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别
经别是经脉另行别出而循行在身体较深部的分支,即十二经脉别。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十二经别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
四合
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即以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五合
为手少阳经别与手厥阴经别相合。十二经别为经络分类名。从十二经脉分出称“离”;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
-
六合
3.十二经别表里组合关系。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六合:六合指十二经脉表里相合。即太阴、阳明为一合;厥阴、少阳为一合。足太阳、少阴经别构成“一合”,足少阳、厥阴经别构成“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构成“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构成“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构成“五合”,手阳明、太阴经别构成“六合”。
-
三合
概述:三合:①十二经别表里组合;指足阳明经别与足太阴经别相合。足少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合;运气术语·三合:三合指运气术语,指主运、司天、年支三者同气相合,故名。《黄帝内经素问·天元纪大论》:“应天为天府,承岁为岁直,三合为治。”
-
二合
二合为十二经别表里组合之一。指足少阳经别与足厥阴经别相合。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即足太阳经别、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一合
一合为十二经别表里关系组合之一。指足太阳经别与足少阴经别相合。阴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与其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足少阳经别、足厥阴经别为二合;足阳明经别、足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经别、手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经别、手厥阴经别为五合;手阳明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六合。
-
足少阳之正
足少阳之正即足少阳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少阳经别:足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本经别从足少阳经分出,绕过髀部进入外阴中,与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季胁,归属于胆,散布肝脏,上贯心脏,再向上挟食道两侧,浅出下颔部中央,散布于面,联系眼球后通于颅脑的部位,在目外眦与本经相合。
-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
足少阳、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散之上肝贯心,以上挟咽,出颐颔中,散于面,系目系,合少阳于外眦也。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此为二合也。”
-
足少阴之正
足少阴之正即足少阴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本经别从足少阴经脉在腘窝部分出后,别走于足太阳经别而相合并行,上至肾脏,当十四椎(第二腰椎)处的肾俞出来,归属于带脉;其直行的继续上行,联系于舌根,从项部浅出,与足太阳经别相会合,构成六合中的第一合。
-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
足阳明、足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阳明之正,上至髀,入于腹里属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 ,还系目系,合于阳明也。足太阴之正,上至髀,合于阳明。与别俱行,上结于咽,贯舌本,此为三合也。”足阳明、足太阳经别
-
顀骨
顀骨即椎骨。《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当十四顀,出属带脉。”
-
人定
《黄帝内经素问·标本病传论》:“冬人定,夏晏食。”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3时,余类推。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下晡(bū逋)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子夜
子夜即午夜。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昳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脾病者,日昳慧。”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午时称日中;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日晡所
《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日晡所发潮热,不恶寒。”参见十二时:十二时为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手
手掌·手:手指手掌,从手指至腕部。《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小肠手太阳之脉,起于小指之端,循手外侧,上腕…”上臂·手:手指上臂。《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
-
平旦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平旦至日中,天之阳,阳中之阳也。”《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未时称日昳;酉时称日入;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淫气
淫气①指逆乱妄行之气。《素问·经脉别论》:“夜行则喘出于肾,淫气病肺。”②渐侵而致伤害元气。《素问·生气通天论》:“风客淫气,精乃亡,邪伤肝也。”③输布精气。《素问·经别论》:“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
足少阳经别
足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本经别从足少阳经分出,绕过髀部进入外阴中,与足厥阴经别会合;分支进入季胁,归属于胆,散布肝脏,上贯心脏,再向上挟食道两侧,浅出下颔部中央,散布于面,联系眼球后通于颅脑的部位,在目外眦与本经相合。《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少阳之正,绕髀入毛际,合于厥阴;
-
手阳明经别
手阳明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也。”手阳明经别在肩峰端的肩髃穴分出,上出于柱骨(第七颈椎),进入体腔后,下走于大肠,上属于肺脏,再向上沿气管,出缺盆(锁骨上窝)与本经相会合。
-
手太阴之正
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的原称(手太阴之正即手太阴经别)。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太阴肺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阴之正,别人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太阳(张景岳改为“散之大肠”,从之),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
-
手太阳之正
手太阳之正即手太阳经别的原称。手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小肠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
-
手太阳经别
手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原称手太阳之正。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小肠经分出,向下行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连系小肠。《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语译:手太阳经别:在肩关节部从手太阳经分出,进入于腋窝部,走向心脏,联系小肠。
-
手少阴经别
手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少阴心经别行之正经。《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从本经分出后进入腋下渊腋穴处的两筋之间,属于心脏,上行到喉咙,并上出于面,与手太阳小肠经在目内眦会合,为六合中的第四合。
-
手少阳之正
手少阳之正即手少阳经别的原称(手少阳之正即手少阳经别)。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即手少阳三焦经别行之正经。在头部从手少阳经脉分出,向下进入缺盆(锁骨上窝),再向下经过上中下三焦,并在胸中散行分布。
-
舌中
舌中为人体解剖部位名称。舌中即舌心,舌的中心部分。属脾胃。《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阴之正……上结于咽,贯舌中。”因此,舌中与脾胃之关系较为密切,临床辨证用药须予斟酌。
-
日入
《黄帝内经灵枢·营卫生会》:“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寅时称平旦;午时称日中;未时称日昳;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这些命名与我国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有关,且较符合黄河流域地区昼夜推移的特点。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经脉
经脉是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的统称,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全身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经脉分正经和奇经两大类,前者称十二(正)经脉,后者称奇经八脉。《黄帝内经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血气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
经络学说
经络学说是在中医医疗实践中建立起来的阐述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和体表相互关系的学说,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阴阳五行学说相结合,建立了人体的整体观和气血循环学说,为中医辨证论治和药物归经奠定了基础。《扁鹊心书》:“学医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
肛
肛人体部位名。即肛门。《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详肛门条。
-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
手太阳、手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手少阴之正,别入于渊腋两筋之间,属于心,上走喉咙,出于面,合目内眦,此为四合也。”
-
十二律
十二律是六阳律与六阴律的合称。六律是古代的六个音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
-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
手少阳、手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散于胸中也。手心主之正别下渊腋三寸,入胸中,别属三焦,出循喉咙,出耳后,合少阳完骨之下,此为五合也。”
-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
手阳明、手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别于肩髃,入柱骨,下走大肠,属于肺,上循喉咙,出缺盆,合于阳明。手太阴之正,别入渊腋少阴之前,入走肺,散之大肠,上出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此六合也。”
-
足太阳之正
足太阳之正即足太阳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太阳经别:足太阳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在腘窝部从足太阳膀胱经分出,其中一条在骶骨下5寸处别行进入肛门,内行腹中,属于本腑膀胱,散行布于肾脏,沿脊柱两旁上行,至心脏而散布其中;直行的一条,循脊旁肌肉上行,浅出于项,再归属于足太阳膀胱经。
-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
足太阳、足少阴经别为十二经别构成的六合之一。《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别入于腘中,其一道下尻五寸,别入于肛,属于膀胱,散之肾,循膂,当心入散;足少阴之正,至腘中,别走太阳而合,上至肾,当十四椎出属带脉;其直者,系舌本,复出于项,合于太阳,此为一合。”
-
足太阴之正
足太阴之正即足太阴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太阴经别:足太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从足太阴脾经分出后到达大腿前面(即髀部),与足阳明经别相会合并行,上结于咽喉部,贯穿于舌中,构成六合中的第三合。
-
胸里
胸里即“胸中”。《灵枢·经别》:“足少阳……别者,入季胁之间,循胸里属胆。”
-
下晡
下晡(bū逋)指申时。《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参见十二时:十二时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时。见《黄帝内经灵枢·经别》。亥时称人定等(《左氏传》昭公五年注)。中医学在观察证候时,有时与时辰相联系。如鸡鸣时泄泻为命火式微,属肾泻;日晡所潮热为阳明腑证等。
-
息
概述:息:1.一呼一吸;2.气喘,喘息;《黄帝内经灵枢·动输》:“肺气从太阴而行之,其行也,以息往来。”《黄帝内经灵枢·海论》:“气海有余者,气满胸中,悗息面赤。”《黄帝内经灵枢·百病始生》:“虚邪之中人也…赘肉·息:息通“瘜”,赘肉。王冰注:“息,长也”。“在气为息”指在功能上有促进生长的作用。
-
膺
膺为人体部位名。指前胸左右两侧的肌肉隆起处,相当于现代解剖学所称的胸大肌部位。《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少阳之筋……上引缺盆、膺、乳……”《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阳明之正,从手循膺乳。”
-
夷则
六律指古代的六个音律。把六阴律称为六吕。《黄帝内经灵枢·邪客》:“天有六律,人有六府。”1.六律通指黄钟、太蔟、姑洗、蕤宾、夷则、无射六阳律与大吕、夹钟、仲吕、林钟、南吕、应钟六阴律。《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六律建阴阳诸经,而合之十二月、十二辰、十二节、十二经水、十二时、十二经脉。”
-
腋
腋为人体部位名。指肩下胁上之陷窝。《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胆足少阳之脉…其直者,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腋即俗称胳肢窝,肩臂内侧交接处。《黄帝内经灵枢·经别》:“手太阳之正,指地,别于肩解,入腋走心,系小肠也。”《黄帝内经灵枢·骨度》:“腋以下至季胁,长一尺二寸。”
-
足厥阴之正
足厥阴之正即足厥阴经别的原称。出《黄帝内经灵枢·经别》。参见足厥阴经别: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在足背从足厥阴经脉分出,上行到外阴部,与足少阳经别相合而并行,构成六合中的第二合。
-
足厥阴经别
足厥阴经别为十二经别之一。在足背从足厥阴经脉分出,上行到外阴部,与足少阳经别相合而并行,构成六合中的第二合。《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厥阴之正:别跗上,上至毛际,合于少阳,与别俱行。【语译】足厥阴经别:从足背上足厥阴经分出,向上到达外阴部,和足少阳经别会合并行。
-
正
正气为人体功能的总称,但通常与病邪相对来说,指人体的抗病能力。《素问遗篇·刺法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别行的正经·正:正指别行的正经,即十二经别。指十二经脉之正经,以别于支络。《黄帝内经灵枢·经别》:“足太阳之正…”《黄帝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正者正治,反者反治。”王冰注:“阴病阳不病。
-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
《经络学说的理论及其运用》针灸经络著作。编者在其举办的经络学说专题讲座的讲稿基础上,经过集体讨论、整理加工,编成这一部经络学专书。上篇为经络学说总论,又分基本概念和经络功能和作用二章;中篇列述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经别、经筋、络脉和皮部;末为总结,并附子午流注及灵龟八法。1960年由上海科技出版社出版。