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哕
《灵枢·杂病》:“哕,以草刺鼻,嚏而已。”《证治准绳·杂病》:“呃逆,即《内经》所谓哕也。”参见呃逆条。②指干呕。《此事难知》:“哕属少阳,无物有声,乃气病也。”《医林绳墨》卷四:“盖哕者,有声无物之谓,乃干呕也。”《医经溯洄集》以哕为干呕之剧者,详见干呕条。
-
啘
啘啘通“哕”。指干呕。《类证活人书》卷十:“干呕者,今人所谓啘也。”《医经溯洄集·呕吐干呕哕咳逆辨》:“无啘与哕,盖字异而音义俱同者也。”详见哕、干呕等条。
-
小儿哕
小儿哕为病证名。指小儿呃逆。《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一:“胃受邪气则呕,脾受邪气,脾胀气逆,遇冷折之,气不通则哕也。”小儿哕多因于食滞胃脘而致。《医林绳墨》谓因于食而致者,脾胃不能健运,食阻气而不行,宜以温中消导为治,用二陈汤加厚朴、山楂、砂仁、木香。
-
小半夏散
处方:半夏30克(汤洗七遍去滑)人参60克(去芦头)葛根60克(锉)制法:上药捣粗罗为散。功能主治:治阴黄,小便色不变,欲自利而不利,腹满而喘哕者。摘录:《太平圣惠方》卷五十五《圣惠》卷五十五:方名:小半夏散别名:半夏汤组成:半夏1两(汤洗7遍,去滑),人参2两(去芦头),葛根2两(锉)。
-
生芦根饮
处方:生芦根(切)30克青竹茹30克粳米9克生姜3克制法:上四味,嚼咀。功能主治:清热生津,和胃降逆。治伤寒后,哕,干呕,不下食。备注:本方在原书中无方名,现据《外台秘要》卷二补。摘录:《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方出《千金》卷十六,名见《外台》卷二:组成:生芦根(切)1升,青竹茹1升,粳米3合,生姜1两。
-
腋下穴
腋下穴经外穴名。《备急千金要方》:“噫哕膈中气闭塞,灸腋下聚毛下附肋宛宛中五十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名腋下穴。定位在腋中线上,腋窝直下1.5寸处。主治噫哕,胸膈满闷,狐臭,及肋间神经痛等。斜刺0.3-0.5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
化风
化风为病机。疾病变化过程中出现风证的现象。如眩晕,震颤,四肢抽搐、强直,乃至猝然昏仆等。温病热伤下焦肝肾可以化风而发生痉、厥、瘈疭等症,吴鞠通用大、小定风珠治疗。吴鞠通自注:“温邪久踞下焦,烁肝液为厥,扰冲脉为哕,脉阴阳俱减则细,肝木横强则劲,故以鸡子黄实土而定内风。”
-
呕脓
呕脓证名。呕吐为脓液。为胃痈主症之一。《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夫呕家有痈脓,不可治呕,脓尽自愈。”详胃痈条。
-
呕苦水
呕苦水见《赤水玄珠·呕吐哕门》。又称呕苦。详该条。
-
冷涎泛
冷涎泛病证名。因胃有寒痰,遇冷即发的呕吐证。又名冷涎呕吐、冷痫。《医宗必读·呕吐哕》:“痰饮者,遇冷即发,俗名冷涎泛。”其治先以姜苏汤送灵砂丹,继以顺气之药。详冷涎呕吐条。
-
黄鼓疔
黄鼓疔病名。出《外科正宗》卷二。多生口角、腮、颧、眼胞等处。初起黄泡,光亮明润,四畔红色缠绕,麻痒感间作,重则恶心呕吐,肢体木痛、寒热交作,烦渴干哕,此属脾经毒火而发。治疗同疔疮。
-
鬲中
鬲中即横膈膜部位内。《素问·至真要大论》:“……呕苦咳哕烦心,病在鬲中头痛,甚则入肝。”
-
敷
敷①外治法之一。把鲜药捣烂,或用干药碾末,加酒、蜜或蜡之类调和,敷于肌肤局部,使药物在较长时间内发挥作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云趋雨府,湿化乃敷,燥极而泽。”③通“腐”。《素问·宝命全形论》:“木敷者,其叶发(废);病深者,其声哕。”
-
化虫圆
处方:胡粉(炒)、鹤虱(去土)、槟榔、苦楝根(去浮皮),各五十两;白矾(枯)十二两半。炮制:上为末,以面糊为圆,如麻子大。其虫不疗,则子母相生,无有休止,长一尺则害人。用法用量:一岁儿服五圆,温浆水入生麻油一、二点,调匀下之,温米饮下亦得,不拘时候。摘录:《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刘寄奴饮
处方:刘寄奴2两(择去梗草),当归1两(去芦头,切,焙),甘草2钱(炙,锉)。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快,败血上攻,心胸烦躁,大渴闷乱,眼黑旋运,或见鬼神,脐腹疼痛,呕哕恶心,不进饮食。用法用量:每服2钱,水1盏半,加生姜7片,煎至7分盏,去滓热服。摘录:《卫生家宝产科备要》卷七
-
茅香散
处方:茅香花1分,芦根1两,麦门冬3分(去心),赤茯苓3分,甘草半两(炙微赤,锉),枇杷叶3分(拭去毛,炙微黄)。制法:上为散。功能主治:脾胃壅热呕哕,烦渴不止。用法用量:每服3钱,以水1中盏,加生姜半分,竹茹1分,粳米50粒,煎至6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
人参猬皮丸
方出《圣惠》卷四十七,名见《普济方》卷三十六:组成:猬皮1两(炙令焦黄),人参1两(去芦头),白茯苓1两,厚朴1两(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生干地黄1两,甘草1两(炙微赤,锉)。主治:反胃呕哕,不下食。用法用量:以温生姜汤送下20丸,不拘时候。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
御寒暖胃膏
《理瀹》:方名:御寒暖胃膏组成:生姜汁、牛胶、乳香、没药、花椒、黄丹。主治:胃伤,不思饮食,胸腹胀痛,呕哕恶心,噫气吞痠,面黄肌瘦,怠惰嗜卧,并治腰背冷痛。加减:脾胃不和,加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制备方法:生姜汁熬,入牛胶化开,以乳、没、黄丹收膏。
-
愈哕汤
《普济方》卷一三八:方名:愈哕汤组成:香附子3两(炒),橘皮1两,生姜(切)1两。主治:伤寒下后哕者。用法用量:上以水2升,煮取1升,温服5合。
-
胎怯·脾肾气虚证
胎怯·脾肾气虚证(fetaldebilitywithsyndromeofqideficiencyofspleenandkidney)是指成胎之际肾精不充,出生之后脾气不足,全身失于濡养,以啼哭无力,多卧少动,皮肤干皱,肌肉瘠薄,四肢不温,吮乳乏力,呛乳溢乳,哽气多哕,腹胀腹泻,甚而水肿,指纹淡为常见症的胎怯证候。
-
磨积褐丸
《普济方》卷三九二:方名:磨积褐丸组成:三棱、蓬术、青皮、陈皮、香附子、木香、萝卜子(炒)、牵牛子(半生半炒)、神曲、麦芽、槟榔各等分。主治:小儿停积不散,腹胁胀满,干哕恶心,全不入食。用法用量:萝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糊为丸,如黍米大。
-
噫醋
噫醋证名。指噫气吞酸。《诸病源候论·呕哕诸病》:“噫醋者,由上焦有停痰,脾胃有宿冷,故不能消谷。谷不消则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噫而吞酸,气息醋臭。”治宜用半夏丸、丁香散、曲术丸等方。
-
脾胃郁
脾胃郁病证名。郁证之一。林佩琴谓:“脾胃郁,气郁哕呃。《金匮》麦门冬汤加竹茹、丁香。”参见五脏郁证条。
-
六腑气
六腑气为病证名。指六腑气化功能失调而致的病候。《黄帝内经灵枢·九针论》:“六府气,胆为怒,胃为气逆、哕,大肠小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
坏府
坏府病证名。指脏腑严重损坏,功能失常。《素问·宝命全形论》:“弦绝者,其音嘶败;木敷者,其叶发;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为坏府。”
-
半夏桔梗汤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处方半夏(浆水煮4-5沸,切,焙)3钱,桔梗(炒)1两,桑根白皮(锉,炒)1两,天南星(洗过)1两。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脾肺寒热劳咳,痰盛呕哕。用法用量每服2钱匕,水2盏,加生姜1枣大(细切),同煎至半盏,去滓,食后。临卧温服。
-
半夏棋子粥
《圣惠》卷九十七处方半夏2钱(汤洗7遍去滑),干姜1钱(炮裂),白面3两,鸡子白1枚。制法上为末,与面及鸡子白相和,搜,切作棋子,熟煮,别用熟水淘过。功能主治脾胃气弱,痰哕呕吐,不下饮食。用法用量空腹食之。
-
桂枝参苓汤
处方:桂枝3钱,芍药3钱,人参2钱,茯苓2钱,甘草1钱。功能主治:汗、吐、下后,胃虚而哕,怫郁面赤。用法用量:加生姜、大枣,水煎,温服。摘录:《医学入门》卷四
-
加味橘皮竹茹汤
处方:赤茯苓橘皮枇杷叶麦门冬竹茹半夏各3克人参甘草各1.5克功能主治:治胃热多渴,呕哕不食。用法用量:上药加生姜,水煎,温服。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姜半饮
处方:生姜1两(打碎),半夏5钱。功能主治:一切呕哕。用法用量:水煎,徐徐服之。加橘皮更效。摘录:《仙拈集》卷一
-
姜橘饮
处方:陈皮4两(去白),生姜2两(去皮)。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疟疾;呕吐干哕,四肢厥冷。用法用量:用水3碗,煎1碗,去滓,分作2服,当发日五更服。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一
-
茅根干葛汤
处方:茅根、干葛、半夏、姜汁。功能主治:温病有热,饮冷变哕者。用法用量:水姜煎服。摘录:《伤寒全生集》卷二
-
四逆汤加生姜方
《圣济总录》卷二十五:组成:甘草(炙,锉)1两,干姜(炮)3分,附子(炮裂,去皮脐)半枚,生姜(切,焙)1两半。主治:伤寒少阴证呕哕者。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温服。制备方法:上为粗末。
-
夜光丹
《圣济总录》卷二十七:方名:夜光丹组成:硫黄(研)1两,太阴玄精石(研)1两,消石(研)1两,附子(炮裂,去皮脐者)1两(生去皮者)半两。主治:伤寒阴毒,四肢逆冷,面青,胸膈不利,呕哕虚烦。用法用量:每服5丸,冷艾汤送下。
-
益胃丸
《魏氏家藏方》卷五:方名:益胃丸组成:缩砂仁2两,川姜(炮,洗)2两,陈皮(去白)2两,厚朴(去皮,锉,姜制炒)2两,丁香2两(不见火),白术4两(炒),肉豆蔻1两半(面裹煨),半夏2两半(汤泡7次)。主治:脾气胃气俱虚,中脘停痰,呕哕不止。制备方法:上为细末,好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温中白术丸
《普济方》卷二○六:方名:温中白术丸组成:白术2两半,半夏2两,干姜1两,丁香半两。主治:胃寒呕哕。用法用量:每服30丸,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末,姜汁为丸,如梧桐子大。
-
小橘皮丸
《御药院方》卷三:方名:小橘皮丸组成:橘皮(去白)半斤,木香2两,缩砂仁2两,槟榔2两,青皮(去白)4两,半夏6两(汤洗7次)。主治:心腹痞闷,腹胁胀满,饮食迟化,呕哕恶心,口苦无味,肢体烦倦,传导不调,或秘或泄。用法用量:每服60-70丸,食后温生姜汤送下。制备方法:上为细末,生姜汁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
暖脐丸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沈阳方):方名:暖脐丸组成:母丁香2钱,去皮木鳖子1枚,台麝香5厘。主治:虚寒腹痛,痢疾,泄泻呕哕,四肢寒厥。用法用量:每用1丸,研面纳入脐中,用暖脐膏贴脐上,热水带熨之。制备方法:先将丁香、木鳖子碾成极细面,再和麝香研匀,姜糊为小丸,朱砂为衣。
-
麦粒灸
麦粒灸(moxibustionwithseed-sizedmoxacone)为灸法术语。是指用麦粒大小的艾炷施行的艾炷灸。即小炷灸。因所制艾炷大小如麦粒而名。一般用于直接灸。《备急千金要方·卷十六》:“哕,灸承浆七壮,炷如麦大。”
-
薤豉粥
《外台》卷三引《救急方》:方名:薤豉粥组成:薤白(切)1升,香豉1升,白米4合。主治:天行干呕若哕,手足逆冷。用法用量:以水1升,煮豉1沸,滤去滓,下薤及米,煮为稀粥,进2碗。
-
气噎
气噎为病机名。其症心悸,上下不通,噫哕不彻,胸背痛等。治用五噎丸、《深师》七气汤。忧恚则气结,气结则不宣流,使噎。五噎为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夫五噎,谓一曰气噎,二曰忧噎,三曰食噎,四曰劳噎,五曰思噎。虽有五名,皆由阴阳不和,三焦隔绝,津液不行,忧恚嗔怒所生。”
-
五病
五病为病证名。《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五气所病:心为噫;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张志聪谓“五气所病”,乃是“五脏气逆而为病”,故不能包括五脏气机失调的复杂证名。又:五病当指五脏病,故从“胃为气逆”至“胆为怒”可能是后人注语,误入正文。
-
胃实热
胃实热证名。胃腑病邪盛实兼热之证。见《太平圣惠方》卷五。其证口渴引饮,头痛如疟,口唇皆干,喜哕,或生乳痈,缺盆腋下肿,腹胀,身热心悬,消谷善饥,溺黄。治宜清胃泄热。
-
胃反
见《肘后备急方》卷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脉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胃反即反胃,亦称翻胃。《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二:“霍乱有三名。
-
胁堂
胁堂为经外奇穴名。主治肝脏病、心内膜炎、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胸肌痉挛、喘逆、目黄、远视。一般斜刺0.3~《外台秘要》:“胁堂,在腋阴下二骨陷者中。主治胸胁支满,胪胀贲(犭屯),噫哕,喘逆,瞻视目黄。近代《中国针灸学》则定位在“腋窝下二寸陷中,当渊液穴斜上一寸之处。”
-
金匮玉函经
《金匮玉函经》金匮著作。系东汉·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古传本之一。1066年经北宋校正医书局校定,与宋本《伤寒论》同时刊行。卷二-四为痓、湿、暍、辨脉、六经病、厥利、呕哕、霍乱、阴阳易、差后劳复等病证;卷五-六为汗、吐、下、灸刺、水等治法的“可”与“不可”及热病阴阳交并生死证;
-
湿家
湿家是平素湿重患者的古称。多有身疼肢重,发热、头汗出,胸满,小便不利等证。《金匮要略·痉湿暍病脉证治》:“湿家之为病,一身尽,发热,身色如熏黄也。”若下之早则哕,或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胎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当以利湿为大法。结合兼证情况予以辨证论治。
-
酒注
酒注病名。九注之一。因饮酒过多,酒湿留住体内所致的病证。《诸病源候论·诸注候》:“酒注,体气动,热气从胸中上下,无处不痛,一年之后,四支重,喜卧,喜哕,噫酸,体面浮肿,往来不时。”参见九注条。
-
肺痛
肺痛证名。肺部作痛。因气滞血瘀所致,治以散瘀止痛。《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肺痛,紫参汤主之。”
-
烦悗
烦悗证名。心胸烦闷,亦指四肢困闷不舒之感。亦称烦惋。出《灵枢·热病》等篇。《灵枢·胀论》:“脾胀者,善哕,四肢烦悗,体重不能胜衣,卧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