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气虚,则脉细;肺气虚,则皮寒;肝气虚,则气少;肾气虚,则泄利前后;脾气虚,则饮食不入。
-
心𧏾
指嗜食甘味,肠虫侵蚀府藏所致的疾患。其初患之状,手足烦疼,腰脊无力,夜卧烦躁,昏昏喜忘,嘿嘿眼涩,夜梦颠倒,饮食无味,面失颜色,喜睡,起即头眩体重,股胫酸疼。下食肠胃,下利黑血。急者数日便死,亦有缓者,正沉嘿,支节疼重,食饮减少,面无颜色,在内侵食,乃至数年,方上食口齿生疮,下至肛门,伤烂乃死。”
-
五疳
五疳,即心疳、肝疳、脾疳、肺疳、肾疳。又名惊疳。治疗宜清肝泄热,用泻青丸加减,次用集圣丸(《幼科发挥》:黄连、干蟾、青皮、莪术、使君子、砂仁、芦荟、夜明砂、五灵脂、当归、川芎、木香)以清热除疳,健脾消积。《小儿卫生总微论方》载肾疳“其候上热下冷,寒热时作,齿断生疮,耳焦脑热;下食肠胃,下利黑血。
-
冷气
《诸病源候论·冷气候》:“夫藏气虚,则内生寒也。气常行府藏,府藏受寒冷,即气为寒冷所并,故为冷气。其状或腹胀,或腹痛,甚则气逆上而面青手足冷。”《圣济总录·诸气门》:“冷气者,因寒冷搏于气所为也。”证见呼吸少气,胁肋刺痛,皮肤拘急,恶寒战栗,百节酸疼,咳嗽声嘶,膈脘否塞。方用沉香丸等。参见气病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