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液
津与液的合称·津液:津液为津与液的合称,是人体的正常水液。它是饮食水谷通过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作用而化生,并借助它们而输布的营养物质。《素问·灵兰秘典论》:“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又《灵枢·决气》:“腠理发泄,汗出溱溱,是谓津。”从而说明尿与汗均由津液化生,并对体液有调节作用。
-
阳明三急下证
阳明三急下证是指阳明病急用下法的三种证型。即急下法适用于汗多津越于外,腹满津结于内,目睛不慧津枯于内三种情况。《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身微热者,此为实也,急下之,宜大承气汤。”《尚论篇》:“阳明经亦有急下三法,以救津液。
-
产后舌黑
概述:产后舌黑为病证名。出《肖山竹林寺妇科》。病因病机及症状:多因产后气血亏损,肾水涸渴,肺津耗枯,肾阴肺津不能上润,以致症见舌黑如尘,心闷发烧,口燥、耳焦、唇青。治疗:治宜滋养阴液,方用增液汤加知母、鲜不斛等。或可用春泽汤清热利湿、运中州。若舌有津回则可治,若舌无津则危。
-
舌干
舌干是指舌体干燥,扪之燥涩的舌象。若舌干无苔,光滑如镜者,为阴虚重证,常见于温病后期热入营血伤阴,或久病阴亏已极;若舌苔黄而干燥,甚则起芒刺者,为阳明胃火伤津,燥热内结;舌苔干燥粗糙如沙,常见于湿温病后期湿热伤阴,也有因于阳虚气化不行,津不上承,或燥气伤肺而致者。
-
心胃火燔
心胃火燔为证候名。指心营热盛,心神不宁,胃火烁津,津伤液燥的病理变化。心营热盛,又兼胃火铄津所致。症见高热,烦渴,心神不安,舌绛而中心干燥等。《温热论》:“再舌绛而中心干者,乃心胃火燔,劫铄津液。”治宜清气凉营。
-
唇口燥裂
口唇干燥,甚则裂开之证。因阴津不足,脾热炽盛所致。《温疫论·数下亡阴》:“津不到咽,唇口燥裂,缘其人阳脏多火而阴亏。今重亡津液,宜清燥养营汤。设热渴未除,里证仍在,宜承气养营汤。”治宜养阴清热,用清凉散、清热养营汤方。
-
玉津丸
《普济方》卷一六三:组成:雄黄1钱,雌黄1钱,硫黄1钱,信砒1钱,南星7钱。主治:久年喘急,咳嗽困惫欲死者。服时含姜片,津满口去姜,以津下药讫,便眠。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调摊碗内,大皂角7-8条,烧烟,覆碗其上,碗极热,烟尽,冷,取出为丸,如梧桐子大。
-
顿嗽
顿嗽病名。其证不咳则已,一咳则连续十数声至数十声,咳虽剧而痰不易出。多因燥热灼津而致。《医述》转引方星岩之说:“顿嗽症,大都肺燥津伤,故咳剧痰不易出,宜仿清燥救肺汤大意。”亦称顿呛,详见该条。
-
阴虚血燥证
阴虚血燥证为证候名。指阴液亏虚,津血被耗,以头晕目眩,口干咽燥,皮肤干涩、瘙痒,毛发不荣,午后潮热,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痉病·心营热盛证
痉病·心营热盛证(convulsivediseasewithsyndromeofexuberantheatinheart-nutrientphase)是指心营热盛,阴津耗伤,以高热烦躁,神昏谵语,项背强急,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舌红绛,苔黄少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痉病证候。
-
胃缓·胃阴虚证
胃缓·胃阴虚证(down-bearingstomachachewithsyndromeofstomachyindeficiency)是指阴津不足,胃腑失养,以面色略红,唇红而燥,口苦口臭,烦渴喜饮,嗳气频繁,或恶心呕吐,食后脘腹胀满,烦闷不舒,大便干结,舌红,津少,脉细数常见症的胃缓证候。
-
散襟汤
《辨证录》卷九:方名:散襟汤组成:黄连3钱,丹皮3钱,当归1两,麦冬1两,天花粉2钱。主治:心火太盛,大肠津枯,大便闭结,舌下无津,胸前出汗,手足冰冷,烦闷发躁,大眦红赤。用法用量:水煎服。
-
小儿泄泻·气阴两虚证
小儿泄泻·气阴两虚证(infantilediarrheawithsyndromeofdeficiencyofbothqiandyin)是指泄泻过度,热甚津伤,以泻下稀水,次数频多,眼眶、囟门凹陷,甚则腹凹如舟,皮肤干燥,神疲乏力,消瘦,心烦,啼哭无泪,口渴引饮,小便短赤,甚则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小儿泄泻证候。
-
燥热咳嗽
燥热咳嗽病证名。指燥热伤肺,肺津受灼,肺气失宣而致的咳嗽。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粘稠,咯出不爽,鼻燥咽干,咳甚则胸痛,或恶寒发热,或痰中有血丝,舌尖红少津,苔薄黄而干,脉略细数。治宜清肺润燥止咳。方用桑杏汤、清金润燥天门冬丸等。参见咳嗽、伤燥咳嗽、肺燥咳嗽等条。
-
唇槁
唇槁病状名。口唇焦干,无津无泽。属于热盛津伤的证象。《灵枢·刺节真邪》:“阳气有余则外热,……舌焦唇槁,腊干嗌燥。”
-
疮疡辨痒
疮疡辨痒疮疡诊法之一。痒是指发生在皮肤上一种不适的感觉。根据疮疡发展的不同阶段古代医籍记载疮疡见痒可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凡肿疡初起,皮肤患处即见作痒者,为风热相搏;②如溃后作痒者,轻由脓沤,甚则由疮口感受风邪所致;④如病势近愈,疮口将敛作痒者,为血气渐充,以示肌肉生长,其痒如虫行者为善。
-
白薄干苔舌
白薄干苔舌指舌苔白薄,津少而干的舌象。见于外感燥气或外感未解,肺津又伤。治宜辛凉甘寒,透表润肺(见《外感温热篇》)。
-
血汗·阴虚火旺证
血汗·阴虚火旺证(bloodysweatingwithsyndromeofexuberantfireduetoyindeficiency)是指阴津不足,虚火亢旺,以汗出色淡红如血,心烦身热,口渴咽干,唇红,或午后潮热,颧红,便秘尿短,舌红少津,脉细数常见症的血汗证候。
-
舌神
舌神为舌诊内容之一。指舌的神气。舌神有无标志人体正邪盛衰。表现在舌质的荣枯,荣是红润鲜明,活动灵敏,表示津液足,生机好;曹炳章《辨舌指南》:“荣润则津足,干枯则津乏。神也者,灵动精爽,红活鲜明,得之则生,失之则死。明润而有血色者生,枯暗而无血色者死。”
-
白苔中红舌
白苔中红舌为舌象。舌四边有白苔,舌心无苔而红的舌象。无苔部分属气津耗损,舌边周有白苔,是邪在太阳或少阳见证(见《伤寒舌鉴》)。当于祛邪治法中照顾气津。
-
秋燥·肺胃阴伤证
秋燥·肺胃阴伤证(autumndrynesswithsyndromeofinjuryoflungandstomachyin)是指燥邪耗伤肺胃阴津,以身热已退,或身有微热,干咳或痰少,口、鼻、咽、唇干燥乏津,口渴,舌干红,少苔,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秋燥证候。
-
燥热伤肺
燥热伤肺为病机。指燥热犯肺,耗伤肺阴,致使肺气宣降失常的病理变化。症见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缠喉难出,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苔薄白而干,脉浮细而数。常伴潮热、头痛、大便秘结等。治宜轻宣润燥。方如桑杏汤、清燥救肺汤。
-
王光祐
王光祐为宋代人,于973年奉命与马志、翟煦、张素、吴复珪、刘翰、陈昭遇等校定本草,编成《开宝新详定本草》20卷。990)为宋代医官,临津(今河北临津)人。曾在后周任翰林医官。972年任尚药奉御。979年升为翰林医官使。
-
麻疹烦渴
麻疹烦渴病证名。《医宗金鉴·痘疹心法要诀》:“凡出麻烦渴者,乃热毒壅盛也。”出现本证的不同时期应分别施治:麻疹尚未透出时,宜透疹生津,用升麻葛根汤加花粉、麦门冬;疹已出者,宜清热保津,用白虎汤;疹没后烦渴者,宜清余热,益胃津,用竹叶石膏汤。
-
荣枯老嫩
荣枯老嫩是荣舌、枯舌、老舌、嫩舌4种舌象的合称,为望舌质的基本内容。荣枯是辨别津液和舌神。枯是指舌无光彩,枯晦干涩,活动迟滞,为津亏失神,预后较差。老嫩是辨别疾病的虚实。老是指舌质纹理粗糙苍老,多属实证;嫩是指舌质纹理浮胖娇嫩,多属虚证。
-
牡蛎炮姜散
《杂症会心录》卷下:方名:牡蛎炮姜散组成:牡蛎1两(煅研),炮姜末1两。功效:通便消胀。主治:寒秘,大小便不通,作胀。用法用量:男病,用女人唾津调,手内擦热,紧掩2丸上;女病,用男人唾津,紧调手内,擦热紧掩二乳上。或内服半硫丸。
-
白苔黑根舌
白苔黑根舌为白苔而舌根黑苔的舌象,宜辨别寒热真假。《辨舌指南》:“若黑根无积腻,白苔薄滑,刮之即净,舌上多津,口不渴,或渴而不消水者,真寒假热也,宜十全辛温救补汤加减;若黑根黏腻粗涩,干厚刮之不净,燥苔无津,口渴引饮,真热假寒也,宜十全苦寒救补汤加减。”
-
钱雄万
钱雄万清末医家。字心荣。江苏武进人。世以医为业。尝著《医津》两卷(1923年由其子孙刊行)。该书以脉法冠其首,后列有五十余种杂症论治。孙钧(字同增),亦有医名。
-
敛阴
敛阴治法之一。即收敛阴气的治疗方法。适用于阴津耗散而病邪已衰退的证候。如热性病热退身凉,余邪已清,但夜间还有虚汗,可用山茱萸、五味子加入止汗剂中。
-
江之兰
江之兰为清代医生。字含徵。安徽歙县人。生平欠详。撰有《医津一筏》一卷,主要为对《内经》的注疏。刊行于世。
-
白苔红地舌
白苔红地舌指苔白而质深红之舌象。为湿浊遏阻膈间,营分热邪伏而不能外透之候。多见于瘟疫病,治宜先辛开苦降以泄其湿,再用苦辛甘凉从里透外,气化津布,热随汗解(见《外感温热篇》)。
-
百花拔毒散
处方:黄柏3两(蜜炙3-2遍),草乌头半两。制法:上为细末。功能主治:疮肿。用法用量:用津唾调摊在碎纸花上,敷贴。摘录:《医方类聚》卷一九○引《烟霞圣效》
-
降胃汤
处方:人参1钱,陈皮1钱。功能主治:津亏或误发汗,阳泄于外,胃气下降,便秘不通。用法用量:作1服。摘录:《产孕集》卷下
-
唾调散
处方:五味子末功能主治:治风毒流行,谷道生泡,痒而复痛。用法用量:津唾调抹。备注:方中五味子《普济方》卷三○一作“五倍子”。摘录:《朱氏集验方》卷十五
-
圣方痔药
《续本事》卷七:组成:白矾半两,血俞(即蛞蝓)半两,石竹(即瞿麦)半两,胡椒20粒。主治:痔疾。用法用量:五更时用不语津调敷痔头上。制备方法:上用瓦灌盛,泥固济,猛火煅通红,取出去泥用药,细研为末。
-
牛齿膏
《圣济总录》卷一三一:组成:水牛牙齿(煅赤)1分,太阴玄精石1分,乳香1钱(研)。主治:发背疮肿痛。用法用量:每用排绢量疮大小剪,以津唾调药,摊绢上贴之。制备方法:上为末。
-
生津方
《医碥》卷七:组成:兜铃4两,水芹4两,旋覆花4两,酱瓣草(俱鲜者取汁)4两,薄荷叶4两,五倍子4两。主治:口干涩,火盛津虚。用法用量:每用5厘,入口津液涌溢。制备方法:捣作饼,盦7日,出白毛,又采前4种取汁拌捣,待干,又拌汁捣,不拘通数。
-
松脂酒
《圣惠》卷九十五:方名:松脂酒组成:松脂3斤(炼成者,为末),糯米2斗,曲末3斤。主治:大风。用法用量:炊米熟,放冷,以炊米汤3斗温2物拌和,入不津瓮中,封盖候熟。即量性饮之。
-
泽府汤
《产孕集》卷下:方名:泽府汤组成:阿胶3钱,当归3钱,桃仁2钱,麻仁2钱,党参3钱,红花5分。主治:津亏而致便秘不通。
-
咽气
咽气气功术语。指咽下自然太和之气,使之归本返元。《素问遗篇·刺法论》:“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无数。”参见服气条。
-
中国医学入门丛书
计有《诊脉入门》、《辨舌入门》、《药性入门》、《汤头入门》、《内经入门》、《金匮入门》、《伤寒入门》、《温病入门》、《女科入门》、《产科入门》、《幼科入门》、《痘科入门》、《外科入门》(附《疔科入门》)、《伤科入门》、《眼科入门》、《喉科入门》共十六种,内容浅近易懂。
-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
《增广和剂局方用药总论》药学著作。北宋·陈师文等编。约刊于12世纪初(北宋末)。本书原为《和剂局方》(后改称《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一书的附录部分,后抽出印单行本。内容系选录《证类本草》中的常用药(也是《和剂局方》中的常用药物)432种,删去序例,分类法不变,内容作了适当删节。现有《学津讨源》本。
-
妊娠口干
妊娠口干病证名。见《女科旨要》。多因孕妇脾肾两虚,中虚下陷,津不上承,故口干而不渴。治宜健脾生津。方用七味白术散。
-
五崩
五崩为病证名。指崩下的血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脉经》:“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
-
胃热渴
胃热渴证名。因脾胃实热灼津所致口渴之证。见《圣济总录》卷五十九。证见胸膈烦闷,口渴引饮。治宜清胃生津,用猪肚丸、赤茯苓散、玉女煎等方。
-
些悟子
些悟子近代医家。石阳(今江西吉水)人。谓《瘟疫明辨》乃“渡迷津之宝筏。”故所编《备急医方要旨》(1922年),多取其书,删繁就简,录其辨证及诸症诊法。
-
岳昌源
岳昌源清代医家。字鲁山,号泗庵。浙江吴兴人。康熙年间(1662-1722年)删补王肯堂《医学津梁》(原名《医镜删补》)六卷,又重订其《胎产证治》。另著《经野医案》十二卷,《医学要领》、《伤寒六经论》各两卷,均佚。
-
阴虚阳浮
概述:阴虚阳浮为病机。病因病机:真阴不足,津血亏损而致阳气浮越于上的病机。症状:症见头目眩晕、面色潮红、目赤、咽干、喉痛、牙痛等。治疗:治宜滋阴降火。
-
周执中
周执中现代医家(1885-1969年)。行医于祁阳、桃源、衡阳、郴州、洪江、长沙等地。1949年后任湖南省中医药研究所顾问。治杂病注重脾肾,治温病提出“三护”(护脑、护阴、护肠),用药重视保津。对妇科治疗,主张气血平调,谓调经宜慎用峻烈药。著有《妇科手册》(收入《妇科简要》)、《周执中医疗经验集》等。
-
舌起白如雪花片
舌起白如雪花片为舌象。苔色洁白,津少光亮,其形如片片雪花布散舌上,比一般白苔之色更白。这是脾阳衰微,寒湿凝聚中焦,不能输布津液所致。宜甘温养阳,健脾燥湿。用参苓白术散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