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汗
大汗为症状名,即大汗出。出《黄帝内经灵枢·五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景岳全书·杂证谟》:“有不当汗而妄汗,或虽当汗而汗之太过者,皆汗多亡阳之证。”治当察其虚之微甚,选用独参汤、六味回阳饮等方。
-
附子理中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附子理中汤:处方:人参、白术、干姜(炮)、附子(炮.炙甘草,一钱。口噤则斡开灌之。临床应用:1.中寒:开庆己未年七月间,裕齐马观文夫人曹氏,病气弱倦怠,四肢厥冷,恶寒自汗,不进饮食。一医作虚寒治之,投热药,无效。服一剂,即遍身大汗,寒邪悉退而愈。功效:热壮脾肾,急救回阳。
-
收汗丹
《辨证录》卷七:组成:玄参3钱,生地3钱,荆芥1钱,五味子3分,桑叶10片,白芍5钱,苏子1钱,白芥子1钱。《石室秘录》卷六:组成:人参2两,当归2两,黄耆2两,桑叶30片,北五味1钱,麦冬5钱。主治:产妇产半月,忽然大汗如雨,口渴舌干,发热而躁,口虽渴而不欲饮,舌虽干而苔又滑,甚心躁而不至发狂。佐桑叶止汗。
-
气随液脱
气随液脱为病机。是指大汗、大吐、大泻,使津液大量丢失,气亦随津液大量外泄而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伤寒论·阴阳病脉证并治》:“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津液外泄,阳气随之亡失。《金匮要略心典·痰饮》:“吐下之余,定无完气。”《景岳全书·泄泻》亦谓:“若关门不固,则气随泻去,气去则阳衰。”
-
大汗出
大汗出为症状名,即大量出汗之意。《古今医鉴·自汗盗汗》以久病气血两虚,大汗如雨不止,有虚脱危险。《景岳全书·杂证谟》:“汗出一证,有自汗者,有盗汗者。”由于病情不同,汗证有阴汗、阳汗之分。并有战汗、狂汗、红汗、漏汗、阴盛格阳汗、亡阳汗、绝汗、头汗、额汗、心汗、腋汗、手足汗、无汗、偏沮等多种。
-
有汗
有汗为症状名。即有汗出,包括多种出汗表现。《黄帝内经灵枢·五癃津液别》:“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心为汗。”是通过开泄腠理、调和营卫、发汗祛邪,以解除表邪的治法。汗法分辛温发汗和辛凉发汗两大类。如果体质虚弱而确有需要发汗解表时,宜配合益气、滋阴等药同用。
-
中暑
中医·中暑:中暑:1.感受暑邪而发生的一种急性病证;热射病:热射病是一种致命性急症,常为在高温环境中工作数小时者或老年、体弱、慢性病患者在连续数天高温后发生。实验室检查有血钠和氯化物降低。氯丙嗪、非那根各25毫克,加生理盐水500毫升,静脉滴注。(3)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中毒,其他支持治疗。
-
神经性肌强直
疾病别名连续性肌纤维活动,伴肌肉松弛障碍的肌颤搐,Isaacs综合征,myoseismwithimpairedmuscularrelaxation疾病代码ICD:G71.1疾病分类神经内科疾病概述神经性肌强直(neuromyotonia)又称Isaacs综合征、连续性肌纤维活动、伴肌肉松弛障碍的肌颤搐(myoseismwithimpairedmuscularrelaxation)等名称。此外,有多汗及大汗。
-
升麻汤合小柴胡汤
《扶寿精方》.:组成:升麻2钱,干葛1钱5分,甘草3分,白芍药(炒)1钱,柴胡2钱,人参8分,黄芩2钱,半夏1钱。主治:伤寒三四五日,阳明与少阳合病,脉息洪弦而数,其症头疼发热,作渴,面赤,口干,耳聋,胁痛,干呕,口苦,寒热往来。既服煎药无大汗,仍厚盖,大汗遍身即解。
-
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是指津液与血液都是水谷精微所化生,同属人体的阴液,二者有相互滋生,相互转化,同出一源,相互影响的关系。严重伤律病人,常导致津枯血燥,或气血两虚,出现口干、唇焦、舌干、心悸、怔忡、脉微细等症。临床所见大汗、大吐或大泻等津液耗伤者,往往相继表现心悸气短、肢冷脉细等心血亏虚证候。
-
津脱
津脱为病机,即大汗亡阳。是指大汗伤津,或吐下伤津,造成津液大量脱失的病理变化。《灵枢·决气》:“津脱者,腠理开,汗大泄。”张景岳注:“汗,阳津也。汗大泄者津必脱,故曰亡阳。”
-
阴竭阳脱
概述:阴竭阳脱(depletionofyincausingyangcollapse)为病机。临床上把中风、大汗、大泻、大失血或精液大泄等精气急骤耗损导致阴阳离决者,称为暴脱,部分休克属此范围。亡阴者,汗出黏而热、肌肤热而手足温、口渴喜冷饮,或神昏。体针:取水沟、素髎、神阙、关元、涌泉、足三里等穴为主。亡阳者加气海;心阳不振加内关。
-
阳暑
概述:阳暑:1.动暑、中暍;若汗出脉虚浮,烦渴,有火而少气者,宜白虎加人参汤或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暑温的一种类型。《中医药学名词》(2010):中暑又称暑中,是指感受暑邪,以高热,汗出或肤燥无汗,烦躁,口渴,神昏抽搐,或呕恶,腹痛为主要表现的危急重病。①体针:轻症取大椎、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为主。
-
间歇热
定义: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为体温热型的一种,又称称为消耗热,是指患者体温突然或逐渐升高至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数天后又逐渐上升,反复发作。间歇热热型图:间歇热间歇热的常见病因:在经典型原因不明发热的病因中,间歇热见于间日疟、三日疟和胆汁性肝硬化等。
-
五夺
五夺是指因极度羸弱、大汗、大泄、大失血或产后大出血五种原因导致气血津液严重耗损的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灵枢·五禁》:“形肉已夺,是一夺也;大汗出之后,是三夺也;新产及大血之后,是五夺也。此皆不可泻。”
-
虚风
与“正风”相对,指时令所见的反向之风。《灵枢·论勇》:“黄色薄皮弱肉者,不胜春之虚风。”①见《婴童百问》。即慢惊风。②指血虚、阴虚内生的风证,亦称内风。症见眩晕震颤,或手足蠕动。多见于大汗、大吐、大泄、失血,或久病伤阴者。治宜滋液熄风,濡养营络,补阴潜阳。用大小定风珠、复脉汤、阿胶鸡子黄汤等加减。
-
暑渴
概述:暑渴(summerheatthirst)为病证名。用玉露散、麦冬汤、生津丸等方。治当移患者至凉爽通风处,法当清暑、解热、开窍,先用辟瘟丹、消暑丸灌服,后用益元散、白虎汤、清营汤等。①体针:轻症取大椎、合谷、内关、足三里等穴为主。重症取百会、人中、曲池、委中、十宣等穴为主。肢冷脉微者大炷灸神阙、关元;
-
沙蜮
感受沙虱溪毒所致的病症。《医略十三·沙蜮第十二》:“其病与伤寒、温疫、霍乱、瘴气相类,但手足逆冷者是。甚至手足麻木不仁,冷过肘膝。”“沙毒流行,两足先麻木,当时流俗名麻脚瘟。继之腹痛吐泻,肢冷脉伏,剧则大汗身冷,脉脱目陷,四肢瘛疭,须臾不救。”治用含沙散。
-
热极生寒
热极生寒是指根据阴阳转化的观点,阳热的病证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阴寒的病证。如高热、大汗、大渴、脉洪大之阳明热证,由于出汗太多,或邪毒太盛,可突然出现四肢发凉、冷汗不止、精神萎靡、脉微欲绝的寒证。亦有因热邪深伏出现热深厥深的假寒现象。《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
口淡
口淡为症状名。《世医得效方》卷十七:“虚则口淡。”《景岳全书·口舌》:“凡大劳大泻大汗大病之后,皆能令人口淡无味,亦岂皆胃火使然耶。”《医学正传·口病》:“有口淡者,知胃热也。”口淡有虚、实之别,虚者可见于病后胃虚,宜健脾和胃,用六君子汤加味;实者多由胃热所致,当清热为主,宜甘露饮加减。
-
动暑
动暑为病证名。在仲景即谓之中暍。凡以盛暑烈日之时,或于长途,或于田野,不辞劳苦,以致热毒伤阴,而病为头痛,烦躁,肌体大热,大渴,大汗,脉浮,气喘,或无气以动等证,此以暑月受热,故名阳暑。治宜察气之虚实,火之微甚,或补或清,以固其气。”方用益元散、白虎加人参汤、竹叶石膏汤、桂苓甘露饮等。
-
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
概述: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和心肌病,少数见于无明显器质性心脏病和药物中毒、低血钾者,由于室速可导致严重的临床后果,门诊应谨慎处理,一般应收入院治疗。预防发作时可静脉点滴利多卡因,口服慢心律450mg-800mg/d,或心律平450-800mg/d,胺碘酮200-600mg/d。
-
石膏
概述:石膏为中药名,出自《神农本草经》。含量测定:取本品细粉约0.2g,精密称定,置锥形瓶中,加稀盐酸10ml,加热使溶解,加水100ml与甲基红指示液1滴,滴加氢氧化钾试液至溶液显浅黄色,再继续多加5ml,加钙黄绿素指示剂少量,用乙二胺四醋酸二钠滴定液(0.05mol/L)滴定,至溶液的黄绿色荧光消失,并显橙色。
-
急性腹膜炎
疾病分类:普通外科疾病概述:急性腹膜炎是腹膜的急性感染,可分为继发性腹膜炎和原发性腹膜炎两种,绝大多数是继发于腹内原有的病变,或腹部外伤和手术中污染所致。4.辅助检查必要时行腹部X线透视或摄片。如因水肿和粘连致手术进行困难,或患者情况严重不能耐受彻底手术时,可仅作引流术,尽量吸净腹腔内渗出液或脓液。
-
青酶素皮内试验
或皮肤出现皮疹、发痒、皮炎、结合膜炎、口腔炎、喉头水肿、恶心、头晕、心悸甚至血压下降,严重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昏迷、发绀、呼吸困难,乃至惊厥死亡。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自身抗体检测化验类别一:免疫功能检查化验类别二:自身抗体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普鲁卡因皮内试验
台皮肤出现皮疹、发痒、皮炎、结合膜炎、口腔炎、喉头水肿、恶心、头晕、心悸甚至血压下降,严重时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大汗、昏迷、发绀、呼吸困难,乃至惊厥死亡。化验取材:血液化验方法:自身抗体检测化验类别一:免疫功能检查化验类别二:自身抗体检测参考资料:《新编临床检验与检查手册》、《新编化验员工作手册》
-
表虚感冒冲剂
中药部颁标准:拼音名:BiaoxuGanmaoChongji标准编号:WS3-Bb-0043-95处方:桂枝葛根白芍苦杏仁(炒)生姜大枣性状:本品为浅棕色至棕色的颗粒;另取芍药甙对照品,加乙醇制成每1ml含2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用于感冒病的外感风寒表虚证,症见发热恶风,有汗,头痛项强,咳嗽痰白,鼻鸣干呕,苔薄白,脉浮缓。
-
补虚降火汤
处方:人参1钱,麦冬(去心)1钱,元参1钱,桑叶1钱,苏子1钱。功能主治:产后阳明感风而大喘大汗者。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叶氏女科》卷三
-
仓公当归汤
概述:仓公当归汤为方剂名,出自《备急千金要方》卷八方。别名:仓公当归酒当归汤、仓公酒处方:当归、防风各十八铢,独活一两半,麻黄三十铢,附子一枚,细辛半两。功能主治:主治贼风口噤,角弓反张成痉者。临床应用:风痉:尝见口噤似痉,略知人事,但坐而顺掣,腰脊仰倒者,亦风痉也,服仓公当归汤而愈。
-
飞腾神骏膏
概述:飞腾神骏膏为方剂名,出自《寿世保元》卷九方。处方:麻黄(去节)一斤,杏仁四两(热水泡去皮尖,用砂钵捣烂,又入水中同捣,澄去渣用清汁),防风、地骨皮、甘草各四两,木鳖子(去壳)十四个,血余、灯草各一把,黑铅一块。功能主治:主治痈疽、发背、瘰疬、鼠疬、气疬初起未溃破者。
-
龟蜡丹
处方:血龟版1大个,白蜡1两。制法:将龟版安置炉上烘热,将白蜡渐渐渗上,掺完,版自炙枯,即移下退火气,为细末。功能主治:一切无名肿毒,对口疔疮,发背流注,无论初起将溃已溃者。用法用量:每服3钱,黄酒调下,1日3次,以醉为度。服后必卧得大汗一身,其病必愈。摘录:《梅氏验方新编》卷七
-
黄连香薷散
《得效》卷二:黄连香薷散:处方:香薷散(香薷、厚朴、白扁豆)、加黄连2两。功能主治:暑疟独热,躁烦,大渴引饮,小便不利,或背寒面垢。《外科大成》本方用法:水煎熟,冷服。外感中暑泻之症,时值夏秋之令,忽然腹痛,烦闷口渴,板齿干焦,暴泻粪水,肠鸣飧泄,痛泻交作,此暑热之症,脉洪滑热重者。
-
黄耆葛根汤
处方:黄耆1两,葛根5钱。功能主治:酒郁,内热恶寒。用法用量:水煎服。大汗而愈。各家论述:《医略六书》:酒资湿热,得气化行,自可免于酒病焉。今气虚不能自运其湿热,故以黄耆补气,即用葛根解肌。二味成方,能使酒湿内从气化而消,外从元府而泄,安有病酒之患乎?此壮气解表之剂,为虚人伤酒恶寒之专方。
-
救亡散
处方:人参1两,当归1两,熟地1两,甘草2钱,附子1片。功能主治:冬月伤寒,阴阳两亡,大汗而热未解,腹又痛不可按。用法用量:水煎服。摘录:《辨证录》卷一
-
救亡生阴汤
处方:人参2两,熟地4两,山茱萸2两,北五味5钱,茯神1两,白芍1两。功能主治:中暑热症,发汗亡阴,大汗如雨,一出而不能止者。用法用量:水煎服。阳以外亡,非补其关元,何以招其散失之阳?山萸,五味补阴之中,仍是收敛之剂,阴得补而水生,则肾中有本;摘录:《辨证录》卷六
-
敛汗丹
处方:白芍5钱,生地3钱,玄参3钱,荆芥1钱,白芥1钱,苏子1钱,五味3分,桑叶7片。功能主治:过食时,头额大汗。摘录:《医学集成》卷三
-
麻风丸
处方:鲜皂角刺2斤(好醋煮9日,晒干,取净末1斤,),番木鳖(羊油炙,得法如金色者,净末)8两,苦参(取净末)2两,紫背浮萍(晒干,取净末)1斤。功能主治:大麻风。先用葱头、生姜各2斤捣烂,用麻油熬熟,将新松布包作6-7包。注意:若一见风,必成瘫痪,最宜谨防。摘录:《疡医大全》卷二十八
-
泻肺通窍汤
处方:麻黄(捶,水泡过,微炒用)北细辛各0.6克桑皮黄芩马兜铃葶苈子苏子大黄杏仁各1.5克功能主治:泻肺通窍,祛痰平喘。摘录:《医方一盘珠》卷八《一盘珠》卷四:方名:泻肺通窍汤别名:泄肺通窍汤组成:苏子1钱,葶苈子1钱,莱菔子1钱,北芥子1钱,麻黄(捶,水泡过)1钱,杏仁7分,枳壳7分,黄芩7分,桑皮7分。
-
石南汤
《杨氏家藏方》卷四:组成:大戟、川乌头(炮,去皮脐)、顽荆叶、草乌头(生,去皮尖)、石南叶、藁本(去土,焙)、杜仲(锉,炒断丝)、川楝子肉、川椒(去目)各等分。《圣济总录》卷一八二:组成:石南叶1把,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炒出汗)半两。大汗勿怪。黄芩一味开发郁闭之风热,风能胜湿,当无大筋软短。
-
人参青蒿汤
《辨证录》卷六:组成:人参3两,生地1两,麦冬1两,青蒿5钱,北五味子1钱。主治:中暑热症,大汗亡阴。用法用量:水煎服。
-
闭锁肺综合症
概述:闭锁肺综合征(lockedlungsyndrome,LIS)是指支气管哮喘或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因长期或大量吸入β受体激动剂(如异丙肾上腺素)而发生的呼吸道明显闭塞,哮喘持续状态或猝死。体征有胸廓显着膨隆,双肺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可闻及沉闷性哮鸣音。肺功能检查肺活量及FEVl.0显著降低,气道阻力增加。
-
羊酒方
《简明医彀》卷八:组成:大黄1两,麻黄(天热减半)1两,蝉退1两,羊肉斤许(煮汁3饭碗听用)。主治:杨梅疮。用法用量:同好酒3碗,煎药至3碗,先以羊肉同饭吃完,次服药汁完。厚盖卧,头至足出大汗,欲泻,至空地,连解连移,勿令气复入肛门,内外毒尽出,无后患。
-
肺闭锁综合征
概述:闭锁肺综合征(lockedlungsyndrome,LIS)是指支气管哮喘或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患者,因长期或大量吸入β受体激动剂(如异丙肾上腺素)而发生的呼吸道明显闭塞,哮喘持续状态或猝死。体征有胸廓显着膨隆,双肺呼吸音减低或消失,可闻及沉闷性哮鸣音。肺功能检查肺活量及FEVl.0显著降低,气道阻力增加。
-
气脱
气脱指正气的耗损脱失。由于邪气太盛,正气骤伤;或大汗大吐大出血致气随液脱、气随血脱等原因,导致气不内守而外逸脱失的危重病理变化。《黄帝内经灵枢·决气》:“气脱者,目不明。”临床见证除了目失所养而视物模糊不清外,尚可有气息低微、面色苍白、脉微弱,甚则冷汗淋漓,昏不知人等表现。
-
心气阴两虚
心气阴两虚为证候名。即气阴两虚。常见于热性病的过程中。如:1.温热病耗津夺液,出现大汗、气促、烦渴、舌嫩红或干绛、脉散大或细数,有虚脱倾向者。2.温热病后期及内伤杂病,真阴亏损,元气大伤,出现神疲形怠、少气懒言、口干咽燥、低热或潮热,或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舌红苔少、脉虚大或虚数者。
-
阳明燥热
概述:阳明燥热(Yangmingdryness-heat)为病机。如论中身热,烦渴,目痛,鼻干,不得眠,不恶寒反恶热者,此阳明经病也…《医学心悟·阳明经证》:“阳明经病,目痛、鼻干、唇焦、漱水不欲咽,脉长,此阳明本经证,其经去太阳不远,亦有头痛发热,宜用葛根汤解肌。”
-
疫疹·正气暴脱证
疫疹·正气暴脱证(pestilencewithpetechiaewithsyndromeofsuddencollapseofvitalqi)是指正气暴脱,以身热骤降,面色苍白,气短息微,大汗不止,四肢湿冷,烦乱不安或神昏谵语,癍疹暗晦或突然隐退,或见各种出血,舌淡红,脉微欲绝等为常见症的疫疹证候。
-
继发性高血压临床路径(2017年版)
:根据《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诊治指南(基层版)(2015)》、中国库欣病诊治专家共识(2015),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诊断治疗的专家共识(2016)》,《大动脉炎诊断及治疗指南(2011)》,《动脉粥样硬化性肾动脉狭窄诊治中国专家建议(2010)》。
-
虚疟
虚疟的病因病机:《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1.按临床证候分类有风疟、暑疟、湿疟、痰疟、食疟、寒疟、温疟、风热疟等。2.按发病时间分类,有间日疟、三日疟、正疟、子母疟、夜疟、鬼疟、暴疟、游疟、老疟、久疟、阴疟、阳疟等。4.以脏腑、经络分类有五脏疟、三阳经疟、三阴疟等。
-
阴虚发疟
概述:阴虚发疟为病证名。虚疟的病因病机:《金匮翼》:“虚疟者,或体虚而病疟,或因疟而致虚。又有入房感寒成疟者,昼则寒甚,夜则发热,服药不得汗者,用苍芎桃柳汤浸足至膝,内服补剂,其汗必行。又有虚极之人,疟发之时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精神恍惚,六脉豁大,此元气衰脱,将有大汗昏晕之虞,宜防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