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二合
二合为十二经别表里组合之一。指足少阳经别与足厥阴经别相合。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即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野料豆
出处:《饮片新参》拼音名:YěLi oD u别名:零乌豆、马料豆(《本草汇言》),细黑豆、稽豆、料豆(《本经逢原》),马豆(《本草经解》)。生境分布:产江苏、浙江等地。治阴亏目昏,肾虚腰痛,盗汗,筋骨疼痛,产后风痉,小儿疳疾。(《姚希周经验方》)⑦治痞积,开胃消食,健脾补肾:马料豆、白蒺藜(去刺)各一斤。
-
芸薹
芸薹释名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2、天火热疮(初起如痱,渐如水泡,似火烧疮,赤色)。3、风热肿毒。病在冬日,则用芸薹子研水服。5、血痢腹痛。用芸薹叶捣汁二合,加蜜一合,温服。6、肠风下血。7、产后血晕。用芸薹子一两、小黄米(炒)二合、龙骨少许,共研为末,加醋调成膏,摊纸上贴患处。10、汤火伤。
-
大建中汤
寒气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又宜下气,故舍蜀椒莫与,从而可知中不受温,痛痹之不必下气者,则非蜀椒所宜矣。《严氏济生方》卷一方之大建中汤:方名:大建中汤组成:黄芪、附子(炮、去皮脐)、鹿茸(酒蒸)、地骨皮、石斛(去根)、人参、川芎、当归(酒浸)、白芍药、小草各一两,炙甘草半两。兼治下焦虚寒之证。
-
六合
3.十二经别表里组合关系。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六合:六合指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即太阴、阳明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足太阳、少阴经别构成“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构成“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构成“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构成“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构成“五合”,手阳明、太阴经别构成“六合”。
-
榉树皮
《*辞典》:榉树皮:出处:《别录》拼音名:JǔSh P 来源:为榆科植物大叶榉树或其同属植物的树皮。②陶弘景:夏日作饮,去热。④《日华子本草》:下水气,止热痢,安胎,主妊娠腹痛。上五味,切,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温服,量大小与服之。(《古今录验方》犀角榉皮煎)③治痛身水肿:榉树皮煮汁日饮。
-
羊髓
功能主治:益阴补髓,润肺泽肤,清热解毒。治虚劳羸弱,肺痿,骨蒸,咳嗽,消渴,皮毛憔悴,痈疽,疮疡,目赤,目翳。附方:①治虚劳腰痛,咳嗽,肺痿骨蒸:熟羊脂五两,熟羊髓五两,白沙蜜五两(炼净),生姜汁一合,生地黄汁五合。(《饮膳正要》羊蜜膏)②治消渴口干,濡咽:羊髓二合,白蜜二合,甘草一两(炙,切)。
-
四合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即以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罂粟
概述:罂粟是一种一年生的栽培植物,一般种植在海拔高300~在此要强调指出的是:禁用盐酸阿扑吗啡催吐,因为阿扑吗啡为吗啡除去一分子水而得,能兴奋延髓呕吐中枢引起呕吐,为催吐药,但也能抑制呼吸中枢,罂粟中毒后如再用本品,则加深抑制,故不宜使用。①《本草图经》:"主行风气,驱逐邪热,治反胃胸中痰滞。
-
桂附理中汤
《产科发蒙》卷二:桂附理中汤:处方:人参9克,炒白术9克,炒干姜9克,肉桂9克,制附子9克,炙甘草4.5克。功能主治:健脾益气,温中祛寒。妊娠腹泻。功能主治:中寒白喉,无恶寒发热,喉内起白皮,随落随长。主治:肾虚呃逆。附注:《产科发蒙》本方用法:每服七钱以水四合,煮取二合,去滓温服。
-
黄荆叶
《*辞典》:黄荆叶:出处:《纲目拾遗》拼音名:Hu nɡJīnɡY 别名:蚊枝叶(《生草药性备要》),白背叶(《岭南采药录》),姜荆叶(《湖南药物志》),埔姜叶(《广东中药》),姜子叶(《农村常用草药手册》)。还含牡荆定碱及维生素C等。煎汤浴身,散热,消疮肿痛。④《广州植物志》:治久痢,霍乱转筋,脚气肿满。
-
牛肾
《*辞典》:牛肾:出处:《别录》拼音名:Ni Sh n来源: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肾脏。②《千金 食治》:去湿痹。附方:治五劳七伤,阴萎气乏:牛肾一枚(去筋膜,细切),阳起石四两(布裹),粳米二合。山水五大盏,煮阳起石,取二盏,去石,下米及肾,着五味葱白等,煮作粥,空腹食之。(《圣惠方》牛肾粥)摘录:《*辞典》
-
圣酒
《卫生宝鉴》卷十八:别名:紫酒组成:大豆半两。主治:妊娠腰疼如折。亦治常人腰痛。用法用量:用清酒1斜,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普济方》本方用法:大黑豆二合,炒令香熟,以酒一大盏,煮取七分,去豆,空心顿服。
-
牛腰子
牛腰子为牛科动物黄牛或水牛肾脏。治肾阳虚衰、髓海不足、头晕头昏、眼花耳鸣、腰膝酸软、阳萎早泄、遗精滑精、舌淡脉弱等症。牛腰子的食用建议治五劳七伤,阴萎气乏:牛肾一枚(去筋膜,细切),阳起石四两(布裹),粳米二合。(《圣惠方》牛肾粥)肾脏的腥味很强很特殊,许多人都认为非常美味,而小牛肾的肉质通常最嫩。
-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
外台走马汤
概述:外台走马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即《金匮要略方论》方记载的走马汤的别名。别名:外台走马方。组成:巴豆(去皮,熬)、杏仁各二枚。用法用量:棉缠,搥令极碎,投以热汤二合,捻取白汁服。功能主治:主治中恶,症见心腹痛胀,大便不通。附注:本方也见于《外台秘要》,名张仲景飞尸走马汤。
-
大陷胸丸
概述:大陷胸丸为方剂名,出自《伤寒论》方。大黄25克葶苈子17克(熬)芒消17克杏仁17克(去皮、尖,熬黑)制法:前二味为末,入杏仁、芒硝合研为丸,弹子大用法用量:每次一丸,与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煎顿服,一夜乃下,不下更服,取下为效。主结胸证,颈项强直,朐脘痞满,自汗出,大便不通,脉沉实者。
-
真珠
蜂蜜调服。3、胞衣不下。4、子死腹中。用豌豆四址九粒(烧存性)、头发灰三分、真珠十四粒(炒研为末),一起和油胭脂同捣成膏。先将美术疔挑破,挤去恶血。此方名“四圣丹”。6、肝虚目暗,茫茫不见。用真珠末一两、白蜜二合、鲤鱼胆二枚,和匀,煎过,滤取汁,频频点眼。7、青盲眼。9、小儿中风,手足拘挛。
-
葶苈饼灸
葶苈饼灸为隔饼灸的一种。见《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三》,九漏:“葶苈子二合,豉一升,右二味和 令极熟,作饼如大钱,厚二分许。取一枚当疮孔上。作大艾炷如小指大,灸饼上。三炷易,三饼九炷,隔三日复一灸之。”用治瘰疬成瘘者。《普济方》用治痔疮。
-
蔗虫
主治1、产后腹痛(有干血)。用蔗虫二十个(去足)、桃仁二十枚、大黄二两,共研为末,加炼蜜捣匀,分作四丸。每取一丸,以酒一升,煮成二合,温服。3、折伤接骨。又方:用蔗虫一个,阴干临时研末入药,先用乳香、没药、龙骨、自然铜、火煅醋淬后,各取等分,加麝香少许,共研为末。每次取三分,与蔗虫末拌匀,酒调服。
-
衣鱼
衣鱼释名白鱼、壁鱼、蠹鱼。气味咸、温、无毒。用衣鱼七个、竹茹一把,加酒一升,煎成二合,温服。3、目中浮翳。取书中衣鱼末,点少许在翳上。4、小便不通。每服半匙,水关下。一天服三次,此方名“白鱼散”。
-
羊踯躅
羊踯躅释名黄踯躅、黄杜鹃、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老虎花、玉枝。气味(花)辛、温、有大毒。主治1、风痰注痛。用时取焙为末,加蒸饼和成丸子,如梧子大。2、风湿痹痛(手足身体收摄不遂,肢节疼痛,言语蹇涩)。用凌晨踯躅花,酒拦后蒸过,晒干,研为末。每服五分,以牛乳一合、酒二合调服。
-
香蒲、蒲黄
香蒲、蒲黄释名甘蒲、醮石。主治1、乳痈。2、热毒下痢。用香蒲根二两、粟米二合,小煎服。3、舌胀满口。用蒲黄频搽,或用蒲黄、干姜末,等分干搽,都有速效。4、吐血唾血。5、小便出血。11、胞衣不下。12、产后下血。13、跌伤瘀血。用蒲黄末,空心服三钱,温酒送下。14、关节疼痛。15、阴部湿痒。17、屙血或血痢。
-
葱姜煎
别名:葱姜饮处方:葱10枝(去根叶),姜3钱。功能主治:感冒。《仙拈集》本方用法:好酒二碗,煎一碗半,热服。春秋依此方,夏月葱、姜减半,冬月加炒黑豆二合。如旅次煎药不便,用生姜五片、葱白四根、茶叶二钱,泡汤热服。注意:忌大荤5-7日。摘录:《惠直堂方》卷一
-
冬瓜汤
《证治准绳·幼科》集七方之冬瓜汤:组成:冬瓜(切)八合,栝蒌一钱二分,茯苓、知母各八分,麦门冬五分,粟米二合半。摘录:《寿世新编》《辨证录》卷五方之冬瓜汤:处方:冬瓜1个(煎水10碗),白术3两,车前子5钱,肉桂2钱。功能主治:《圣济总录》卷三十四方之冬瓜汤主治温疟,寒少热多。
-
槐白皮膏
《宋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槐白皮膏:处方:槐白皮、楝实,各五两;下部痒痛,肛边生肉,结如鼠乳,肿硬疼痛。制备方法:上细锉,以猪膏1斤半,以慢火煎,候白芷黄赤色,绵滤去滓。《圣济总录》卷一四二:方名:槐白皮膏组成:槐白皮5两,赤小豆5合,楝实50枚,槐实50枚,当归(切,焙)3两,白芷2两,甘草2两,猪脂3斤。
-
菊花酒
明·方贤着《奇效良方》:菊花酒:处方:菊花(一斤)、杜仲(一斤)。《千金》卷八:方名:菊花酒组成:菊花1斤,杜仲1斤,附子4两,黄耆4两,干姜4两,桂心4两,当归4两,石斛4两,紫石英5两,苁蓉5两,萆薢8两,独活8两,钟乳8两,茯苓3两,防风4两。主治:男女风虚寒冷,腰背痛,食少羸瘦无色,嘘吸少气。
-
决明子汤
《圣济总录》卷一○二:决明子汤:处方:决明子(炒)3分,柴胡(去苗)3分,黄连(去须)3分,防风(去叉)3分,升麻3分,苦竹叶3分,甘草(炙,锉)半两,菊花半两,细辛(去苗叶)1分。功能主治:肝脏实热,目眦生赤肉涩痛。用法用量:每服5钱匕,水1盏半,煎至8分,去滓,食后温服。
-
龙虎二仙汤
概述:龙虎二仙汤为方剂名,出自《时疫白喉捷要》方。别名:龙虎二仙丹(《喉证指南》卷四)。处方:龙胆草二钱,生地黄、生石膏各一两,犀角八钱,牛蒡子、板蓝根、知母、玄参、马勃、木通各四钱,黄连、焦栀子各三钱,甘草一钱,黄芩、僵蚕、大青叶各五钱。用法用量:加粳米二合,水煎服。
-
律草
拼音名:LǜCǎo别名:勒草、葛勒蔓、来莓草性味:甘、苦、寒、无毒。功能主治:1、小便石淋。2、小便膏淋。取律草根生汁三升、醋二合,混匀一次服下。用律草研为末,装管中吹入肛门。用律草末、常山末等分,以淡浆水两碗,泡药露一夜,五更时煎成一碗,分二次服。以吐邮痰涎为愈。6、遍体癞疮。
-
牡荆
拼音名:MǔJīnɡ别名:黄荆、小荆、楚性味:实:苦、温、无毒。3、湿痰白浊。用牡荆子泡酒常饮。叶:1、九窍出血。用荆叶捣汁,酒调服二合。用七叶黄荆根皮、五加根皮、接骨草,等分煎汤,每日饮服适量。茎:灼疮发热,风牙痛。青盲内障。2、头风头痛。用日取荆沥饮服。3、喉痹疮肿。或以荆一把,水煎服。
-
菘子
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SōnɡZǐ别名:菘菜子(《圣惠方》)。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青菜的种子。原形态:植物形态详菘菜条。性味:《纲目》:甘,平,无毒。功能主治:《分类草药性》:治痰喘,清肺气,化痰。附方:治酒醉不醒:菘菜子二合。细研,以井华水一大盏调之,分为三服。
-
蟹爪
《*辞典》:蟹爪:出处:《本草经集注》拼音名:Xi Zhǎo来源: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螯蟹的爪。②《日华子本草》:破宿血,治产后血闭肚痛,酒及醋汤煎服良。③《滇南本草》:破血催生。治难产,症瘕,瘀血积块、疼痛。(《千金方》)②治妊妇有病欲去胎:蟹爪二合,桂心、瞿麦各一两,牛膝二两,为末,空心温酒服一钱。
-
枣叶
《*辞典》:枣叶:出处:《本经》拼音名:ZǎoY 来源:为鼠李科植物枣的叶片。性味:①《日华子本草》:温,无毒。①《别录》:揩热疿疮。②《日华子本草》:治小儿壮热,煎汤浴。和葛粉褒疿子佳及治热瘤。附方:①治小儿时气以后,热气不歇:枣叶一握(切),麻黄一两(去根、节),葱白一握(切),香豉一分。
-
竹沥磨犀角饮子
概述:竹沥磨犀角饮子为方剂名,出自《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三方。制备方法:上药,捣犀角,于竹沥内磨令浓。功能主治:主治小儿心热,惊悸。主治小儿心热惊悸,精神恍惚,眠卧不安;疮痘烦热多躁。用法用量:用竹沥二合磨浓汁,量儿大小,分减服之,日三至四次。附注:竹沥饮(《普济方》卷三八四)。
-
驴尿一物饮
方出《外台》卷八引《救急方》,名见《医方考》卷三:方名:驴尿一物饮组成:驴尿。主治:胃反。忽有一卫士云:服驴子小便极验,旦服二合,午食惟吐一半,晡时又服二合,人定时食粥吐即定。各家论述:《医方考》:火郁于中,治以辛香开胃之药。驴尿辛膻,可使开郁,然为浊阴之所降,则可以济火矣。
-
乌头桂枝汤
各家论述:1.《金匮要略直解》:寒淫于内,则腹中痛,寒胜于外,则手足逆冷,甚则至于不仁而身疼痛,此内外有寒也。附注:抵当乌头桂枝汤(原书同卷)、桂枝汤加乌头汤(《医心方》卷六引《小品方》)、乌头汤(《千金》卷八)、桂枝乌头汤(《全生指迷方》卷三)、大乌头桂枝汤(《三因》卷七)。
-
萤火丹
萤火丹病名。指丹毒初发于髂部后延至肋下或髆转至胁者。出《诸病源候论》卷四十九。小儿丹毒之一。治宜赤小豆一合,硝石半两,寒水石一分,研为细末,以冷水调下半钱,每日三次服,可根据小儿年龄大小酌情增减。外治以灶中黄土一合,生油二合,调和如泥,时涂之。
-
一合
一合为十二经别表里关系组合之一。指足太阳经别与足少阴经别相合。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白虎加桂枝汤
概述:白虎加桂枝汤为方剂名,出自《金匮要略方论》方。主治温疟,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风湿热痹,壮热汗出,气粗烦躁,关节肿痛,口渴苔白,脉弦数。附注:白虎加桂汤(《备急千金要方》卷十)、知母汤(《圣济总录》卷三十四)、加减桂枝汤(《世医得效方》卷二)。
-
三合
概述:三合:①十二经别表里组合;指足阳明经别与足太阴经别相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运气术语·三合:三合指运气术语,指主运、司天、年支三者同气相合,故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应天为天府,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
秦艽竹沥汤
处方:秦艽(二两.去苗)竹沥(一升)石膏(三两)白茯苓(一两半)龙齿(一两半)玄参(一两)防风(一两)生铁(二十斤.摘录:明 方贤着《奇效良方》《奇效良方》卷三:方名:秦艽竹沥汤组成:秦艽2两(去苗),竹沥1升,石膏3两,白茯苓1两半,龙脑1两半,玄参1两,防风1两,生铁20斤(用水2斗,煮取1斗,去铁)。
-
白粱米
②孟诜:患胃虚并呕吐食及水者,用米汁二合,生姜汁一合服之。除胸膈中客热,移五脏气,续筋骨。以水三大盏,煮荆芥、薄荷、豉,取汁二盏,澄滤过,入米煮作粥,空腹食之。(《圣惠方》粱米粥)②治蓐劳:猪肾一具(切,去筋),淡豆豉五合(绵裹),白粱米三合,葱白(切)一升,人参、当归各一两。
-
二灰散
《圣济总录》卷一三六:二灰散:处方:棘针(倒勾,烂者)3枚,丁香7枚。糯米饮调下,不拘时候。摘录:《魏氏家藏方》卷七《圣济总录》卷一五二:二灰散:处方:蚕纸不计多少(烧灰)、箬叶(茶笼内者,烧灰)各等分。《三因》卷九:别名:二合灰散组成:红枣(和核烧存性)、百药煎(煅)各等分。主治:缠喉风及狗咽。
-
猪脾
治脾虚、纳差、腹泻,善养虚劳瘦弱,消渴、疳积。合陈米水煮如羹,去橘皮,空腹食之。(《本草图经》)②治脾胃气弱,不下食,米谷不化:猪脾一具,猪胃一枚。(《圣济总录》猪脾粥)③治脾积痞块:猪脾七个,每个用新针刺烂,以皮硝一钱擦之,瓷器盛七日,铁器焙干,又用水红花子七钱,同捣为末,以无灰酒空心调下。
-
经别
经别是经脉另行别出而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分支,即十二经脉别。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五合
为手少阳经别与手厥阴经别相合。十二经别为经络分类名。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