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瘪螺痧
瘪螺痧病名。痧证之一。即霍乱的俗称。因吐泻交作,耗液伤血致使手指螺纹下陷而得名。本证也可见于剧烈吐泻所引起的重度脱水。参见霍乱条。
-
参附茯苓汤
处方:人参1两,附子1钱,茯苓5钱。功能主治:冬月直中阴寒,吐泻交作,身发热者。用法用量:水煎服。一剂而吐泻止,身热亦退。摘录:《辨证录》卷一
-
皂盐煎
《仙拈集》卷一:方名:皂盐煎组成:食盐(炒)1两,牙皂1钱。主治:霍乱,不得吐泻。用法用量:水煎服,取吐。用药禁忌:切不可与谷食米饮,入口即死。必待吐泻过2-3时,直至饥甚,方可与稀粥慢慢调理。
-
伤食吐泻
伤食吐泻为病证名。指小儿伤食所致的吐泻。多因脾胃嫩脆,乳食失节,壅塞脾胃而引起。《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吐泻乳食不化,其吐及粪皆有酸臭气者,此伤食吐泻也。”治宜消食导滞。用胃苓汤加减。
-
吐泻发斑
吐泻发斑为病证名。吐泻而见发斑。《嵩崖尊生书》卷十二:“吐泻发斑,由胃虚无根之火游行于外。此症不妨,但可补,不可泻;可温,不可凉。”
-
四君子加姜附厚朴汤
《此事难知》:组成:四君子4味各1两,生姜3钱,附子3钱,厚朴(炮制)3钱。主治:吐泻霍乱,四肢拘急,脉沉而迟者。用法用量:水煎服。
-
搅肠痧
搅肠痧病证名。即干霍乱。《世医得效方》卷二:“心腹绞痛,冷汗出,胀闷欲绝,俗谓搅肠痧。今考之,此证乃名干霍乱。”《医碥》卷三:“若无吐泻而止转筋、腹痛者,名干霍乱。”参见干霍乱条。
-
椒豆散
处方:胡椒49粒,绿豆49粒。制法:上为末。功能主治:霍乱吐泻而不能服药者。用法用量:水煎服。如渴甚,新汲水调服。摘录:《医学入门》卷七
-
屠鹏
屠鹏南宋医家。字时举。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撰《四时治要》一卷,专论时疾、疟痢、吐泻、伤寒诸证,已佚。
-
婴宁汤
《诚书》卷六:方名:婴宁汤组成:木通7分,茯苓7分,升麻3分,附子(制)5分,人参5分,芎藭4分,枣仁(炒)4分,甘草(炙)。主治:吐泻后感寒囟陷。用法用量:加生姜,水煎服。
-
暖胃正气汤
《普济方》卷三九四:方名:暖胃正气汤组成:栅木皮。主治:小儿吐乳、霍乱吐泻。用法用量:水煎服。
-
肾怯失音
肾怯失音病证名。又名病后瘖。大病之后,突然嘶哑。《小儿药证直诀》:“病吐泻及大病后,虽有声而不能言,又能咽药,此非失音,为肾怯不能上接于阳故也,当补肾,地黄丸主之。”
-
盐熨方
《直指》卷十三:方名:盐熨方组成:炒盐2碗。主治:霍乱吐泻,心腹作痛。用法用量:纸包纱护,顿其胸前并腹肚上,以熨斗、火熨,气透则苏,续又以炒盐熨其背。
-
盐醋煎
《嵩崖尊生》卷九:方名:盐醋煎组成:盐1撮,醋1孟。主治:吐泻转筋,头眩肢冷,须臾不救者。用法用量:同煎至8分,温服。
-
五喘恶候
五喘恶候为病证名。见《普济方》卷三百五十八。即疮痘喘、惊风喘、虚肿喘、吐泻喘、下痢喘。为正衰邪胜,元气将脱的危象。
-
忌奶
忌奶见《妇科集》。指孕妇之奶,小儿饮之,易致吐泻等症。
-
秬黍汤
处方:秬黍(连壳炒)。功能主治:霍乱吐泻,风泻,及腹中有食积、寒气、热邪而作痛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医林纂要》卷四
-
四圣化霉汤
《痘疹全书》卷下:组成:木通、归尾、赤芍、官桂、防风。主治:痘疮至成浆时,其人清爽,瘙痒不住,视其形体壮实,曾无吐泻者。用法用量:水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