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血脉
《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月经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等。
-
周痹
《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用蠲痹汤等方。亦可用针法及其他外治法综合治疗。本篇主要叙述周痹的症状、治法及其与众痹的区别,故名。
-
豹文刺
概述:豹文刺为古刺法名,五刺之一。《黄帝内经灵枢·官针》:“豹文刺者,左右前后针之,中脉为故,以取经络之血者,此心之应也。”豹文刺本法与九刺中的络刺、十二刺中的赞刺,都是指刺络出血法。用三棱针散刺络脉出血,以刺到血脉为目的。豹文刺的临床应用:心主血脉,故本法与心气相应,能治红肿热痛等症。
-
交泰调脉方
主治:动脉硬化、血脂异常、糖耐量异常、期前收缩、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等证属心肾不交、血脉痹阻者。方解:方中丹参活血祛瘀调畅血脉,黄连清心安神定志,肉桂温营血而利血脉,楮实子补肾纳气宁心。其中黄连苦寒清心火,配肉桂辛热以温肾阳,是取“交泰丸”(《韩氏医通》)交通心肾之义;
-
风疽
风疽病名。指下肢血脉挛曲发疮难愈之溃疡。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三。多因湿热阻滞肌肤,或留于经络血脉而发。继发感染则多并发全身寒热,或兼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治宜消热解毒,祛风利湿,方选消风散,或三妙丸内服,外擦宜用青黛散,或三石散。相当于现代之下肢静脉曲张,或因继发感染后之综合征。
-
祛风养血
祛风养血为祛风法之一。针灸除按“经脉所通,主治所及”原则选定穴位外,常配膈俞、肝俞、三阴交、血海等穴,以和营养血,使血脉通利,滞留的风邪亦随之消除。《景岳全书》:“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祛风养血是治疗风湿日久,血脉不和,肝肾阴亏的方法。证见腰膝冷痛、腿足屈伸不利或痹着不仁,用独活寄生汤。
-
泽兰补虚丸
《外台》卷三十四引《删繁方》:方名:泽兰补虚丸组成:泽兰叶9分,石膏8分(研),芎7分,甘草(炙)7分,当归7分,白芷5分,防风5分,白术5分,藁本5分,蜀椒5分,厚朴(炙)5分,干姜5分,桂心5分,细辛5分。主治:产妇劳虚,或本来虚寒,或产后血脉虚竭,四肢羸弱,饮食减少,经水断绝,血脉不通,虚实交错。
-
血寒者灸之
血寒者灸之为治则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禁服》。是寒证用灸法的一种。指血脉中阴寒盛,而致血脉凝滞,变生的诸病,宜用灸法,以扶阳散寒,温通经脉。
-
去瘀生新
去瘀生新即祛瘀活血。祛瘀活血为治法。又称去瘀生新、活血生新、化瘀行血。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血液由于阻滞而变为瘀血,须去除才能使血脉流畅。用桃仁、生地、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红花、三七、丹参等药。
-
行瘀
行瘀为治法之一。祛瘀活血又称去瘀生新、活血生新、化瘀行血。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用桃仁、生地、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红花、三七、丹参等药。针灸常选膈俞、血海、三阴交为主,酌配具有补气、行气作用的腧穴,如合谷、气海、太冲等穴。局部可选阿是穴点刺出血。
-
干姜四物汤
处方:熟地5钱,人参钱半,白术钱半(炒),当归3钱,白芍钱半,川芎钱半,干姜钱半。功能主治:产后身痛,脉虚细者。各家论述:产后中风虚寒,不能统运营气,而营血暗耗,无以灌注一身,故遍身疼痛不休焉。人参扶元补气,善通血脉;水煎温服,俾中气内充则营血完复而灌溉如常,经络润泽,何遍身疼痛之不已哉。
-
化瘀行血
化瘀行血为治法。即祛瘀活血。又称去瘀生新、活血生新、化瘀行血。是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血液由于阻滞而变为瘀血,须去除才能使血脉流畅。用桃仁、生地、丹皮、赤芍、当归、川芎、红花、三七、丹参等药。
-
阴盛则内寒
概述:阴盛则内寒为病机。病因病机:由于阴邪过盛,导致脏腑气化失常,血脉凝滞或机能衰退,出现水气、痰饮或肿胀等寒性病证。《黄帝内经素问·调经论》:“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不泻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
-
脉痿
由心热血气上逆,下部血脉空虚;《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心气热,则下脉厥而上,上则下脉虚,虚则生脉痿,枢折挈,胫纵而不任也也。”“悲哀太甚,则胞络绝,胞络绝,则阳气内动,发则心下崩,数溲血也。治宜清心泻火,养血活血,用导赤各半汤,或六味丸合丹溪大补丸,或大生脉汤、铁粉丸、调营通脉汤等方。
-
活血应痛圆
处方:狗脊(去毛)四斤,苍术(米泔浸一宿.去蒂)五斤半,没药(别研)一十二两,威灵仙(洗)二斤,草乌头一斤半(半炮)。炮制:上为细末,用酒煮面糊为圆,如梧桐子大。功能主治:治风湿客于肾经,血脉凝滞,腰腿重疼、不能转侧,皮肤不仁,遍身麻木。上攻,头面虚肿,耳内常鸣;亦治项背拘挛,不得舒畅。
-
脉舍神
脉舍神生理学名词。神居舍于脉。指心神反映于血脉之中。心藏神,主血脉,故脉既为血之府,而神亦舍于其中。《灵枢·本神》:“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
-
众痹
概述:众痹为病证名。病因病机:因风寒湿邪侵入皮肤、经络所致。《黄帝内经灵枢·周痹》:“周痹者,在于血脉之中,随脉以上,随脉以下,不能左右,各当其所。”《医学正传》卷五:“因气虚而风寒湿三气乘之,故周身掣痛麻木并作者,古方谓之周痹。”症状:症见周身疼痛,上下游行,或沉重麻木,项背拘急,脉濡涩等。
-
血眼
指难产伤及婴儿眶眦,眼球渗血、充血(《普济方》)。治疗宜活血明目,用《证治准绳》生熟地黄汤,外用黄连、朴硝研极细,兑入乳汁,频点患眼。《保婴易知录》:“儿百日内乳嗽不愈,以致血脉贯瞳,而眶紫黑,或白珠红赤如血,亦名血眼。”治疗宜内服导赤散加减,外用鸡子清调拌黄连末点眼。
-
平旦服
平旦服古代指早晨空腹服药。平旦服又称为空腹服。即在早晨未进食前服药。治四肢血脉病和驱虫药,都宜空腹服。《神农本草经》:“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
唇甲青
口唇指甲泛现青紫的病色。或因阴寒内盛,血脉凝滞,或因热毒入里,见于热厥之证。《伤寒绪论》卷下:“唇甲青,色之青者为害,赤者为热,以寒中于里,则血脉凝滞,不能荣行于外,所以唇爪青黑也。若热毒流入于里而为热厥,则唇甲亦青,但青中必带深紫,与阴寒之青黑不同。”见于心、肺严重疾患有明显缺氧者。
-
空腹服
空腹服(administeredatemptystomach)是指早晨未进食前服药。又称平旦服。治四肢血脉病和驱虫药,都宜空腹服。《神农本草经》:“病在四肢血脉者,宜空腹而在旦。”
-
祛瘀活血
祛瘀活血又称祛瘀生新、化瘀行血。是一种祛除瘀血、流通血脉的方法。针灸常选膈俞、血海、三阴交为主,酌配具有补气、行气作用的腧穴,如合谷、气海、太冲等穴。局部可选阿是穴点刺出血。祛瘀活血是用活血祛瘀药通畅血脉的方法。常用药物有桃仁、红花、当归、川芎、丹参、三七、生地、丹皮、赤芍等。
-
九窍出血
九窍出血为病证名,又名大衄。指耳、目、口鼻、前阴、后阴九窍同时出血。《诸病源候论·血病诸候》:“凡荣卫大虚,腑脏伤损,血脉空竭,因而恚怒失节,惊忿过度,暴气逆溢,致令腠理开张,血脉流散也,故九窍出血。”如感受疫疠者宜清疫解毒;参考中毒:中毒指毒物进入人体,因毒性作用而发生的病证。
-
邪蒿
《*辞典》:邪蒿:出处:《千金 食治》拼音名:Xi Hāo来源:为伞形科植物邪蒿的全草。20厘米,二回羽状全裂,最终裂片线状披针形,长2~总苞片多数,丝状;性味:辛、温。功能主治:利肠胃,通血脉。①《千金 食治》:主胸膈中臭恶气,利肠胃。注意:孟诜:生食微动风气,作羹食良。不与胡荽同食,令人汗臭气。
-
毛脉
概述:毛脉:1.秋季脉来时轻虚而浮之象;《黄帝内经素问·玉机真藏论》:“…其气来,毛而微,此谓不及。”王冰注:“其脉来,轻虚以浮,故曰毛。”皮毛与血脉·毛脉:毛脉为解剖结构名。指皮毛与血脉。《黄帝内经素问·经脉别论》:“毛脉合精,行气于府。”
-
风腰腿
风腰腿为病名。《圣济总录》卷十一:“风服腿之状,四肢不收,身体疼痛,肌肉虚满,骨节懈怠,腰脚缓弱,不自觉知也。盖风邪侵于分肉,流于血脉,荣卫稽留,涩而不行,致身体骨节,肌肉腰脚,痹滞无力不能用也。”宜用五加皮汤等方。
-
论疾诊尺
《论疾诊尺》为《黄帝内经灵枢》篇名。尺,尺肤,即自肘至腕的皮肤。本篇讨论了各种疾病的成因,症状,和诊尺肤在诊断上的意义,故名。指出诊尺肤的润泽、粗糙、肉的坚实与脆弱、寒热等各种现象,有助于测知内脏的盛衰和病变情况。此外,还介绍了诊目、诊齿、诊血脉、诊妇女怀孕、诊小儿病等方法。
-
灸火木
灸火木为古代灸治注重点火的火源。认为松、柏、竹、橘、榆、枳、桑、枣的火“皆伤血脉肌肉骨髓;太上阳燧之火,以灸为上;又槐木之火灸,为疮易差;无者,膏油之火亦佳。”参见八木火:八木火指松、柏、竹、橘、榆、枳、桑、枣八种木材燃烧的火。出《黄帝虾蟆经》。
-
井珠丸
概述:井珠丸为方剂名,出自《兰室秘藏·眼耳鼻门》方,即《兰室秘藏·眼耳鼻门》记载的碧天丸的别名。制法:先将枯矾、铜绿研细,徐徐入铅粉研匀,熟水和为一百丸用法用量:每用一丸,热汤半杯,浸二至四小时,取洗两目眦,至觉微涩为度,睡前再如前法洗;凡汤内炖热一丸,可洗二至三日。
-
心痛·瘀血闭阻证
心痛·瘀血闭阻证(heartpainwithsyndromeof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瘀血闭阻心脉,以心胸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由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舌暗红,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血脉青紫,苔薄,脉弦涩或结代等为常见症的心痛证候。
-
八蒸候
八蒸候是古代医家研究小儿生理性周期变易的一种说法。《幼幼新书》引五关贯有相关记载,这些说法尚待研究。一蒸肝,令目瞳子光明;五蒸肾生精志,骨髓气通流;六蒸筋脉伸,蒸后筋脉通行九窍,津液转流,儿能立;八蒸呼吸无停息,以正一万三千五百息,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故令儿呼吸有数,血脉通流五十周。
-
艾丸
艾丸指以艾绒团聚做成的丸状物,可供灸用,与艾炷似。《肘后备急方》治卒得惊邪恍惚方:“令艾丸在穴上各七壮。”出《隋书·麦铁扙传》。艾炷的大小因人和灸治部位而异。《扁鹊心书》:“凡灸大人,艾炷须如莲子,底阔三分,务要坚实;若灸四肢及小儿,艾炷如苍耳子大;《医宗金鉴》记载:头面、四肢、胸部,艾炷宜小;
-
肺痈·成痈期
肺痈·成痈期(abscessformationstageoflungabscess)是指邪热蕴肺,血脉瘀阻,以壮热不退,咳嗽气急,咳吐黄稠浓痰,气味腥臭,胸胁疼痛,转侧不利,烦躁不安,口干咽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洪数为主要表现的成痈期肺痈。
-
舌脉粗胀
舌脉粗胀指舌下络脉增大,变粗或隆起一些紫黑瘀点的表现。舌下络脉是指舌底部舌系带两侧所分布的血脉。其中除两侧各有一根比较粗大表浅的大脉外,其他较小的位于黏膜下,隐隐可见。主要由气滞血瘀引起,常见于心血瘀阻、肝郁血滞、痰热内阻、寒凝血瘀等。
-
浊气
浊气病因病理学名词。《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②阴寒之邪。如呼出的废气,排出的矢气等。④与清阳相对而言的重浊物质。《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⑤肠胃中有形的食物残渣。《灵枢·小针解》:“浊气在中者,言水谷皆入于胃,其精气上注于肺,浊溜于肠胃。”
-
消渴心病
消渴心病(consumptivethirstinvolvingheart)是指消渴病并发心系血脉病。
-
带下过少·血枯瘀阻证
带下过少·血枯瘀阻证(oligo-vaginaldischargewithsyndromeofblooddepletionandblockadeofstaticblood)是指精血不足且不循常道,瘀阻血脉,阴津不得敷布,以带下过少,甚至全无,阴中干涩,阴痒,兼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悸失眠,神疲乏力,或经行腹痛,经色紫暗,有血块,肌肤甲错,或下腹有包块;
-
产后虚羸·血虚证
产后虚羸·血虚证(postpartumdebilitywithblooddeficiencysyndrome)是指产时失血过多,冲任空虚,血脉不充,以产后面色无华,心悸健忘,失眠多梦,形体消瘦,舌淡无苔,脉细或结代为常见症的产后虚羸证候。
-
寒凝气滞
寒凝气滞指寒邪凝滞而使气机阻滞的病机。寒是阴邪,它的性质是凝滞而收缩,易伤阳气,人体的血气是喜温而畏寒,寒则气的流通受阻,血脉凝滞,而产生痉挛疼痛的症状。
-
鹿肉羹
概述:鹿肉羹以鹿肉为主要原料,具有益气养血,通乳的功效,适用于虚劳羸弱、产后无乳者。做法:将鹿肉洗净,切成细片,加清水1000毫升,放入五味调料,与鹿肉共煮,至鹿肉烂熟成羹即可。鹿肉其性温味甘,有补五脏、调血脉的作用,可治虚劳羸瘦、产后无乳。用法:食肉喝汤,空腹食。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阳虚血瘀
概述:阳虚血瘀为病证名。血瘀病证之一。病因病机:因阳气虚弱,经脉和血液失于温煦,运行无力而致血液瘀阻。也可由阳虚而阴寒内生,血脉挛缩,血液凝滞而形成。症状:症见唇绀、心胸痹痛或四肢痹痛,肢端青紫等。
-
山楂核桃茶
概述:山楂核桃茶以核桃仁、白糖、山楂为主要原料,具有补肺肾,润肠燥,通血脉的功效,可作冠心病、高血压、高血脂、老年便秘等患者膳食。山楂水煎3次,每次20分钟,过滤取汁,浓缩至100毫升。2.将锅置火上,放入山楂汁、白糖,待糖化开后再倒入核桃浆,边倒边搅,烧至微沸即可出锅。出处:《医疗保健汤茶谱》
-
血寒证
血寒证为证候名。指寒邪客于血脉,凝滞气机,血行不畅,以肢体麻木冷痛,手足清冷,喜暖恶寒,唇舌青紫,妇女月经后期,痛经,经色紫暗夹块,苔白滑,脉沉迟涩等为常见症的证候。
-
血极
血极又称脉极。脉极为病证名,指血脉亏损、重急的疾患。《备急千金要方·心脏》:“凡脉极者,主心也,心应脉,脉与心合,心有病从脉起。又日,以夏遇病为脉痹,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则食饮不为肌肤,咳脱血色白不泽,其脉空虚,口唇见赤色。”治疗宜用人参散、地黄汤、补荣汤等方。
-
血脱证
血脱证为证候名。指突然大量失血,或长期反复出血,致血脉空虚,脏腑组织失养,以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怔忡,气微而短,四肢厥冷,渐致神志昏蒙,舌淡白,脉芤,或微细欲绝等为常见症的危重证候。
-
通阳
通阳是指治疗寒湿阻遏、痰凝瘀阻等引致阳气不通的方法。如胸阳为痰浊阻闭的胸痹证,针灸临床常选用心俞、巨阙、厥阴俞、膻中、内关、通里、丰隆、足三里、三阴交等穴。诊断要点寒凝瘀阻血脉引致四肢厥冷,针灸临床常选用局部阿是穴及三阴交、关元(或气海)等穴。
-
血之府
血之府是脉管的别称。血行脉中,脉为血液汇聚、活动的场所。脉管为气血运行的通道。《黄帝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夫脉者,血之府也。”《黄帝内经灵枢·决气》:“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脉与心密切相连,为心气所推动。《黄帝内经素问·痿论》:“心主身之血脉。”
-
舌下络脉
舌下络脉是指舌底部舌系带两侧所分布的血脉。其中除两侧各有一根比较粗大表浅的大脉外,其他较小的位于黏膜下,隐隐可见。舌下络脉增大、变粗增长或隆起一些紫黑瘀点,称为舌脉粗胀。主要由气滞血瘀引起,常见于心血瘀阻、肝郁血滞、痰热内阻、寒凝血瘀等。
-
血瘤·脾失统摄证
定义:血瘤·脾失统摄证(bloodtumorwithpatternofspleenfailingtocontrolandmanage)是指脾失统摄,以肿瘤体积不大,边界不清,表面色红,好发于下肢,质地柔软易出血,无疼痛,伴肢软乏力,面色萎黄,纳食不佳等,舌质淡,舌苔白或白腻,脉细为常见症的血瘤证候。
-
血瘤·肝经火旺证
定义:血瘤·肝经火旺证(bloodtumorwithpatternofeffulgentfireinliverchannel)是指肝经火旺,以发于头面或大腿部,肿块呈丘疹或结节状,表面呈红色,易出血,常因情志不遂或郁怒而发生胀痛,可伴心烦易怒、咽干口苦等症,舌质红,舌苔微黄,脉弦细数为常见症的血瘤证候。出自《外台秘要》卷二十四。为瘤病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