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科心法要诀
眼科心法要诀即《医宗金鉴》卷七十七-七十八。内容除总论眼科诊法外,将眼科疾病分为内障24证,外障48证。均编成七言歌诀,附加注释,内容简明实用。
-
倒睫拳挛
即倒睫拳毛。又名倒睫(《目经大成》卷二)、拳毛倒睫(见《银海精微》)、倒睫拳挛(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拳毛倒插。内刺睛珠,碜涩难开,眼胞赤烂,痒而兼疼”。倒睫拳挛的治疗:内治法:《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此乃脾热肝风,合邪上壅所致。宜用细辛汤,内清邪热,外散风邪也外治法:古代尚用夹睑法。
-
拳毛倒插
概述:拳毛倒插即倒睫拳毛。又名倒睫(《目经大成》卷二)、拳毛倒睫(见《银海精微》)、倒睫拳挛(见《圣济总录》卷一百一十)、拳毛倒插。拳毛倒插的治疗:内治法:《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此乃脾热肝风,合邪上壅所致。宜用细辛汤,内清邪热,外散风邪也外治法:古代尚用夹睑法。
-
黑风
“黑风者,初病与绿风相同,但时见黑花,日久瞳变昏黑之色”(《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是指以头眼胀痛,眼前时起黑花,视力下降,眼珠胀硬,瞳神散大且气色昏黑为主要表现的眼病。黑风内障与绿风内障症状相同,体征不同。乃肾受风邪,热攻于眼”(《证治准绳·杂病》)。可用补肾磁石丸或羚羊角饮子加减治疗。
-
肝虚雀目·脾失健运证
定义:肝虚雀目·脾失健运证(liver-deficiencysparroweyewithpatternofspleenfailingtotransport)是指脾失健运,以羞明不适,频频眨目,暗处或夜视不明,白睛干燥,全身兼见精神萎靡,面黄肌瘦,身软乏力,口淡纳呆,小便清长,大便溏薄为常见症的肝虚雀目证候。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
-
医宗金鉴
由吴谦等编纂。成书于1742年。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疹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五风之证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瞳变黄色者名曰黄风,变绿白色者名曰绿风,变黑色者名曰黑风,变乌红色者名曰乌风,变青色者名曰青风。”五风变内障出自《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五风之证、五风变、五风变成内障证。类今之青光眼。多因情志过伤,肝胆风火升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气血不和等导致神水瘀滞所致。
-
乌风
概述:乌风为病名。肝胆实热:乌风内障·肝胆实热证(darkwindglaucomawithpatternofliver-gallbladderexcessiveheat)是指肝胆实热,以头眼胀痛,泪热羞明,视物昏蒙,眼珠坚硬,抱 红赤,黄仁膨隆,表面可见新生赤脉,瞳神紧缩干缺,伴见口苦咽干,溺赤便结,舌质红,脉弦数为常见症的乌风内障证候。
-
外障
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胞睑红肿如桃,灼热疼痛,或兼硬结、脓头而拒按者,多属脾胃热毒蕴积,或兼血分瘀热;白睛红赤如火,为肺经实热或三焦热盛;目眵胶粘,多属湿热。
-
巽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巽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胞”。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巽风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巽廓、巽风廓、养化廓。巽风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巽位东南,络通中焦之腑,脏配心胞”。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行经目痛
概述:行经目痛为病证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女子遇经行之际,眼目涩痛,头疼眩晕,肿涩难开,生翳于黑睛上,或如粟米,或花翳白陷,此因经行去血过多,肝经虚损故也,宜用当归补血汤(薄荷、羌活、茺蔚子、柴胡、蒺藜、菊花、防风、甘草、生地黄、当归、白芍、川芎)治之。”治疗:治宜补血养肝。
-
泽廓
见《银海精微》。泽廓的位置及其与脏腑的关系:1.《证治准绳·杂病》:“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府,脏配肾络。”3.《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兑泽廓,属膀胱,位白睛下截向大眦。”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四诊心法要诀
《四诊心法要诀》为诊断学专著。内容有:《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金匮要略注》、《四诊心法要诀》、《运气要诀》、《伤寒心法要诀》、《杂病心法要诀》、《妇科心法要诀》、《幼科杂病心法要诀》、《痘诊心法要诀》、《种痘心法要旨》、《外科心法要诀》、《眼科心法要诀》、《刺灸心法要诀》、《正骨心法要旨》。
-
天廓
又名乾廓,乾天廓、传道廓、传送廓、传导廓。天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乾居西北,络通大肠,脏属于肺”。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及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认为:此廓位于白睛,属大肠。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水霞翳障
清代《眼科捷径》:“此眼初患之时,因肝脏壅热,肝受毒风,时常发歇不定,致令乌珠生翳如葱白,浓淡如水霞之状。”即冰瑕翳深外障。又名水霞翳障、水瑕深翳、冰蝦翳深、冰翳外障。《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冰瑕翳深之证,翳色青白如冰,横贯乌睛,其证或痒或疼,发歇无时,眵黏泪出,白睛赤脉,此乃肝经之热。”
-
水瑕深翳
《世医得效方》卷十六:“黑水(指黑睛)内横深瑕盘,青色沉沉深入,痛楚无时,盖五脏俱受风热。”又名水霞翳障、水瑕深翳、冰蝦翳深、冰翳外障。《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冰瑕翳深之证,翳色青白如冰,横贯乌睛,其证或痒或疼,发歇无时,眵黏泪出,白睛赤脉,此乃肝经之热。”可选服龙胆泻肝汤或茺蔚子散加减。
-
深翳
沉翳内障为病证名。亦名沉翳(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深翳(见《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黄而明莹者,名如金内障;重则瞳神皆雪白而圆亮,圆亮者,一名圆翳内障”。
-
劆法
劆法中医眼科手术方法名称。见《外台秘要》卷十一。《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劆者,或以针锋微刺之,或以灯芯草微刮之也。”本法适用于椒疮、粟疮等的治疗。
-
离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离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坎水廓
坎水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①《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坎正北方,络通膀胱之腑,脏属肾。”③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坎为神膏,络通膀胱三腑,脏属于肾。”④《张氏医通》卷八:“肾之府为水廓”,有名无位。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剑脊翳
剑脊翳病证名。①即横翳内障。“横翳又名剑脊翳,白瞳人中映出于外如剑脊,中高边薄,横格于瞳人中,色白如银”(《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②属宿翳,又称剑横秋水。详参该条。
-
会阴廓
《证治准绳·杂病》:“艮位东北,络通上焦之府,脏配命门,命门与上焦相为阴阳,会合诸阴分输百脉,故曰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黄心翳
黄心翳为病证名。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黄而明莹者,名如金内障;由于病变程度不同而名称相异者,如《审视瑶函》于如银障症指出:“此症专言瞳神中之白色内障也,轻则一点白亮,而如银星一片(如银内障);
-
滑翳内障
滑翳内障为病证名。亦名沉翳(见《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深翳(见《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黄而明莹者,名如金内障;重则瞳神皆雪白而圆亮,圆亮者,一名圆翳内障”。
-
害白眼
害白眼证名。即白眼痛。《金匮要略·眼科心法要诀》:“白眼痛者,俗呼为害白眼”。指白睛无红肿而疼痛的症候。主要由于湿热损伤脾肺之络脉,兼挟气分伏火上冲头目所致。参见白眼痛条。
-
艮山廓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又名艮廓、艮山廓、会阴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外眦上方),属包络,依附于心。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艮为上睑,络通命门。”位神光。”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浮翳内障
浮翳内障为病名。《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从瞳神内映出白色”,“如冰光白色,环遮瞳人”(《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圆翳内障相当于西医的老年性白内障。
-
浮翳
即浮翳内障。《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从瞳神内映出白色”,“如冰光白色,环遮瞳人”(《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黄而明莹者,名如金内障;圆翳内障相当于西医的老年性白内障。
-
兑泽廓
见《银海精微》。兑泽廓的位置及其与脏腑的关系:1.《证治准绳·杂病》:“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府,脏配肾络。”3.《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兑泽廓,属膀胱,位白睛下截向大眦。”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兑廓
见《银海精微》。兑廓的位置及其与脏腑的关系:1.《证治准绳·杂病》:“兑正西方,络通下焦之府,脏配肾络。”3.《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兑泽廓,属膀胱,位白睛下截向大眦。”4.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兑为锐眦,经走膻中,络及肾脂。”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地廓
见《银海精微》。又名坤廓、坤地廓、水谷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地廓即肉 也,肉 属脾,脾与胃为表里,故 主藏为脾病,廓主府为胃病。”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坤为下睑,络通胃之府,脏属于脾。”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传道廓
《证治准绳·杂病》认为乾(廓)络通大肠,“肺与大肠相为阴阳,上运清纯,下输糟粕,为传送之官,故曰传道廓”。又名乾廓,乾天廓、传道廓、传送廓、传导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及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认为:此廓位于白睛,属大肠。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传导廓
又名乾廓,乾天廓、传道廓、传送廓、传导廓。传导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乾居西北,络通大肠,脏属于肺”。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及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认为:此廓位于白睛,属大肠。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冰翳外障
概述:冰翳外障为病名。病因病机:由肝经之热上乘所致。即冰瑕翳深外障。《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冰瑕翳深之证,翳色青白如冰,横贯乌睛,其证或痒或疼,发歇无时,眵黏泪出,白睛赤脉,此乃肝经之热。”可选服龙胆泻肝汤或茺蔚子散加减。
-
冰瑕翳深外障
概述:冰瑕翳深外障为病名。又名水霞翳障、水瑕深翳、冰瑕翳深、冰翳外障。病因病机:多由肝经热邪上攻所致。症状:《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冰瑕翳深之证,翳色青白如冰,横贯乌睛,其证或痒或疼,发歇无时,眵黏泪出,白睛赤脉,此乃肝经之热。”宜服茺蔚子散、除热人参汤,点退翳清凉散立瘥。”
-
五胆偃月坠翳丸
概述:五胆偃月坠翳丸为方剂名,出自《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七方。组成:石决明一两,麝香少许,青鱼胆、鲤鱼胆、青羊胆各七个,牛胆五钱,熊胆一分。制备方法:上药为细末,煮糊为丸,梧桐子大。功能主治:主治偃月翳,症见瞳神内上边有白气一弯,隐隐似新月状,覆垂向下。目病偃月内障。缘脑风积热注入眼中。
-
离火廓
见《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离火廓的位置及与脏腑的关系:1.《审视瑶函》:以(气) 上血脉丝络为凭,“离属正南,络通小肠之腑,脏属于心”。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五胆膏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卷七十八方之五胆膏:组成:猪胆汁、黄牛胆汁、羊胆汁、鲤鱼胆汁、胡黄连末、青皮末、黄连末、熊胆汁各二钱五分,白蜜二两。方出《圣惠》卷三十三,名见《东医宝鉴·外形篇》卷一方之五胆膏:组成:青羊胆1枚,黄牛胆汁1合,熊胆1分,鲤鱼胆3分,乌鸡胆3分(5枚),牛黄半两(细研)。
-
养化廓
《审视瑶函》认为此廓即巽廓,络通中焦,“心包与中焦相为脏腑,胞络营血,以滋养中焦,分气以化生,故曰养化廓。”3.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巽为金井(瞳神),经引髓海,络连肝膈。”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地倾
地倾为病证名。见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二。按《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对眼之八廓定位,地廓位于肉 ,即胞睑。风牵睑出又名风牵出睑、睥翻粘睑、皮翻粘睑、皮翻症、残风、地倾。多因胃经积热、肝风内盛,致使风痰湿热瘀滞睑络而成;内治常用祛风清热、除湿化痰、通络散瘀之法,宜服排风散加减。
-
抱阳廓
又名离廓、离火廓、抱阳廓、胞阳廓。见《银海精微》。《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胞阳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审视瑶函》认为即离廓,络通小肠,“心与小肠相为脏腑,为诸阳受盛之胞,故曰胞阳廓。”2.《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内眦,大眦也,属离火…3.《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离火廓,属心,位大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廓,喻城廓卫御。
-
癍疮入眼
癍疮入眼病名。指因接种牛痘时不慎,使痘苗误入眼内而导致的眼疾。《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因患疮时生眼中,赤肿难开,涩泪羞明疼痛,久则生翳如银色,此乃痘后肝经余热上攻睛瞳所致,宜用红花散,清肝散瘀。”详痘疮入眼条。
-
白翳黄心内障
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程度不同而名称各异,如浮翳、沉翳、滑翳、枣花翳、黄心白翳、如银内障等,实际皆黄睛(晶状体)病变混浊。由于病变程度不同而名称相异者,如《审视瑶函》于如银障症指出:“此症专言瞳神中之白色内障也,轻则一点白亮,而如银星一片(如银内障);圆翳内障相当于西医的老年性白内障。
-
石决明散
概述:石决明散为方剂名,其同名方剂约有《证治准绳·类方》第七册方之石决明散:组成:煅石决明、枸杞子、木贼、荆芥、桑叶、谷精草、甘草、金沸草、蛇蜕、苍术、白菊花各等分。《世医得效方》卷十六方之石决明散:组成:石决明1两(火煅),蒺藜(炒去刺)2两,荆芥穗2两,薄荷叶1两,人参(蜜炙)5钱。
-
旋螺外障
系指乌珠高而绽起如螺的疾病。《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旋螺外障,气 之内乌珠色变青白,如螺蛳之壳,其色初青久黑,其形尖圆。”本病多由肝经积热亢极瘀血凝滞所致。”也即旋螺突起。
-
震廓
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震廓、震雷廓、关泉廓、关前廓。《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震(雷廓)为青睛,络通胆之府。”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震雷廓
《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五 中血 主脏属心,而此廓位附血 (内眦下方),属命门,依附于心。清·黄庭镜《目经大成》卷一:“震(雷廓)为青睛,络通胆之府。”《杂病源流犀烛》卷二十二:“震雷廓属小肠,位白睛上截向小眦。”八廓是天廓、水廓、山廓、雷廓、风廓、火廓、地廓、泽廓的总称。
-
障
其中发生于胞睑、两眦、白睛与黑睛的睑生风粟、胬肉攀睛、暴风客热、花翳白陷之类外眼病统属外障,而发生于瞳神的圆翳、绿风与高风雀目之类内眼病则归属内障。而广义的内障是泛指发生在黄仁、神水、晶珠、神膏、视衣、目系等眼内组织的病变。或阴虚火旺,虚火上炎;或忧思郁怒,七情过伤,肝失条达,气滞血瘀,玄府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