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
组成集的每个事物称为该集的元素。例如,中医脏腑理论中的“脏”,即是一个由“心”、“肝”、“脾”、“肺”、“肾”组合而成的“集”,称为“五脏”;同理,“腑”也是由“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组成的“集”,称为“六腑”。
-
破窗效应
心理学的研究上有个现象叫做“破窗效应”,就是说,一个房子如果窗户破了,没有人去修补,隔不久,其它的窗户也会莫名其妙的被人打破;我虽然没有被抢过,但是有位教授被人在光天化日之下,敲了一记闷棍,眼睛失明,从此结束他的研究生涯,使我多少年来谈虎变色,不敢只身去纽约开会。
-
子宫生理研究
子宫生理研究是关于子宫生理机能的研究课题。研究认为,子宫是一个亦脏亦腑又非脏非腑,能藏能泻,具有行月经,主胎孕、泌带液、促分娩、排恶露功能,体现了子宫是脏与腑双重功能活动的特殊脏器。
-
藏
藏㈠(cáng)①收存,储藏。《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②受盛,容纳。《素问·五脏别论》:“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脏气。”㈡(zàng)古“臓(脏)”字。
-
羊脏散
《疡科选粹》卷五:组成:羊脏头、皮消、槐枝、柳枝、防风、荆芥、川椒。主治:痔疮。制备方法:羊脏头1个,装皮消在内,系紧两头,用阳城罐仍用铁丝丫髻放在内,上用一钉,横在罐口,将铁线系脏挂在内,用油盏盖口,盐泥固封,火煅过,取脏、消并滴下汁,为末。
-
间脏
间脏五行学说术语。指疾病由母脏传子脏,不传所胜之脏,而传于所生之脏。如心病传脾,脾传肺,肺传肾,肾传肝,肝传心,母子相传。《难经·五十三难》:“间脏者,传其子也。”
-
二火
肝、心之火:二火指肝、心之火。《素问·逆调论》:“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王冰注:“二火,谓二阳脏;三水,谓三阴脏。二阳脏者,心肺也,以在膈上故。然三阴之气,上胜二阳,阳不胜阴,故脉乱而无常也。”
-
中脏
中脏为病证名,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风中藏
风中藏为病证名。见《普济本事方》卷一。又名中脏。中风证候类型之一。见《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即“邪入于脏”(《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症见猝然昏迷,不能言语,唇缓不收,口角流涎等。《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神昏不语,口缓涎出,邪在脏也。”
-
胆气
胆气即胆的精气,表现为胆分泌与排泄胆汁及主决断的功能活动。胆气升发条达,有助于其它脏腑功能正常运行。《素问·六节脏象论》:“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脾胃论》:“胆者,少阳春升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生,则余脏从之。胆气不升,则飧泻、肠澼不一而起矣。”
-
坚
坚①脉象名。指坚实而有硬度的脉象。与实脉同。《素问·病能论》:“聚者坚也,搏者大也。”《诊家正眼》:“曰坚者,实之别名也。”《灵枢·本脏》:“心坚则脏安固守,心脆则善病消瘅热中。”《素问·疟论》:“故先其时固束其处,令邪气不得入。”《素问·脏气法时论》:“肾欲坚,急食苦以固之,用苦补之,咸泻之。”
-
藏象
藏象是指内在脏腑的生理活动及病理变化反映于人体外部的征象。藏,指藏于内,就是内脏;出《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藏,古通“脏”,藏象即指人体内脏生理机能活动及其病理变化而显现于外的征象。其主要内容包括五脏六腑、奇恒之腑以及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和气、血、精、津液等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
肝坚
肝坚生理学名词。指肝脏强健,功能正常。《灵枢·本脏》:“肝坚则脏安难伤。”
-
五华
五华为五脏精气于体表某些组织或部位的荣华显露,主要表现于面、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心…其华在发”;其华在唇四白”。面、皮毛、爪甲、头发和唇四周,明润光泽为各脏精气充足,若枯槁变形为脏精亏虚。五华是望诊的重要内容。
-
脏主冬
谓脏病应主刺与冬相应的井穴。《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脏主冬,冬刺井;又:“何谓脏主冬,时主夏,音主长夏,味主秋,色主春?岐伯曰:病在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
-
伤寒悬解
《伤寒悬解》为伤寒著作。十四卷,卷首、卷末各一卷。清·黄元御撰。作者对王叔和整理《伤寒论》的编次颇多攻讦,并力图“于破裂纷乱之中条分缕析,复其次第”。书中将《伤寒论》所载113方,分别六经病证,予以剖析贯穿,并注明本病、经病、腑病、脏病、坏病及传腑、传脏、入阳入阴等不同情况,加以归纳整理,使之条理化。
-
桂扁猪脏饮
处方:雄猪大脏1条(洗净),桂圆肉2两,新鲜扁豆花4两。功能主治:大便下脓血,日夜数次,数年久病。用法用量:将后2味同打烂,用白糯米拌和,装入脏内,两头扎住,砂锅内烧烂,忌见铁器。然后将人中白炙脆,研末蘸吃,或酱油蘸吃亦可,不论吃粥、吃饭、空口皆可吃。摘录:方出《种福堂方》卷二,名见《医学实在易》卷七
-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指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者。奇恒,指异乎平常。这些脏器形态多中空似腑,功能又多能贮藏精气而似脏。《黄帝内经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马莳注:“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
枳壳除痔丸
处方:大枳壳120克(去瓤,别为末)大草乌120克(不去皮、尖,别为末)制法:上以草乌细末,人猪大脏内,用醋2~2.5千克,煮干,如未烂,更加醋煮十分烂为度,余醋些小捣候脏烂,却入前枳壳末再捣匀,丸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痔疮。属热毒者,减草乌,增入黄连、槐花之类。摘录:《普济方》卷二九六
-
声怯
声怯病证名。系指因身体虚弱所致的声音低微病证。五脏六腑之精皆藏于肾,肾为声音之根,脏腑健旺则声音洪亮,脏腑虚弱则声音低微。故《景岳全书》卷二十八:“声音出于脏气,凡脏实则声宏,脏虚则声怯。故凡五脏之病皆能为喑。”治应补益中气,方用补中益气汤加减。也可滋补肾气,方用右归丸加减。
-
悬绝
悬绝脉象名。系一种危重病脉象。指某脏之脉与其它脏之脉明显差异。一说“悬”为忽有忽无,断续而见。“绝”指脉动欲绝,良久一动。《素问·阴阳别论》:“凡持真脏脉者,肝至悬绝急十八日死。”
-
阴脏
概述:阴脏:1.脾、肺、肾三脏;脾、肺、肾三脏·阴脏:阴脏是指五脏中,脾、肺、肾三脏属阴,故称。阴盛体质之人·阴脏:阴脏泛指阴盛体质之人。《景岳全书》卷一:“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
-
折伤吐血
折伤吐血病证名。因折伤所致的吐血证。《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折伤吐血证治》:“病者因坠闪肭,致伤五脏,损裂出血,停留中脘,脏热则吐鲜血,脏寒则吐瘀血,如豆羹汁。此名内伤。”可用加味芎汤。
-
罗浮山人
罗浮山人①唐道士。名轩辕集。玄宗好道,诏其赴京师,授朝奉大夫、广州司马,固辞不受。②清医生。有感于医者不明脏腑,误用刀圭,以人命试其术之得失,乃参阅西方人体图谱,又精研《参同契》历脏之说,撰人生生之所以然及脏腑真形十二篇,名《医学引蒙新说》(1891年),后易名为《历脏篇》,附有《鼠疫病情验方》。
-
逆死
逆死病因病理学名词。指病邪传变至相逆之脏而死。按五行生克规律,五脏疾病的相互传变,严重时,常死于其所不胜之脏,称逆死。《素问·玉机真藏论》:“病之且死,必先传行至其所不胜,病乃死。肾受气于肝,传之于心,气舍于肺,至脾而死。
-
阴阳互根
阴阳互根(mutualrootingofyin-yang)为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之一。是指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这种观点在中医学中常用以说明人体脏与腑、气与血、功能与物质等在生理上或病理上的联系。《医贯砭·阴阳论》:“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
音气
音气生理学名词。指发生声音的气力。声音的大小与肺脾肾三脏功能有关。肺主呼吸,脾主生气,肾主纳气。三脏之气盛,发出的气声洪亮;三脏气衰,则声音低微,气弱懒言。《灵枢·终始》:“音气益彰,耳目聪明。”
-
牝脏
概述:牝脏即阴脏。出《黄帝内经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脾、肺、肾三脏·牝脏:阴脏为五脏中,脾、肺、肾三脏属阴,故称。阴盛体质之人·牝脏:阴脏泛指阴盛体质之人。《景岳全书》卷一:“阴脏者,一犯寒凉则脾肾必伤,此其阳之不足。”
-
白气
白气指金气,即肺气代名词。金在脏为肺,其色白,故称。《黄帝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心气晚治,上胜肺金,白气乃屈。”
-
血气精神
血气精神指人的生命起源于精,维持于气血,表现为神。血气精是神的物质基础。血气精虚少则神耗,人易衰老。它们都是人体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黄帝内经灵枢·本脏》:“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
-
眼角
眼角是眦(canthus)的俗称。又名目眦。指上下眼睑连结的部位。靠鼻侧的为内眦(大眦),靠颞侧的为外眦(小眦、锐眦)。两眦均有血络分布,而内眦尤为丰富;由于心主血,故两眦在脏属心,在五轮中属血轮。
-
污染区
污染区(contaminatedarea)是指洗衣房内用于使用后未经洗涤消毒处理医用织物的接收、分拣、洗涤、消毒的区域,以及织物周转库房内用于脏污或感染性织物的接收、暂存的区域。
-
夜甚
夜甚指病情多在夜间加重。夜间正气蛰伏,邪气独盛于体内,故病情加重。《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
重见时
重见时为子午流注针法用语。按干支记时,每十个时辰又重复见到同一天干。本法规定,阳日重见时,取三焦经的五腧穴,称为气纳三焦;阴日重见时,取心包经的五腧穴,称为血纳包络。《针灸大全》论子午流注法:“阳干注腑,甲、丙、戌、庚、壬而重见者,气纳于三焦;阴干注脏,乙、丁、己、辛、癸而重见者,血纳包络。”
-
致密
致密精细固密。《灵枢·本脏》:“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调柔,腠理致密矣。”
-
折脊
折脊证名。腰脊疼痛似折之证。出《灵枢·邪气脏府病形》。督脉属肾贯脊,肾虚则督脉懈弛,腰脊疼痛如折。治宜温补肾督,理气活血等法。参见脊痛条。
-
(月囷)肉
(月囷)肉同“(月囷)”。《灵枢·五禁》:“著痹不移,(月囷)肉破,身热,脉偏绝,是三逆也。”《灵枢·师传》:“本脏以身形支节(月囷)肉,候五脏六腑之大小焉。”
-
食猪肉中毒
食猪肉中毒病名。因食病猪肉出现中毒症状。《诸病源候论·食猪肉中毒候》:“凡猪肉本无毒,其野田间放,或食杂毒物而遇死者,此肉则有毒。人食之则毒气攻脏,故令人吐利困闷不安。”参见食六畜肉中毒条。
-
肾志恐
肾志恐生理学名词。指恐为肾之志。《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脏为肾……在志为恐。”肾精气充足则脏腑强健,胆气豪壮;肾精气不足则脏腑失其滋润与温煦,功能低下,胆弱易恐。
-
深忧大恐
深忧大恐沉重的忧虑,极度的恐慌。《灵枢·本脏》:“虽有深忧大恐,怵惕之志,犹不能减也。”
-
肩息咳
肩息咳病证名。咳嗽而兼见耸肩、喘息之证。出《灵枢·本脏》。参见咳喘、痰饮咳嗽、息高等条。
-
孤腑
孤腑人体器官名。指三焦。《灵枢·本输》:“三焦者……属膀胱,是孤之腑也。”张景岳注:“于十二脏之中,惟三焦独大,诸脏无与匹者,故名曰是孤之腑也。”
-
高耳
高耳耳朵位置比通常高。《灵枢·本脏》:“高耳者,肾高。”
-
肺移寒于肾
肺移寒于肾病因病理学术语。指因肺金与肾水是母子关系,二脏病理上可相互影响。肺有寒则移于肾,损伤肾阳,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气,水气泛滥而上涌。《素问·气厥论》:“肺移寒于肾,为涌水。”
-
耳坚
耳坚生理学名词。指耳廓坚挺厚实。《灵枢·本脏》:“耳坚者肾坚。”
-
带下五贲
带下五贲病名。《千金要方》卷四:“带下五贲:一曰热病下血;二曰寒热下血;三曰经脉未断,为房事则血漏;四曰经来举重,伤任脉下血;五曰产后脏开经利。”可见带下五贲系指五种不同原因引起之有血性分泌物的带下病。
-
脆
脆①指物品容易折断,碎裂的性质。《灵枢·五味》:“木之阴阳,尚有坚脆。”②柔弱,不壮实。《灵枢·经水》:“解剖而视之,其脏之坚脆,府之大小……”③引申指虚弱病证。见“脆者坚之”。
-
唇下纵
唇下纵病状名。口唇肌肉松弛下垂的症状,多为脾虚或脾位下移的表现。《灵枢·本脏》:“唇下纵者,脾下。”
-
唇上下好
唇上下好口唇位置居常适中、不偏不高不低。《灵枢·本脏》:“唇上下好者脾端正。”
-
冲小
冲小为脉学名词。指血脉虚细。《黄帝内经灵枢·本脏》:“皮薄而脉冲小者,小肠小而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