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崩
白崩为病证名。为五崩之一。出《脉经》。劳伤心脾者,兼见心悸气短,失眠,饮食少进。治宜养心安神,健脾。方用平补镇心丹,用人参或龙眼肉汤送服;或用豆花散空腹服;或用《世医得效方》方:棕榈炭、丝瓜络各等分,细末米饮调服。虚冷劳积者,症见虚乏倦怠,形寒畏冷,小腹寒凉,治宜温经补虚,方用金锁正元丹。
-
白附丸
《幼幼新书》卷十引《刘氏家传》:白附丸:别名:真珠膏、人参丸处方:白附子(生)2个,天南星(炮)半两,全蝎37枚,人参2钱,白僵蚕(麸炒)14个,朱砂1钱,脑、麝、乳香各少许。功能主治:白崩经久,脉微者。牛胆,须入3-4次者佳),大陈半夏半两,粉白南星1两(切作片,用腊雪水浸7日,去水晒干),枯白矾2钱半。
-
扶栘木皮
出处:《本草拾遗》拼音名:F Y M P 来源:为蔷薇科植物唐棣的树皮。生境分布:分布河南、山西、湖北、四川、浙江等地。果实中含较多的维生素C。性味:《本草拾遗》:味苦,平,有小毒。功能主治:《本草拾遗》:去风血脚气疼痹,腕损瘀血,痛不可忍。附方:治妇人白崩:扶栘皮半斤,牡丹皮四两,升麻、牡蛎(煅)各-两。
-
梦花根
《*辞典》:梦花根:出处:《分类草药性》拼音名:M nɡHuāGēn来源:为瑞香科植物结香的根。功能主治:治梦遗,早泄,白浊,虚淋,血崩,白带。①《分类草药性》:治梦遗,红白崩带,杨梅疮,白浊,虚淋。②《贵州民间方药集》:治遗精,早泄,阳萎,风湿麻木,补肾亏。③《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肾虚眼雾,见风流泪。
-
猪毛
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猪肉条。功能主治:治崩漏,烫伤。附方:①治赤白崩中:猪毛烧灰三钱,以黑豆一碗,好酒一碗半,煮一碗,调服。(《纲目》)②治汤火伤:猪毛烧灰,麻油调涂。(《袖珍方》)临床应用:治疗烧烫伤取猪毛4两,香油1斤,石蜡4两。用时先作创面消毒,而后涂以药膏,每日或间日换药1次。
-
五崩
五崩为病证名。指崩下的血有五种不同的颜色。《脉经》:“白崩者形如涕,赤崩者形如绛津,黄崩者形如烂瓜,青崩者形如蓝色,黑崩者形如衃血也。”
-
紫玉簪根
《*辞典》:紫玉簪根:出处:《品汇精要》拼音名:ZǐY ZānGēn别名:红玉簪花头(《重庆草药》)。原形态:植物形态详紫玉簪条。性味:甘苦,平。功能主治:治咽喉肿痛,牙痛,胃痛,血崩,带下,痈疽,瘰疬。③《贵州民间药物》:理气,止痛。④《四川中药志》:治吐血,咽喉肿,牙龈痛,化骨哽,敷痈疽、瘰疬,乳肿。
-
豆花散
处方:白扁豆花(焙干,紫者不用)。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妇女白崩不止。用法用量:炒米煮饮,入烧盐少许,空心数服。摘录:《得效》卷十五
-
陈壶卢瓢
《*辞典》:陈壶卢瓢:出处:《纲目》拼音名:Ch nH L Pi o别名:旧壶卢瓢(《海上方》),破瓢(《孙天仁集效方》),败瓢(《纲目》),败瓠(《食物本草会纂》)。性味:苦,平。①《纲目》:消胀杀虫,治痔漏下血,崩中,带下赤白。或烧存性研末。每服二钱,热水调服,三服,有汗为度,即上,甚者五服止。
-
梓建脾散
《施圆端效方》引范天福方(见《医方类聚》卷八十九):方名:梓建脾散组成:甘草(炒)1两,桂1两,橘皮(去白)1两,茴香(炒)1两,良姜(细锉,炒)1两,干姜(炮)1两,厚朴(去粗皮,与干姜同捣炒)1两。主治:脾胃虚冷,心腹痛疼,痞满气逆,呕吐泄痢,妇人痼冷,赤白崩带,腰腹疼重。脐下痛,用盐汤调下。
-
桂朴当归散
处方:桂2两,川芎2两,当归(焙)2两,芍药2两,桔梗2两,茴香2两,五灵脂(炒)2两,良姜(炒)2两,厚朴2两半,干姜3两(2味同捣,炒),橘皮4两,甘草(炒),黄耆、白茯苓。功能主治:一切脾肾虚寒之证,腹痛泄泻,脾胃停寒,妇人血海虚冷,脐腹(疒丂)痛,月候不匀,赤白崩漏。
-
槐耳丸
摘录:《圣惠》卷七十二《鸡峰》卷十五:方名:槐耳丸别名:槐耳白蔹丸组成:槐耳1两,白蔹1两,艾叶1两,蒲黄1两,白芷1两,黄耆3两,人参3两,续断3两,禹余粮3两,当归3两,橘皮3两,茯苓3两,猬皮3两,干地黄3两,牛角腮4两,马白蹄4两,猪后悬蹄21个。制备方法:上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女金丹
《韩氏医通》卷下方之女金丹:别名:胜金丸、不换金丹处方:藁本、当归、白芍药、人参、白薇、川芎、牡丹皮、桂心、白芷、白术、茯苓、延胡索、甘草、石脂(赤、白皆可)、没药各一两,香附(去皮毛,米醋浸三日,略炒,为末)十五两。胎死腹中,气满烦闷,脐腹作痛;月水不通;产后伤寒虚烦,及半身不遂,下虚无力等症。
-
马蹄甲
《*辞典》:马蹄甲: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MǎT Jiǎ来源:马科动物马的马蹄。②孟诜:亦马蹄主辟温疟。④《纲目》:疗肠痈,下瘀血,带下,杀虫。(《千金方》)②治白漏不绝:白马蹄、禹余粮各四两,龙骨三两,乌贼骨、白僵蚕、赤石脂各二两。(《外科大成》马蹄膏)⑥治脓疱疮:马蹄,烧存性,研细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