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挛急
挛急证名。出《灵枢·经脉》。义同拘挛、拘急。参拘挛、拘急条。
-
肘髎
概述:肘髎为经穴名(ZhǒuliáoLI12)。快速取穴:先找到曲池(屈肘成直角,先找到肘横纹终点,再找到肱骨外上踝,两者连线中点处),向上量取1横指处即是。主治病症:肘髎穴主治肩部酸痛,肘部酸痛,臂部酸痛,麻木,瘰疬,挛急,屈伸不利,臂神经痛,肱骨外上髁炎,肘关节周围软组织损伤,瘫痪,嗜卧等。或艾条灸5~
-
浮郄
浮郄穴主治胃肠、下肢等疾患:如呕吐,泄泻,臀股麻木,腘筋挛急,大便秘结,小便热赤,股内贴骨痈毒,髀枢不仁,霍乱转筋,下肢麻痹,膝腘都疼痛,麻木,挛急,膝腘痛麻挛急,便秘,现代又多用浮郄穴治疗急性胃肠炎,膀胱炎,腓肠肌痉挛,急性胃肠炎,尿潴留,髌骨软化症等。
-
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尺之五间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尺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臂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手之五里
手五里在手阳明大肠经中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五里穴的位置(手阳明大肠经)手五里穴的位置(肌肉)手五里穴的位置(骨骼)取法:屈肘,在曲池与肩的连线上,曲池上3寸处取穴。主治病症:手五里穴主治肘臂疼痛不举,中风偏瘫,挛急,瘰疬,上肢不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寒热疟疾,身黄嗜卧,惊恐,风湿肿胀等。
-
芍药甘草汤
处方:白芍药、炙甘草各四两。现用于血虚津伤所致的腓肠肌痉挛、肋间神经痛、胃痉挛、胃痛、腹痛、坐骨神经痛、妇科炎性腹痛、痛经;主治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咽干烦燥。《东医宝鉴·杂病篇》卷二引仲景方之芍药甘草汤:组成:桂枝2钱,甘草(炙)1钱半,芍药1钱,白术1钱,附子(炮)1钱。
-
大续命汤
卒然暗哑,五脏偏枯贼风。《圣济总录》卷七方之大续命汤:方名:大续命汤组成:麻黄(去根节,煎,掠去沫,焙)3两,石膏(碎)2两,防风(去叉)2两,干姜(炮)1两半,黄芩(去黑心)1两,芎1两,甘草(炙)1两,白术1两,远志(去心)1两,独活(去芦头)1两,紫石英半两,杏仁35枚(去皮尖双仁,炒)。
-
天雄浸酒
《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五:天雄浸酒:处方:天雄90克(炮裂,去皮、脐)川椒90克(去目)千姜60克(炮裂)茵芋60克附子60克(炮裂,去皮、脐)肉桂90克(去皱皮)牛膝90克(去苗)川乌头60克(炮裂,去皮、脐)白蔹15克踯躅花90克(微炒)制法:上药细锉,用生绢袋盛,以好酒8升渍之,春,夏五日,秋、冬七日。
-
阳痓
概述:阳痓为病证名。见《丹溪心法·痓》。辨证论治:《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
太阳痉
身热足寒,项强恶寒,头热,面肿目赤,头摇口噤,背反张者,太阳痉也。”《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
风寒痉
不论刚痉、柔痉,凡因风寒而致者,为风寒痉。《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七:“病者身热足寒,头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以发热恶寒、不恶寒、有汗、无汗、分刚柔者,风寒痉也。”《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
-
鸡屎白
①《别录》:微寒。③《本草拾遗》:和黑豆炒浸酒,主贼风、风痹,破血。附方:①治鼓胀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腊月干鸡矢白半斤。(《千金方》鸡粪酒)⑦治转筋之为病,其人臂脚直,脉上下行,微弦,转筋入腹者:鸡屎白,为散,取方寸匕,以水六合,和温服。鸡屎能通利下泄,则湿热从小便而出,臌胀自愈。
-
加味当归补血汤
《不知医必要》卷四:加味当归补血汤:处方:炙耆1两,党参(去芦,米炒)4钱,当归3钱,干姜(炒)2钱,附子(制)3钱。黄耆补虚生血,当归养血荣经,防风率领黄耆以益卫气,羌活统运炙甘草益胃气,以振运行之力,竹沥、姜汁活络行经,以除虚痉也。此补气以统运营血之剂,为产后虚风发痉之专方。主治:产后大汗。
-
大竹沥汤
《备急千金要方》卷七方之大竹沥汤:处方:竹沥十四升,独活、芍药、防风、茵芋、甘草、白术、葛根、细辛、黄芩、川芎各二两,桂心、防己、人参、石膏、麻黄各一两,生姜、茯苓各三两,乌头一枚。主治:大虚,风气入腹拘急,心痛烦冤,恍惚迷惑不知人,或惊悸时怖,吸吸口干,濇濇恶寒,时失精明、历节疼痛,或缓或不摄;
-
萆薢丸
《圣济总录》卷十九:萆薢丸:处方:萆薢山芋牛膝(去苗,酒浸,焙干)泽泻各30克生干地黄(焙)75克白术15克茵芋蛴螬(微炒)干漆(炒姬出)狗脊(去毛)车前子天雄(炮裂,去皮、脐)各75克制法:上十二味,研为细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主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温酒送下,盐汤亦得。腰脚疼痛,挛急不得屈伸;
-
仓卒散
摘录:方出《丹溪心法》卷四,名见《古今医鉴》卷十《三因》卷七方之仓卒散:别名:夺命散组成:山栀子49个(烧半过),附子1枚(炮)。功能主治:《三因》卷七方之仓卒散主治寒疝入腹,心腹卒痛;及小肠膀胱气绞刺,脾肾气攻,挛急极痛不可忍,屈伸不能,腹中冷,重如石,白汗出。附注:夺命散(《普济方》卷二十四)。
-
刚痓
《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一作痉,余同)。”《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
阳痉
概述:阳痉:1.刚痓;《丹溪心法·痓》:“阳痓曰刚,无汗。”《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辨证论治:《证治准绳·杂病》:“痉既以有汗无汗辨刚柔,又以厥逆不厥逆辨阴阳。
-
刚痉
刚痉的治疗:《金匮要略·痓湿暍病脉证》:“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痓,葛根汤主之。”《医醇賸义·湿热暑》:“刚痉者,头痛项强,手足搐逆,甚则角弓反张,发热无汗,此风热盛也,热伤营血,筋脉暴缩,风入经络,肢节拘挛,风热合而为病,赤芍连翘散主之。”
-
干脚气
《中医药学名词》(2010):干脚气是指以腿脚肌肉枯萎、挛急为主要表现的脚气病。干脚气的病因:因素体阴虚内热,湿热、风毒之邪从热化,伤及营血,筋脉失养所致。干脚气的症状:症见足胫无力,麻木酸痛,挛急,脚不肿而日见枯瘦,饮食减少,小便热赤,舌红,脉弦数等。可用加味苍柏散或生干地黄丸等方。
-
大醒风汤
南星(生)240克防风(生)120克独活(生)附子(生,去皮、脐)全蝎(微炒)甘草(生)各60克制法:上药为粗末用法用量:每服四钱,加生姜二十片,水煎,不拘时服,日二次。一钱)独活(一钱)甘草(一钱)功能主治:唐·孙思邈《千金翼方》之大醒风汤主治中风痰涎壅盛,半身不遂,历节痛风,经脉拘急。
-
龟甲汤
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龟甲汤:处方:龟甲(醋炙.六两)海桐皮(三两)羌活(去芦)丹参(三两)独活(去芦.三两)萆薢(三两)牛膝(去苗.用法用量:上挫如麻豆,每用八钱匕,水一盏,酒一盏,生姜十片,同煎去滓,取一大盏,温分三服,空心午夜卧服出汗,并二服,如人行五里,以热生姜稀粥投,厚衣覆汗出,慎外风。
-
侧子
《*辞典》:侧子:出处:《雷公炮炙论》拼音名:C Zǐ别名:即子(《本经》),荝子(《说文》),荝(《太平御览》)。①《吴普本草》:神农、岐伯:有大毒。治风寒湿痹,筋骨挛急,脚气,风疹。②《别录》:主痈肿,风痹历节,腰脚疼冷,寒热鼠瘘,又堕胎。注意:阴虚阳盛及孕妇忌服。《吴普本草》:畏、恶与附子同。
-
寒霍乱
症见恶寒身痛,腹痛吐利,唇青爪青,脉多沉迟等。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的辨证要点:霍乱证型分寒霍乱,热霍乱及干霍乱三类。症状:吐泻不止,吐泻物如米泔汁,面色苍白,眼眶凹陷,指螺皱瘪,手足厥冷,头面出汗,筋脉挛急,舌质淡,苔白,脉沉微细。舌淡,苔白,脉沉微细,均为阳虚寒盛之象。
-
湿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白花蛇
白花蛇中毒:白花蛇又名金钱白花蛇、小白花蛇、小花蛇、金钱蛇。银环蛇毒中的一环蛇毒素,是一种神经毒。毒液中尚含有胆碱酯酶、蛋白酶、ATP酶、5-核苷酸酶、磷酸二酯酶、磷脂酶A及透明质酸酶等酶。归经:归肝经。治口眼喎斜、语言蹇涩,或筋脉挛急、肌肉麻痹等症,可与全蝎、当归、羌活、白芷等配伍应用,或浸酒服。
-
足太阳经筋
《黄帝内经灵枢·经筋》足太阳经筋为十二经筋之一。从外踝分出的一支,结于腨外(腓肠肌部),上行至腘窝内侧缘,与胭部的一支并行上结于臀部;上腘中内廉,与腘中并,上结于臀。上挟脊上项;其支者,从腋后外廉,结于肩髃。其病:小指(趾)支,跟肿痛,腘挛,脊反折,项筋急,肩不举,腋支,缺盆中纽痛,不可左右摇。
-
中三里穴
中三里穴为经外奇穴名。见《删繁刺灸诸穴集要》。参见手五里:手五里为经穴名(ShǒuwǔLǐLI13)。出《针灸甲乙经》。属手阳明大肠经。在臂部,肘横纹上3寸,曲池(LI11)与肩髃(LI15)连线上。有行气散瘀,通经活络作用。如咳嗽、吐血、心下胀满、中风偏瘫、肘臂挛急、疼痛及寒热疟疾、身黄嗜卧、瘰疬等。—般直刺0.5~
-
脚气冲心
脚气冲心的分型治疗:湿脚气而见攻心者,由于湿毒上攻,多伤阳,急宜温阳散寒,逐湿泄毒,用吴茱萸汤合《备急千金要方》半夏汤加减。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干脚气取足三里、悬钟、飞扬、三阴交、血海、太溪等穴为主。脾胃虚弱加脾俞、胃俞。虚脱者灸关元、气海。
-
脚气
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医学正传·脚气》:“故为治者,宜通用苍术、白术之类以治其湿,知母、黄柏、条芩之类以去其热,当归、芍药、生地黄之类以调其血,木瓜、槟榔之类以行其气,羌活、独活以利关节而散风湿,兼用木通、防己、川牛膝之类引药下行及消肿去湿。”
-
恢刺
十二刺之一。又称多向刺或放射刺。《黄帝内经灵枢·官针》:“恢刺者,直刺傍之,举之前后,恢筋急,以治筋痹也。”先从傍刺入,得气后令患者作关节功能活动,不断更换针刺方向,以疏通经气,舒缓筋急。治疗筋肉挛急之痹痛,将针直刺在拘急筋肉傍侧,提起针改换方向,或前或后地提插运针,以舒缓筋急的症状,使恢廓通畅。
-
起睫汤
《张皆春眼科证治》:方名:起睫汤组成:白术9g,茯苓6g,甘草3g,当归9g,白芍9g,蔓荆子3g,防风3g。检查:双目下胞皮宽弦紧,睫毛倒入,右重左轻,右目白睛红赤,青睛下方生翳,此为倒睫生翳。各家论述:方中白术、茯苓、甘草健脾以培土生金。蔓荆子、防风疏散风邪,且无伤阴之弊,并能助白芍、甘草解散挛急。
-
五疳
五疳,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又名惊疳。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载肾疳“其候上热下冷,寒热时作,齿断生疮,耳焦脑热;下食肠胃,下利黑血。
-
脚气病
脚气病的分类:脚气有干脚气、湿脚气之分。此外,还有风毒脚气、瘴毒脚气、脚气冲心、脚气入腹、脚气迫肺等多种类型。现代医学中的维生素B1缺乏症、营养不良性浮肿,下肢多发性神经炎等多属本病范畴,可参照本条施治。临床表现:1、婴儿脚气病发病常很突然,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者称脑型;有时昏迷惊厥可突然发生。
-
太阴痉
太阴病出现痉证者。《医宗金鉴·订正伤寒论注》:“夫六气皆足以致痉,不专在湿也,六经皆有痉证,亦不专在太阳一经也。至若腹内拘急,因吐利后而四肢挛急者,未尝非太阴痉也。”《张氏医通·诸风门》:“足三阴痉,俱手足厥冷,筋脉拘急,汗出不止,项强脉沉。太阴,则四肢不收,术附汤加甘草、生姜。”
-
肾中寒证
肾中寒证证名。《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二谓寒邪,“肾中之,多使挛急疼痛、昏不知人。”“肾中寒之状,色黑,气弱,吸吸少气,耳聋、腰痛,膝下清,拘挛而疼,昏不知人。”治宜温肾散寒,选用不换金正气散、附子五积散、姜附汤;附子理中汤。
-
蛇瘕
瘕生腹内,摸之如蛇状者。《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癥瘕痃癖痞源流》:“蛇瘕,其形长大,在脐上下,或左右胁,上食心肝,其苦不得吐气,腰背痛,难以动作,少腹热,膀胱引阴挛急,小便黄赤,两股胫间时痛。”《类证治裁·痃癖癥瘕诸积论治》:“蛇瘕,经后阴未复,食饮误中虺毒,成形,长而(疒丂)痛,宜蛇瘕方。”
-
热极生风
热极生风为病机,又称热盛风动。是指邪热炽盛,伤及营血,燔灼肝经,筋脉失养而挛急抽搐的病理变化。温热病高热期出现壮热、昏迷、筋肉强急、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等症状。临床多见于小儿高热惊厥、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型脑炎、中毒性痢疾、败血症等。
-
脾中寒
脾中寒病证名。指脾受寒邪而致病。《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脾中寒之状,。心腹(月真)胀,四肢挛急,嗳噫不通,脏气不传,或秘或泄。”当温脾散寒,用温脾丸、不换金正气散、姜附汤、附子五积散等方。
-
筋燥
筋燥证名。系筋膜干燥、屈伸不利之证。由肝经燥热、血虚、肾虚髓减、筋失濡养所致。《圣济总录纂要》卷二:“天癸亏而凝涩,则肾脂不长,则髓涸而气不行,…外证当挛急,则以髓少而筋燥,故挛缩而急也。”参见筋急、筋挛条。
-
霍乱转筋
概述:霍乱转筋(cholerawithmuscularspasm)为病证名。《杂病源流犀烛·霍乱源流》:“皆由中气素虚,或内伤七情,或外感六气,或伤饮食,或中邪恶、污秽气及毒气,往往发于夏秋。”治疗:治宜温阳散寒为主,如附子理中汤、急救回阳汤、解毒活血汤、急救回生丹、卫生防疫宝丹等。外治可用刺法、熨法、刮痧法等。
-
后腋下
概述:后腋下为经外奇穴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类经图翼》列作经外穴,外后腋下。近代《腧穴学概论》名后腋。主治病症:主治颈项瘰疬,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后腋
概述:后腋为经外奇穴别名。《备急千金要方》:“一切瘰疬,…灸患人背两边腋下后纹上,随年壮。”《类经图翼》列作奇穴,名后腋下。近代《腧穴学概论》名后腋。主治病症:主治颈项瘰疬,肩背挛急不举,喉风喉痹等。刺灸法:刺法:直刺0.5~灸法:艾炷灸3~或艾条灸5~
-
产后中风
概述:产后中风为病证名。辨证论治:若感受风邪,连续十多日不解,头微痛,恶寒时时有热,心下闷,干呕,汗出。若症见发热面赤,喘而头痛,竹叶汤主之。若感受风寒,寒搏筋脉,症见筋脉挛急,牙关紧闭,不省人事,身如角弓,不宜当真中风治,华佗愈风散(荆芥穗焙干,研末,每服三钱,童便调,鼻饲下之)主之。
-
背偻
曲背俯身,脊椎突出之证,又称背伛偻、大偻。因肝虚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所致。《诸病源候论·背偻候》:“肝主筋而藏血,血为阴,气为阳,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阴阳和同,则血气调适,共相荣养也,邪不能伤。若虚则受风,风寒搏于脊膂之筋,冷则挛急,故令背偻。”亦可由督脉虚,精髓不充,或中湿邪所致。
-
白疳
出《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种疳证的合称。《诸病源候论》卷十八:“五疳,一是白疳,令人皮肤枯燥,面失颜色;二是赤疳,内食人五脏,令人头发焦枯;三是蛲疳,食人脊膂,游行五脏,体重浮肿;四是疳 ,食人下部,疼痒腰脊挛急;五是黑疳,食人五脏,多下黑血,数日即死。”
-
淋渫乌头散
处方:泽乌头(生用,不去皮)木鳖子(去壳)白芥子鳖甲(去裙拥)各30克杏仁(生用,不去皮)100个制法:上为粗末。功能主治:治一切顽痹不仁,及筋骨疼痛挛急。用法用量:用水750毫升,煎数沸,去滓,乘热淋渫患处,冷即再煮热,依前淋渫三五遍。摘录:《御药院方》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