、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由于来源于饮食水谷,禀受于后天,故又称后天之精。
-
DG
膳食指南(dietaryguideline;DG)是指政府部门或学术团体为了引导国民合理饮食维持健康而提出的饮食建议。
-
韦慈藏
韦慈藏(644~)为唐代医生,名讯,京兆(今陕西境内)人。武则天执政时(648),曾为侍御医,龙景中(707~709)任主管宫庭饮食的官员——光禄卿。主管宫廷饮食,与当时名医李虔纵、张文仲齐名。晚年辞官归里,为人治病,在当时和后世均有很大名望。常于药王庙中塑象祭祀之,以示敬重。
-
膳食指南
膳食指南(dietaryguideline;DG)是指政府部门或学术团体为了引导国民合理饮食维持健康而提出的饮食建议。
-
喉蛾
喉蛾病名。系指喉咙突然肿胀,饮食受阻的病证。《种福堂公选良方》卷三:“喉咙忽胀似喉鹅,不能饮食。”即乳蛾。详见该条。
-
糖原性腹泻病
概述:患儿肠粘膜缺乏双糖酶,食用富含双糖(包括蔗糖、乳糖、麦芽糖)的饮食即发生腹泻,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如每100毫升鲜豆浆加5-10%葡萄糖或采用发酵酸奶。
-
顾仲
顾仲清代医家。字中村。浙江嘉兴人。素重养生,倡饮食必洁且熟,有理有节,遵生颐养,以和于身。取杨子建辑《食宪》,录其有关饮食内容,结合己验,撰《养小录》三卷(1818年)。
-
嗳腐
嗳气兼有腐臭味。多因脾胃虚、饮食失节,胃肠内有食滞停积所致。《类证治裁·(饣曹)证》:“但由脾虚,饮食不化,吐沫嗳腐,治宜健运,六君子汤加砂仁、鸡内金;食后嗳腐,保和丸。”参见嗳气、宿食病、伤食条。
-
调理脾胃六要法
调理脾胃六要法饮食养生方法。《寿世秘典·调摄》论饮食有节道:“宁少毋多,宁饥毋饱,宁迟毋速,宁热毋冷,宁零毋顿,宁软毋硬。此六者,调理脾胃之要法。”
-
饮食所伤
饮食所伤饥饱失常、饮食不洁和饮食偏嗜等各种饮食失调因素而导致内伤。通常包括饮食失节,饥饱失常,或暴饮暴食,或饮酒无度,或饮食不洁,或饮食偏嗜等。饮食所伤直接影响脾胃导致脾胃功能失调,并可并发他病,是内伤疾病的致病因素之一。《黄帝内经素问·痹论》:“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参见伤食、五味过伤各条。
-
脾善
脾善(favorableconditionofspleen)是指在疮疡病程中出现的唇色滋润,饮食知味,脓黄而稠,大便和润等预后良好的征象。为五善之一。患者口唇滋润,衾帏气香(指无臭气),饮食如常,脓黄肥厚。见《外科正宗》。
-
日用本草
《日用本草》为食物本草著作。元·吴瑞著。撰于1329年。类列各种食物计540余种,分为米、谷、菜、果、禽、兽、鱼、虫共八门。所谓日用本草,也就是日常所饮食者,即食物本草。正如李汛在序文上所说:“夫本草曰《日用本草》者,摘其切于饮食者耳。”
-
阴火
阴火是指饮食劳倦,喜怒忧思所生之火,属心火。元·李杲《脾胃论·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脾胃气虚,则……阴火乘其土位……。”
-
痞满·饮食停滞证
痞满·饮食停滞证(abdominaldistentionandfullnesswithfoodstagnationsyndrome)是指饮食内停,气滞不畅,以脘腹满闷,痞塞不舒,按之尤甚,嗳腐吞酸,恶心呕吐,厌食,大便不调,苔厚腻,脉弦滑等为常见症的痞满证候。
-
胃黄
胃黄病名。三十六黄之一。《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胃黄者,吐逆下利,心腹气胀,或时烦闷,不能饮食,四肢无力,若唇口面目舌根黑者,难治。”治用人参散等方。参见黄疸有关条。
-
歇经
歇经简称歇。吴道源《女科切要》:“有室女经水既通,而至期复又不来者,必须视其有症无症,验其似疾非疾。若面色不改,饮食如常,身无内热,名曰歇经。”
-
歇
歇又称歇经。见郑栋庵《女科经验方传灯》。指室女初潮后,复又闭经,但其面色不改,饮食如常,身无病状者,名曰歇。不属病态,不久经能自来。
-
小肠主受盛
小肠主受盛为生理学名词。指小肠的主要功能是承受从胃中来的、经过初步消化的饮食,进行分别清浊。受,接受;盛,承接。《素问·灵兰秘典论》:“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
鱼鳅症
鱼鳅症病名。系指咽喉红肿疼痛,肉蛾肿似鳅鱼,痰涎上壅、饮食有碍的病证。见《喉科心法》。参见乳蛾条。
-
子翻胃症
子翻胃症为病证名。清·周登庸《续广达生篇》卷二:“妊娠呕吐不已,数月不思饮食,精神如常,非恶阻,名子翻胃症。”
-
周臣
周臣明代官吏。吴县(今属江苏)人。嘉靖八年(1529年)进士,知衢州府。因患疡不能视事,乃取《颜氏家训》、《三元延寿参赞书》、《养生杂纂》、《便民图纂》等书,择卫生保健、养生医疗知识,节要取简,列育婴、饮食、起居、御情、养老等篇,编为《厚生训纂》六卷(1549年)。
-
重齶
重齶(è(口咢))病名。①指齿龈肿痛,即重龈。②指上腭红肿并疼痛,饮食吞咽不利,即重腭。
-
直腹泄
直腹泄病名。即直肠泻。《不居集》卷二十一:“直腹泄,饮食入口,少顷即出。”详直肠泻条。
-
(声殳^禾)(gǔ,音谷)
(声殳^禾)(gǔ,音谷)谷气。指饮食入胃后的营养物质。为化生营、卫、气、血的基础。
-
思膈
思膈病名。五膈之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中脘实满,噎则醋心,饮食不消,大便不利,名曰思膈。”参见五膈条。
-
受谷
受谷指受纳饮食水谷精微。《灵枢·经水》:“五脏六府之高下小大,受谷之多少亦不等,……六府者,受谷而行之。”
-
受肚泻
受肚泻病证名。见《幼科折衷》。指小儿饱食后腹泻。症见饮食饱满则泻,泻尽乃止,如此反复。由脾胃虚弱,运化不及所致。治宜补脾益胃,用益黄散送下保和丸。
-
食喉
食喉解剖名词,即咽。《喉风论》:“咽通地气,饮食之道也,俗名食喉。”详参咽条。
-
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
方出《伤寒论》,名见《圣济总录》卷二十六:方名:小柴胡去黄芩加茯苓汤组成:小柴胡汤去黄芩,加茯苓4两。主治:伤寒5-6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心下悸,小便不利。
-
受盛化物
受盛化物是指小肠接受经胃初步消化的饮食物,并对饮食物继续进行消化。
-
白苔双黑舌
白苔双黑舌指白苔中有两条黑色苔纵行排列的舌象。苔润不干者为虚寒证。多因中焦虚弱,寒邪外袭,入于肠胃,饮食停滞,中焦不通所致;如见白苔黑干者,此为寒邪化火,热阻脾胃之实热证,宜予细辨(见《伤寒舌鉴》)。
-
饮水则呛
饮水则呛为症状名。指饮水下咽则引起咳呛的表现。偶发呛咳,一般由饮食误入气管所致。但若每因饮水而发者,多属年老气衰,吞咽运动失调;或心血瘀阻,脾胃难于受纳所致。
-
脾虚食积证
脾虚食积证为证候名。指脾失健运,食积胃肠,以平素食少腹胀,经常腹泻,饮食稍有不慎则脘腹胀痛,嗳腐吐酸,腹泻不爽,大便腐臭,舌淡苔腻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结连舌
结连舌(tieuptongue、ankyloglossia)是指以舌体转动伸缩不灵,妨碍饮食,吐字不清为主要表现的舌体疾病。
-
阳狂
阳狂(yangmanicpsychosis)是指盛阳内结于胃肠,以初发病时,语言声怒反常,饮食数倍于常,怒狂,骂詈不避亲疏,服饰临丧,或哭或歌,或以刃伤人,不言如哑,言即如狂等为常见症的狂病证候。
-
腹痛·气虚证
腹痛·气虚证(abdominalpainwithqideficiencysyndrome)又称气虚腹痛,是指脾胃气虚,以时时腹痛,按之稍减,面色萎黄,言语轻微,饮食减少,舌淡,苔薄,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腹痛证候。
-
面罩给氧疗法
面罩氧疗法(maskoxygentherapy)是指通过面罩给氧的氧疗法。此法可使氧流量及氧浓度提高,但使用不方便,影响咳嗽、饮水、饮食,且耗氧较多。面罩氧疗法适用于缺氧严重而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如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
蜈蚣哽喉
蜈蚣哽喉多因饮食不慎,误食蜈蚣所致。可先取生猪血饮之,少倾以清油灌口中,蜈蚣滚在血中即吐出。或即行手术剔除。
-
胃虚秘
胃虚秘病名。由胃虚所致大便秘结。见《医述·大便》。《洁古家珍·杂方》:“胃虚而秘者,不能饮食,小便清利。”治用厚朴汤。参见虚秘条。
-
胃实秘
胃实秘病名。大便秘结因胃实而致者。见《医述·大便》。《洁古家珍·杂方》:“胃实而秘者,能饮食,小便赤,当以麻仁丸、七宣丸之类主之。”参见实秘条。
-
针砂方
《奇效良方》卷五十四:别名:针砂水组成:针砂。主治:气瘿。用法用量:浸于水缸中,平日饮食,皆用此水,10日1换针砂,服之半年,自然消散。附注:针砂水(《医统》卷六十七)。方中针砂用量原缺。《医统》用不拘多少。
-
消中分利汤
《幼科直言》卷五:方名:消中分利汤组成:厚朴(炒)、山楂、神曲(炒)、麦芽(炒)、陈皮、猪苓、青皮、泽泻、大腹皮。主治:小儿脾虚,伤食作肿,善能饮食。用法用量:水煎服。
-
菟丝地萸汤
《辨证录》卷八:方名:菟丝地萸汤组成:熟地1两,山茱萸5钱,菟丝子1两,巴戟天5钱。主治:过于好色,入房屡战,以博欢趣,则鼓勇而斗,不易泄精,渐则阳事不刚,易于走泄,于是骨软筋麻,饮食加少,畏寒。用法用量:水煎服。
-
灸后调养
灸后调养即施灸之后的护理调养。吴亦鼎《神灸经纶·卷之一》提出“避风寒、节饮食、慎起居、戒恼怒、平心静气,以养正祛邪”。
-
脾寒
脾寒①病证名。《备急千金要方》:“治脾寒饮食不消,劳倦气胀,噫满,忧恚不乐,槟榔散方。”②同脾阳虚的病机。详该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